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歷史事件簿

京都歷史事件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明德 著
图书标签:
  • 京都
  • 历史
  • 事件
  • 日本
  • 文化
  • 古都
  • 侦探
  • 推理
  • 纪实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遠流出版公司
ISBN:9789573266549
商品编码:1602493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京都時空多堆疊,無論名勝古跡,或是街角巷弄,皆有過往事蹟存遺。正因完整保留了許多故事,才使京都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魅力。
  今日的老人養護所和高中用地,四百年前是織田信長含恨自裁的本能寺址。走過山陰舊道,再尋常不過的日本街景竟重疊著歷史轉捩點,明智光秀叛變與否,必須在這裡做出最後決定。漫步廬山寺,恍惚之際,眼前浮現紫氏部在簷下振筆書寫《源氏物語》的身影;而撫摸蛤御門的彈痕時,幕末風雲彷彿在身後捲起,京都市街即將為滿天火光吞噬......
  《京都歷史事件簿》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可以找到相應地點。依循探訪,有穿梭時空的踏查樂趣;或者讀完放下,待到當地再咀嚼回味。藉由豐厚的人物故事跳脫時間限制,京都旅行將更添深度與樂趣。

作者简介

  林明德(1946~)
  台灣省高雄縣人,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副校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08~)。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台灣文學、民俗曲藝及飲食文化。
  1980年開始投入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的研究。1995年接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十年之間,投入:(1)進行民俗技藝調查案與保存計畫案;(2)發揚與傳習民俗藝術計畫、策劃展覽與活動;(3)舉辦系列傳統藝術研討會。長期深入研究台灣民俗文化,將研究調查的結果融入活動企劃,使每一活動能精緻化、多元化,讓社會大眾能了解並欣賞民藝之美。
  著有:
  《中國傳統文學探索》(1981)、《文學批評指向》(1989)、《開拓生命情境》(1992)、《實踐生命理境》(1995)、《文學典範的反思》(1996)、《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台中市飲食地圖》(2004),編有《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澳門的匾聯文化》(1997)、《台灣工藝之美》(1997)、《台灣民俗技藝之美》(1998)、《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1999)、《台灣民間工藝博覽》(2000)、《彰化縣飲食文化》(2000)、《台灣工藝地圖》(2002)、《台中飲食風華》(2006)、《鄉間子弟鄉間老-吳晟新詩評論》(2008)。
  目前總策劃「台灣民俗藝術叢書」並且結合產官學?動彰化學,總策劃「彰化學叢書」(五年六十冊)。

目录

◎自序-廬山寺與哲學之道
1. 本能寺之變
戰國大勢一夕豹變
驚天動地的反叛,日本歷史的謎團。
織田信長為何以切腹終結波瀾壯闊的一生?
直行?右轉?
明智光秀這步踏出,從此改寫戰國歷史。
站在如今是平凡街道的事發地點,
遙想當年,只覺歷史之不可思議。
2. 比叡山燒討
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的滅佛之火
靜謐祥和的比叡山,
已看不出曾為京畿經濟重鎮的面貌、
四百年前那場災難的痕跡。
為何織田信長非得徹底毀滅日本佛教母山?
這是戰國大名統一天下的必要之惡?
還是佛與第六天魔王的再一次交手?
3. 平安建都
風水皇城的輝煌繪卷就此開展
棋盤街道、風水之都、古都怨靈、奈良佛教??
所有傳說與建設都始於一場場政治算計。
平安京開創者桓武天皇,
沒有因打造出美麗都城而了卻心事,
卻為他的子孫留下千年的繁華似錦。
4. 豐臣秀吉
接收信長天下,徒為家康作嫁
論征戰,不如信長;講謀略,不如家康。
從提鞋候命奮鬥到一統天下,
位極人臣的他終究還是失去江山,
埋骨在不起眼的小丘上。
但論及對京都的影響,
沒有哪一位歷史人物可勝過他。
5. 源義經
鎌倉戰神鬥不過命運的悲歎
鞍馬山道,慘綠少年,
決定了源平百年合戰的結局。
從一之谷到壇之浦,
即便再怎麼勇於突破、戰無不克,
一入政治叢林仍舊為人玩弄於股掌之上,
鎌倉戰神擺脫不了古來卓越武將的宿命??
6. 應仁之亂
京都史上破壞最鉅的兵燹之禍
將軍無能亂蒼生,
一場十年戰事,一座破碎京城。
烽火連綿後,京都文化開枝散葉,
戰國大名爭鋒天下,
這場日本歷史的大轉折,
是該垂淚惋嘆,還是笑看?
7. 新選組
舔刀賣命的幕末最強浪士團
江戶熱血男兒投身京都政治旋渦,
倒幕?佐幕?
從池田屋到五稜郭,勇往直前全無猶豫。
只是時勢所趨,
日本幕末最強武士團,
終究徒留繁櫻飄落的美麗場景。

