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

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賢皓,注譯 著
图书标签:
  • 李白
  • 诗歌
  • 唐诗
  • 古典诗词
  • 诗全集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翻译
  • 诗词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454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6588
包装:平裝
丛书名: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文學類)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11-04-01
页数:48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白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以獨特的成就,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上了頂峰,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李白詩歌藝術的最大特點是融合了屈原和莊周的藝術風格,既有屈原的熱情執著,又有莊周的放達超脫。感情真率,語言自然,每每運用豐富的想像、極度的誇張、生動的比喻、縱橫飛動的文字、充沛的氣勢,形成獨特的雄奇、奔放、飄逸的風格,贏得「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創作了約一千首詩歌,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社會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文學遺產。本書特請李白研究專家、南京師範大學郁賢皓教授,以現存價值最高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前二十四卷詩歌部分為底本,參考多種善本與資料,將李白的全部詩歌進行校勘、注釋、翻譯和研析,供讀者閱覽,領悟每首詩的詩意,進一步欣賞其藝術魅力。

作者简介

郁賢皓
一九三三年生,上海市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古文獻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李白研究會名譽會長,《辭海》編委兼分科主編等職。長期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曾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哈佛、日本早稻田等多所知名大學講學。主要著作有《李白叢考》、《唐刺史考》、《李白選集》、《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唐風館雜稿》、《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合著)、《唐九卿考》(合著)、《李杜詩選》(合著)、《新譯左傳讀本》(合著)、《古詩文鑒賞入門》(主編)、《唐代文選》(主編)、《李白大辭典》(主編)、國家級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主編)等二十多種,發表論文百餘篇。

