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钢 著
图书标签:
  • 服饰史
  • 中华服饰
  • 服饰文化
  • 中国传统服饰
  • 服饰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
  • 精编本
  • 图录
  • 服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
ISBN:9787302317623
商品编码:1571340749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01
作者:黄钢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0 页数:552 印次: 1
ISBN号:978730231762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为《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四卷本)之精编本。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佩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书正文及图文说明文字翔实,附图精美,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鉴别真伪的优良读物,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编排最科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著。

作者简介

黄能福,原名黄能馥,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1927年出生。1942年义乌县立初中肄业后在家务农,1949年被母校聘为语文教员。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年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并任工艺美术研究室秘书,全国第一届民间美术展览会会场管理组副组长、少数民族馆馆长。195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选组员兼秘书。1982年起历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国家科委、科技馆赴加拿大“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展览会”纺织科技顾问。1987年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198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同年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兼实用美术部主任。1992年任纺织工业部服饰博物馆总顾问。1994年任北京现代实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1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并任中国工艺美术馆顾问,中国云锦协会顾问。2008年10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09年5月受聘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顾问。

陈娟娟,女,北京人,汉族,1936年出生。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顾问、苏州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丝绸文物研究复制学术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刺绣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饰研究会研究员。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四十余年,一直从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鉴定工作,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
主要学术著作见黄能福简历中的合著部分;此外还与他人合著《国宝》(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宝录》(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等,并在《文物》、《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2005年其专著《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编入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2002年3月,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全国文博考古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赫、治学经验丰富、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之一。

黄钢,男,北京人,汉族,1961年出生。
著名织绣文物收藏家、画家。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个人作品在德国慕尼黑、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联展,并在中国香港J画廊举办个人展。20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和INSEARCHOF画廊画展。2002年在美国纽约宝林画廊参加纽约博览会画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展。2003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在美国西雅图沃尔茨画廊参加亚洲现代艺术联展及美国芝加哥沃时画廊芝加哥艺术博览会画展。2004年参加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画廊中国艺术家联合巡展、韩国汉城国际博览会及北京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画展。2005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在中国台湾平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法国巴黎JGMGALLERY参加“毛,当代视觉”画展,在北京A空间参加北京与纽约十位艺术家联展,在中国香港安娜宁画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中国台湾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北京的记忆”个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远方的呼唤”个人作品展,并参加北京的“新东方精神”、“艺术史里外”、“流动的星”等联展。2009年参加由深圳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参加由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编著《中国龙袍》(与黄能福合著),由紫禁城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8年11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凯旋艺术空间编著《黄钢HUANGGANG》大型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一、中国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中国人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三、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四、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的新石器时代
(一)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二)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三)丰盛华美的原始首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
一、夏商西周服饰文化的背景
二、夏商西周的章服制度
(一)礼服
(二)一般服装
(三)舄履
三、军戎服
四、王权与德化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五、夏代的服饰
六、商代的服饰
(一)商代的衣料
(二)商代的服饰色彩
(三)商代的服饰款式
(四)晚商蜀国鱼凫王的四件配套龙纹礼衣
(五)距今3000多年前天山南北居民的服饰
七、西周的服饰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中华”、“华夏”之名的来历
(二)西周的衣料
(三)西周的着装人物资料
八、商周时期的首饰佩饰
(一)发饰
(二)冠饰
(三)耳饰
(四)颈饰
(五)臂饰
(六)佩璜
(七)其他玉佩
(八)手饰
(九)冥衣玉具

第三章 春秋战国埋藏的服饰
一、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一)服饰用料的发展
(二)服装色彩观念的改变
(三)服装配套结构的变革
(四)工艺技术的发展
(五)服饰观念的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考古发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材料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
一、服饰文化综合发展的历史时代
二、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一)20世纪世界考古的奇迹
(二)秦国军队的服装
三、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一)汉代的冠制
(二)汉代的朝服
(三)汉代的一般服装
(四)汉代的鞋靴
(五)汉代的冥服
四、考古发现的汉代服饰资料
(一)服装、服饰用料
(二)由西汉到东汉、三国服饰纹样的演变
五、泰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一)发饰
(二)耳饰
(三)颈饰
(四)臂饰
(五)指环