精彩书摘

  本能寺之變
  春天,我從京都西邊的桂驅車前往西北邊的老之?。古來從山城國(京都所國名)要往西北方的丹波國(今龜岡盆地一帶),必須沿著山陰道,越過老之?才能到達,到現在還是如此。老之?雖是往來必經之地,但是地處山谷偏僻處,人煙稀少,除了快速通過的汽車外,只見到附近墓地掃墓的人。下車後,我在山野及車陣中尋尋覓覓,最後終於在山陰舊道旁找到山城、丹波國境碑。
  古時日本將全國分成數十「國」,國與國之間的道路旁都立著國境碑,告知來往行人國界到了。這是一種類似路標、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山陰舊道上的國境碑卻經常引人注目。
  【日本歷史的一大謎團】
  戰國時代末期的天正十年(一五八二)六月一日深夜,一支經過這根國境碑前往京都的部隊,改變了戰國大勢。帶領這支部隊的是明智光秀,當時他心中深藏的秘密及複雜的心情,一直都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大謎團。
  明智光秀當時領著一萬三千名大軍由丹波國的龜山城出發,目的是前往備中國,支援在備中高松城與毛利輝元對戰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大軍沿著山陰道越過老之?的國境碑,來到京都西邊的沓掛。照理部隊應該在此右轉,走西山街道往山崎再轉往備中。但此時明智光秀的部隊卻直向前走,渡過桂川,直奔京都,而他們的目標,竟是本能寺中的織田信長。
  拂曉時,明智光秀大軍將本能寺團團圍住,織田信長由睡夢中驚醒。此時信長身邊只有侍衛百人左右,戰鬥不久,犧牲殆盡。信長在熊熊烈火中退入內室,切腹自殺。織田信長的長子信忠此時在妙覺寺,得知消息後,退入誠仁親王的御所,但不久也遭到明智大軍圍攻,於烈火中自殺。多年征戰,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大業在望,誰料得到一夕之間歷史從此改寫。
  明智光秀原本是美濃國齋藤道三的家臣,道三在長良川之戰中戰死後,光秀投靠越前國的朝倉氏,但是一直不得志,永祿十一年(一五六八)轉而投入織田信長陣營,受信長重用,一五七二年比叡山燒討之役後被分封到近江國滋賀郡,在此地建立了?本城。天正三年(一五七五),受賜姓「惟任」,官拜「日向守」,因此一般稱他為「惟任日向守」。天正七年(一五七九)光秀擊敗丹波國的波多野秀治後,又受封丹波領地,並被委以防衛京都的重任,可以支配京都附近各方將領,可謂位高權重。
  明智光秀受封丹波時建了大本營龜山城,是發動本能寺之變的起點。這座城在江戶初期曾經重建,但到現在大部分區域早已湮沒,僅存一小片城牆,比較明顯的遺跡是城外的城濠。城區現在屬於一個宗教團體,環境清幽,是個修行的場所。到龜山的國外遊客很少,造訪龜岡市的遊客卻不少。很多國外遊客在遊過京都的嵐山後,常會乘坐浪漫小火車一覽保津峽風光,回程或搭船或再乘小火車回來。浪漫小火車的終點就在龜岡市郊,離當日明智光秀說服部將叛變的地方不遠。
  本能寺之變另一個主角織田信長,堪稱日本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武士。天文三年(一五三四)出生於尾張國(今名古屋一帶)。父親死後,信長殺了親弟弟,統一了尾張國。永祿三年(一五六○),在桶狹間之戰中,信長以絕對劣勢的三千人大敗東海第一大名今川義元的二萬五千大軍,一戰成名。永祿十年(一五六七)趁美濃國內亂併吞了美濃。永祿十一年(一五六八)進入京都,扶植足利義昭為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短短八年之間,織田信長從地方大名一躍成為主宰京都的最大勢力。
