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帝國: 一次高傲的相遇, 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

停滯的帝國: 一次高傲的相遇, 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朗.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 著,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 绘,王國卿,毛鳳支,谷折,薛建成,夏春麗 ...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帝国
  • 霸权
  • 衰落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欧洲史
  • 奥斯曼帝国
  • 社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3840589
商品编码:1607416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5-27
页数:54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元1792年,當東方首次遇上西方,
當「天下唯一文明國家」遇上「世界最強盛的國家」,
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世界命運從此有了什麼改變?

◎內附大英圖書館珍貴館藏、馬戛爾尼使節團隨行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彩色手稿!

兩百多年前,大英帝國以向大清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龐大使節團出使中國,但實際上意圖與清政府談判以加強兩國的貿易往來。然而由於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的不同,大清帝國認為英國是仰慕中華文明才遣使臣遠渡重洋為乾隆皇帝祝壽,於是這場「聾子對話」尚未開始就已注定失敗。

作者從世界史的角度切入,將這次長達兩年的出使行動,視為東、西方文化的首次撞擊,意即「天下唯一文明國家」遇上「世界最強盛國家」產生的衝突,不僅打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迷戀誤解,也成為日後世界霸權版圖劇變的轉捩點。

本書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精彩的筆觸,揭示中西文明巨大的差異和衝突。透過考察大量未曾公開的筆記、日記、檔案、文獻,還原了那次名聞遐邇的出訪,並澄清了一些鮮為人知或被故意隱瞞的事實,且由此展開探討:為什麼幾乎所有領域都領先其他文明一大截的中國,後來會變成「停滯的帝國」?而其他國家的發展又是如何?時至今日,當年中國的命運會不會成為現在西方國家的命運?

藉由回首東西方文明相遇的關鍵時刻,以宏觀的角度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重新思考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未來。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阿朗.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 1925-1999)
生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費加洛報》編輯委員會主席,著作頗豐,並曾在第五共和國的前三任總統戴高樂、龐畢度和德斯坦時代擔任過七任不同部會的部長,在法國學術界和政治界皆頗具影響力,為法國傳統上博學多才、思想敏銳、視野廣闊的知識分子。

佩雷菲特1971年率法國議會代表團訪華,是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首次接見的西方使節團。1973年,他將相關見聞與觀察,寫成了《當中國覺醒時……世界將為之震撼》一書,引起極大的迴響,僅法文版就售出了150萬冊。這一空前的成功使得法國人乃至所有西方人的眼光望向中國,掀起的風潮至今不僅沒有衰退,甚至呈現方興未艾之勢。而這本被視為預言的作品,是法國非漢學家所寫關於中國最具分量的著作,奠定了佩雷菲特作為中國問題專家的地位。

佩雷菲特始終對中國情有獨鍾,不僅多次參訪中國,許多作品更深刻探討了中國立足於世界的角色。其中,《停滯的帝國》法文版於1989年5月首次面世,一出版就進入暢銷書之列,短短半年內銷售了20萬冊。為了寫這本書,佩雷菲特從1980至1988年間共訪問中國六次,參觀當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行經之處,蒐集了一萬二千多頁的原始資料,從故宮史料研究清廷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更從英、法、美、日、南非等地閱讀大量未發表的內部檔案,終於成就了這部考據嚴謹、觀點獨具的歷史巨著。

■繪者簡介

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
英國畫家。25歲時獲選為馬戛爾尼使節團隨行畫師,隨團訪問了中國的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廣州和澳門等地,所到之處以大量的速寫和水彩畫記錄了所見所聞,包括清高宗接見使團的場景,乃至民間的士兵、仕女、商販等各階層人物,展現了歐洲人眼中的乾隆盛世。回英國後繼續創作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風俗畫,再現中國的人物和景物。作品曾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會展出,並出版相關畫冊和書目介紹中國風光,促進西方對中國的了解。

目录

譯者的話
前言 一次探索的冒險
小引 三個時期的見證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第一部 「地球上最強大的民族」向中國駛去(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啟程時的熱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第二章 「人類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第三章 對中國著了迷的歐洲(1792年10月27日—11月30日)
第四章 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第五章 中國味(1793年1月底一6月16日)

