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
:150.00元
作者:张晓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301264973
字数:
页码:8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为2010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将论述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至清代数千年中国染织纹样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并就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织物品种等进行综合论述,着重对各时代纹样从造型、色彩方面进行剖析,联系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深入阐述染织纹样的形成风格和美学特色。
目录
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太硬核了”。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时尚潮流的八卦,或者至少是宫廷里贵妃们为了穿搭而引发的小风波,但事实是,它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是技术术语和年代考证的迷宫。作者似乎对每一根丝线、每一个提花的技术革新都了如指掌,比如宋代缂丝工艺的突破,是如何使得图案的层次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不同朝代纹样的“语义”,比如在特定时期,某种花卉图案是绝对禁止被平民使用的禁忌符号。这部分内容非常吸引人,让我意识到,古代的纺织品不仅仅是遮体的布料,它们是社会等级、政治权力乃至哲学思想的载体。不过,我个人对书中所述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部分略感意犹未尽。虽然提到了粟特、波斯等地对中原纹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单向输入还是双向互动,书中的论述略显保守,更侧重于对现有实物样式的归类,少了一些对文化碰撞火花的生动描绘。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适合做深度研究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闲暇时翻阅的消遣读物。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封面上的那些繁复的花纹,我就忍不住要翻开它。我一直对古代的服饰和纺织品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经纬线交织出的图案里,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那些云锦上的龙凤纹,它们是如何从简单的图腾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庄严肃穆的皇家象征的?这本书似乎没有直接回答这些,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考古报告,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纺织品是如何在技术和审美上相互影响、相互演进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汉代丝织品的研究,那些细密的几何纹和狩猎纹,透着一股浑厚的生命力,与后世的精致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染色工艺的细节,比如那种深沉的、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朱红是如何调配出来的,或者那种历经千年依然鲜亮的靛蓝背后,是否藏着失传的秘方。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图录部分的图片质量极高,几乎每一张都能让我驻足良久,仔细辨认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变化。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时间框架,让我得以纵观千年织物的演变脉络,但对于那些具体到每一件实物的“手感”和“气味”,书本终究是冰冷的,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评分我尝试用一种更感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把它当作一本“视觉的史诗”。如果说文字是骨架,那么这本书里那些彩色的、单色的、甚至是经过摹绘的纹样图谱,就是血肉和灵魂。当我沉浸在那些精美的唐代联珠纹或宋代折枝花卉图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从盛唐的雍容华贵到宋代的内敛雅致,这种转变是极其微妙的。作者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轨迹,但对于“为什么”发生这种转变,书中多用技术限制或政治气候来解释,缺乏对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深入挖掘。比如,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禅宗和理学的推崇,是如何渗透到他们对自然图案的简化和提炼过程中的?书中虽有提及,但阐述得相对平铺直叙。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风格转换期”的激烈碰撞,那些旧的符号是如何被新的观念解构和重塑的。这本书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本巨大的“纹样字典”,权威而详尽,但如何运用这本字典去构建一个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大量的背景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购买此书主要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可以启发我自身创作的灵感。这本书无疑是宝库,特别是其中关于“纹饰的部件拆解与重组”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成品,而是把一个复杂的图案分解成基本的几何单元和生物形态单元,然后展示这些单元是如何在不同朝代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的。这种模块化的分析方法,对于现代设计实践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略显陈旧,它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划分来展开的,缺乏跨越时空的“主题式”探讨。比如,我非常希望能有一个专门讨论“龙的形象演变”的章节,从新石器时代的蛇形图腾,到秦汉的威武神兽,再到明清的五爪金龙,集中展示这种核心符号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化。目前的安排是将龙纹分散在各个朝代的织物介绍中,虽然详尽,但缺乏一种连贯的、具有戏剧性的对比效果。总的来说,它是一部扎实的学术基石,但若想让它成为激发无限创意的“灵感之书”,读者可能需要自己进行二次梳理和加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开本适中,使得大尺度的纹样图得以清晰呈现。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纺织品”的章节。长期以来,我们谈论中国古代纹样史,似乎总绕不开中原的礼制服饰,而这本书勇敢地拓宽了视野,收录了大量来自西南、西北地区,如云贵高原、新疆戈壁沿线等地的精美织物。那些图案的抽象程度和色彩运用,与汉族传统纹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展现出一种更为原始、更为奔放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展示的一些皮革或毛纺织品上的符号,其神秘性让我联想到更古老的信仰体系。然而,对于这些非主流纹样,作者在阐述其来源和流变时,似乎引用了较少的田野调查资料,更多依赖于博物馆的馆藏品,这使得理论推导的力度稍显不足,缺乏那种“脚踏实地”的坚实感。读完这部分,我更渴望了解那些图案在当时是如何被赋予实际使用价值的,它们是否与当地的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紧密相连,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学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