服饰的变迁与文化的脉络:一部跨越千年的服饰史诗 本书并非关于“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的介绍,而是致力于探索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政治、审美与技术变迁的宏大叙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织物、剪裁和色彩,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流动的中华服饰图景。 第一章:先秦遗韵——从自然到礼制的萌芽(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 在文字记录尚未完全清晰的年代,服饰是权力与身份最直观的表达。这一时期,服饰的演进深受地理环境和早期部落文明的影响。 材料的原始性与地域性: 早期的服饰材料主要依赖于天然资源。在黄河流域,麻、葛是主要的植物纤维来源,而北方游牧民族则更依赖动物皮毛。这些材料的加工技术,如纺织和染色,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我们探讨商周时期,丝绸的雏形已开始出现,但其主要用途仍局限于祭祀和贵族阶层。麻布的粗细、葛布的编织密度,都悄无声息地标记着穿着者的社会等级。 礼制的初步构建: 随着周礼的建立,服饰开始被纳入严格的规范体系。颜色不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与五行学说、封建等级紧密结合。冕服制度的雏形,虽然尚未完全定型,但“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已经确立。这种上下分离的结构,不仅体现了对天地秩序的敬畏,也为后世衣冠制度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诸侯与天子之间的服饰差异,体现在冕冠的流苏数量、玉饰的规格以及服装的纹样上。 形制的探索与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文化交流与冲突加剧,服饰也展现出更强的地域色彩。楚国的浪漫、齐鲁的古朴、秦陇的刚健,都在衣冠形制上留下了印记。深衣的流行,标志着将上衣和下裳缝合成为一体的尝试,这在穿着的便利性和形制上的统一性上,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交领右衽的基本特征,也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确认和沿用。 第二章:秦汉雄风——大一统下的服饰规范化(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秦朝的短暂统一,为汉代的服饰发展划定了基调。汉朝,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服饰制度也随之达到一个高峰。 秦朝的“尚黑”与制度的移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水德之说,确立了尚黑的服色制度。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规定,体现了中央集权对文化符号的绝对控制。官服的色彩和品级制度开始被系统化地记录和执行,尽管我们对其细节的了解大多依赖于后世的追溯和考古发现。 汉代“深衣”的成熟与冕服的完备: 汉代,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确立后,服饰的礼仪功能被推向极致。深衣在民间和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其结构严谨,体现了“规矩方圆”的哲学思想。冕服制度在汉代得到空前的完善,冕冠、玄衣、裳、蔽膝等部件的组合,成为天子祭祀的最高规格。 织物技术的突破与社会分层: 汉代丝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花技术、刺绣工艺的精进,使得服饰的装饰性大大增强。锦的生产工艺,特别是汉锦的复杂纹样,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技术力的展示。在社会底层,麻布和粗布仍是主流,形成了鲜明的物质对比。服饰不再仅仅是区分贵贱,更开始承载对“德行”的期待——官员的服饰要求其内在品行与外在形制相符。 第三章:魏晋风流与南北对峙——审美转向与民族交融(公元220年 - 589年) 这是一个分裂而又充满文化张力的时代。玄学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礼教产生了冲击,服饰审美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近乎叛逆的转向。 褒衣博带的“风度”: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个体的解放与精神的超脱。这种审美追求直接反映在服饰上,表现为“褒衣博带”——宽松的衣衫、宽大的袖口、松散的腰带。这种服饰风格,与其说是对实用性的考量,不如说是一种对束缚的反抗,一种对魏晋名士风流气韵的追求。 “胡汉”服饰的相互渗透: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入带来了全新的服饰元素。胡服,如窄袖、长裤、革履等,因其便于骑射和劳作,逐渐被汉族社会吸收。交领右衽的传统并未被完全颠覆,但在窄袖、束腰、以及头饰等方面,胡汉服饰的元素开始相互融合,为隋唐的万象包容埋下了伏笔。 色彩与纹样的微妙变化: 在袍服之外,襕衫、襦裙等形制在不同阶层中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色彩运用趋于淡雅,与前期的浓烈形成对比,体现了士人对清远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隋唐盛世——开放、多元与华丽的极致(581年 - 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信、最开放的阶段,这在服饰文化上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和极度的华丽。 胡风的全面融入与女性服饰的解放: 唐代长安的国际化地位,使得西域、中亚的服饰风格被大量吸收。窄袖的流行是实用性的体现,而翻领、圆领(缺胯袍)等胡服元素,从军服、常服,逐渐渗透到贵族日常穿着中。女性服饰尤为大胆,低胸装、坦领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女性身体态度的宽松。 “齐胸襦裙”与“大袖衫”的审美对立: 唐代女性服饰形制丰富多样,齐胸襦裙以其高束的腰线拉长了整体比例,显得飘逸修长。而宫廷礼仪中保留的宽大、层叠的大袖衫,则继续强调雍容华贵。丝织业达到了巅峰,绫、罗、绸、缎的花色和织法达到了极高的复杂性,特别是“宝相花”、“联珠纹”等受佛教和西域影响的纹样大为流行。 官服制度的固化与“品色服”的确立: 唐代对文武百官的服饰等级制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固化。通过颜色来区分品级(品色服),如紫色为一品、深红为二品等,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官服的形制也更加程式化,以示区别于常服和礼服。 第五章:宋代文治与内敛——理学影响下的素雅与精致(960年 - 1279年) 宋代,在政治上重文抑武,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服饰审美从唐代的“外放”转向“内敛”与“精巧”。 “瘦硬”与“朴素”的回归: 宋代服饰的整体风格趋于简洁、修长。男子的公服和常服,如直裰、褙子等,线条更加流畅,袖口收紧,不再追求唐代的宽大。女性的褙子(一种对襟长外套)成为标志性服饰,搭配窄袖内衣,体现了一种节制之美。 细节的极致与工艺的精微: 虽然整体风格趋于朴素,但宋代在工艺上的精致程度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丝织品的图案趋向于写实和含蓄,花鸟鱼虫、几何纹样被精细地织入面料中。刺绣工艺,尤其是宋锦的编织,追求极致的质感和细腻的光泽。 “方正”的审美观: 理学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对服饰的形制要求上,强调端庄、适度。服饰的裁剪更加注重结构上的方正,避免了过分的夸张和冗余,这与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的“格物致知”的内敛精神相契合。 第六章:元明清三代——游牧政权的融合与汉族服饰的重塑(1279年 - 1911年) 这一时期的服饰史,核心在于游牧民族的统治如何与汉族数千年的服饰传统进行碰撞、融合与重塑。 元代的交融与“辫线袄”: 元朝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服饰体系,但其服饰的汉化过程非常迅速。蒙古服饰的某些特征,如短袄、腰圆下摆等,与汉族传统袍服开始融合。然而,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服饰的严格限制,也使得传统服饰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明代的“复古”与衣冠制度的强化: 明朝的建立,带有强烈的“恢复汉唐旧制”的意图。在官服上,明代严格恢复并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制度,尤其是补子制度(文禽武兽),成为区分官阶的标志,其复杂程度空前。常服上,直裰、道袍、曳撒等形制成熟并定型,这些形制在明代后期的审美中达到了高峰,讲究面料的垂感和裁剪的精准。 清代的“剃发易服”与满族服饰的主导地位: 清朝的建立,带来了服饰史上最剧烈的变革之一——“剃发易服”。满族服饰的特征,如立领、马蹄袖、长袍(长袄)的盘扣设计,迅速取代了汉族传统的交领右衽体系,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官方标准服饰。我们详细分析马蹄袖在实战中的功用性,以及长袍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变(如官服的褂、常服的马褂)。旗装、马褂等服饰元素在这一时期被规范化,并以其独特的结构,影响了晚清至民国初期的社会风貌。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历史阶段的深入剖析,旨在展现中华服饰文化如何如同活的史料,记录了权力更迭、技术进步、思想流变和审美趣味的每一次细微转向。它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穿衣打扮”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如何“自我认知”的无声宣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服饰中华》,我纯粹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对于我这种对时尚潮流更敏感的人来说,古老的衣裳似乎有些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服饰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演变。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衣料、款式、穿戴方式,重新赋予了活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代深衣和魏晋风度服饰的描写所吸引。深衣那种层层叠叠、庄重典雅的风格,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礼仪制度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力量。而魏晋时期那种飘逸洒脱、不受拘束的着装风格,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服饰相关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的描写,让服饰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人情味。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服饰的历史知识,更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生活也如此丰富多彩,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也从未停歇。