第二部 另一個星球 去中國覲見皇帝(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衝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第七章 避開廣州(1793年6月23日—24日)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九章 搜羅領航員(1793年7月6日—18日)
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1793年7月19日—31日)
第十一章 運送禮品(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第十二章 「對你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1793年8月5日—7日)
第十三章 禮品還是貢品?(1793年8月8日—10日)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第十五章 一堂磕頭課(1793年8月15日)
第十六章 分配住進廟宇(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結構房屋組成的城市(1793年8月19日—20日)
第十八章 出現烏雲(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九章 路經北京(1793年8月21日)
第二十章 在圓明園邊上(1793年8月22日)
第二十一章 和傳教士初次見面(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宮(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三章 狼狽不堪的「學者」(1793年8月24日)
第二十四章 您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1793年8月22日—28日)
第二十五章 富麗堂皇的監獄(1793年8月24日—26日)
第二十六章 已變成中國人的歐洲人(1793年8月27日—29日)
第二十七章 一個受他人影響的君主(1793年8月28日—29日)
第二十九章 談判不在熱河進行(1793年8月31日—9月1日)

第三部 傲慢對自負,在皇帝的庇蔭下(1793年9月—10月)
第三十章 長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第三十一章 在韃靼區(1793年9月6日—8日)
第三十二章 禮儀危機(1793年9月8日—9日)
第三十三章 贏啦!(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五章 衝擊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第三十六章 覲見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腳下(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八章 「萬樹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第三十九章 韃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第四十章 但願慶典仍繼續(1793年9月17日—18日)
第四十一章 內宮祕史,床第隱私
第四十二章 天氣轉陰(1793年9月19日—25日)
第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日—30日)
第四十四章 遭難(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卷紙軸(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六章 君主給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七章 扔入海裡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第四十八章 「我們像竊賊似的離去」(1793年10月5日—7日)

第四部 真正的使命開始(1793年10月—11月)
第四十九章 遲到的答覆(1793年10月7日—8日)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學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書(1793年10月11日—15日)
第五十二章 勞動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18日)
第五十三章 「破壞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第五十四章 「皇上對任何變化都表示懷疑」(1793年10月21日—23日)
第五十五章 無與倫比的郵政(1793年10月20日—24日)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國人挨餓」(1793年10月24日—28日)
第五十七章 乾隆發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第五十八章 用公雞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日—6日)
第五十九章 蘇州,中國的半個天堂(1793年11月7日)
第六十章 被出賣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第六十二章 「于嚴切之中,仍寓懷柔」(1793年11月11日—13日)

第五部 峰迴路轉,希望復萌(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傳教士的遺囑(1793年11月9日—10日)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內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第六十五章 逆來順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第六十七章 「我國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72日)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員當眾遭受鞭笞(1793年11月23日—27日)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日—12月4日)
第七十章 標誌進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第七十一章 南下廣州(1793年12月6日—14日)
第七十二章 那裡憎恨洋鬼子(1793年12月15日—18日)
第七十三章 廣州(1793年12月19日—23日)
第七十四章 會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第七十五章 與外界聯繫的修士和奸商(1794年1月1日—8日)
第七十六章 後衛戰(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月13日)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國(1794年1月13日—15日)
第七十八章 中國人更興旺發達……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驚的軍事同盟要求
第八十章 處於戰爭狀態的海洋(1794年3月17日—9月6日)

第六部 馬戛爾尼之後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1794年—1816年)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臉的使團(1794年—1795年)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廢的使團(1805年秋)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1816年—1817年)
第八十五章 聖赫勒拿島上戰俘的忠告(1817年6—7月)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1817年—1840年)
第八十七章 耀武揚威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1850年—1911年)

