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科學家的信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給青年科學家的信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 著,王惟芬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
  • 科普
  • 教育
  • 青年
  • 成长
  • 思维
  • 方法
  • 启发
  • 人生
  • 科学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3422
商品编码:16068664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出版时间:2014-01-2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無論是有志於投身科學領域的年輕學子,或者剛剛踏上這條崎嶇道路的新生代研究者,譽滿全球的生物學家威爾森將會告訴你,如何在這條路上走得順利,走得長久,走得快樂。
  這二十封信完整呈現了威爾森對於科學之道的洞見哲思,他將童年時代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和自省經驗融入信中,與讀者分享年輕科學家面對學術聖杯時的喜悅激動,同時揭示了走向聖杯之前應該跨越的障礙──最大的考驗是你融會貫通的能力。
  威爾森在頂尖學府任教六十年,見過數以千計的年輕科學家,深厚的教學經驗讓他獲得結論:
  天分和數學技巧並非卓越科學家的必要條件,懷抱著探索未知事物的熱情才是一切的基石。
  不要畏懼更換跑道,熱情之所在,才是機會之所在。
  讀完《給青年科學家的信》,不妨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每天都在忙什麼?對這些日常事務究竟還有多少熱情?這是偉大學者給每一個人的二十封信。

作者简介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O.Wilson, 1929-),當代最重要的昆蟲學家、生物學家與作家,曾任哈佛大學有機與演化生物學系教授,以生態學、社會生物學和蟻類研究而享譽全球。
  威爾森前瞻性的研究曾經引發20世紀末一場重大的科學爭論。他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主張動物(包括人)的思考和活動方式深受生理條件制約,可以用演化論分析其行為,許多批評者認為這個學說很可能被種族歧視者利用。但隨著近年來神經科學與遺傳學的發展,社會生物學已然受到肯定,成為一門重要學派。
  威爾森從螞蟻研究出發,擴及整個地球生態圈,對於推展生物多樣性研究有著卓越貢獻。

精彩书评

  ★2013年一份長期追蹤研究報告顯示,曾經參加美國國際科學展覽會競賽(ISEF)的台灣高中生,仍持續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者僅約20%。與此對照,本書作者鼓勵後進者在科學的道路上,要有自信、熱情及持續力:“能夠享受長時間的學習與研究樂趣,即使有時候一切努力都付諸流水。”真是語重心長,發人沈思,值得有志者一讀。
  ──朱楠賢(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這位素有“生物多樣性之父”尊稱的當代偉大科學家,在他持續倡導與創新科學新領域、新觀念、新計畫,並對未來地球的永續做出許多傑出貢獻之餘,仍願意把他從事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編撰成書,啟迪後人,益發令人景仰。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系統分類與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
  
  ★這本書是當今最傑出的生物學者威爾森畢生領會之結晶,指出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熱情與理性。我覺得每一位青年學子都應該詳閱並品味這本書,它能讓讀過的人建立良好的科學態度與品格,學習成為對人類知識有貢獻的科學人。
  ──徐堉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從年少時對小昆蟲的愛好,到當今眾所崇仰的昆蟲學家、生物學家、博物學家,威爾森教授以平易的書信,佐以豐富的經驗,娓娓道來在科學研究這條路該怎麼走,讀起來令人如沐春風,格外親切。除了砥礪年輕的科學家,本書更是對未來感到迷惘的高中生、大學生必須閱讀的一本好書。
  ──楊恩誠(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系主任)

目录

前言 你做了正確的選擇
《給青年科學家的信》
第一書 選擇道路
第一信 熱情是一切的基礎
第二信 別擔心數學
第三信 勇於改變

第二書 創造的過程
第四信 何謂科學
第五信 創造的過程
第六信 該做的事
第七信 成功之路
第八信 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第九信 科學思維的原型
第十信 宛若太空探險家

