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1卷,世界关系美学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1卷,世界关系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常平著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先锋艺术
  • 中国现代艺术
  • 美学
  • 世界关系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哲学
  • 艺术思想
  • 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9217
商品编码:1601705454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469
字数:510000

具体描述

作  者:查常平 著 定  价:145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页  数:46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2659217 序言 高尔泰
序言 约斯·德·穆尔
前言
导论 艺术思想史的七个维度
1.作为语言史的艺术史
2.作为时间史的艺术史
3.作为自我史的艺术史
4.作为自然史的艺术史
5.作为社会史的艺术史
6.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
7.作为灵性史的艺术史
 艺术史写作的两种范式
第二章 先锋艺术的定义
1.什么是当代艺术?
2.先锋艺术的内涵
3.关系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
4.事件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
第三章 先锋艺术中人与语言的关系:人言向度
梁绍基的蚕丝艺术
戴光郁的“破山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查常平著的《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靠前卷,世界关系美学)》按照对世界的整全理解、分层阐释与互动的审视的方法论,对1993-2016年的中国先锋艺术部分作品与艺术现象进行了深入论述和评析。全书分为导论和十章内容,导论从七重关系审视艺术思想史的世界,靠前至第九章具体分层阐释中国先锋艺术中七重关系的思想主题,第十章在“关系美学的批评实践”中展开互动的审视。 查常平 著 查常平,笔名西美正,1966年生,重庆长寿人。博士.批评家、学者,《人文艺术》主编。1987年在四川大学、199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日语、美学、基督教,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术方向为艺术评论、历史逻辑、研究.能够使用英语、日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工作。人生定向为以信仰为基业、以教师为职业、以学问为志业、以批评为事业、以翻译为副业;以原创性的世界图景逻辑学阐释人类历史的逻辑、奠立汉语人文学术发展的内在根基为学术理念。发表“感性文化批评范式”、“什么是逻辑历史学”、“橄榄山对话的历史逻辑及其救赎意识”等学术论文190篇。出版专著《日本历史的逻辑》(1等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 第1卷:世界关系美学》图书简介 探索先锋的脉络,回溯思想的源流 本书《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 第1卷:世界关系美学》,深入剖析了中国先锋艺术思潮的生成、演变及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哲学基础与美学构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艺术史编年,而是一次对构成先锋精神内核的哲学命题的系统性梳理与批判性反思。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美学边界的重塑 本书开篇即设定了宏大的历史框架: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涌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冲击不仅仅是艺术媒介和技法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世界观”的重构。 1. 传统“道”与“器”的现代性困境: 我们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被现代科学的还原论和功利主义哲学所侵蚀。早期艺术家的探索,往往在继承与反叛之间摇摆。他们试图在引入西方理性主义的同时,保留东方的某种精神性,但这种调和很快暴露出其内在的张力。介绍部分着重分析了早期知识分子如何将“艺术救国”的政治诉求,错位地投射到对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的盲目崇拜之上,从而遗失了对本土文化潜意识的深入挖掘。 2. 启蒙运动的回音与“新的缪斯”: 详细阐述了五四前后,对“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如何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道分水岭。本卷重点探讨了“新青年”群体如何参照西方激进主义思潮,尤其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某些面向,试图构建一种全然“反传统”的艺术范式。然而,这种模仿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西方思潮背后深层哲学根基(如尼采的权力意志、胡塞尔的现象学转向)的真正理解,导致其先锋性常常沦为符号的堆砌。 第二部分:世界关系美学的理论基石 本卷的核心论述集中于“世界关系美学”这一理论范畴的建立。它区别于单纯的形式美学或社会功能美学,强调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世界”(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历史时间、主体意识)之间不可分割的、动态的相互关系。 1. 空间性、时间性与异质性的张力: 深入分析了先锋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来介入或解构既有的空间秩序。例如,城市化进程中,对“废墟美学”的迷恋,并非仅仅是对衰败的记录,而是在表达对传统稳定社会空间幻灭后的焦虑。在时间维度上,先锋艺术拒绝线性的历史叙事,转而拥抱断裂、闪回与永恒的瞬间(the eternal present),这与当时中国社会急剧加速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我们探讨了“异质性”的引入——即刻意将不相容的元素并置,以揭示世界表象下的内在矛盾。 2. 主体性的漂移与他者性的建构: “世界关系”的另一维度是对“主体”的重新定位。在西方现代主义中,主体往往是中心性的、能动的;但在中国的语境下,主体却常常是失语的、被边缘化的。本卷梳理了先锋艺术家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创作手法(如集体创作、匿名化处理),表达对个体英雄主义的反思,并试图在与“他者”(无论是社会群体、历史记忆还是异域文化)的遭遇中,重新确认自身存在的边界。我们特别关注了早期先锋对“民间性”和“异域性”的挪用,探究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挪用策略。 3. 符号的解构与意义的悬置: 世界关系美学要求艺术作品不再提供确定的意义,而是成为一个“意义的场域”。本卷详尽考察了先锋艺术家如何运用拼贴、蒙太奇、戏仿(parody)等手法,瓦解既有的符号系统。这不仅是对政治宣传和既定美学规范的反抗,也是一种本体论的尝试——即承认世界本身就是多义且无法被完全把握的。这种“意义的悬置”是理解中国先锋艺术批判性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实践中的理论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通过对一系列早期先锋实践案例的微观分析,印证了“世界关系美学”的有效性。这些案例并非遵循主流的艺术史叙事,而是被置于其诞生的特定社会、政治和美学语境之中。 