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夾縫地帶: 從蒙兀兒帝國到阿富汗戰火, 徒步追尋巴卑爾的征服之路

走過夾縫地帶: 從蒙兀兒帝國到阿富汗戰火, 徒步追尋巴卑爾的征服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利.史都華 Rory Stewart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旅行
  • 阿富汗
  • 巴卑尔
  • 蒙兀儿帝国
  • 中亚
  • 徒步
  • 文化
  • 战争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ISBN:9789863444701
商品编码:16091665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页数:4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國翁達傑文學獎、蘇格蘭精神獎、《紐約時報》二○○六年度好書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胡賽尼推薦了解阿富汗必讀的一本書

1. 嶄新的詮釋視角
這趟阿富汗徒步之旅,確實是獨特的旅程。在這個塔利班政府倒台及各方聯軍挺進阿富汗扶植新興政府的歷史空隙中,作者深入阿富汗鄉間,以自己曾經的外交官、軍官、西方人以及旅人的身分所看見的現代阿富汗付諸筆墨。其中沒有對於他們宗教、政治的扭曲批判,反而著重於當地的風土民情,使得這本書可看性相當之高。

2. 生動的人物描寫
在作者旅途中遇見的所有人物,不僅是當地的軍閥、領導者、安全部門人員,還有當地的貧窮的村民、一心想要揩油的苦行僧後裔、挖掘古代遺跡並盜賣文物的村民、可與客人同事的哈札那姑娘……作者不僅用文字還有紀錄的對話呈現當地人民的真實面貌,還有他自己與對方的生動互動。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彷彿真的看到阿富汗人民的應對。

3. 豐富的史料軼事
作者除了將現代阿富汗的人、事、風物寫進本書中,他更將每個所到之處值得一提的歷史進程並與現代情景相互對照。所以他不停地提到在五百年前與他同行的巴卑爾王、成吉思汗的軍隊,以及曾經是泛亞洲王國一元的古古爾王朝。我們由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知道,在以前阿富汗地區並非現在這樣有著連綿的戰事,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相反的,即使同樣地遺世而獨立,他們在山中的宣禮塔、巴米揚大佛及絲路上的旅人驛站都揭示著已曾有的繁榮。

人類以雙足殖民世界.我們以徒步理解這塊土地
作者羅利.史都華從哈佛教職踏進英國政治版圖,
以每天四十公里、每天走八小時的速度,
追尋蒙兀兒帝國君主巴卑爾的足跡從赫拉特走到喀布爾,
其充滿傳奇的經歷,被稱為現代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作者羅利.史都華從哈佛教職踏進英國政治版圖。接著以政治家的身分逐步完成他的行走壯舉。二○○二年,他以每天四十公里、每天走八小時的速度,橫越阿富汗中北部三十六天,追尋蒙兀兒帝國君主巴卑爾的足跡,從赫拉特走到喀布爾,其充滿傳奇的經歷,被稱為現代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當時阿富汗陷入戰事已二十五年;新政府剛走馬上任二個月。在赫拉特與喀布爾間,無電力供應、沒電視可看、沒T恤可穿。村莊裡雜揉了中世紀以來的禮俗及全新的政治觀念。許多住宅中僅有的外國科技便是那把AK-47自動突擊步槍,伊斯蘭教信仰則是唯*世界知名品*。這所有種種使阿富汗人民看來退化、非主流且脫節,卻又因戰亂成為世界注目焦點。
他走過阿富汗*崎嶇、與世隔絕且貧困的地區。在九一一事件後美軍出兵侵占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垮台之際,史都華進入古爾及科巴巴山區,隆冬時節的紛飛大雪及詭譎多變的世界局勢,讓此橫跨阿富汗大計更增添其難度。但意料之外的陪伴及他路途上所遇人們的慷慨幫助,使他逃出生天。返回後,以獨特觀點記錄一個經多年戰爭,而封閉於世界之外的地方。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羅利?史都華(Rory Stewart)
生於香港,長於馬來西亞。短暫服役英軍後,加入外交部,於印尼大使館服務,接著成為南斯拉夫及蒙特內哥羅英國代表。二○○二年完成了自土耳其至孟加拉間六千哩步行。《走過夾縫地帶》於二○○四年出版,入圍《衛報》當年的首獎。二○○四年因在伊拉克的功績獲頒英國官佐勳章。二○○六至二○○八年常駐喀布爾,擔任綠松石山基金會執行長;二○○九年獲指派為哈佛大學萊恩家族人權教授,任專業主席;二○一○年他獲選為彭里斯和邊區議會成員。

