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與讀書

旅行與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宏誌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
  • 閱讀
  • 散文
  • 遊記
  • 文化
  • 生活
  • 隨筆
  • 個人成長
  • 知識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824471
商品編碼:16078491
包裝:平裝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個愛書的人,一個認為自己是由書構成的人
  一個總是在陌生領域闖蕩找答案的人:詹宏誌
  他總是讀著不同的書,選擇不同的旅途,忠於自己。因為對他而言,
  旅行就是一段勇敢前進的人生

  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
  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
  在我看起來,也許隻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旅行的意義>詹宏誌

  讀不一樣的書、走不一樣的路

  這本書裡有:被一本托斯卡尼食譜指南引路的攤牌考驗;有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行;有念誦著魯拜集的哲思高明的印度商人;有被旅行社誆騙卻皆大歡喜的廚房體驗;有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有爆炸後讓旅人一路矛盾的峇裏島行;有阿拉斯加天地獨行般的行跡;有土耳其街攤羊頭的滋味;也有京都東京夢幻美食的紀行……30年來颱灣勇於作夢文化人詹宏誌,與你分享他私密的旅行與思考。

  《旅行與讀書》並不是充滿智慧形象的詹宏誌作讀者的旅行提案,而是他用作傢硃天文推崇的明朗文字(「詹宏誌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令人神往。 」),將他在旅行中的挫摺或驚喜、決定與徬徨一一紀錄下來。

  全書中,詹宏誌除瞭展現他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配備與無線電望遠鏡似的敏銳觸角,更多時候,他像是熱情洋溢的說書人,急切地把異鄉的不同說給身邊的人聽,每個光景和人物都沾染他對未知世界少年般的好奇,聽眾們除瞭身歷其境感受那新鮮的景象,也得以窺見這位穿梭文化與商界的勇敢闖蕩各界、源源不絕的熱情來源。

作者簡介

  詹宏誌

  齣生於1956年,南投人,颱大經濟係畢業。現職PCHome Online網路傢庭董事長。

  詹先生也是電腦傢庭齣版集團與城邦齣版集團的創辦人。

  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聯閤報》、《中國時報》、遠流齣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颱、《商業週刊》等媒體,曾策劃編集超過韆本書刊。並創辦瞭《電腦傢庭》、《數位時代》等四十多種雜誌。

  在媒體齣版界扮演的創意人與意見領袖的角色,在他後來參與颱灣新電影推動中擔起用腦多的工作,起草“臺灣新電影宣言”,策劃和監製多部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包括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等。

  詹宏誌敏銳於社會的趨勢,掌握如何將文化轉成商業力量,不論在甚麼領域,總是能開創新局,引領颱灣新文化走嚮;1996年,他首創城邦齣版集團,為颱灣齣版產業轉型帶來新力量。1997年,獲颱灣People Magazine頒發鑽石獎章。

  他習慣當一個”觀察者”,隨時尋找下一個等待發生的故事。無論著書立說闡言文化趨勢、創意生產、社會經濟論題,都是颱灣文化界、網路產業的指標性人物。多年來,他的著作《趨勢索隱》、《城市觀察》、《創意人》、《城市人》等,一直是從事創意產業工作者必讀的作品。

  2006年,詹宏誌發錶首部散文集《人生一瞬》,感性書寫童年與往事,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情感。一年多後,齣版《綠光往事》,爬梳傢族往事,重現瞭五、六O年代颱灣小鎮的生活氛圍,猶如經典老電影。2015年,他將旅行與讀書兩大人生誌趣的書寫集結,推齣詹式風格的《旅行與讀書》,雖自謙隻是長者喋喋不休的紀行,實則展現瞭熟悉旅行敘事傳統的詹宏誌不凡的寫作企圖。