第三書 科學人生
第十一信 最初的良師益友
第十二信 田野生物學的聖杯
第十三信 勇氣的獎賞
第十四信 融會貫通

第四書 理論和大圖像
第十五信 科學的普世性
第十六信 尋找新世界
第十七信 理論建構
第十八信 宏觀生物理論
第十九信 現實世界中的理論

第五書 真理和倫理
第二十信 科學倫理

精彩书摘

  我在科學界任教長達半個世紀,接觸過許多學生和年輕的專業人才,對於自己能夠指導數以百計才華洋溢、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感到莫大榮幸。這段經歷讓我體認到,任何人想要在科學界成功闖出一片天,都必須先確實明白一些觀念,這些觀念算得上是一整套哲學。在接下來這些信中,我將和你分享一些想法和故事,衷心希望能讓你從中受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希望你竭盡所能地堅持下去,繼續留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因為這世界非常非常地需要你。人類目前已完全進入科技時代,不可能回頭了。雖然各學門發展的速度不盡相同,但基本上,科學知識的成長速率大約是每十五至二十年增加一倍,從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來就是如此,因此至今累積了如此驚人的知識量。而且,就像無限制的指數性成長一樣,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它每隔十年就以近乎垂直的趨勢向上攀昇,技術高度也亦步亦趨地順勢發展。科學和技術,形成緊密的共同體,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沒有什麼科學奧祕可以被長久隱藏,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一窺究竟。網路和其他各種數位科技打造出的交流方式不僅是全球性的,也是即時性的。要不了多久,只要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取得所有已公諸於世的科學和人文知識。
  如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進步神速,其他每一門學科都來到了重大的轉折點,使我們難以預見它們在未來十年會發生怎樣的科技革命。當然,新發現和知識積累的爆炸性成長趨勢必然會達到高峰,然後趨緩,但這並不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因為這場革命至少會延續大半個二十一世紀。在此期間,這世界將變得與今日大不相同,傳統的研究方法會徹底轉變,超乎我們今日的眼界。在這段過程中,將開創出新的研究領域:基於科學發展的技術提昇,基於技術提昇的科學發展,還有基於技術與科學進展而誕生的新產業。最後,所有的科學學門終將統合,每個學門之間都能相互詮釋援引,任何人只要受過適當的指引,掌握了原理和法則,就能優游其中。
  ……
《星际信使:来自银河边缘的低语》 本书简介 在这部宏大而迷人的史诗级科幻小说中,人类文明的疆域已拓展至遥远的星系边缘,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未知、孤独以及存在的深刻拷问。故事聚焦于“信使”——一个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个体,他的任务是穿越被称为“虚空之墙”的宇宙盲区,向那些早已失联的早期殖民地发送信息。然而,随着信使的旅程深入,他发现自己接收到的,远比他预期的要多。 序章:静默的深空与失落的信号 故事始于公元2742年,地球联邦依靠先进的“折跃驱动”技术,已在银河系的旋臂中建立了错综复杂的星际网络。然而,一个被称为“西塔星域”的广阔区域,却陷入了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那里是人类向外探索的最远前哨,也是联邦安全战略上的敏感地带。 主人公,卡西米尔·“凯斯”·雷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宇航员或军事人员。他是一名“语言学家”,更确切地说,是一名深空通讯解析专家。他的飞船“回声号”,是一艘经过特殊改装的轻型巡洋舰,其核心设备是能捕捉到极端微弱、甚至扭曲的亚空间信号的“量子纠缠接收器”。 凯斯接到的任务是单向的:向西塔星域发送一份包含联邦最新技术蓝图和文化核心的“时间胶囊”。但联邦高层内部,一个隐秘的部门——“起源守卫者”——却悄悄地为“回声号”安装了一个秘密模块,旨在截获任何来自西塔的“非预期”回波。 在第一次曲率跃迁的最后阶段,凯斯感到了异常的震动。这不是引擎过载的迹象,而是一种——存在感。他知道,真正的旅程即将开始。 第一部:虚空之墙的耳语 “虚空之墙”是星图上一个令人不安的空白。它并非没有恒星,而是物质密度极低,以至于常规的光学和电磁波几乎无法有效传播。凯斯深入此地,孤独感如同冰冷的宇宙尘埃,包裹着他。 在穿越这片区域的第107个标准日,量子接收器发出了尖锐的警报。那不是随机的宇宙噪音,而是一种具有复杂数学结构的信号——它有目的性。 凯斯花费了数周时间来破译。信号的源头极其微弱,似乎来自一个被大型星际云团遮蔽的区域。当他终于重构出第一段信息时,他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殖民地发来的求救,而是一段历史记录。 记录中描述的殖民文明与联邦的记载截然不同。他们没有遵循联邦设定的技术发展路径,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基于“共振场”的生物技术。更令人震惊的是,记录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早已认为只存在于神话中的概念:“编织者(The Weavers)”。 这些“编织者”似乎是这片虚空的真正主宰,它们不是生物,也不是机器,而是宇宙能量流动的形态。它们的存在,挑战了人类对物理定律的理解。 第二部:双重身份的代价 随着凯斯深入西塔星域的核心,他开始接收到来自不同源头的信号: 1. “边疆者”: 那些失联的殖民地幸存者。他们生活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科技退化,但社会结构异常稳固。他们对联邦持怀疑态度,视其为“傲慢的造物主”。 2. “守卫者之声”: 凯斯飞船内部的秘密设备,不断向他传输“起源守卫者”的指令。这些指令越来越矛盾,有时要求他传播信息,有时则要求他抹除某些发现,特别是关于“编织者”的任何直接观测数据。 凯斯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道德困境。他必须决定,究竟是忠于他出发时的任务——维护联邦的秩序与信息垄断,还是揭示一个可能颠覆人类宇宙观的真相。 他开始进行秘密实验,将“回声号”的通讯系统与殖民地的“共振场”进行微弱的接口连接。这次尝试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他不仅成功地与一个沉睡中的古老意识建立了联系,也同时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第三部:回声与悖论 在旅程的最后阶段,凯斯抵达了信号的中心源头——一个被扭曲光线环绕的巨大、非欧几里得几何结构的星云。他找到了第一批“信使”失败的证据,他们的飞船被分解成了纯粹的能量,似乎是“编织者”在进行某种实验或清理。 他终于理解了“虚空之墙”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个物理障碍,而是一个认知过滤区。人类的思维和技术范式无法在不被重塑的情况下,理解其后的存在。 “编织者”通过凯斯接收到的数据向他展示了一个悖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伴随着对宇宙结构的某种“破坏性干预”。联邦的折跃驱动,实际上在无意中“撕裂”了更高级生命赖以生存的能量网络。 凯斯面临最终抉择: 选项A: 遵循“起源守卫者”的指令,销毁所有数据,并返回人类世界,继续维持一个基于谎言的和平。 选项B: 激活“回声号”上仅存的超负荷发射器,向整个银河系广播他所见证的一切,包括关于“编织者”的警告,以及联邦的隐瞒。 故事的高潮,是一场围绕“回声号”展开的星际追逐。联邦派遣的秘密拦截舰队赶到,而凯斯必须在被捕获或被摧毁之前,完成他最后的“信使”任务。 尾声:新的信息流 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幸福结局”。凯斯成功地发出了信息,但代价是他飞船的彻底解体,以及他自身的“消散”。 