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刘若英 | 页数: | |
| 定价: | 39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 ISBN号: | 9787208130319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1次;1次 |
外封采用进口**环保彩柔纸,内页为80磅**定制雅涂纸,全彩印刷。
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对谈宋冬野
你应该也有这种经验,在某一段时间里,总是重复听着同一首歌。忘记听了几遍,听到觉得自己像消失了,钻进那歌里去了。那一阵子,我的主题曲是宋冬野的《鸽子》:“迷路的鸽子啊/我在双手合十的晚上/ 渴望一双翅膀/ 飞去南方南方……”就这么听久了,自己也想唱,于是问了他的联络方式便冒昧地写信过去,希望得到他的授权。尊重创作者是必须的。没想到很快得到他的飞鸽传书。就这样一来一回,纵使未曾谋面,也算有些小交情。
局里的局外人
同年秋天,宋来台北做演唱会。我让经纪人去买票,没想到,他们邀我做嘉宾。当时我的肚子已经七个多月,而且在那之前,怀孕的我从未现身于媒体之前,但还是一口答应了,因为我喜欢他的歌,那阵子,他的歌就是我。
演唱会当天下午的彩排,是我们**次碰面。他看起来害羞又紧张,而许久没有演出的我,在握住麦克风的当下,竟突然有种陌生的感觉。我想起前往彩排地点的路上,因适逢选举前的**,闹区里正在游行,这是我熟悉的台北,塞在车阵里,然而车窗也隔*不了那些高分贝的诺言与谎言,即便在台湾游行活动再平常不过,尤其这些年,但还是感觉很疏离,或许我对这事,注定无法习惯。
有时人生就是熟悉与陌生的交错。我跟宋说,办演唱会的这个地方,叫作“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因为陈升的演唱会,我在这里跨了十个年,从当助理到处找人上台,到自己在台上唱,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但没想到晃眼经年,想上个厕所竟然找不到位置,记忆中了如指掌的地方,变陌生了。当天晚上也是第51 届金马奖典礼,前一年因为当评审,还坐在颁奖典礼上,煞有介事地演了一晚上的优雅;今年,怀孕,当了演唱会的嘉宾,虽然有理由可以不去参加,却突然觉得自己是局内的局外人,又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陌生人的纯粹
我们需要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也需要陌生所给予的刺激感。熟悉与陌生,在一个人独处时常交替出现。我问宋,一个人听音乐的时候,会戴上耳机吗?他说,戴耳机听音乐是他的一种习惯,偏偏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没安全感,因为现在耳机的隔音效果都太好,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听外面的声音,生怕耽误了什么事。
“所以在戴耳机前还得有个仪式:找个**安静的地方,把门都给锁了,确定屋内什么人都没有。”他说。
“你平常一个人的机会很多吗?”我接着问。
“多,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不想出门,懒。”
宋说,他*长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两个月,“就在家啊,醉生梦死,”吃饭就叫小卖部老板送几个馒头上来,死都不肯下楼。奶奶去世、女朋友跑了,那段特别低潮的时间,就成天写歌,他说《安河桥北》这张专辑里,有五六首歌,都是那时候写的。
“低潮期,”我想每个创作人都有过这段过程,“通常都是这样。”而在低潮期和自己的对话,纵然孤独,却**是弥足珍贵的。
情感是创作的养分。自己的爱情,别人的爱情;自己的亲情,别人的亲情。创作的时候,会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写歌是这样,唱歌是这样,演戏*是这样。
“对,很多创作是聊出来的。”他说,有次他跟个小姑娘聊了一整晚,她很小就离开家,爱情、亲情都很坎坷,全中国走南闯北,却没有人可以听她讲这些心底事,当天晚上就一股脑地讲出来,“我特别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有些会写成歌,每回有人在放这歌的时候,我总会想,这就好像有好多好多人在看顾着这个小姑娘。”
我想到我**本书里面有一篇《我的三十元的秘密》,有回搭计程车从A地到B地,车费大约是七十块钱,在路程中,司机问了好些问题,我都一五一十地回答,我从没如此诚实地回答过一个人,毫不避讳隐私的问题。到了目的地,拿一百块给司机,跟他说不用找了。下了车,好像用这三十块钱守住了我的秘密,这车、这司机,就仿佛带着秘密离开了。
有时候,陌生人的关心与倾听是一种纯粹,也没有负担。
思想上的自由
大部分人的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宋有很多事习惯在自己的家里做,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里录音,趴在床上,胸前垫两颗枕头,拿铅笔写歌。
而我,在家里,动不动就想擦个地板,这里摸摸,那里弄弄,整理房间,把家都整理一遍,人也累了,只有个方法,结果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像是饭店。我每次写书的过程都很拖,出版社一直催稿,总要等到某天想写了,发狠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一口气花两个礼拜把过去一整年想的事都写出来。
但独处不只是个空间的命题,某个程度来说,纵使一个人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也是一种独处,这是精神上的。宋很在意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他说“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举了个例子,在电车上看到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流浪汉,很脏又很丑,这是表象,但你可以透过想象去理解这个人,他过得很苦,生活得很不堪,也可能亲人刚过世……“我可以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疯狂地编写这个人的故事。”这与事实未必有关,却让想象的摆置得以伸展。
这很像我们演员演戏前的准备工作,先研究角色穿什么衣服、想什么、做什么。演戏说穿了就是玩扮家家酒,小时候拿起娃娃说自己是国王的时候,只要一变低声讲话,就真的觉得自己变成国王了。那个当下,我们好相信啊。
“如果可以在脑子里建构一些真实,应该就算是思想上的自由吧。”
序
自序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这几年对我来说,变化挺大。有新发现的人生,也有不适应的世界。有新学现卖的,也有我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然而不管怎么变化,只要能安静坐下来写点心得,我都是沾沾自喜的。
单身时,一直想写一本书叫《练习一个人》。那个时候,常有朋友问我,如何让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品质,过得有滋有味,甚至令人羡慕?(原来有人羡慕我!)确实,我对独处有点心得。但是,“懂得独处”和“能把孤独说得言之成理”,毕竟不是一回事。我始终没能好好跟他人分享我的心得。直到自己“脱单”,想再唠叨这事,却越想越怪了。
于是转个念,我就聊聊独处与相处的关系吧。这里指的相处,包含了一个人跟自己,也可以是两个人,或一个人和很多人。
