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醫學研悅:中醫經典文庫
原價:16.00元
作者:(明)李盛春 等編輯,田思勝 等校注
齣版社:中國中醫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4-1
ISBN:9787800896835
字數:221000
頁碼:274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醫學研悅》是明代湖北名醫李盛春所作,全書括《傷暑全書》、《脈理原始》、《胤嗣全書》、《病機要旨》、《治傷寒全書》、《治雜癥驗方》六種,共十捲,約25字,初刊於明天啓六年,此書在《中國醫籍通考》、《分省醫籍考》、《中國中醫圖書聯閤目錄》中均有記載,但多謂佚失,現僅存山東中醫大學圖書館一部,是明天啓年間的初刊本,此書是國內僅存的孤本,有極大的學術價值。
《醫學研悅》是一部集體創作的作品,是李盛春先生集其父多年的經驗,後由其弟占春考古論今,審察運氣,遠宗仲景、節閹之訓,近采青陽、立齋之說而成書。
《醫學研悅》有較深的理論闡發,說理契閤實際,以《內經》、《難經》為據,多有發揮;論治多自擬驗方,創造新方,並對其物製法、服法、禁忌等作瞭詳細的闡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基本信息
書名:醫學研悅:中醫經典文庫
原價:16.00元
作者:(明)李盛春 等編輯,田思勝 等校注
齣版社:中國中醫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4-1
ISBN:9787800896835
字數:221000
頁碼:274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傷署全書
傷暑全書目錄捲之一
傷暑全書捲一
目錄次第說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捲之一
辨春夏鞦鼕溫暑涼寒四癥病原
天時
地氣
辨寒暑癥各異
暑癥
暑厥
暑風
暑瘍
暑瘵
絞腸痧
時疫
寒疫
脈理
五運六氣
傷暑全書目錄捲之二
治暑主方
痢疾方
瘧疾方
發斑方
服總法
古今名醫品匯
名醫類案
脈理原始
胤嗣全書
病機要旨
治傷寒全書
治雜證驗方
內容提要
《醫學研悅》是明代湖北名醫李盛春所作,全書括《傷暑全書》、《脈理原始》、《胤嗣全書》、《病機要旨》、《治傷寒全書》、《治雜癥驗方》六種,共十捲,約25字,初刊於明天啓六年,此書在《中國醫籍通考》、《分省醫籍考》、《中國中醫圖書聯閤目錄》中均有記載,但多謂佚失,現僅存山東中醫大學圖書館一部,是明天啓年間的初刊本,此書是國內僅存的孤本,有極大的學術價值。
《醫學研悅》是一部集體創作的作品,是李盛春先生集其父多年的經驗,後由其弟占春考古論今,審察運氣,遠宗仲景、節閹之訓,近采青陽、立齋之說而成書。
《醫學研悅》有較深的理論闡發,說理契閤實際,以《內經》、《難經》為據,多有發揮;論治多自擬驗方,創造新方,並對其物製法、服法、禁忌等作瞭詳細的闡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目錄
傷署全書
傷暑全書目錄捲之一
傷暑全書捲一
目錄次第說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捲之一
辨春夏鞦鼕溫暑涼寒四癥病原
天時
地氣
辨寒暑癥各異
暑癥
暑厥
暑風
暑瘍
暑瘵
絞腸痧
時疫
寒疫
脈理
五運六氣
傷暑全書目錄捲之二
治暑主方
痢疾方
瘧疾方
發斑方
服總法
古今名醫品匯
名醫類案
脈理原始
胤嗣全書
病機要旨
治傷寒全書
治雜證驗方
我通常對這類“文庫”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不過是把舊書做瞭一個簡單的排版和注音,內容上毫無新意,甚至有些是生硬的拼湊。然而,這本《中醫經典文庫:醫學研悅》卻給瞭我一個驚喜,它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情誌病”與“髒腑精氣”關聯的論述部分。以前我們總說“思慮傷脾”、“憂鬱傷肝”,但具體這個“傷”的過程是如何從精神層麵轉化到物質層麵的病理變化,很多書都是一筆帶過。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從五運六氣的周期性變化與個體情緒波動的關係入手,詳細闡述瞭情誌失衡如何乾擾氣機升降和津液輸布,最終導緻血瘀、痰濕的形成。它引用瞭大量古代醫傢的論述,但更厲害的是,它還穿插瞭對現代神經內分泌係統的一些觀察和類比,比如提到長期焦慮會抑製某些激素分泌,從而影響到脾胃運化功能。這種跨學科的參照,使得原本被認為是“玄學”的部分,一下子變得有理有據,邏輯嚴密。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拿齣筆在旁邊做筆記,或者去查閱相關的現代醫學資料來印證其中的觀點。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讓我對“治心即是治身”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坦白說,我個人更偏愛那些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入研究,而不是麵麵俱到的通論。我對這本《中醫經典文庫:醫學研悅》最欣賞的一點,就是它對“辨證論治的動態過程”的描繪。很多中醫書籍描述瞭“如何辨證”和“如何用方”,但對於病程發展中,醫生需要如何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常常是語焉不詳。這本書卻獨闢蹊徑,它通過大量的“病案模擬”和“醫案推演”,展示瞭中醫思維的動態調整能力。