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定价:32.00元
作者:郭庆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0111254
字数:421000
页码:27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p>《传播学教程》一书是本着建构传播学核心理论的宗旨编写的,**版出版以来,尽管它还只是一种初步探索,但得到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其他学科的广泛使用。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入门教材,主要着眼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系,它不应该是易碎品,而应该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特色】 1.名师编写,作者是传播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大师,在传播学领域多年,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2.教材体例简洁、系统而完整,篇幅适中,章节安排合理,特别适合本科教学。 3.内容全面,但同时又不是很深奥,基本涵盖传播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同时修订又增加了**的内容。 4.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需要,是考研非常合适的参考书。更多相关书籍: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经典教材《传播学教程》版重印22次,共发行50多万册。本书是重点教材,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的参考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是第二版。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庆光,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受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留学,1987年获社会学(B新闻学)硕士学位;1992年博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97年任新闻学院副院长,1999年至2005年任院长,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目前兼任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考委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
文摘
序言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序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版自1999年面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伴随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传播学本身也由一门生疏的舶来学科变成了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学科,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学科地位和重要影响。这一切都说明,传播学适应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
近年来,传播学和人文社会其他学科的融合也是令人瞩目的,它被广泛借鉴与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以至于一些学者提出了传播学的“泛化”现象。我认为,传播学“泛化”问题有两层含义:,它意味着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不仅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第二,传播学“泛化”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众多学科都在关注传播现象、研究传播问题的状况下,作为“本家”的传播学应该做些什么?换言之,传播学的学科相对独立性是什么?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环境中,这个学科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只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不至于在“泛化”陷入自我迷失的境地。
……
这本关于沟通理论的经典著作,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信息洪流中摸索前行的人量身定制的导航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传播学基本概念时的那种严谨和清晰,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理论模型,用贴近生活的案例一步步拆解开来。比如,书中对“线性传播模式”和“互动模式”的对比分析,不仅让我理解了信息传递的路径差异,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对话中,到底更倾向于哪种模式,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影响了沟通的效果。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媒介即信息”的探讨,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手机、社交媒体乃至我们呼吸的空气,思考媒介本身是如何重塑我们的认知和感知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其合理,从宏观的社会传播到微观的人际互动,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扎实,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感觉到自己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零散地吸收知识点。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像是多年来困扰我的许多沟通困惑,一下子找到了理论上的支点,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希望从中学到什么深度。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术语和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能略显“厚重”,但对于追求学术深度和系统性理解的人来说,它简直是宝藏。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研究时展现出的那种全球视野,它不仅关注西方经典理论,还穿插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更加丰满和具有包容性。比如,书中关于“符号学”的阐述,不是枯燥地罗列索绪尔或皮尔斯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其应用到流行文化的符号解读中,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广告词或肢体语言能瞬间引发集体共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可以随时调用的分析工具。唯一需要读者投入较大精力的,是它对某些复杂模型的推导过程,需要耐心,但一旦攻克,收获是巨大的,因为它让你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仅仅是“是这样”。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传播现象的教材,最大的感受是“焦虑”与“希望”并存。一方面,作者详尽地描绘了当前媒体环境的碎片化、注意力经济的残酷竞争,以及“后真相时代”带来的认知失调,让人不禁感到无力——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保证自己不被算法和情绪裹挟?另一方面,书中对“参与式文化”和“赋权传播”的探讨,又带来了一丝曙光。它鼓励读者,理论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比如,书中提出的关于社区传播和非营利组织传播的策略,为那些希望利用传播力量进行社会变革的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上是中肯而学术的,但偶尔穿插的那些对未来传播形态的预判,却充满了学者的敏锐和前瞻性,让人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未来的好奇与期待。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数字空间中的角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浏览者”。
评分我是一个对沟通细节极其敏感的人,这本书在微观人际传播层面的细致入微,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它对非语言线索——比如眼神接触的时长、语调的细微变化,以及身体姿态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解读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和分析,这远超出了普通人对“肢体语言”的肤浅理解。我记得有一个小节专门讨论了“沉默的权力”,探讨了在谈判或冲突情境中,谁先打破沉默、沉默本身所携带的信息重量,这在我的工作交际中有着立竿见影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案例选取非常国际化,不像一些本土教材那样视野受限,它成功地在跨文化沟通的复杂性与人类共通的心理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际情商提升秘籍”,它教会我如何更敏锐地捕捉他人未说出口的意图,如何更得体、更有目的地组织我的语言和行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换了一双“透视眼”,能更清晰地洞察到人与人交往背后的微妙心理活动,是提升沟通“内功”的绝佳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觉得传播学这东西挺虚的,像是空中楼阁,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它其实是理解我们这个“社会剧场”运作机制的底层代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批判性视角,它没有停留在“如何更有效地传递信息”这种表面文章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一次传播行为中的。特别是关于“媒介霸权”的章节,看得我脊背发凉,它提醒我们,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娱乐内容,绝非是中立的“事实”,而是被特定利益集团精心包装和过滤过的产物。这种对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让我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一个警惕的“意义建构者”。我开始习惯性地去追问“谁在说话?”“他们想让我相信什么?”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结合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对照分析,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就像一副高倍显微镜,让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博弈清晰可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