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散步: 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字型散步: 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志杰,蘇煒翔 著
图书标签:
  • 字体
  • 中文字体
  • 字体设计
  • 平面设计
  • 视觉传达
  • 文化
  • 生活
  • 汉字
  • 字体学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臉譜出版社
ISBN:9789862354018
商品编码:160726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6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一本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中文字型專書
以城市街道的文字風景,揭開字型設計的秘密
中文字型的日常美學 × 字體知識的拆解本事

一群年輕、自發的字型研究愛好者,因為對字型的著迷,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竄起的風潮。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首刷尊榮獻禮:Justfont「手寫字」訂製服務1,000元折價券,留下值得紀念的筆跡!?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下這些疑問,這本書裡都有解答;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疑問,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對原本視而不見的微妙事物,開始產生興趣。

為什麼賣章魚丸子的攤販都用勘亭流?康熙字典體怎麼會變成小確幸的代表字型?太陽花運動的標語字體有哪些?復刻字體如何成為新顯學?日星鑄字行的鉛字如何變成電腦字體?你知道宮原眼科的招牌是老師傅王水河的圓體字嗎?哪一種字型看起來很霸氣?哪種字型看起來肉感淋漓?英雄片與科幻片最愛綜藝體?……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於西洋文字設計裡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於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放眼所及的中文字,好比捷運站、火車站或是國際機場,到站指標、路線引導、樓層看板……,這許許多多中文字所呈現出來的、讓人產生印象的,是一個有美感的車站還是一個紛雜無章的機場?台北的街景由哪些字型,簇擁出何種城市氛圍?源遠流長的廟宇中高掛的匾額、古老的紙糊燈籠,象徵台灣的百年風華;活字印刷的鉛字體與手寫招牌字,有令人懷想的台灣古早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體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

到底應該選用楷體還是綜藝體?有什麼差別?康熙字典體又是怎麼從復刻字型界的王者,跌落為人人喊打、美感盡失的拒絕往來戶?經過對中文字型的拆解,我們從「字型盲」跳脫,成為對生活文字具有美感與敏銳度的文字使用者。

本書第一章,提出三個關於字型「功能性」的重要概念,這些問題常常出現在交通指標上。有時候使用字型牽涉的只是視覺美觀問題,但用在交通引導上,字體的表現或許攸關人身安全。

第二章,我們從字體散步開始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據觀察,台灣人最愛的字體其實是楷書,而楷書作為漢字的正統,從唐朝流傳到今天,奠定漢字的樣貌。但楷書不只牽涉中文字的寫法造型,其實楷書的美感也深深影響今天的印刷字體。要弄懂中文字型,不可以忽略楷書。值得玩味的是,中文字流傳到今日,書法與印刷字體,怎麼會變成對立的兩端呢?探索衝突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字型的意義。

就像動物演化一樣,楷書是始祖,各式各樣的中文字體基本上都帶有楷書的基因,但是近四十年,從日本吹來的一股旋風,使中文字的樣貌隨之巨變。在第三章,我們就要介紹這股新潮流與原本的漢字所激盪出來的成果。面對這股世界設計潮流的衝擊,漢字的發展多元紛呈,有些吸納了現代設計的專長;另一些則有所反思,回到傳統中找尋養分。而它們都活躍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當然,它本質上也仍是一種科技產品。第四章,我們針對中文「字型」的科技與產業面,來談談中文字型到底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作為一個創意與勞力密集的心血結晶,使用字體到底要不要經過授權?為什麼在電腦螢幕上看的,跟列印出來的不一樣呢?雲端字型又是什麼呢?中文字型會如何發展?……更多問題的答案,邀請讀者們來細細探索。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卜昱文/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李政宜/和碩聯合 設計總監
李惠貞/《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總編輯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總管
林正文/《小日子享生活誌》執行長
柯熾堅/ 資深字體設計師
查理王/作家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文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馮宇/ IF OFFICE負責人
黃威融/雜誌編輯人
蕭青陽/旅行藝術家
聶永真/設計師

