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就被它所呈现出的李白诗歌的“全”所震撼。翻阅目录,几乎囊括了李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无论是广为流传的“仙作”,还是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篇章,都收录其中,这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李白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特别关注的是译者在处理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和“山水情怀”时所展现出的深度。译文在保留诗歌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得一些描绘山水景色的诗句,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李白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比如,在解读《月下独酌》时,译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表面意境,而是进一步阐释了李白在孤独中寻求慰藉,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此外,这本书的校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我反复比对了几首诗,没有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或标点错误,这对于一本诗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更全面、更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权威版本,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入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诗歌爱好者,我一直对李白的诗情有独钟,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洋兴叹。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的出现,对我来说,真如久旱逢甘霖。译文的风格极其接地气,读起来毫无隔阂感,仿佛李白本人就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的诗篇。 我最欣赏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李白标志性的夸张和想象力时,能够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现代语境去呼应。比如,当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译文并不是生硬地去解释“三千尺”有多高,而是用一种更富张力的方式去描绘那种壮阔的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排山倒海的气势。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李白诗歌情感的拿捏也非常到位。李白诗中那种豁达、豪迈,偶尔又夹杂着忧郁和孤独,都被译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出来。阅读过程,我时常会被诗中的情绪所感染,时而激动,时而感伤,仿佛与李白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起伏。这本译本,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觉得,李白的诗,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弦。
评分终于,我怀揣着对盛唐诗歌的无尽向往,翻开了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打开扉页,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书卷香,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极佳,瞬间便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浏览,目录清晰明了,将李白宏大的诗歌世界进行了精妙的划分。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仿佛一扇扇通往李白跌宕起伏人生的窗户。 从“少年游侠”的豪情万丈,到“山水田园”的超然物外,再到“咏史怀古”的深沉思考,每一部分都让我感受到李白创作生命力的勃勃涌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李白诗歌创作背景的细致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划分,更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李白的人生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主题和艺术风格。比如,在解读《行路难》时,译者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李白当时的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心境,并通过对典故的解释,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份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这种解读方式,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盛唐风云的窗口,让我对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觉得,李白的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倾泻而出的情感,是奔腾不息的生命力。而这本《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译文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保留了李白诗歌原有的磅礴气势和飘逸洒脱,又兼具了现代汉语的流畅与易懂。我尝试着读了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以往的译本,可能更多地侧重于意象的传达,而这里的译文,却在词语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特别欣赏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对仗”或“押韵”,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营造。有些地方,他甚至会巧妙地运用一些更具现代感的词汇,但却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够让现代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在翻译《将进酒》时,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与愤懑,通过译者的文字,仿佛又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豪情。这种翻译,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经典的一种创新,让古老的诗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拿到《新譯李白詩全集 上》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简洁而大气的设计,没有过多的繁复装饰,却透露出一种不俗的品味。封面采用的纸张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扎实。翻开书页,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诗歌的意境。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难以理解的典故或意象的注解。这些注解详尽而准确,并且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比如,在解读《蜀道难》时,译者不仅仅解释了“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感叹,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蜀道艰险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人们对这条道路的恐惧和敬畏。这种解读,让我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恰到好处,方便携带,我经常会把它放在包里,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时间里,随手翻阅几页,都能在李白的世界里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评分198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评分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
评分作者:郁贤皓,1933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已培养出博士十四名(含日本一名、台湾一名),硕士五名,海内外进修生八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及进修生九名。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唐代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复旦大学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
评分作者:郁贤皓,1933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已培养出博士十四名(含日本一名、台湾一名),硕士五名,海内外进修生八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及进修生九名。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唐代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复旦大学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
评分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评分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每篇诗歌都有注解、翻译和研析三部分,只可惜京东只有上,没有中和下是个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