  但是信長上洛也讓將軍足利義昭及其他戰國大名備感威脅,於是在足利義昭的號召下,二次組成包圍網,企圖消滅信長的勢力,但為信長一一瓦解。最後,足利義昭被信長所廢,室町幕府正式滅亡。其他有力大名,武田信玄病死,武田家最後在長篠之戰中被信長所滅;上杉謙信病死,上杉家岌岌可危;向來為信長頭痛,領有越前的朝倉家及近江的淺井家也被信長所滅;占據大?的本願寺教團被信長包圍,在正親町天皇的斡旋下,屈辱地退出大?。眼前的強敵一一倒下,在本能寺事變發生前,信長所掌控的區域東起上野(今群馬縣),西到備前(今岡山縣),包括當時日本最重要區域。剩下的敵人勢力大不如前,可以說,織田信長統一天下已指日可待。
  【恐怖統治手段的結果】
  本能寺之變的原因儘管有許多說法,但有一些前因早已經埋伏其中,有跡可尋。
  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的性格迥異。光秀的個性據說「嚴謹敦厚」,是個秀才型將領。可能因為是源氏後裔(清和源氏後裔土岐一族的明智氏出身),政治理念也偏向尊重天皇。信長的個性則相去甚遠,他聰明絕頂,重實際,能屈能伸,但是性格冷酷、傲慢。
  比叡山燒討一事最足以凸顯織田信長的性格。比叡山延曆寺是當時守護皇城的佛寺之一,自平安時代創寺以來高僧輩出,在當時日本的佛教界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元龜二年(一五七一)九月十二日,為了剷除比叡山上反對他的僧眾勢力,信長下令封鎖比叡山,燒殺三天三夜。比叡山延曆寺重要的建築、佛像、經書付之一炬,僧人及信眾男女老幼三千多人被殺,佛教聖地頓成鬼域。
  織田信長對待部屬只看能力而不重家世,卻以恐怖統治的手段管理部屬,因此背叛的部屬大有人在,而信長對反叛者的處置也極為殘酷。天正六年(一五七八),對石山本願寺的戰事正吃緊,信長相當器重的部屬荒木村重突然占據有岡城舉旗造反。有岡城被破後(當時村重已逃離),荒木村重家族七十多人全數遭到信長處斬。本能寺之變發生後,秀吉為牽制可能倒向光秀的將領,曾致函給這些將領,謊稱信長尚在人世,使這些部將不敢輕舉妄動,可見部屬對信長的恐懼。
  明智光秀在信長陣營中雖然步步高升,成為總管防衛京都的方面大將,但也是處在伴君如伴虎的環境之下。信長對待光秀有時到了不顧顏面的地步,一五八二年討伐武田勝賴時,光秀因為失言惹惱了信長,據說信長竟叫侍臣森蘭丸用扇子敲光秀的頭。一個方面大將被侍臣敲頭,簡直是奇恥大辱。天正八年(一五八○),織田信長以能力不足放逐了追隨多年的老臣佐久間信盛,又以二十五年前曾經謀反放逐了大將林秀貞,其他還有數人也因不同的理由遭到放逐。對光秀而言,這是一項警訊,從信長平日對待他的態度,信長不無可能也會用一些理由放逐他。
  最後的衝突點發生在安土城。
  本能寺之變前夕的天正十年(一五八二)五月十五日,德川家康來訪,信長相當重視,特地在安土城設宴款待,命光秀負責接待事宜。不料在宴會中,不滿接待種種細節的信長竟當眾斥責光秀,免去他接待之責,命他前去支援正在備中作戰的羽柴秀吉,受秀吉節制。已經是負責近畿軍事的方面大將,竟然要受制於身分地位遠低於自己且出身微賤的秀吉,加上多年來累積的怨恨及不安,此時明智光秀已是可忍孰不可忍。
  明智光秀是否會因為和織田信長之間的恩怨而背叛?單單依光秀的主觀感受是可能的。但要對抗信長陣營的其他大將,明智光秀的聲望及實力顯然不足,因此應該還有其他的勢力在背後支持。一種說法是德川家康與明智光秀共謀,因為信長曾下令家康殺了元配妻子築山殿及嫡子信康。也有人懷疑羽柴秀吉,因為秀吉得知事變消息的時間及從備中回師的速度,實在快到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早就知道即將變天。
  最近較受重視的說法則是「朝廷黑幕說」,也就是說,本能寺之變其實是朝廷發動的。信長在進入京都後,與正親町天皇密切合作,結合信長的武力及天皇的威望,對付當時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昭及近畿各大名。天正元年(一五七