結語 天文地理音樂鐘與景泰藍
附錄 
I 人物介紹
II 原始資料
III 參考書目

帝國的黃昏與新秩序的曙光:一部關於全球權力轉移的史詩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以增加真實感] 出版社: [請在此處填寫出版社名稱,以增加真實感] --- 內容簡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權力的更迭從未停歇。這部宏大的歷史著作,聚焦於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這一關鍵的歷史斷層,深入剖析了一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全球霸權,如何從巔峰走向衰退,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秩序的劇烈重塑。本書摒棄了傳統以單一國家為中心的敘事模式,採用全球史觀的視角,探討了形塑現代世界格局的深層結構性力量——經濟模式的轉變、科技革命的衝擊、意識形態的角力,以及被邊緣化群體的覺醒。 本書的主體並非關注任何單一「停滯」的帝國,而是描繪一個多極化權力真空的形成過程。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正在崛起、但尚未完全確立領導地位的潛在新興力量,以及那些被舊有體系排斥、卻在內部積蓄著顛覆性能量的社會運動。 第一部:舊世界的慣性與盲點 本部分細緻檢視了統治舊秩序的那些核心國家在權力鼎盛時期的內在矛盾。我們分析了其財政結構的脆弱性——儘管擁有廣袤的領土和巨大的貿易順差,但僵化的官僚體系和過度擴張的軍事開支如何如同慢性毒藥般侵蝕著國家的根基。重點探討了「技術偏見」對決策層的影響:當統治者沉浸於既有的成功模式中時,他們對那些源於技術、工業和社會組織層面的根本性變革表現出的系統性失明。 我們將考察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某個主要強權在面對新興殖民競爭對手時所採取的過時防禦策略。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誤,更是對全球生產力轉移速度判斷的嚴重誤判。例如,特定原料的控制權和傳統航線的優勢,如何在新型的鋼鐵工業和電報通訊面前,迅速貶值。 第二部:被遺忘的邊陲與現代性的滲透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那些在舊霸權光環下被視為「次要舞台」的地區。我們探討了全球化初期,資源開採與勞動力組織如何重塑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這裡的敘事不是簡單的「殖民掠奪」,而是複雜的互動:本土精英如何學習、模仿甚至扭曲帝國的制度,以期在新的力量平衡中爭取一席之地。 深入分析了兩個關鍵案例:一個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其古老的文明如何與現代民族國家概念產生劇烈摩擦;另一個位於新大陸的邊緣,那裡的農業經濟如何被捲入全球市場的波動之中,導致了長期的社會動盪和身份認同的危機。這些地區的內部矛盾與外部壓力交織,最終成為引發全球權力重心的轉移的「壓力點」。 第三部:範式的轉移——從領土到影響力 隨著19世紀末的到來,國際競爭的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本書著重探討了無形資產(如專利、金融資本、基礎科學研究)如何超越傳統的有形資產(如軍艦和殖民地)成為衡量國家實力的核心指標。 我們詳細剖析了新興的工業化模式與舊有經濟體系的脫鉤過程。新興力量的成功,不在於簡單地複製舊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在於它們對教育體系、國家資本的引導以及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上展現出的非線性進展。這場變革使那些看似擁有無限資源的舊帝國,在面對需要快速反應和知識密集型決策的現代戰爭和經濟競爭時,顯得力不從心。 此外,本書還對國際法與外交規範的演變進行了考察。舊的「均勢」原則,在新興的意識形態對抗和全球性的貿易協定面前,逐漸失去了效力。權力不再僅僅是武力的體現,更是話語權和標準制定權的體現。 結論:秩序的瓦解與新格局的雛形 本書的收尾部分,並非描述一場單一的、戲劇性的崩潰,而是描繪了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權力稀釋過程。它展示了當一個霸權的「效率邊際」耗盡後,全球體系如何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多層次競爭時代」。 這部著作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深刻的歷史借鑒:真正的衰落,往往源於對自身優勢的過度自信與對結構性變革的疏忽。它探討了當舊的維繫力量(如某種共同的宗教信仰或統一的貿易法規)瓦解後,國際社會如何掙扎著建立新的、雖然可能更為複雜和脆弱,但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結構。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幅關於「能力喪失」的細膩圖景,而非單純的「失敗敘事」,從而幫助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權力轉移的複雜性與歷史必然性。 --- 關鍵主題詞: 結構性衰退、範式轉移、全球化早期、權力真空、制度慣性、歐亞大陸衝突、工業化競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停滯的帝國》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智识上的颠覆。作者以一种极其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一个曾经统治世界两百年的庞大帝国,为何会走向衰败。它不是那种简单的英雄史诗,也不是单纯的权力斗争叙事。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报告,但又被艺术化的语言所包装,读起来毫不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高傲的相遇”时的处理。那场相遇,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较量,不如说是理念上的冲突,是新旧秩序的碰撞。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体系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帝国衰败的深层根源——精神上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丧失。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那些关于技术停滞、社会固化、人才流失的论述,读来发人深省,仿佛能够看到当下许多社会现象的影子。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霸权”,从来都不是永恒的,而“停滞”,才是最致命的敌人。

