南畫十六觀-入選央視《2013中國好書》

南畫十六觀-入選央視《2013中國好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良誌 著
圖書標籤:
  • 國畫
  • 水墨畫
  • 繪畫技法
  • 藝術欣賞
  • 中國傳統文化
  • 文人畫
  • 繪畫教程
  • 藝術史
  • 南畫
  • 中國好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恒桃李書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19157
商品編碼:154608850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南畫十六觀-入選央視《2013中國好書》

定價:178.00元

作者:硃良誌,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1219157

字數:690000

頁碼:6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南畫十六觀》榮獲:

中宣部、央視、中國圖書評論協會“2013中國好書”;

《人民日報》、央視“zui受歡迎的29種大眾讀物”之一;

《南方都市報》“2013年度藝術好書”

鳳凰網讀書頻道、國傢圖書館文津講座專題推薦;

央視十套讀書欄目《中國2013好書大賞》重點推薦。

《南畫十六觀》共十六章,選擇十六位畫傢,以他們的作品和藝術活動為綫索,每章集中討論一個關係文人畫全局的關鍵性問題。如通過明代畫傢陳洪綬,集中討論“高古”;通過倪雲林,集中討論“幽絕”;通過瀋周,集中討論“平和”,等等。十六位畫傢,就是十六個觀照點,閤而形成對文人畫追求真性問題的總體錶述,引發對形成文人畫的本質因素——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關注,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

《南畫十六觀》延續瞭作者一貫的風格,行文流暢優美,富於韻味和意境,適於悅讀,為讀者提供瞭非常好的審美享受。討論真,而自身亦達於美,這是一本好書的境界。

href='#'>另有精裝珍藏版,請點擊

內容提要


南畫者,特指中國傳統文人畫。本書是作者研究傳統繪畫的一本新作,通過元明以來十六位代錶性畫傢作品和人生的研究,來探討支配文人畫發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問題。全書秉承作者一貫寓深邃思想於優美錶述中的書寫方式,深具可讀性。

目錄


序言:文人畫的真性問題
一觀黃公望的“渾”
一、序:神性與理序
二、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全:在山滿山在水滿水的境界

二觀梅花道人的“水禪”
一、“漁父”的話題
二、超yue“隱者”的思路
三、破除“zhong極”的價值

三觀雲林幽絕處
一、幽深
二、幽遠
三、幽靜
四、幽秀

四觀瀋周的“平和”
一、落花下的感傷
二、當下即成的感興
三、心與天遊的自得
四、倪和瀋:寂寞的江濱和溫暖的溪岸

五觀文徵明的“淺”
一、聽玉
二、往復
三、近物
四、真賞

六觀唐寅的“視覺典故”
一、關於視覺典故
二、古典與今典
三、舊跡與真性
四、用事與無事

七觀陳道復的“幻”
一“殤”與“觴”
二“景”與“影”
三“病”與“冰”

八觀徐渭的“墨戲”
一、畫人間戲
二、脫相形色
三、開方便門
四、奏韆年調

九觀董其昌的“無相法門”
一、真性惟空
二、無法可說
三、懶寫名山
四、無縱橫氣
五、放大光明
六、氣韻不可學

十觀陳洪綬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縹香
四、寒沽

十一觀龔賢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為何總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筆墨

四、有新意的“畫士”說
十二觀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齣
二、“涉事”的涵義
三、“涉事”與權
四、“涉事”與形
五、“涉事”與真

十三觀吳漁山的“老格”
一、漁山老格之建立
二、漁山老格之特點
三、天學與老格
四、漁山老格之於文人畫傳統

十四觀惲南田的“亂”
一、呈現生命真性的“亂”
二、“亂”的悲劇性
三、“亂”之美

十五觀石濤的“躁”
一、闢混沌
二、轉動靜
三、抹煙霞
四、弄惡墨

十六觀金農的“金石氣”
一、把玩金石
二、參悟淨因
三、管領冷香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硃良誌,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畫院外聘專傢,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級研究員。長期緻力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尤長於中國傳統哲學和藝術關係的分析,並注意從藝術中剔發中國人的人生智慧。齣版有《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真水無香》、《中國美學十五講》、《麯院風荷》等著作。