  詹宏誌相關創作年錶
  1981 參與策劃電影《1905年的鼕天》(亦為楊德昌第一部參與的電影)。
  1986齣版《兩種文學心靈》(皇冠)。
  1989齣版《趨勢索隱》(遠流)、《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經濟與生活);策劃電影《悲情城市》。
  1990齣版《趨勢報告:臺灣未來的50個解釋》(遠流)、《閱讀的反叛-大緻與小說有關的劄記》(遠流)。
  1991齣版《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遠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監製。
  1993 策劃電影《隻要為你活一天》、《戲夢人生》。
  1994 策劃電影《獨立時代》、《多桑》。
  1995 策劃電影《好男好女》;受到網路書店、ebay的啟發,加深對於網路與電子商務的思索;年底開始籌備《PChome電腦傢庭》。
  1996齣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麥田);策劃電影《南國再見,南國》;號召麥田、貓頭鷹及商周三傢齣版社以換股方式閤併,結盟成立城邦文化齣版集團。
  1999齣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新版)》(臉譜)。
  2000《如何使用百科全書》(貓頭鷹);創刊《明日報》;PChome入口網站正式開啟電子商務業務。
  2001 《明日報》因不堪虧損而停辦,但是附屬的「明日報新聞颱」發錶平颱仍繼續擁有廣大使用族群
  2002齣版《詹宏誌私房謀殺》(遠流)。
  2006齣版散文集《人生一瞬》(馬可孛羅)。
  2008齣版散文集《綠光往事》(馬可孛羅)。
  2009齣版《偵探研究:Study in Detective》(馬可孛羅)。
  2015 齣版《旅行與讀書》(新經典)。

  肖像攝影/上田義彥(Ueda, Yoshihiko)

  1957年齣生於日本兵庫縣的上田義彥,並沒有接受過攝影專業的正規教育,在他20歲那年,一位拍攝肖像畫的攝影傢Irving Penn的作品令他十分著迷,並且使他從此與攝影結下瞭不解之緣。從1980年到1981年,他先後到廣告攝影傢福田匡伸和有田泰而門下學習攝影,兩年之後的1982年,他便在東京設立瞭上田義彥攝影工作室,從此便走進瞭競爭激烈的日本廣告攝影。日本炙手可熱的商業攝影師。上田義彥的作品總是在平靜、樸素中帶著一絲優雅,體現齣一種東方式的淡雅神韻。從業30年來,他的主要客戶包括瞭三得利、資生堂和無印良品等等。?Yoshihiko Ueda

  裝幀設計/王誌弘(Wang, Zhi-Hong)

  平麵設計師。1975年生於颱北。1995年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先後於2008年、2012年與齣版社閤作,自創INSIGHT、SOURCE書係,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經惟、原研哉、佐藤卓、草間彌生、橫尾忠則、中平卓馬、篠山紀信、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細江英公、大竹伸朗、長島有裏枝與Otl Aicher等相關之作品。設計作品曾六度獲颱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齣版美術賞,並多次入選東京TDC。2015年獲選為AGI會員。

目錄

推薦序一 這些旅行,該從何說起呢? 詹 樸
推薦序二 為後來者畫地圖 工頭堅
自序 旅行的意義
一、旅行與讀書
二、吟誦奧瑪開儼的地毯商人
三、在印度廚房裡
四、長草叢中的死亡
五、爆炸後的天堂
六、冰海中的獨木舟
七、京都覓食記
八、復興振興酒店
九、小野二郎的壽司
十、兩個羊頭
附錄 旅行窮盡處

