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中信出版社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世平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政治
  • 政治学
  • 社会演化
  • 历史
  • 文明
  • 全球化
  • 国际关系
  • 中信出版社
  • 社会科学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309
商品编码:1651048921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国际研究协会(ISA)年度著作奖作品 罗伯特?杰维斯、理查德?内德?勒博赞誉推荐
用全新的社会演化理论范式揭示国际政治体系变化的驱动力

作为首位获得国际研究协会(ISA)“年度佳著作奖”的中国学者,唐世平在本书中用社会演化范式为国际政治演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在国际政治领域,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构成了过去一个世纪的研究主题。然而,唐世平在本书中指出,上述这些理论都是只将国际政治视为静态的过程,只有运用社会演化方法才能为国际政治的内生变化提供充分的解释。
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演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证据基础上,运用社会演化“突变—选择—遗传”的核心机制,阐述了三次历史性的体系变迁的脉络:在我们眼中理所当然的、污秽和野蛮的霍布斯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是如何从伊甸园般的天堂演化而来;这个霍布斯式的世界又是怎样在1648年到1945年间转变成一个更加和平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1945年后,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地区又是如何变得更加规则化且更加和平的。
这本书的核心贡献,不是描述历史演进这个过程,而是研究这个演进过程的驱动力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在于,消解了一个世纪以来国际政治领域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争论,用社会演化范式为国际政治演变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内生解释,同时也用社会演化的眼光展望了国际政治未来的发展。

中文版前言

导 论 为什么国际关系学需要演化的方法?
一、困惑的难题:得不到解决的“大争论”
二、全书设计
三、核心定义
章 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导 言
一、关于生物演化的预备知识
二、关于生物演化的几种常见误解
三、社会演化作为一种现象
四、社会演化范式:核心原则
五、什么不是社会演化的方法?
六、对国际关系学中演化性理论的批判
结束语

 

第二章 失乐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
导 言
一、对现有的战争起源理论的批判
二、伊甸园及其颠覆:一个新的理论
三、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一般性的证据
四、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子系统的证据
五、战争创造国家/ 社会/ 我们,国家/ 社会/ 我们发动战争
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诞生
结束语
第三章 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
导 言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辩论
二、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根本机制
三、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三个辅助机制
结束语
第四章 一个正在展现的更为规则化的国际系统
导 言
一、一个新的国际制度研究路径
二、地区和平制度化的三条道路
三、解决关于国际制度的现有争论
四、国际制度与国际秩序研究的再定向
五、世界国家:一个不可能的且危险的乌托邦
结束语:迈向一个更好的但总是不完美的世界
第五章 作为演化系统的国际系统
导 言
一、(国际)系统,而不是(国际)结构!
二、单是结构决定不了什么!
三、系统对国家的影响:五大渠道
结束语:系统,而不是行为体—结构!
结 论
一、社会演化范式与作为演化科学的国际关系
二、政策含意:寻求安全——过去、现在与将来
附录一 来自民族人类学的证据
附录二 第二章的补充表格
附录三 战争降临间接系统

唐世平,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他获得学位包括:古生物学学士(1985)、分子生物学硕士(1988)、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1995),而之后才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99)。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国际政治理论、制度经济学、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哲学。他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世界水平的研究,并且有广泛的著述。2015年,唐世平凭《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一书获国际研究协会(ISA)的“年度佳著作”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和中国学者。

罗伯特?杰维斯(哥伦比亚大学,《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作者):
“在富有洞察力的重要研究中,唐世平展示了国际关系到底是如何演化的。通过这一研究,他修订并调和了许多我们所熟知的理论,并且重新精彩地阐释了战争、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真正气势恢宏的诠释。”
理查德?内德?勒博(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院国际政治理论,达特茅斯学院詹姆斯?奥利弗?弗里德曼校长荣誉退休):
“唐世平提供了社会演化视角,他的方法事实上就是一个好的思想:如果有好朋友的话,将国际关系的演化。”

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诞生
所有的主要文明都是征服与扩张的产物(和受害者)——战争是塑造人类历史的强大的力量之一(Keegan 1993;Diamond1997;Trigger 2003;Otterbein 2004;Hamblin2006), 无一例外。这样看来,其中的一些国家会产生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人的思想不可能与其所处的世界完全隔绝(Marxand Engels 1846)。本节旨在阐述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产生,以及我们(特别是政治家)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的社会化过程(相关总结参见本书表2.1)。