文摘






序言



捲帙浩繁,群星璀璨:《南畫十六觀》之外的藝術星河探索 一、 緣起:一窺畫史的深邃幽微 本書並非直接聚焦於《南畫十六觀》所涵蓋的特定領域或流派,而是一次更為宏大、更具拓撲意義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圖景的重構與審視。它試圖跳齣任何單一的“觀”或“論”的框架,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偶然忽視、或因時代的局限而未能被充分發掘的藝術現象、技術革新以及地域性畫派的獨特貢獻。 我們將時間綫拉伸至更早的唐宋,探究文人畫在萌芽階段的哲學基礎,而非僅關注其成熟期的筆墨特徵。深入剖析敦煌壁畫中蘊含的“天人閤一”的造型觀念,以及早期山水畫如何從描摹自然嚮錶達主體心性轉變的復雜路徑。 二、 北方雄渾與江南婉約的並軌:地域風格的深度解析 《南畫十六觀》聚焦於明清以來江南文人畫的精粹,而本書則緻力於平衡南北方的藝術成就。 1. 關中與巴蜀的色彩革命: 我們將重點研究以長安畫派、成都畫派為代錶的地域性風格。例如,唐代盛行的濃艷、飽滿的“唐風”如何與西北地區的粗獷綫條相結閤,形成一種與江南清淡水墨截然不同的視覺衝擊力。我們會細緻分析關中地區壁畫藝術對後世院體畫及民間木刻版畫在色彩運用和人物造型上的深遠影響。 2. 嶺南畫派的獨立宣言: 書中闢有專章探討嶺南畫派的形成與“摺衷主義”的內涵。這並非簡單的吸收瞭西方寫實技巧,而是中國傳統花鳥畫在麵對海洋貿易和異域文化衝擊時,主動尋求自我革新、重塑筆墨語言的過程。對高劍父、陳樹人等人的“融閤創新”理論,進行細緻的文本考據與視覺比對。 三、 媒介的拓展:超越紙絹的藝術實踐 傳統畫論常將焦點置於水墨、淡彩之上,而本書拓展瞭研究的媒介範疇,關注那些在主流話語中被邊緣化的藝術實踐: 1. 瓷器彩繪與“案頭清供”: 研究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的青花、五彩瓷器上的裝飾畫,它們如何體現宮廷審美與匠人技藝的最高結閤。同時,探討文人雅玩如扇麵、冊頁、竹刻、以及傢具雕刻上的繪畫裝飾,這些“小品藝術”如何反映瞭日常審美情趣和生活哲學。 2. 織錦與刺綉中的“墨分五色”: 深入分析蘇綉、蜀綉等地方名綉中,綉娘如何運用絲綫模擬宣紙上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對傳統繪畫“意境”的一種縴維化詮釋。 四、 技術革新與材料科學的交織 本書拒絕將藝術史視為純粹的“觀念史”,而是將其視為技術與材料不斷迭代的曆史。 1. 礦物顔料的生命周期: 對比宋元時期使用的石青、石綠等礦物顔料與明清後期化學閤成顔料的色相、穩定性及文化意涵。例如,元代趙孟頫推崇的古雅礦物色,與清代院畫中為追求光澤感而大量使用的鉛白、硃砂,其背後的藝術目的差異。 2. 筆法工程學: 細緻考察不同地域畫傢的用筆習慣如何受到筆毫選擇(狼毫、羊毫、兼毫)和紙張吸水性的製約。書中將通過高倍顯微鏡下的筆觸分析,重建特定畫傢在創作山石皴法或樹木點苔時的物理運動軌跡,解析“筆墨即人”的物質基礎。 五、 跨界對話:畫外之意與科學精神 本書的核心在於構建藝術史的“多維支撐係統”,將繪畫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場域中: 1. 山水畫與園林美學: 探討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如蘇州園林)如何將二維的畫作理念轉化為三維的遊覽體驗。園林中的框景、對景、漏窗,本身就是對“點景”和“構圖”原理的實際運用。 2. 醫藥學與花鳥畫的物種學: 考察明代《本草綱目》配圖的寫實主義傾嚮,以及這種對自然物象精確描繪的態度如何反哺至文人花鳥畫中。部分畫傢如何通過對植物解剖學的理解,來增強其筆下描繪的生命力與象徵意義。 3. 哲學流派的滲透: 除瞭禪宗對水墨意境的影響,本書還將關注道傢“自然無為”的思想如何塑造瞭元代“元四傢”的淡泊筆墨,以及後期一些地方畫派如何吸收瞭宋明理學中關於“格物緻知”的探討,以求在繪畫中實現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結語:構建一個更具縱深的中國畫敘事 《南畫十六觀》為我們提供瞭理解江南文人畫的精妙鑰匙,而本書的目的,則是為那把鑰匙搭建一個更為宏偉的博物館陳列室。我們邀請讀者,放下對單一傳統的執著,以更開闊的視野,去欣賞中國藝術史上那些同樣光芒萬丈、卻可能散落在曆史角落的璀璨群星。這是一部關於中國藝術地理學、材料科學、跨媒介融閤以及哲學滲透的綜閤性研究,旨在描繪一幅比任何單一的“十六觀”都更為遼闊、更具生命力的中國畫全景圖。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南畫”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它與我們熟知的其他畫派相比,似乎缺少那種直擊人心的衝擊力。然而,這本書徹底扭轉瞭我的看法。它通過大量的篇幅,細膩地描繪瞭南派繪畫如何以“寫意”為核心,如何將書法、詩歌、印章融入畫麵,形成一種多維度的綜閤藝術體驗。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耐心地鋪陳齣曆史的脈絡,讓我們看到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畫傢是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又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堅守文人操守的。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筆墨趣味”的解析,那種將筆觸的力度、墨色的層次視為畫傢心性的直接錶達的觀點,讓我對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和皴法産生瞭全新的敬畏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內斂”的藝術領域,以一種極其“外顯”且富於感染力的方式呈現給瞭當代讀者,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中國美學的理解邊界。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繞不開對古典藝術的體悟,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的結構編排非常精妙,像是導遊帶著你走過一條精心規劃的藝術長廊,每轉一個彎都有新的驚喜和知識點拋齣來。我尤其欣賞它在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平衡。一方麵,它引用的史料紮實可靠,引人信服;另一方麵,作者的文筆又極其流暢、不闆結,即便是對藝術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書中對“士人趣味”的探討,揭示瞭南畫區彆於匠人手藝的根本所在,那是對個體生命經驗和高潔人格的投射。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閉目沉思,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個時代文人們的雅集場景和他們的審美取嚮。這種深度的代入感,是很多藝術普及讀物難以達到的高度。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書架上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需要反復摩挲、時常翻閱,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養分的“知己之書”。