  三)足利義昭被罷黜後,信長要求正親町天皇讓位,但天皇未答應。多年以後,天正九年,信長在京都進行盛大軍馬演練,據說也是要向正親町天皇施壓讓位。在信長的計畫中,希望正親町天皇讓位給皇長子誠仁親王,最終的目的則是要讓誠仁親王的第五王子邦慶親王即天皇位。邦慶親王何許人也?原來早就被信長納為養子。未來邦慶親王若成為天皇,再加上長子織田信忠就任征夷大將軍,信長本人就可以同時掌控天皇及幕府,地位從古至今無人能及。由於意識到信長的威脅,朝廷內部由近衛前久、勸修寺晴豐、吉田兼見等人秘密組成反信長同盟,最後遊說與信長有隙的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
  【右轉?直行?變天的一步】
  天正十年(一五八二)五月十七日,明智光秀接受信長前往備中支援秀吉作戰的命令後,憤憤不平地回到琵琶湖畔的?本城。五月二十六日,再由?
  本城出發到丹波龜山城。五月二十七日,為了祈求戰事順利,前往愛宕神社參拜。
  愛宕神社位在京都西北的愛宕山上,古來以供奉能防火避火的神祇著稱。直到現在,京都人都還常常到愛宕神社求來「火?要慎」符貼在家中,保佑居家免受火災的侵襲。五月二十八日,連歌師里村紹巴來訪,光秀與眾人在愛宕五坊之一的西坊威德院舉行了一場連歌會。連歌會是當時社會名流之間以文會友的方式之一,參加的人輪流詠句,一則抒情,一則表現文才,相當受到歡迎。以儒將自居的光秀當然是個中老手。
  在這場著名的連歌會中 ,明智光秀的連歌多少反應了天人交戰的心情。光秀有背叛織田信長的意念,但是是否已下定決心,不得而知。此句一出,不知道有沒有引起在座眾人的疑慮,但是了解光秀當日處境及心情的人多少有不同的感受。無論如何,眾人興致似乎很好,於是一連詠了百句才結束,留下了著名的《愛宕百韻》。
  五月二十九日,織田信長及織田信忠由大本營安土城移往京都本能寺,為支援備中作戰做準備。事變發生前一日的六月一日,信長接見了公家及部屬,晚上還舉辦茶宴。會後就寢,完全不知在此同時,明智光秀的部隊正大舉調動,往京都本能寺而來。
  明智光秀的一萬三千名大軍在龜山城附近的柴野(今龜岡市野條)集結,準備出發。光秀召集軍中五名將領,告知叛變的決心。可以想見當時五人非常驚訝,因為失意歸失意,叛變一事是何等重大啊!雖然如此,但也許是真心追隨,也許是騎虎難下,五人最後都表明支持光秀的計畫。
  當時從龜山城往備中最短的道路,應該是向西走三草越,翻過三草山,下到姬路城,再往西行。但是此一行進方向是往京都,軍隊中不免起疑。由於背叛主君茲事體大,為了防止中途有變,據說光秀早先曾對軍中發布消息:「信長要檢閱往備中的軍隊。」但是知道這個理由可能只是說服一些軍官,至於一般士兵,可能完全矇在鼓裡。據一名下級士兵事後回憶,其實大部分士兵並不知道攻擊的目標是織田信長。在他追隨長官攻入本能寺時,也還不知道這地方就是本能寺,而且要殺的就是織田信長,他一直以為是德川家康。
  六月一日深夜,明智大軍兵分二路(一說三路),一路走唐櫃越,從嵯峨嵐山一帶下山。另一路由光秀領軍走山陰道,越老之?,過國境碑,往京都前進。部隊在抵達沓後稍事休息。
  在到達沓掛時,想必光秀心情複雜,因為已經到了最後決定的關頭。如果此時部隊改變方向,右轉走西山街道,一場可能的叛變就此解除。出了沓掛,叛變與否昭然若揭,無法再回頭了。
  結果,明智光秀的部隊再度?程時,完全沒有右轉走西山街道的跡象,直直朝京都的方向前進。光秀並派出先發部隊往京都,除偵察外,只要有人有往本能寺通風報信的嫌疑,一律斬殺。據說當時東寺附近已有農民早起耕種,見先發部隊前來,嚇得四散奔逃,結果有三十多人不明不白的被殺。
  六月二日天未明時,大軍走到桂川。光秀發布戰鬥命令,慷慨激昂地訓示部隊:「敵人在本能寺!」正式吹響起兵叛變的號角。渡過桂川後,明智軍沿著七條大路前進,由丹波口進入京都,並次第在各路口轉向,往北直奔織田信長駐紮的本能寺。黎明時,大軍將本能寺團團圍住,展開攻擊。