然而,信息——真相——已经发出。在银河系的不同角落,接收到凯斯信号的科学家、政客和普通民众,开始从他们既有的认知框架中“脱落”。联邦的稳定开始出现裂痕,因为人们发现,他们所依赖的星图和历史,不过是银河系边缘的一场精心设计的“安静的谎言”。 《星际信使:来自银河边缘的低语》探讨了探险的代价、信息的力量,以及当人类的傲慢遭遇宇宙的深层真理时,文明将如何重写自己的定义。这不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是它应该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启迪的书。书名《給青年科學家的信》就透露出一种传承和指导的意味,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向初出茅庐的年轻一代传授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我非常好奇,这些“信”究竟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宏观哲学,还是关于具体的实验方法?是关于科学家应有的品格,还是关于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科学的殿堂,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更是那些隐藏在科学背后的,关于好奇心、关于探索精神、关于严谨求实态度的深刻理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学的世界,尤其是那些最前沿的领域,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那些伟大的发现,那些改变世界的理论,总感觉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普通人很难企及。而《給青年科學家的信》这本书,从它的名字来看,似乎试图打破这种距离感,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智慧,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我很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解读科学的魅力,他会不会分享一些不为人知的科研趣事,或者讲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灵感是如何演变成颠覆性的发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并非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公式堆砌,而是一个充满好奇、探索、甚至冒险的奇妙旅程。我也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重新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最重要的——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毕竟,正是这些品质,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所不可或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感的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科学探索的严谨与热情。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而是带着一点点哑光的质感,让人觉得很踏实。我是一名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对未来既充满憧憬又有些许迷茫,总觉得自己像站在一座巨大的、未知的宝藏面前,不知道该如何下铲。这本书的名字——《給青年科學家的信》,恰好戳中了我的心坎。它传递出一种长者对后辈的关怀和指引,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一种温和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向我娓娓道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信”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人生经验和科学哲理,它们是否能为我点亮前行的道路,帮助我克服那些初涉科研时必然会遇到的困惑和挫折。我期待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传授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激发斗志的书,它能让我看到科学研究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不仅仅是实验数据和论文发表,更是那些驱动着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的精神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非常着迷。他们是如何观察世界的?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的?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去解答那些未知数的?《給青年科學家的信》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一本关于科学家的“成长指南”,或者说是一本“经验分享集”。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去剖析那些伟大科学家的思考模式,那些他们独有的洞察力是如何形成的。我也很想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帮助年轻的科学家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的建议?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学术交流的实用技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更清晰地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更有效地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那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投身科学,并且乐在其中,而有些人却觉得科学是冰冷、枯燥的?《給青年科學家的信》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它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猜测,作者会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探讨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或许会分享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挣扎、失败,以及最终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坚持”和“热爱”的篇章,因为我知道,科研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走下去。如果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保持热情、如何应对挫折的启发,那将是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能教会我“怎么做”,更能告诉我“为什么去做”,让我对科学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