評分

坦率地說,我是一個對藝術史研究抱有敬畏心但又略感畏懼的讀者,因為很多專業書籍的術語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但拿到這本著作後,我的顧慮完全消除瞭。它在保持高度專業性的同時,采用瞭非常人性化的引導方式,仿佛有一位學識淵博又和藹可親的導師在身邊親自講解。書中對“神似”與“形似”的辨析,是全書的亮點之一,它精準地抓住瞭中國古典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超越物理形態的精神傳達。這種講解,不是生硬的定義堆砌,而是通過對比不同畫作中對同一題材的處理差異,讓讀者自行體會到其中的高下之分。閱讀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審美閾值”被提升瞭,開始能分辨齣那些以往忽略的、細微的筆墨變化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配得上它所獲得的贊譽,它是一部真正的、能夠讓普通人登堂入室領略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優秀著作。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傳統繪畫的著作,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瞭“南畫”這一獨特的藝術流派。它不僅僅停留在對藝術史的梳理上,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引領讀者去領會那些筆墨背後蘊含的文人精神與生活哲學。作者的敘述語言極富畫麵感,仿佛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宣紙上墨色的濃淡乾濕是如何微妙地傳達齣創作者的心境。讀罷此書,我對傳統山水畫的理解從純粹的視覺欣賞,上升到瞭對“意境”的探求。書中對幾位核心畫傢的風格演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特彆是對他們各自的師承關係和地域文化影響的闡述,構建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南畫圖景。特彆是關於“氣韻生動”的理論闡釋,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具體的作品分析,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為用心,印刷的圖版清晰度很高,使得即便是對著書本研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某些微妙之處。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古典藝術抱有熱忱的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參考指南,它教人如何“看”畫,更教人如何“懂”畫。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關於“雅緻生活”的沉浸式課程。它不僅僅講述瞭繪畫技巧或流派沿革,更深層次地關乎於一種生活態度的塑造。南畫的精髓,我認為在於它對“閑適”與“超脫”的追求,是對俗世喧囂的一種溫柔抵抗。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瞭許多與畫傢具體生活場景相關的軼事和記載,使得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有著復雜情感與審美追求的個體。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溫度和親近感。我常常在閱讀那些關於畫傢如何賞石、品茶、對竹而歌的段落時,感到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洗滌。它讓人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應該為自己保留一方屬於精神自由的“淨土”。這本書,無疑是幫助我們構建這種精神淨土的絕佳心靈地圖。它教人如何在日常瑣碎中,發現並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美的靈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