■譯者簡介

葉雯琪
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因對語言研究深感興趣,赴美國堪薩斯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現於中研院語言所繼續從事語言學研究。

目录

前言
新?公共服務
坦克到拐杖
是否於亞洲之際

第一步
芝加哥與巴黎
呼瑪鳥
盤纏
那些長靴

第二步
卡西姆
不定人稱代詞
塔吉克村
西方元首
驛站曾是誰的門戶
目盲之人所見
祖譜
以免他再次責罵
王冠珠寶
麵包與水
戰士應如是
一文不值之人

第三步
高地建築
傳教士之舞
貓眼鏡面墨鏡
嫁娶一位穆斯林
戰狗
喀曼吉之哈吉?(莫蘭)?莫辛指揮官
表親

第四步
賈姆宣禮塔
土地上的痕跡
賈姆與洽赫洽蘭間
清晨禱者
少年領主
青蛙
風起之處

第五步
姓名導航
陌生人的問候
天花板上的樹葉
火焰
卡特利什的齊亞
神聖訪客
札令石窟
谷中隘路

第六步
死亡中繼階段
帶翼足跡
布萊爾與可蘭經
鹽土與甘松
牆上的淡色圓圈
@afghangov.org
當樂音持續

第七步
天花板上的足印
我即是變焦鏡頭
卡拉曼
哈利利的軍隊
我有我的
世代配置
喀布爾河之源
塔利班
腳趾頭
大理石

後記
致謝
追寻失落的文明:丝绸之路的边陲风云 本书聚焦于中亚腹地,一个横跨欧亚大陆,承载着无数帝国兴衰与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它并非专注于单一王朝的编年史,而是深入探讨了数千年来,在广袤的草原、险峻的山脉与干旱的河谷之间,不同文明力量如何相互碰撞、渗透与重塑。 第一部分:草原的召唤与文明的交汇 中亚,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相互作用的舞台。本书首先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地理景观,从天山山脉的巍峨到锡尔河、阿姆河的滋养,解释了为何这里会成为世界贸易、思想传播与军事征伐的核心地带。 我们会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复杂网络,不仅是商贸的通道,更是信仰、技术和瘟疫传播的动脉。着重分析了早期游牧帝国,如匈奴、突厥的兴衰对周边定居王国如波斯萨珊王朝、贵霜帝国造成的影响。这种力量的拉锯战,塑造了边疆地带独特的文化混合体。 书中详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亚的过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征服,而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宗教哲学的辩论以及与本土琐罗亚斯德教、佛教传统的复杂对话。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绿洲城市,如何从沙漠中的驿站,蜕变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与艺术中心,成为东西方知识交流的灯塔。 第二部分:蒙古的阴影与帖木儿的遗产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投向了塑造了现代中亚版图的决定性力量——蒙古西征。我们不只关注成吉思汗的铁骑,更深入剖析了蒙古治下“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对地区贸易、法律体系乃至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当庞大的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时,中亚地区陷入了权力真空,但也催生了新的地方势力抬头。 在这一背景下,帖木儿的崛起被细致地考察。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更是一位致力于重建伊斯兰黄金时代文化的君主。本书将详细分析帖木儿如何利用突厥化与波斯化的文化遗产,将撒马尔罕打造为举世瞩目的都城。帖木儿王朝的艺术、建筑和科学成就,是如何在中亚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精细、更具世界性的表达。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结构、对宗教知识分子的扶持,以及与奥斯曼帝国、明朝的复杂关系,都构成了中亚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第三部分:帝国的边缘与冲突的根源 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微,中亚进入了由三个主要汗国——布哈拉、希瓦和浩罕——主导的、权力分散的时期。本书将分析这些后帖木儿时代的汗国如何挣扎于内部的封建割据与外部新兴帝国的压力。 书中详细探讨了地理大博弈(The Great Game)对中亚地区的深刻影响。沙俄的向南扩张与英属印度势力的对峙,将这片曾经的帝国心脏地带,降格为两大势力交锋的前线。我们关注沙皇俄国如何逐步蚕食汗国领土,推行行政改革,并在文化和经济上建立起新的宗主关系。这种殖民化的过程,如何改变了传统绿洲城市的经济结构,并为日后民族主义的萌芽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地缘政治的断裂 苏维埃政权的到来,是中亚历史的又一次剧烈断裂。本书将审视布尔什维克如何在文化、宗教和民族认同层面推行的激进改造,包括文字改革、土地集体化和世俗化运动。这些政策在消除封建残余的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记忆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 在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重获独立,本书最后的部分着眼于当代挑战。从历史遗留的民族边界划分问题,到水资源分配的争端,再到外部大国(无论是俄罗斯、中国还是西方)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都揭示了这片“夹缝地带”至今仍未消散的地缘政治张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叙事,将古老的文明冲突与近代的帝国干预联系起来,理解中亚地区复杂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选择恰当,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插图(如果有的线描或地图)的选取也极为精准,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叙事的辅助工具,清晰地标注了关键的地理节点和军事行进路线。