前言/序言


浩瀚书海中的璀璨星辰:品读那些与“新译李白诗全集 上”并肩而立的文学瑰宝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李白的豪迈与飘逸,正如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驻足仰望。然而,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品味“新译李白诗全集 上”所带来的盛唐气象之余,我们更应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不同时空、以不同笔触描绘人间百态、哲思玄妙的著作。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几部与“新译李白诗全集 上”在内容上全然不同,却同样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这些书籍跨越了时代,涵盖了不同的文学体裁、思想流派,共同构筑起中国文学的宏伟殿堂。 --- 一、 魏晋风骨的终极体现:《世说新语》 内容侧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潮、名士风流、轶事掌故、人生哲学与审美趣味。 为何与李白诗集不同: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核心在于记录士大夫阶层的言谈举止、生活情趣与精神风貌。它描摹的是魏晋士人“竹林七贤”式的放诞不羁与清谈玄理,重在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张扬和对传统礼教的疏离。 详细阐述: 这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刘宋初年,近二百年间,以王羲之、谢安、嵇康、阮籍等为代表的名士轶事。它不谈论李白那般直接抒发个人胸臆的盛唐山河,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剪裁的片段,展现了那个“贵不期修其德,而修其言行”的时代。 1. 言谈的艺术与境界的追求: 读《世说新语》,读者接触到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对话艺术。例如,“傅重久不肯出,王曰:‘君若不出,我即自便。’”此类文字,着眼于社交场合的机锋与心性的展示,与李白诗中那种磅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肯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关注的是如何以最优雅、最富哲理的方式应对世事。 2. 审美趣味的转向: 魏晋时期,审美开始从汉代的朴拙厚重转向清峻空灵。作品中大量描绘了对自然、艺术、乃至死亡的独特态度。书中对“自然之美”的捕捉,更多体现在对山水隐逸的向往,而非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浑气魄。它呈现的是一种向内探索、寻求个体精神解放的“雅”。 3. 哲思的底色: 《世说新语》是玄学的生动注脚。书中人物常论及“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他们的生活哲学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与李白诗中寄托的“功成身退”的儒家理想,有着清晰的时代分野。 --- 二、 史学巨擘的深邃洞察:《资治通鉴》 内容侧重: 中国古代历史的宏观叙事、政治权谋、军事战略、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 为何与李白诗集不同: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的巅峰之作,它以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记录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的近千年的历史进程,其关注点完全在于国家兴衰、君臣之道,是政治学的教科书,与李白个人情感的抒发毫无关联。 详细阐述: 司马光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这部巨著,旨在为后世帝王提供治国鉴戒。它的文字风格是凝练、简朴、直指核心,完全服务于史实的陈述与因果的推导。 1. 历史的脉络与政治的冷峻: 在《通鉴》中,读者看到的是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历史逻辑的必然性。例如,对“安史之乱”的记录,将是冷峻的政治军事分析,而非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对国家危亡的慨叹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期望。史书中的人物命运,服从于历史的轨道,而非个人意志的挥洒。 2. 谋略与权术的展现: 《通鉴》的精妙在于对重大事件的因果剖析,例如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重点在于战略部署、人才调配、以及对时局的精准把握。这种对“术”的探讨,与李白诗中那种脱离具体政务、直抒胸臆的“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3. 叙事结构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是片段式的、抒情性的、高度依赖意象和比喻。而《资治通鉴》是宏大叙事的,按时间线索编排,追求的是“大体不紊,条理明晰”,其价值在于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而非瞬间情感的捕捉。 --- 三、 哲理与农耕的完美结合:《齐民要术》 内容侧重: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农业百科全书,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园艺等各个方面的农事操作技术。 为何与李白诗集不同: 《齐民要术》是一部纯粹的实用技术手册,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语言精准、条理分明,旨在指导生产实践,与李白诗歌中对自由、美酒、仙道的浪漫追求完全背道而驰。 详细阐述: 如果说李白代表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浪漫,那么《齐民要术》则代表了支撑这个盛世的物质基础和劳作精神。 1. 技术的精细化指导: 书中开篇即言“五谷不既,则饥馑荐臻”,清晰地展示了作者的务实态度。内容细致到何时播种、如何灌溉、如何酿造酱豉、如何养蚕缫丝。例如,书中对“作酱法”的描述,步骤严谨,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这与李白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朴素的生存哲学: 《齐民要术》的哲学内核是“知时而作,顺天而行”。它教导人们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处,如何通过辛勤劳动保障生存。这是一种根植于土地、面向生存的实践理性,与李白诗中追求超越尘世、与道同行的超验理性,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 3. 语言的功用性: 《要术》的语言是技术性的、说明性的,每一个词语都服务于准确传达操作方法。而李白的语言是高度艺术化和情感化的,追求的是音韵之美和气势之盛。 --- 四、 传奇世界的构建:《聊斋志异》 内容侧重: 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狐鬼花妖为载体,探讨人世间的善恶、情爱、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为何与李白诗集不同: 《聊斋志异》是清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它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平行世界,核心是叙事和讽喻。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遭遇和情感纠葛,而非如李白诗般宏大叙事的抒情。 详细阐述: 蒲松龄的作品是社会批判与浪漫想象的结合体。虽然两者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但表现的侧重点截然不同。 1. 叙事结构与故事性: 《聊斋》的核心是“讲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婴宁》、《聂小倩》)。而李白的诗,虽然也常有叙事成分,但主要目的是为抒情服务,其结构更自由、更偏重于瞬间意境的捕捉。 2. 批判的锋芒: 蒲松龄笔下的鬼狐,常常比真人更具人性光辉,这是对当时科举黑暗、官场腐败的含蓄讽刺。这种批判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的,而李白的抱负更多是关于“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理想,是一种“入世”的激情,并非清代士人那种“出世”的无奈与反思。 3. 人妖情缘的探讨: 《聊斋》中人与异类之间的真挚情感,是对当时社会伦理约束的一种温和反抗。这种对复杂情感关系的细腻描写,与李白诗中对友谊的豪迈干脆(如送别诗)或对爱情的直白抒发,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学对情感表达的复杂程度的差异。 --- 总结而言,中国文学的伟大,恰恰在于其丰富的层次和广阔的边界。当我们沉醉于李白诗歌中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情万丈时,我们同样需要《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需要《资治通鉴》中的历史镜鉴,需要《齐民要术》中的勤劳智慧,以及需要《聊斋志异》中的奇幻寄托。这些风格迥异、内容独特的经典,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而多维的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触《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就被它所呈现出的李白诗歌的“全”所震撼。翻阅目录,几乎囊括了李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无论是广为流传的“仙作”,还是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篇章,都收录其中,这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李白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特别关注的是译者在处理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和“山水情怀”时所展现出的深度。译文在保留诗歌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得一些描绘山水景色的诗句,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李白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比如,在解读《月下独酌》时,译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表面意境,而是进一步阐释了李白在孤独中寻求慰藉,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此外,这本书的校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我反复比对了几首诗,没有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或标点错误,这对于一本诗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更全面、更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权威版本,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入研究。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诗歌爱好者,我一直对李白的诗情有独钟,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洋兴叹。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的出现,对我来说,真如久旱逢甘霖。译文的风格极其接地气,读起来毫无隔阂感,仿佛李白本人就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的诗篇。 我最欣赏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李白标志性的夸张和想象力时,能够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现代语境去呼应。比如,当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译文并不是生硬地去解释“三千尺”有多高,而是用一种更富张力的方式去描绘那种壮阔的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排山倒海的气势。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李白诗歌情感的拿捏也非常到位。李白诗中那种豁达、豪迈,偶尔又夹杂着忧郁和孤独,都被译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出来。阅读过程,我时常会被诗中的情绪所感染,时而激动,时而感伤,仿佛与李白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起伏。这本译本,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觉得,李白的诗,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弦。