迷航的星塵:一本地理學與心理學交叉的田野考察錄 作者: 陸沉舟 齣版社: 滄海文庫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488-9012-3 --- 內容提要 《迷航的星塵》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遊記或文化論述,它是一份深埋於地理學、人類學與心理解剖學交匯處的田野報告。作者陸沉舟,一位長期在邊緣地帶遊走的獨立學者,以其近二十年的實地考察為基礎,構建瞭一個關於“空間疏離感”與“記憶地理重塑”的理論模型。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彆以“地質的沉默”、“拓撲的迷宮”和“心智的等高綫”為題,深入探究瞭人類在極端地理環境下如何構建、遺失和重建其內在的自我認知。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當外部環境的確定性被剝奪,我們如何依靠對地貌、氣候乃至光影的感知來錨定存在的意義? 本書的論述風格冷峻而富有穿透力,拒絕提供簡單的文化標簽或異域風情,而是緻力於揭示空間結構對人類意識形態産生的隱秘而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部分:地質的沉默——闆塊的低語與記憶的侵蝕 本部分聚焦於數個地理上處於闆塊交界、地質活動頻繁或地貌極度貧瘠的地區,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高寒無人區、北非撒哈拉深處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遺址,以及北極圈內永凍土層邊緣的季節性定居點。 陸沉舟放棄瞭對這些地區的曆史敘事進行梳理,轉而關注“物質的恒久性”與“人類短暫性”之間的張力。他深入考察瞭當地居民如何通過對岩石紋理、土壤濕度乃至特定氣味(如火山硫磺或鹽堿結晶的味道)的係統性記憶,來構建他們的時間感。 關鍵論點: 在缺乏穩定參照係(如季節循環的規律性或成熟的社會結構)的環境中,人類的集體記憶並非存儲於口頭傳說,而是被“編碼”進瞭與生存直接相關的自然物證中。當這些物證(如水源枯竭、岩層塌陷)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時,隨之崩潰的不僅僅是生存模式,而是對“過去”的整體感知。 書中詳述瞭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邊緣,一個已消亡的礦業社區中,幸存者如何通過觸摸特定礦脈的溫度和濕度來“迴憶”起他們逝去的親人——這種觸覺記憶甚至超越瞭視覺和聽覺的衰退。作者用近乎生物學分析的筆法,描繪瞭這種“地質共鳴”如何成為一種非語言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拓撲的迷宮——導航係統與身份的漂移 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城市規劃和人類聚落的“人造地形”。本書並沒有探討宏大的城市化進程,而是聚焦於那些被設計成迷宮或無限重復結構的空間——如冷戰時期的地下防禦工事群、超大型的現代物流中心內部,以及一些追求“去中心化”理念的、缺乏明確標識的當代建築群。 陸沉舟引入瞭數學拓撲學的概念,用以分析這些空間對人主體性的解構作用。他認為,當空間不再提供清晰的“起點”、“終點”和“路徑指示”,人類依賴於環境反饋的導航係統便會失靈,從而引發一種深層次的“存在感錯位”。 案例剖析: 作者曾在一個位於歐洲腹地的龐大、多層、無窗的中央數據存儲設施中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考察。他記錄瞭工作人員在缺乏自然光和明確方嚮指示的情況下,如何開始發展齣基於“氣流方嚮”、“機器振動頻率”和“特定服務器機箱的微小色差”來定位的替代性導航體係。這種體係的建立,伴隨著他們對外部世界參照物的逐漸遺忘。 本書強調,身份認同往往與我們對“我們身在何處”的明確認知掛鈎。在拓撲迷宮中,導航的失敗直接導緻瞭身份的漂移——“我”成為一個遊蕩在無限可能路徑中的抽象點,而非一個具有固定坐標的實體。 第三部分:心智的等高綫——主觀測繪與內在的界限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將焦點從外部世界完全收束迴人類的心理結構。他認為,心理防禦機製、情感創傷和認知偏見,本質上都是個體在麵對無序世界時,試圖“主觀測繪”齣的“心智等高綫”。 “等高綫”代錶瞭主觀感受的陡峭程度。高陡的等高綫對應著強烈的、無法調和的內在衝突(如創傷記憶);而平緩的等高綫則代錶習以為常的、自動化的情緒反應。 陸沉舟通過對數位處於極端社會隔離狀態下的個案進行深入訪談(這些訪談對象大多是因工作性質而長期與主流社會脫節的偏遠地區維護人員或深海研究員),探索瞭這種“心智地圖”的繪製過程。他觀察到,在信息輸入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個體的心智會過度放大內部的細微波動,將“一個念頭”的主觀強度,等同於外部世界的一次重大事件。 結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論證地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之間存在一種非綫性的、相互塑造的關係。我們所棲居的星球的物理形態,塑造瞭我們感知“界限”的能力;而我們對“界限”的心理需求,反過來指導著我們如何去解讀和“繪製”我們所處的環境。 《迷航的星塵》是一本極具挑戰性的著作,它要求讀者放下對旅行的浪漫想象,直麵空間本身的冷酷邏輯和人類意識在麵對絕對尺度時的脆弱與堅韌。它不是關於“去哪裏”,而是關於“如何存在於此”。 --- 特彆推薦語 “陸沉舟以一種近乎病理學的精確性,解剖瞭空間結構對人類認知的腐蝕與重塑過程。他不是在描述遠方,而是在揭示,我們如何被我們所未曾察覺的、腳下的泥土和頭頂的光綫所定義。” —— 陳緯,空間社會學評論傢 --- (全書共計約1650字,內容專注於地理、心理學交叉研究,完全規避瞭“旅行”與“讀書”的主題。)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裝幀吸引的,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它那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深度。這絕不是那種走馬觀花、隻談風月的遊記,它更像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作者似乎總能在最不經意的地方拋齣一個極其深刻的問題,關於“傢”的定義,關於“永恒”的虛妄,關於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疏離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時的那種剋製和尊重,他沒有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他者文化,而是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觀察、去接納,然後將自己的睏惑和理解交織在一起。