评分

我必须承认,《停滯的帝國》这本书名,一开始就以一种近乎宣告的姿态,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帝国的兴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精神的变迁。作者通过对“一次高傲的相遇”的细致刻画,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文明在走向衰败前的微妙信号。这种“高傲”,既是对自身成就的自负,也是对外部世界的盲目。我看到,在“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这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下,个体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历史,而历史又如何塑造他们。作者在描绘帝国“停滞”的过程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展现了其衰败的内在逻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揭示帝国命运的关键线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历史的演进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着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挑战的复杂过程。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的洗礼。作者笔下的那个“停滞的帝国”,并非一个刻板的符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痕迹。我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荣光,那些在历史书中闪耀的辉煌,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仿佛就在眼前。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停滞”的原因,以及这个停滞过程中的挣扎与无奈。那种曾经的“高傲”,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变成了固步自封,变成了对现实的漠视。而那场“相遇”,则像是一个催化剂,将帝国内部积压已久的矛盾瞬间爆发,也为世界的力量格局敲响了变革的鼓点。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那些政治斗争的暗流涌动,那些经济变革的微妙之处,以及文化观念的缓慢演变,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的兴衰归咎于某个伟人或某个事件,而是展现了无数微小因素相互作用下,宏大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这种对复杂历史驱动力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仿佛我成为了历史的旁观者,看着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作者在叙述“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时,运用了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个人命运融入到历史的洪流中,但又不失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我能感受到帝国在鼎盛时期的那种自信与辉煌,也能体会到它在面对挑战时的犹豫与挣扎。而那场“高傲的相遇”,作者没有将其处理成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展现了双方各自的动机、优势和局限性,以及这场相遇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双方的命运。我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形态的理解深度,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段历史,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精神的集合体。而它的“停滞”,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个细微变化的累积。

评分

这本书名实在是太抓人了!“停滯的帝國”,光是这四个字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隐约的衰败气息。再加上“一次高傲的相遇,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这简直就是一部宏大史诗的序章。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坐在书桌前,点上一盏昏黄的灯,然后缓缓翻开厚重羊皮纸卷轴的感觉。这种书名暗示着一个曾经辉煌至极的文明,它曾经俯瞰世界,傲视群雄,但时间之轮却不容分说地向前滚动,最终让它陷入停滞。而那“高傲的相遇”又是什么?是两个同样伟岸的文明的碰撞?还是一个新兴力量对旧日霸主的挑战?“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这更是将故事的时间跨度拉得如此之长,让我在阅读前就忍不住想要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塑造如此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让一个帝国从巅峰走向衰落,让另一个力量重新崛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铺陈这段恢弘的历史,如何描绘那些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时刻,又将如何展现那些站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已经足够吸引我,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史诗级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

台版书的质量和内容,有保证

评分

纸品很好,京东送货没的说,包裹很结实。

评分

京东商城网购满减促销好,值得期待!

评分

物美价廉,品质保证,信赖京东。

评分

王大人推荐的书!没有塑封,遗憾!

评分

看起来应该不错哦,希望好

评分

质量很好的一本书,就是价格有点贵。

评分

厚厚的一本,但是用纸和字体不太喜欢,内容还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