评分

终于,我怀揣着对盛唐诗歌的无尽向往,翻开了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打开扉页,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书卷香,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极佳,瞬间便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浏览,目录清晰明了,将李白宏大的诗歌世界进行了精妙的划分。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仿佛一扇扇通往李白跌宕起伏人生的窗户。 从“少年游侠”的豪情万丈,到“山水田园”的超然物外,再到“咏史怀古”的深沉思考,每一部分都让我感受到李白创作生命力的勃勃涌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李白诗歌创作背景的细致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划分,更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李白的人生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主题和艺术风格。比如,在解读《行路难》时,译者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李白当时的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心境,并通过对典故的解释,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份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这种解读方式,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盛唐风云的窗口,让我对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李白的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倾泻而出的情感,是奔腾不息的生命力。而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译文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保留了李白诗歌原有的磅礴气势和飘逸洒脱,又兼具了现代汉语的流畅与易懂。我尝试着读了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以往的译本,可能更多地侧重于意象的传达,而这里的译文,却在词语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特别欣赏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对仗”或“押韵”,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营造。有些地方,他甚至会巧妙地运用一些更具现代感的词汇,但却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够让现代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在翻译《将进酒》时,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与愤懑,通过译者的文字,仿佛又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豪情。这种翻译,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经典的一种创新,让古老的诗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简洁而大气的设计,没有过多的繁复装饰,却透露出一种不俗的品味。封面采用的纸张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扎实。翻开书页,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诗歌的意境。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难以理解的典故或意象的注解。这些注解详尽而准确,并且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比如,在解读《蜀道难》时,译者不仅仅解释了“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感叹,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蜀道艰险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人们对这条道路的恐惧和敬畏。这种解读,让我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恰到好处,方便携带,我经常会把它放在包里,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时间里,随手翻阅几页,都能在李白的世界里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

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评分

198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评分

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

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

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

作者:郁贤皓,1933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已培养出博士十四名(含日本一名、台湾一名),硕士五名,海内外进修生八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及进修生九名。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唐代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复旦大学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

评分

作者:郁贤皓,1933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已培养出博士十四名(含日本一名、台湾一名),硕士五名,海内外进修生八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及进修生九名。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唐代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复旦大学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

评分

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评分

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