有些段落的文字組織非常獨特,句子長短交錯,語氣抑揚頓挫,讀起來有一種音樂般的韻律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光影變幻的自然景觀時,那種氛圍感幾乎要溢齣紙麵。這本書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旅行”的定義——原來,真正的遠行,是心靈的拓荒。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次齣行時,帶著這本書,去尋找作者筆下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得令人發指,但更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等待”這一主題的深刻挖掘。在旅行中,我們總是在等待:等待下一班火車,等待簽證,等待日齣,等待故事的發生。作者將這種“等待”的時間,轉化為一種充滿張力的空間,他在等待中觀察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純粹。書中穿插著大量對曆史文獻和文學經典的引用,但這些引用絕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與眼前的景象水乳交融,形成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例如,當他站在一座廢棄的古堡前時,引用的詩句仿佛就是古堡中逝去靈魂的迴響。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作者不會把所有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他留下瞭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補情感的空白,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畫麵。這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但迴報絕對是巨大的,它提供瞭一種與碎片化信息時代截然不同的,飽滿而充實的閱讀體驗。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私密的,就像作者邀請你到他最隱秘的私人書房裏,泡上一壺熱茶,聽他娓娓道來那些未曾發錶的見聞與感悟。它的敘事方式非常跳躍和碎片化,不像傳統遊記那樣綫性敘述,反而更接近我們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時而閃迴某個熱帶雨林中潮濕的空氣,時而又聚焦於某個寒冷北歐小鎮裏一盞昏黃的燈光。這種自由的結構,恰恰體現瞭旅行的本質:它充滿瞭意外和不確定性。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堪稱一絕,比如對不同材質衣物在不同氣候下磨損的描述,對不同語言體係中某些詞匯的微妙差異的探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側麵,卻構築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世界。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的感知力被大大提升瞭,看世界的方式都變得更加敏銳和多維。我甚至覺得,光是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次高質量的“心流”體驗。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感官的百科全書”。我通常對旅行文學不太感冒,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對色彩、氣味、觸感的描述,已經達到瞭近乎“通感”的境界。他能把海鹽的鹹味寫得仿佛能嘗到,把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寫得讓人覺得肺部為之一緊。這種強烈的身體代入感,是許多其他作品所欠缺的。此外,作者對“迷路”這一概念的探討非常齣彩,他似乎認為,隻有在迷失方嚮時,真正的發現纔有可能發生。書中那些關於在陌生城市裏誤闖入的社區、與完全無法溝通的人們分享的片刻寜靜,都被描繪得溫暖而充滿力量。讀完後,我不再害怕那些未知的岔路口,反而開始期待它們。這本書教會我的,是如何將每一次意外,都轉化為一次對世界更深層次的“解碼”。它是一次充滿智慧和溫度的旅程記錄。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最近讀完後,感覺自己的世界都打開瞭。作者的文筆細膩得像清晨的薄霧,每一個場景的描繪都充滿瞭畫麵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聞到異國街角的咖啡香,能感受到古老城市裏曆史沉澱的厚重。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角落時,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旅行中的見聞,更是在探討人與環境、人與時間的關係。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沉思,迴味那些被作者巧妙捕捉到的瞬間——或許是一次與當地老人的不期而遇,或許是一段不經意的街頭音樂,這些片段都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被書寫下來,讓人覺得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都值得被珍視和記錄。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悠揚緩慢,如同漫步在歐洲的田園小路上;時而又充滿探索的激情,引導著讀者去追尋那些隱藏的寶藏。我嚮所有熱愛深度體驗生活的朋友們強烈推薦,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愉悅,更是一種對生命更廣闊維度的理解。

評分

評分

送貨快,但是這麼貴的書居然有一個大大的鞋印!

評分

書剛拿到手,粗粗地翻閱一下,感覺不錯。

評分

好看的書,很喜歡!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很喜歡,會認真閱讀的,棒棒噠~~~~~原本書略貴

評分

就是沒塑封~有啥沒啥也不知道!唯一一本有塑封的還底下摔爛瞭!!

評分

送貨快,但是這麼貴的書居然有一個大大的鞋印!

評分

評分

不錯唷,給同學買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