前言/序言


史海钩沉:大唐盛世的边疆风云与帝国重塑 作者:[虚构作者名,如:陈彦博]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如:九州文史] 字数:约15万字 开本:16开精装 ---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都的千年风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恢弘大唐帝国最为波诡云谲、气象万千的边疆地带。我们深入探究了唐朝在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安西、北庭、碛西诸都护府所经历的剧烈军事、政治与文化冲突。全书以“变局”为核心,细腻描绘了从开元年间的极盛,到安史之乱后帝国权力结构如何被边疆的危机彻底重塑的历史进程。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史,而是一部关于帝国权力边界的哲学思考。它考察了唐王朝在面对来自西突厥残余势力、吐蕃帝国以及后来的回鹘汗国等强悍对手时,如何运用军事防御、和亲策略、羁縻制度以及宗教渗透等多种手段,试图维持其庞大的东方霸权。 核心篇章解析: 第一卷:极盛之下的暗流涌动(开元年间至天宝初年) 本卷侧重于描述玄宗时期,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达到顶峰的表象之下,潜藏的巨大隐患。 碎叶城与安西的权力博弈: 详细剖析了节度使制度的雏形,以及在边境执行“以夷制夷”政策时,地方军事长官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微妙张力。我们通过对高仙芝等名将档案的重构,揭示了其军事行动背后的政治动机和资源分配困境。 怛罗斯之战的深层解读: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与阿拉伯帝国的直接冲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亚权力真空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怛罗斯战役对唐朝西域战略的致命打击,以及战俘中的工匠如何影响了后续唐朝的技术体系。 吐蕃势力的崛起与对河西走廊的渗透: 分析了吐蕃在松赞干布之后如何逐步蚕食唐朝的陇右地区,以及边境州府如何因物资匮乏和指挥不灵而逐步失陷。 第二卷:安史之变与帝国中枢的转移(天宝中后期) 本卷着重探讨了“安史之乱”如何从内部矛盾爆发,并彻底改变了唐朝的统治重心。 范阳的崛起与“藩镇”概念的固化: 研究了河北三镇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长期边疆管理经验向中央政治体制渗透的结果。重点分析了边境戍卒的身份认同变化,他们如何从保卫帝国的人,逐步演变为制约帝国权力的力量。 收复失地的代价: 描绘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收复洛阳、长安过程中,与回鹘、吐蕃等“外部”势力建立的复杂联盟关系。揭示了为了平叛而付出的巨大政治和经济让步,为后续“岁币”制度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灵武的“第二朝廷”: 探讨了肃宗在灵武建立临时朝廷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帝国权力叙事中心从传统的关中转向了拥有军事资源的西北边缘地带。 第三卷:中晚唐的“边疆化”生存(代宗至德宗时期) 帝国中枢力量衰弱后,边疆问题不再是帝国“向外扩张”的议题,而是帝国“向内收缩”的困境。 与吐蕃的长期对峙与“河湟三镇”的坚守: 重点分析了在帝国无力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军事世家和地方豪强,维持住河西走廊的残存防线。通过对文书档案的研究,呈现了边军的士气、补给线和地方自治的程度。 德宗时期的“削藩”尝试与边疆的连锁反应: 详细记录了德宗试图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对边疆安全稳定造成的冲击,以及这种内部权力斗争如何进一步消耗了帝国的战略资源。 边境贸易与“以货易兵”: 考察了晚唐时期,官方控制力减弱后,与吐蕃、党项之间基于物资交换(如丝绸换取战马)所形成的复杂灰色经济网络,这种经济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替代政治条约的作用。 本书的独特视角: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边疆视为一个动态的、具有自我能动性的政治场域,而非中央王朝被动应对的“他者”。 1. 权力地理学的重构: 传统的史学叙事多集中于长安洛阳,本书的地图则是西安、敦煌、龟兹、碎叶,以及河湟地区。我们展示了地理位置如何塑造了军事领导人的政治视野和决策模式。 2. “非主流”人物群像: 重点刻画了在边疆地区崛起和陨落的军阀、地方豪强、突厥化唐将,以及对华文化持开放态度的蕃邦贵族,力求还原一个更加复杂、去脸谱化的唐帝国边疆生态。 3. 制度的内化与反噬: 阐明了唐朝为应对边疆挑战而建立的军事制度(如节度使),是如何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内化、固化,最终反噬了中央集权的结构。 本书适合对唐代军事史、中亚史、帝国治理模式转型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引领读者穿越盛唐的浮华,直面帝国在边疆压力下的真实挣扎与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京都历史事件簿》这个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感觉,仿佛能带我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我一直对日本古代的政治斗争和幕府统治时期的权力交接非常感兴趣,而京都作为曾经的政治中心,必然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件。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京都历史上那些关键的政治决策,以及那些在幕后操纵历史的权臣们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以及那些改变日本命运的密谋与权术。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剖析那些例如“承久之乱”或者“应仁之乱”这样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权力运作。我设想着,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可能会比较有悬念感,就像是在讲述一部古代的政治惊悚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将那些沉寂在史料中的政治事件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对我来说,这本书将是一次对日本古代政治智慧和权力游戏的深入探索,一次对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正操控者的解读。

