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迪厄社會學作品的奠基之作,也是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經典之一。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Bourdieu)堪稱法國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他的研究橫跨社會學與人類學,其著作所發揮的影響則遍及整個社會科學,包括政治學、教育學、經濟學、史學等。他有紮實的田野研究經驗,也提齣許多具有原創性、洞察力的理論概念。
布赫迪厄思想的焦點則指嚮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亦即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結構與行動的對立,並試圖超越這些對立。在學術的場域裡,他除瞭著作等身以外,也發起創立知名的歐洲社會學中心。
重要概念:利益、象徵資本、兌換
評分前段時間去颱灣上課,想買這本書,但是到處都缺貨。更誇張的是聯經齣版社那邊也沒貨。為瞭買這本書,逛瞭颱大周邊很多書店,都沒能找到。迴來發現京東商城居然有售,價格比颱幣摺算要貴一些,但是能夠買到還是很好的。 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係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齣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齣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臺北:聯經齣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齣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齣版公司,2007)等書。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麵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瞭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瞭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隻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麵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傢〉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傢──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鹹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齣及其意義 附錄: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評分假如我們意識到人的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個微小的瞬間,那麼,用來計算的生命就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般重要。何必以心跳來衡量生命呢?如果生命如此依賴心髒跳動這一極不可靠的人體機能,那麼生命就實在太脆弱瞭,我們唯一可以絕對依賴的隻有死亡。人的生命與漫長的永恒相比隻是短暫的一瞬。——約翰麥剋唐納
評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評分皮耶.布赫迪厄,學界最熟知的現代法國社會學傢之一。他提齣的場域、慣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等理論,以及對於文化再生產的分析主張,已在社會學領域廣為接受,並帶來重要的啓發。除此,布赫迪厄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社會學界,相較於其他社會學傢,他有著與其學術影響力相稱的社會實踐力,身為所謂的「公共知識人」,他對學術社群、國傢菁英,以及文化現象的批判挑戰,已經成為法國社會自我反省的象徵。
評分《所述之言》齣版於1987年,是繼他的重要作品《繼承人》、《再生產》、或《秀異》之後,又一獨特的代錶作;此時布赫迪厄關注的議題愈發多元、對話也更廣闊,除瞭學術與菁英的討論議題,他更關注媒體、社會弱勢、性別、經濟現象,甚至科學與技術等麵嚮。
評分《所述之言》齣版於1987年,是繼他的重要作品《繼承人》、《再生產》、或《秀異》之後,又一獨特的代錶作;此時布赫迪厄關注的議題愈發多元、對話也更廣闊,除瞭學術與菁英的討論議題,他更關注媒體、社會弱勢、性別、經濟現象,甚至科學與技術等麵嚮。
評分ouline of practice theory 的唯一中文譯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