这对于理解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征服行动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地图,想象那个时代的人马是如何翻越险峻的山隘,如何在广袤的草原上辨别方向。这种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想象还原”过程中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将深厚学术积累、亲身田野调查以及精湛文学叙事熔于一炉的佳作,它成功地将我们带入了一段宏大而又充满个体悲欢的征程之中,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描述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时而又慢下来,细致地描摹一个古老村落的日常生活场景。这种节奏的切换,让读者在保持对宏大历史脉络关注的同时,也能沉浸于微观的人文关怀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心理活动时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笔触。那些征服者、逃亡者、以及被卷入历史洪流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动机和挣扎,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绝非脸谱化的符号。比如他对某些关键决策者的内心挣扎的剖析,充满了洞察力,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帝王,其决策背后也潜藏着人性深处的脆弱与渴望。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或政治史范畴,上升到了对人类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哲学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又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探寻下一个转角会遇见怎样的历史幽灵。

评分

读完全书,我留下的是一种强烈的“在路上”的余韵。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的、似乎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地名,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感。他对于那些被征服的土地上,文化如何融合、抵抗又如何消散的探讨,视角独特而富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并非廉价的道德审判,而是一种基于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后的理性悲悯。他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征服之路”,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暴力输出,而是一个复杂、多方博弈、充满血泪与创新的动态过程。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旅行随笔或历史传记。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权力、信仰和地理环境之间永恒的张力,让人在为那些伟大帝国的兴衰感到唏嘘的同时,也对生命本身的韧性产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文学感染力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作者似乎对古代文献有着扎实的功底,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但绝不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作为支撑他个人徒步考察发现的有力论据。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在我看来,现代历史写作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失之于轻浮。而这本书恰好避开了这些陷阱。它既能满足对历史细节有深度要求的读者,也能让对异域风情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乐在其中。特别是当作者将他亲眼所见的现代遗迹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进行对比时,那种时空交错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尘封的过去,而是以另一种面貌,持续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地图纹理和古老的文字排版,立刻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尘埃的旅程。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作者的文笔就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像是在用脚步丈量时间,试图还原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真实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深入田野、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他不是坐在图书馆里臆想,而是真正走到了那些曾经发生过剧变的地方,去感受风沙的侵蚀和文化的断层。这种亲身体验的质感,使得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仿佛能闻到中亚古道的尘土味,感受到丝绸之路上商旅的艰辛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地理环境的描绘,细腻入微,让我这个从未踏足中亚的读者,也能清晰地勾勒出那些山脉、河流和隘口的险峻。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徒步指南,让人在阅读中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跋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