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雨中花园-西方艺术系列绘本-03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3-01 |
| 作者:王玉北 | 译者: | 开本: 24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293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864978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周国平、洁尘诚意推荐。医界艺术家的惊世之作。心内医生的艺术世界,被画家惊为天人。令文艺界和书画界同声赞叹的绝美作品。
直觉、无意识和自由的想象,摆脱技巧的束缚,直达职业画家无法企及的境界。画面渗透哲学、文学、历史、绘画、音乐等多领域的深厚修养,文化品位浓郁纯正,深刻富于灵感。
图画简洁、洒脱、漂亮,自由自在,弥漫着安静超脱的禅意。兼具异国风情与中国文人画趣味,国内绝无仅有的绘画风格。
不同于几米、朱德庸等人的画,以白描见长,冷峻而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独辟蹊径,以图画和片断的方式介绍西方哲学和西方近代艺术,图文相得益彰,雅俗共赏。
让读者快捷地了解西方哲学和艺术的精华,激发他们亲近原著原典的浓厚兴趣,提供掌握作家作品精髓的审美愉悦,满足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现代人的需求。
这是一套以图形和线条勾勒的艺术史。西方近代光辉灿烂的艺术史中,曾有无数名闻遐迩的天才艺术家,本书遴选出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由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诠释作者王玉北浓缩后的大师生平和艺术世界。从莫奈、雪莱到帕格尼尼,从普希金、舒伯特到鲁本斯,作者摘取了艺术史上*闪亮的明珠,用飘逸洒脱、充满灵感的笔触,让我们领略到文字、音符和色彩中跃动的丰富心灵,深深感受到艺术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本书介绍了柴可夫斯基、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等**音乐家。
韦尔乔,1964年生于哈尔滨,哈工大医院内科医师,因患肺癌于2007年8月29日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在值夜班时,为了打发漫漫长夜,或排遣内心的恐惧,在处方笺上画画,后出版画集。自1997年起,已出版各类绘本图书及为书籍插图共计70余种,插图约8500余幅。曾为**作家马原、皮皮、周国平、陈染、海子、刘原等的作品绘制插图,另有独立作品千余幅。为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绘制的插图,好评如潮。同时也为《读者》和《南方周末》创作插图。
王玉北,生于1964年,山东潍坊人,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西方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南京某大学图书馆任职,一直做到研究馆员。1999年调任大学学报主编,2009年离职上山,植树造林至今。
目录
罗西尼
舒伯特
门德尔松
柏辽兹
勃拉姆斯
瓦格纳
威尔第
斯特劳斯
柴可夫斯基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印刷质感和淡雅的色彩搭配,简直是艺术品。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没想到一头扎进去就完全出不来了。书里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让人觉得空洞,又给了画面足够的呼吸空间。我特别喜欢它对光影的处理,那种朦胧的、带着湿气的氛围感,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尤其是那些描绘室内场景的插画,光线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样子,那种细腻的层次感,真的让人拍案叫绝。装帧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书脊的缝线非常牢固,感觉即使用力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把玩的艺术画册来说太重要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画的集合,它更像是一次视觉的深度冥想,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慢下来的角落。我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只是对着其中一幅描绘清晨雾气的画作发呆,思考画家是如何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美丽瞬间的。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它避开了那些艺术史上人尽皆知的名作,转而聚焦于一些边缘地带或者被忽视的特定主题。这使得翻阅过程像是一场小型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我注意到,它对特定天气现象的描绘尤其到位,比如那种暴风雨来临前的低沉云层,或者雨后初霁时空气中弥漫的透明感,画家们用极高的技巧捕捉了这些转瞬即逝的大气状态。它不像很多流行的艺术图册那样追求快速的视觉刺激,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深度的、需要时间消化的美学体验。当我把这本书放在阳光下,那些原本显得平淡的墨色瞬间被激活,展现出惊人的细节层次,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色彩浓淡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它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画册的整体气质是内敛而深沉的,它很少使用那种饱和度极高的“讨好型”色彩,而是偏爱灰调、大地色系,以及那种被光线洗刷过的柔和色调。这种色调选择,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感,让人在观看时不得不放慢心跳。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有些页面的布局是极简的,只留下一两笔关键性的线条,而紧接着下一页可能就是一幅铺满细节的宏大场景,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弛有度,让读者的视觉神经得到了极佳的训练。而且,从装帧侧面看,纸张的厚度不一,似乎在暗示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并置,这种“不统一”的统一感,正是它高明之处。这本书真的值得被认真对待,而不是被随意地放在咖啡桌上当摆设,它需要被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创作者和编者想要传达的深层意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尤其是它所采用的纸张类型,触感非常独特,有点粗粝,又带着一丝丝的丝绸般的光滑。我试着用不同角度的光线去观察那些插图,发现油墨的附着力非常好,色彩的饱和度极高,尤其是深蓝和赭石色,几乎要从纸面上“跳”出来一样。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有些画作边缘故意做成了仿旧的毛边效果,但这种“做旧”一点都不廉价,反而像是在讲述一个悠久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那个边缘,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非常考究,打开时书页能完全平铺,这对于欣赏大幅面的跨页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完全避免了中间部分被书脊“吞噬”的尴尬。我甚至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彩蛋,在扉页的角落里藏着一个非常微小的、几乎看不见的符号,那种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的惊喜,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对这种“系列”主题的书籍都抱有一定的警惕性,总觉得容易流于表面,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叙事上极其克制,没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更多的是通过图像的序列和对比来构建一种无声的对话。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媒介”本身的探索,里面收录了一些非常早期的、甚至有些模糊不清的图像资料,但作者似乎有意保留了那种年代感和颗粒感,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反而让作品更具生命力,而不是追求那种工业化、光滑的完美。我注意到,在相邻的两页中,有时会使用完全不同的绘画语言——比如前一页是严谨的素描,后一页立刻切换成奔放的水彩,这种强烈的张力对比,非常考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显示出编者深厚的艺术功底。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艺术鉴赏基础的人,因为它不会手把手地教你“这是什么”,而是邀请你进入一个由色彩和形式构筑的谜宫,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