比如,它詳細分析瞭一個復雜的慢性疾病案例,從初期的錶證開始,如何一步步深入到裏、涉及到髒腑,以及在每個階段應該如何根據脈象的浮沉、舌苔的厚薄變化來決定是進還是退方藥。書中特彆強調瞭“中病即止”的藝術,以及如何識彆病機轉化的關鍵節點,避免因為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而陷入僵局。這種對“變”的把握,遠比固定不變的公式來得重要。它讓我意識到,中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精妙的理論體係,更在於其麵對韆變萬化的人體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高度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這本書就像一個高明的棋手,教我們如何預判對手(疾病)的下一步,並提前布局,這對於提升實戰水平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籍原文的準確性要求比較高的讀者,很多市麵上的中醫讀物在引用和注釋上往往不夠嚴謹,常常為瞭迎閤現代讀者的理解而對原文進行瞭不恰當的“潤色”,從而失去瞭原有的精髓。然而,這本《醫學研悅》在引文的考證上做得非常紮實。它不僅列齣瞭主要的通行本原文,還經常會附帶一些重要的校勘學意見,指齣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可能對理解産生的影響。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我深知,中醫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微小的字詞差異之中。例如,在討論脾胃“虛”與“實”的辨證時,書中就詳細對比瞭某幾本古籍中對“痞”和“滿”的不同界定,並結閤當時的生理觀進行瞭深入探討。這種尊重原文、嚴謹治學的態度,讓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拔高瞭一個層次。它不是簡單地提供一個現成的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究結論形成的曆史背景和邏輯基礎。讀完之後,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的治學態度也受到瞭潛移<bos>為化的影響,更加重視對原始文本的細緻推敲。這種對學術尊重的體現,使得這本書成為瞭我書架上常備的工具書之一,隨時可以拿齣來查閱和印證。
評分這本《中醫經典文庫:醫學研悅》的編選和解讀,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中醫人打開瞭一扇窗。我記得上次翻閱古籍還是在學生時代,那些文字晦澀難懂,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霧氣,看得人心生畏懼。然而這本書不同,它沒有堆砌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古文,而是巧妙地結閤瞭現代的醫學認知和臨床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它對《傷寒論》中“少陽病”的條文進行剖析時,不僅僅是解釋原文的字麵意思,更是結閤瞭我們現在經常遇到的,那種介於錶證和裏證之間的復雜情況,比如一些反復低熱、寒熱往來,但又找不到明確錶證或裏證的病例。作者引入瞭一些現代免疫學和炎癥反應的觀點去反推古人的“少陽”概念,使得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立刻就能在病人身上找到對應的影子。這種融會貫通的論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經典指導意義的理解。它不像是一些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氣,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你身邊,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應用這些韆年智慧。我尤其欣賞它在辨證思維上的引導,那種層層遞進、剝繭抽絲的分析過程,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自己平時的診療思路,確實是一次深入的“研悅”過程。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教材,畢竟名字裏帶著“經典文庫”四個字,我預設瞭它會是那種需要極強耐心的啃讀型讀物。結果,我完全被它的敘事風格和結構安排所吸引住瞭。它不是按照經典的時間順序來羅列知識點,而是采取瞭一種“問題導嚮”的編排方式。比如,它將所有關於“發熱”的論述,不管是外感、內傷、陰虛火旺還是濕熱鬱結,都歸納在一個章節下進行集中對比分析。這種橫嚮的對比,極大地凸顯瞭中醫辨證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我發現,自己在臨床上處理一些復雜發熱病例時,常常會陷入“是錶還是裏,是寒還是熱”的泥潭,而這本書通過對不同經典中關於“發熱”論述的拆解和重組,清晰地展示瞭古代醫傢是如何通過病機抓住核心矛盾的。特彆是書中對“汗法”的探討,從大汗、微汗到盜汗,不同汗齣狀態下的脈象和舌象的細微差彆,描述得入木三分。這種將理論與臨床技巧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在解一個又一個精妙的醫學謎題,一點也不覺得纍,反而有種酣暢淋灕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