精彩书评

  「不只有學會優雅,從此你將學會新的思考模式、翻轉未來,活出閃耀光芒!」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修缮与传承的图书简介: --- 书名:古韵新生:传统建筑的修缮、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发展进程中,传统古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建筑学、材料科学与社会学视角的综合性著作,旨在为保护和延续人类共同的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思与遗产的界定 本书开篇追溯了传统建筑保护思想的演变,从早期着重于“原真性修复”的严格范式,到现代强调“可感知性”与“功能适应性”的多元视角。我们首先需要清晰界定“古建筑”的范畴——它不仅是凝固的历史遗迹,更是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基因、工匠技艺与社会生活记忆的活态载体。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传统建筑在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材料运用上的独特性。例如,中国南方木构体系与北方夯土砖石体系在应对气候、地震以及火灾风险时的差异化策略。通过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这些建筑从选址、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病害的诊断与科学的介入 古建筑的“病害”是多维度、复合性的。本书将病害分析分为结构性、材料性、环境性与人为干扰性四大类。 结构性诊断: 传统木构件的榫卯松动、梁架的应力疲劳、基础的沉降与倾斜,是常见难题。本书详细介绍了非接触式(如三维激光扫描、地面穿透雷达GPR)与微创式(如钻芯取样分析)的检测技术,并探讨了如何运用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对古建筑进行长期的动态评估,而非仅仅依赖静态的“快照”式检查。 材料的对话: 传统材料如老旧木材、夯土、灰泥、瓦片,它们具有独特的“呼吸性”和老化规律。书中对传统粘合剂(如石灰、糯米浆)的化学成分、微孔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在材料替换或加固过程中,如何选取与原作具有同等或相近物理化学性能的现代材料进行“同质性替换”,避免因材料不兼容导致的二次破坏。例如,在处理受潮的夯土墙时,如何平衡其透气性与抗水性。 环境的制约: 气候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周边基建振动,对古建筑的威胁日益显著。本书提出了“微气候适应性保护”的理念,主张通过调控建筑周围的植被覆盖、排水系统以及地下水文,来稳定建筑所处的生态平衡,减少外部环境对本体的侵蚀。 第三部分:修缮的艺术与伦理 修缮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场在历史、技术与伦理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实践。本书的核心议题集中于“何种程度的干预是必要的且负责任的?” 技术层面的精微操作: 书中详述了针对不同部位的精细化修复工艺:木材的真空注浆加固、结构应力平衡的临时支撑系统、传统油漆与彩画的脱落修复技术。特别关注了失传工匠技艺的重构与传承,例如,如何通过田野调查和实验性考古来复原特定地域独有的抹灰配方或屋顶瓦片的铺设方式。 伦理的权衡: 修复工作必须面对“真实性”的拷问。本书引入了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修缮的几大主流伦理准则,探讨了“保留还是重建”、“清晰标识新旧部分”的争议。作者主张采取“审慎介入”原则,即保留历史层次,清晰区分不同时期的干预痕迹,使后人能够阅读建筑的“生命史”,而非一味追求“完美如初”的假象。 第四部分:活化、共生与可持续的未来 “保护”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与“传承”。一座长期无人问津的古建筑最终会因缺乏维护而衰败。 功能的转型与适应: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传统空间如何在不破坏核心结构与风貌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例如,如何将传统的祠堂、民居改造为博物馆、文化创意空间或精品客栈。关键在于“场所精神”的保留——保留其空间序列、尺度感和材料触感,而非简单地复制现代化的设施。 社区参与与赋能: 成功的遗产保护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本书提出了一套“共建共享”模式,鼓励地方居民、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技术团队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将传统建筑的修缮与当地的技艺传承、旅游导览、教育普及相结合,实现遗产保护的经济自我造血能力,从而确保保护工作能够长期持续。 结论: 《古韵新生》总结了现代保护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展望了未来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尊重历史肌理以及追求代际责任的理念,旨在让古老的建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焕发出其独特而持久的生命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对视觉设计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汉字的形态和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度探索的渴望。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复杂的字体学知识,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非照本宣科地讲解字体分类和历史渊源,而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体作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字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分析,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字重、字形、字间距下,所能传达的情感和氛围也截然不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一家老字号的招牌字体,是如何体现其品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这让我对字体设计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在日常的城市景观中,进行一场关于汉字美的“寻宝”之旅,让每一次的“散步”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

评价一: 拿到《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这本书,我原本只是出于对汉字形态的浅薄好奇,想着能从中窥见一些有趣的冷知识。但翻开扉页,我就被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视角深深吸引。书中描绘的场景,那些我们每天擦肩而过、却从未认真驻足欣赏的招牌、广告牌、甚至是老旧的门牌,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开始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随意排列的笔画,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和历史沉淀。作者不是枯燥地罗列字体演变史,而是将字体研究巧妙地融入到寻常巷陌的漫步之中,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在街头巷尾“捡拾”那些被忽略的文字之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新的发现之旅,从古朴的篆隶到秀丽的楷行,再到现代的黑体宋体,每一个字体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技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汉字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目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文字符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开启日常视觉体验的钥匙,让我看到一个原本熟悉却又陌生的汉字世界。

评分

评价五: 《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深刻的“唤醒”。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从未想过,那些每天映入眼帘的汉字,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学问。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贴近生活的方式,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字体寻觅”的旅程。他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字体历史和设计理论,融入到了对城市街景的生动描绘之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充满趣味的“字体游戏”。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开始不自觉地观察身边的招牌,留意不同店铺的字体设计,甚至开始思考为什么这家店用这种字体,而另一家却选择了另一种。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汉字全新维度的认知。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字体,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感受字体所承载的情感、文化和时代印记。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字体并非仅仅是工具,它们也是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我们视觉体验、影响我们情绪的无声力量。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认为,字体研究是一门相对冷门但又极其重要的学科,而《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这本书,恰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门学科带到了普通读者的面前。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出发,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寻常”事物上——那些街头的招牌、店面的标识、甚至是交通指示牌上的文字。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中文字体背后隐藏的丰富信息,包括历史、文化、工艺,甚至是个体的情感表达。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与文字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听到那些字体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解构”能力,他能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字体,拆解成最基本的笔画结构,然后又将这些笔画重新组合,解释它们如何构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情感认知。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字体王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字体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文化漫游。作者以一种极其“生活化”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文字体的奇妙世界。我曾以为字体研究是高高在上的学术领域,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书中描绘的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存在的字体,从老字号店铺那带有岁月痕迹的牌匾,到街头巷尾那充满烟火气的指示牌,都成为了作者的“寻宝图”。他用生动的语言,将冰冷的字体设计元素,转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发生在街头的字体“探险”。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手中的书,去观察身边经过的招牌,回想书中描述的字体特点,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文字,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设计智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字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变迁的无声记录者。

评分

没想到京东竟然有卖这本书,繁体字。很有趣。

评分

这类型的中文书不常见,有点贵

评分

书不错,感觉有点意思,就是价钱小贵~!

评分

快递还行,书还不错,纸质什么的也可以,理论型的书。

评分

好书,内容很有价值,对字体学习很有帮助

评分

不错

评分

台湾的书值得期待

评分

学设计的人可以看看 喜欢

评分

送货速度不错,宝贝很好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