我常常觉得,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我希望我身边的人明白,孤独感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导致。我这么说,一方面希望解除他人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是我想保有孤独的自由。我很珍惜这种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这本书称为“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答应出版社要写书时,我还没有怀上孩子,到真正开始构思,我的身体已不是我一个人的,但我想完成这个计划的心情却愈发强烈。我开始邀朋友喝茶聊天,记录当时的对话与心境,直到收集成这本杂志书。我珍惜并感谢,这段时间,我能够同时创造新生命,并孕育出这一篇篇文字。这让我被友情围绕,同时感受自由。
谢谢陪我聊天的朋友,你们完全不过问我要做什么,约了时间就来。谢谢嵩龄、Ivy、如婷亮亮,陪着我日趋涨大的身躯,满台北地跑。你们减轻我的负担与不适,同时“温柔地”提高我的效率。*后,谢谢一直纵容我的你、你,和你们……
我不确定这本怪书有什么价值,但TA一定很诚实。
坦率地说,阅读某些作品时,你会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地“取悦”你,试图用流行的概念或激进的观点来吸引眼球,但这本小书完全没有这种浮躁的气息。它的气质是沉稳而内敛的,仿佛它知道自己要说的,终将抵达真正需要它的人耳中,无需多言。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的论述,那些话语精准地描绘了现代人渴望亲密却又恐惧被完全吞噬的矛盾心理。那些序言的作者们所推崇的,并非是故作高冷的姿态,而是那种成熟个体对自己内心领地的尊重与守护。这种对个体精神空间的珍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连接,并非是时刻黏在一起,而是在各自独立的前提下,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温暖,这才是健康且可持续的关系模式,读完后让人豁然开朗,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耗与猜疑。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小册子,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熨帖感,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触感,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究。我向来对那些在喧嚣中沉淀下来的文字有一种莫名的亲近,它不像那些铺天盖地的畅销书那样急于灌输观点,反而更像是一盏在深夜里为你留着的那盏橘黄色灯火,安静,却足够照亮脚下的路。初读几页,便觉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像是用最精密的刻刀,在时间的长河里凿出了一个个闪光的瞬间。那些关于“孤独”的探讨,并非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故作清高,而是直抵人心深处,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猛然惊醒——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一份与生俱来的、需要独处来消化的重量。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阅读至高的享受,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陪伴,像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轻声问候:“你最近还好吗?那些心事,我都懂。”书中的排版也着实令人赞叹,留白恰到好处,像是给读者的思绪留出了呼吸的空间,不急不躁,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是能够陪伴你度过人生不同阶段的。有些书,你可能在二十岁时读出的是意气风发和叛逆不羁;但当我如今以一个更为沉静的心态来面对它时,我读到的却是对自我接纳的勇气和对时间流逝的温和敬意。这本关于“孤独”的探讨,恰恰属于后者。它不是教你如何“战胜”孤独,而是教会你如何“安放”它,如何将这份原本可能带来痛苦的经历,转化为滋养心灵的养分。书中的文字如同经过了时间的打磨,褪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浮华和激情,留下的,是金子般坚硬而温润的内核。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无法言说的内心挣扎,其实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我们都在自己的“孤岛”上,努力地向远方投射光芒。这种深刻的共情与接纳,让我对未来生活中的必然出现的“独处时刻”,抱持了一种充满期待而非恐惧的态度。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文学作品的偏爱往往偏向于那些视角独特、充满生活哲思的作品,而这本集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不着眼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最易被忽略的细节:清晨窗帘缝隙透进的微光,雨后泥土散发的湿润气息,或者,独自一人在深夜厨房里煮一杯热茶的那个瞬间。这些细微的感知,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捕捉并放大,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瞬间拥有了值得反复咀嚼的况味。更妙的是,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自身的经验投射进去,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孤独,更是你自己的那一块角落,那份不为人知的坚持与脆弱。这种“共振”的效果,远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忍不住望向窗外,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我的目光却被重新校准了,多了一份温柔的审视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韧性,它不像那些直抒胸臆的散文那样一泻千里,而是像在进行一场精心的编织。时而插入一段看似漫不经心的小故事,却在结尾处轻轻收拢,揭示出之前所有看似松散的线索背后隐藏的深刻主题。这种结构上的巧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句子之间的停顿,仿佛作者在那里留下了一个眼神的交汇,一个意味深长的沉默。这种节奏感,体现了作者对文字驾驭的精准度——知道何时该加速,何时该驻足。此外,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构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美学体系,既有东方哲学的含蓄内敛,又隐约可见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与清醒。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滤镜”,让你学会从自身出发,去重新诠释周遭的一切变迁与不变。
评分喜欢奶茶的细腻!
评分东西收到了,就是物流太慢了
评分东西收到了,就是物流太慢了
评分送朋友的 还可以 就是客服不理我
评分喜欢奶茶 无需理由
评分还没有看,感觉还不错。
评分品质保证,送货速度,值得信赖!
评分看过了真的不错特别喜欢奶茶这种状态
评分可以啊 喜欢奶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