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百年新闻经典(通讯卷)
定价:68.00元
作者:刘梓良 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01016677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保卫主编的《中国百年新闻经典(通讯卷修订本)》选取了自黄远生**近代新闻通讯以来,至今影响重大的数位作者的数篇通讯佳作。这些通讯有的如实记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某一重要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的生动描写某一先进典型人物,展现其言语行为,反映其思想风貌,揭示其精神境界,具有很好地示范和榜样作用;有的深刻揭示某一社会现实问题,或指点迷津,启发思考,或针砭时弊,扶正祛邪,借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些通讯中有不少作品写作技巧精湛,写作风格独特,运用的语言生动优美,展示的情节曲折感人,从写作业务上看堪称代表之作,对后人有着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代表作用有:黄远生《外交部之厨子》、瞿秋白《饿乡纪程》、陆定一《五卅节的上海》、邹韬奋《上海血战抗日记》、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夏衍《包身工》、彭子冈《*先生到重庆》、魏巍《谁是*可爱的人》、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等。
目录
总序 创新理论 精研一事 物我两善前言 记录历史风云 反映时代风貌 讴歌当代英模黄远生 外交部之厨子佚名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瞿秋白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陆定一 五卅节的上海邹韬奋 上海血战抗日记戈公振 从东北到庶联萧乾 鲁西流民图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夏衍 包身工张铁夫 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超构 延安一月彭子冈 毛先生到重庆朱启平 落日石西民 庆祝大会昨未能举行刘白羽 沸腾了的北平城李庄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杨刚 给上海人的一封信魏巍 谁是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隋萧离 在正义的法庭上任志樵等 当你们熟睡的时候袁木 他们是普通劳动者王石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郭超人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甄为民 的好战士—雷锋李峰 “一厘钱”精神何仅等 艰苦作风代代相传李冀 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周立波 韶山的节日穆青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陈骥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陆拂为 历史的审判冯健 的春天 夜宿车马店郭梅尼 生命的支柱樊云芳 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顾迈南 “两弹”元勋邓稼先庞廷福 关广梅现象雷收麦 红色的警告张建伟 命运备忘录陈锡添 东方风来满眼春何平 领导干部的楷模一孔繁森孙德宏 寻找时传祥吕岩松 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戴鹏 百姓心中的丰碑张严平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参考文献后记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册通讯集,最引人入胜的是它那种“现场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亲耳聆听着那个时代的喧嚣与低语。我注意到其中几篇早期党代会前后的报道,信息密度极高,但叙述的节奏感却非常现代,那种紧迫感和对未来走向的揣测,即便放在今天看也毫不逊色。更妙的是,它收录了一些相对“边缘”的通讯,比如关于特定地域农业改革的简短报告,这些“角落”里的声音,恰恰拼凑出了那个宏大叙事之外,活生生的社会肌理。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民间思想流动的记录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字里那种试探性的、如履薄冰的表达,体现了信息流通的艰辛和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挣扎。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迷宫中寻找线索,那些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细节,往往比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段落更具启发性,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理解,绝非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
评分坦白说,初看时,我有点担心这种“经典”的选取会过于集中于官方叙事的主流声音,但深入阅读后发现,编者在保持主流脉络清晰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异见”色彩或至少是具有强烈个体观察视角的篇章。比如,有几篇是战地记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下的观察日记形式的通讯,那种夹杂着疲惫、恐惧和对前线战士复杂情感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战争场景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战略布局,而是具体到一个人在泥泞中跋涉的体验。这种真实的、未被完全“净化”的文本,对我们理解新闻伦理和责任感有着极强的触动。它让我深思,在信息稀缺的年代,新闻工作者是如何平衡记录的客观性与鼓舞士气的时代责任的,这中间的张力,是现代新闻学很难复现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精选的旧报纸和通讯集的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喜欢那种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页,直接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真实感。那些关于社会变革、重大事件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世的重新解读和过滤,带着一股未经雕琢的生猛劲儿。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个早期工人运动的报道,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那种直接面对冲突和困境的记录,远比教科书上的总结来得震撼。它让我思考,在那个信息传递远没有今天便捷的时代,一篇通讯是如何在民间引发震动的。而且,这些文字本身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叙事风格和新闻敏感度,有些句子现在读来或许略显生涩,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质感,构成了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快照,更是一份关于“信息如何塑造时代认知”的活教材,非常适合对新闻史和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同仁细细品味,每读完一篇,都像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通讯集对于想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心理变迁的人来说,简直是座宝藏。新闻语言是时代情绪的晴雨表,通过这些文本,我清晰地追踪到了公众情绪的起伏:从早期的激昂、探索,到中期的压抑、隐忍,再到后期的坚定和爆发。我尤其留意了那些用于宣传动员的短讯和号召,它们在用词、排比、比喻上的精妙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宣传艺术的成熟。这些文字的传播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语言在推动社会运动中的巨大能量。阅读这些通讯,就像在听一首由时代声音演奏的交响乐,虽然乐章可能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其内在的逻辑和节奏感是高度统一的,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记录了如何用信息去组织和塑造一个庞大的群体意识,其历史价值和文献意义,毋庸置疑,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考究,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排列,而似乎在试图构建一条关于“信息传播形态演变”的暗线索。早期通讯的语气庄重、结构严谨,像在进行严肃的宣告;而越往后,尤其是进入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那种为了快速动员和凝聚人心的需要,使得文字变得更加简洁、口号化,甚至带有强烈的煽动性。这种风格的切换,本身就是一部视觉和听觉上的历史。我发现,不同时期通讯的篇幅和详略程度,直接反映了当时舆论环境的松紧度。比如,有些关于经济政策的通讯,措辞极为谨慎,充满官方术语,反倒是透露出政策执行层面的某些犹豫和阻力。相比于纯粹的历史叙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媒介考古学”的视角,让我们审视信息是如何被建构、包装和投放到公众视野中的,这种元认知层面的收获,远超出了单纯阅读新闻事件本身带来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