评分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历史视野的读物,《服饰中华》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以服饰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不同时期服饰的梳理,我看到了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水平的起伏、思想文化的演进。例如,书中对元代服饰的介绍,让我了解到游牧民族的服饰特色是如何融入中原,又如何对当时的服饰产生影响,这让我对民族融合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再比如,明清时期服饰上繁复的规制和等级的森严,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特点。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书中丰富的图片资料,也极大地帮助了我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这套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让我愿意去探索更多关于中华文明的奥秘。

评分

我是一个对美学和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而《服饰中华》满足了我对视觉和文化审美的双重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画册。书中收录的服饰图片,无论是文物照片还是复原图,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惊人的艺术魅力。那些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搭配,精巧的剪裁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代服饰色彩和纹样的描写,那种大胆、鲜艳、充满生命力的色彩运用,以及吉祥、华美的纹样,都让我感受到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同时,书中对不同时代服饰风格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服饰审美的演变轨迹,从古朴的自然主义,到含蓄的写意风格,再到雍容的华丽风格,每一种都独具匠心。这本书让我明白,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艺术家们挥洒灵感的画布,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历史的服饰之美,更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套《服饰中华》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沉浸在中华服饰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中。我一直对古代的衣裳很感兴趣,但总是碎片化地了解一些。这本书的精编本,让我第一次有了如此系统、详尽的认知。从龙山文化的古朴织物,到先秦的礼制衣冠,再到汉唐的雍容华贵,明清的精致典雅,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仿佛有了生命,跃然纸上。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纹样都有深入的介绍,而且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复原图和文物图片,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服饰差异的解读,比如士大夫的袍衫如何彰显其身份,普通百姓的衣着又如何体现其生活习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想象出街市上人头攒动的景象,每个人都穿着代表着他们身份、时代印记的服饰,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穿”,它揭示了服饰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甚至技术发展。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会让你对“中华”二字,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手工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服饰中华》恰好满足了我对服饰背后工艺的探求。这本书的精编本,在介绍服饰形制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纺织技术、染色工艺、刺绣技法有着非常详尽的描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丝绸之路对服饰影响的部分,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是如何在交流中融合,又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书中对宋代服饰中精细的刺绣和缂丝工艺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精湛的手艺。那些细致入微的花纹,复杂的图案,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还能从中看到不同时期服饰上的纹样所代表的寓意,比如龙纹、凤纹、祥云纹等等,这些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人们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完这本书,我对手工制作的服饰更加敬畏,也更加希望能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件件精美的服饰,是历史、文化、工艺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