我们考察了早期行为艺术的萌芽阶段,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对身体的极端使用,直接介入现实空间,打破了“观看”与“行动”的界限。同时,对早期实验电影和先锋文学中的非叙事性探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揭示了它们在形式创新背后对“世界如何被感知”这一哲学问题的深刻回应。 总结:一条未竟的探索之路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 第1卷:世界关系美学》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它表明,中国的先锋艺术并非简单的西方艺术的复制品,而是在面对全球现代性挑战时,本土知识分子群体进行的一种独特而艰辛的思想搏斗。尽管这些早期的探索往往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或曲解,但其对世界、时间、主体和意义之间关系的深刻追问,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艺术脉络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用以解锁先锋思想深层的结构与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炉火纯青。他的笔触时而如锋利的刻刀,直指问题的核心,毫不留情地剖析那些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体系;时而又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和艺术家内心的挣扎。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注意到书中大量运用了类比和隐喻的手法来解释复杂的艺术哲学,这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耐心地为我解读那些深奥的文本。尤其是在论述“先锋”这一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对比和延展,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否定的体系,这种思辨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甚至多次停下来,对着书页思考,作者是如何在一个看似单薄的“思想史”框架内,塞入如此多层级的解读空间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思考艺术现象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内文的字距和行距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这对于一部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长句分析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引用的准确性,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论证逻辑,使得全书的论述一气呵成,没有出现明显的割裂感。对于那些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来说,书后附带的索引和名词解释部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像一个贴心的向导,随时准备为迷失的读者指明方向。我常常被作者在论证中突然插入的一些精妙的脚注所吸引,那些小小的文本里往往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典故或一个有趣的轶事,让这段严肃的讨论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种细节处的用心,真的很打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令人赞叹,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其对“世界关系”这一维度的强调。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纯粹聚焦于本土艺术发展的著作,但作者却以一种极其开阔的全球视野,将本土的探索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冲突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我发现,许多我们曾经认为是“原创”的艺术理念,实际上都与彼时彼刻的世界格局和思想碰撞息息相关。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国际艺术展览和思潮传入的细节描绘,简直就像是微观历史研究,精确到了日期、参展人甚至展品的摆放位置。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感,而非干巴巴的理论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敏感的文化挪用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时代动因和权力结构,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批判精神。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充满了仪式感。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段引言,虽然内容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其蕴含的哲思和对时代脉络的捕捉能力,已经让我对作者的功力深感敬佩。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似乎着重于梳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那种将看似散乱的艺术思潮汇集成一条清晰河流的叙事手法,非常吸引我这种习惯于系统学习的读者。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名词,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年代。我感觉作者在构建这个历史图景时,对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每一个关键人物和流派的出现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幕戏剧,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篇章将如何深入剖析那些标志性的艺术运动及其背后的社会驱动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度理解艺术精神世界的大门。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部作品的逻辑推进有着一种雕塑般的严谨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事件,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命题,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示了“先锋”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在矛盾与演变轨迹。我对作者在第三部分处理的关于“技术革新与艺术本体论”的关系论述尤为着迷。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工业化进程对艺术观念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当时艺术家们对传统媒介的解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部厚重的思想史读起来充满了动态的美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这本书的厚度并非为了炫耀篇幅,而是为了承载其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