评分

《京都历史事件簿》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种厚重、严谨的历史著作,充满了学术气息。我本身是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细致剖析事件来龙去脉的作品。京都,作为日本的千年古都,其历史必然是纷繁复杂的,承载了无数重要的事件。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以一种编年体或者专题体的方式,将京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罗列,并辅以详细的史料分析。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能够体现京都作为文化中心地位的历史节点,比如那些在艺术、哲学、宗教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在京都兴起的艺术流派,或是那些对日本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宗教改革?我脑海中想象的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事件的社会背景、文化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京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方式来理解京都的历史。它或许会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我随时翻阅,都能找到关于京都历史的某个精彩片段。对我来说,这本书将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一次对历史智慧的深度探寻。

评分

当我看到《京都历史事件簿》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经典的日本历史场景,比如华丽的平安时代宫廷,或是那个充满诗意的和歌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学和艺术情有独钟,而京都恰恰是这些文化瑰宝的发源地。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讲述京都的历史,或许不是那种宏大的战争史,而是更侧重于那些与文化、艺术、文学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文学家、艺术家在京都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又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在京都诞生的重要文学作品或艺术流派?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讲述一些具体的人物故事,来串联起京都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雅与韵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巨匠的身影,了解他们如何在这座古都留下了不朽的印记。我设想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比较优美,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能够让我感受到京都特有的那种宁静、典雅的气质。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日本古典美学的寻访,一次对那些曾经辉煌的文化记忆的追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京都历史事件簿》,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京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平安时代的风华,以及幕末维新时期的动荡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满足我对京都历史的求知欲。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关于这本书的画面:或许是细腻描绘的贵族生活,宫廷内的暗流涌动;或许是武士们在刀光剑影中的搏杀,为了信念和荣耀;又或许是寺庙钟声在晨昏中回荡,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时光胶囊,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碎片一一展现,让我得以窥见京都这座古都曾经的荣光与沧桑。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以时间为线索,从京都建都开始,逐一介绍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新的穿越,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探索。我还在想象,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事件,是严谨的史实考据,还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生动叙述?我猜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定也充满了日式美学的韵味,或许是一幅古老的浮世绘,又或许是一张宁静的庭院风景照,都能让人感受到京都独特的历史底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渴望去探索门后隐藏的故事。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京都历史事件簿》的书,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对这座古都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心想着这本书会如何呈现京都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我个人对日本战国时期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城池争夺、权谋斗争以及英杰辈出的故事。我猜测,《京都历史事件簿》很可能不会只停留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会深入到一些具体、鲜活的事件中,比如那些发生在京都的重大政治变革,抑或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冲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像“本能寺之变”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又是否会细致解读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可能会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一层层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可能只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的场景,但却是真实发生在京都土地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能够听到战鼓擂动的声音,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激情。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日本近现代史的一次深度挖掘,一次对那个充满传奇色彩时代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