(一)中国、印度、欧洲和近东所流传的古典文本
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三大文明,都流传下了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治国理念的文本(相关的早期探讨,参见Tang 2008a;2010a,第六章)。秦惠王的核心谋臣商鞅(约公元前390 年—前339 年)在《商君书》中首次阐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张。商鞅认为,国家的内在本质是进攻性的,而进攻仅受其能力所限,“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商君书?开塞第七》)。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的方法就是征服战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战第三》)。因此,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标志的预防性战争不仅可取,而且正义,“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所有这些论述都明确反映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学说(Tang 2008a;2010b,第六章)。
在古印度,成书晚于商鞅的考底利耶也在《政事论》(约公元前300 年)中鼓吹了相同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考底利耶认为,不将别人的意图设想到坏,那就无异于自掘坟墓,故而就有了这句著名曼达拉(Mandala)的格言:“我的邻居是我的敌人,而我邻居的邻居则是我的朋友。”(Boesche 2003,18~19)而一旦认定其他国家本性恶毒,那就应该用尽一切手段去削弱它们,终征服它们。因而,并不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政事论》中充满了诸如用毒药、美色、间谍,甚至祭司来实现征服与捍卫土地的方法。古印度的另一部文本《摩奴法论》(Manusmriti,约公元100年—200 年)也宣传了类似的思想:“尚未得到的,人主应该去获得;已经得到的,人主应该去保护。”(Brenner 2007,99)
以古代希腊和罗马为源头的(西欧)欧洲文明,也产生了具有进攻性现实主义特征的文本。虽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1998,卷一)提出的“自然奴隶”概念也许体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色彩,但与其辉煌的艺术和哲学成就相比,古代希腊和罗马对战争的探讨实在是逊色太多。直到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欧洲才出现了明确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马基雅弗利认为,只要君主在进行征服并维持征服,那么“他所采取的手段总会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将受到每个人的赞扬”[Machiavelli(1532)2005,第十八章,62]。对那些幻想着成为仁君善主的君主们,马基雅弗利则明确警告:“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只看见那些被认为吝啬的人取得了伟大的事业,而其余人全都失败了。”[Machiavelli(1532)2005,第十六章,55]
在一定程度上,伟大的古代近东文明(即亚述、巴比伦、埃及和波斯)没能留下一部完整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文本,堪称一大谜题。但它们还是留下了反映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只言片语。突出的就是,从摩西(Moses)到大卫(David)再到所罗门(Solomon),《旧约》反复歌颂了取悦上帝[耶和华(Yahweh)]的战争。上帝命令摩西召集利未人,去屠杀那些向金牛犊祭拜的人(出埃及记32:26~28)。上帝又命令摩西“征服他们,彻底灭绝他们(‘都比你强大的七族’,即赫梯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齐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你不可和他们缔约媾和,不能可怜悯饶恕他们……拆毁他们的祭坛,打碎他们的神柱,
砍倒他们的木刻,焚毁他们的雕像”(申命记7:1~5)。上帝命令扫罗(Saul)“去攻击亚玛力人,彻底消灭他们的所有,不可带有一丝同情;将男人、妇女、孩童连同未断奶的,以及牛、羊、骆驼和驴一尽杀死”。当扫罗执行了上帝规定的大部分暴行,却给了亚玛力王亚甲(Agag)和上好的牲口一条生路时,上帝便后悔将他立为以色列王(撒母耳记上15:1~3;也可参见撒母耳记上13:2;撒母耳记下12:31)!纵观整部《圣经》,上帝的追随者们将屠杀和残害讴歌为上帝的杰作。诸如鲜血、流血、杀人、摧毁和“用刀剑、饥荒与瘟疫,来惩罚/ 复仇”等字词短语,在《圣经》中随处可见。这应该并不令人感到惊讶——犹太国家所在的古代近东一直是残忍血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

(二)政治家和我们之中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进攻性现实主义一直是政治家的指导理念。这也同样不应该令人感到惊讶——除非政治家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将他的国家也转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否则他的国家不会存活太久。公元前1000 年,地球上约有10 万个政体,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没能存留到近现代(约1500 年)。
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约公元前883 年—前859年在位),生动描绘了他在战争中的残忍与暴行——石头上雕刻着“殴打叛乱的首领,将俘获的男女都活活烧死,在战败者的城市四周展示尸体、斩下的首级和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头领”等场景(Kaufman and Wohlforth 2007,27)公元782 年的一天下午,在与撒克逊人的战争中,查理大帝(查理曼/Charlemagne)“将4500名缴械投降的撒克逊人全部斩首”。他还撰写了欢快的诗歌,来庆祝屠杀和奴役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数千名阿瓦尔人(Lebow2008,231)。对于成吉思汗而言,“人大的财富,就是追逐和击败自己的敌人,掠夺他的所有财产,让他的妻妾痛哭哀号,骑上他的坐骑,让他的女人成为睡衣和枕头”(引自Sanderson 2001,318)。借用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的一位大臣的话来说就是,“停止扩张就会开始萎缩”。对于1799 年的法国而言,“只有军事进攻才能让国家实现防御的政治目标”(均引自Jervis1978,185~186)。
从19 世纪到20 世纪,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常常化身为地缘政治学和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启发的种族主义。“一战”前后的各国政治领导人,对这些被认为是科学的理论深信不疑(van Evera1984;Schweller 199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帝国这三个典型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都热情拥抱了以地缘政治学和种族主义的面貌而出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Lebow 2008,第八章)。后,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来说,“仅凭自身就能创造和开化一个国家的好战精神,对于国家防卫和民族永生而言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世界降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幼就被教导,为共和国的军事服务是至高荣耀,他应该终其一生都怀有这个理念,当个人的牺牲能让国家得以生存并完成使命,那就是死得其所”(引自Sanderson 2001,318)。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防御性现实主义被政治家(及其国家)普遍抛弃,“和平主义”的学说就更不值得一提。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孔孟一派的和平主义,但由商鞅和韩非子提出的以无情的权力斗争为核心的法家(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获得了诸多君王的垂青。因此,当孟子宣传“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的思想,还向魏(梁)襄王鼓吹“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时(《孟子?卷一?梁惠王上》),结果只能是碰一鼻子灰。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学说连一个追随者都没有(Hui 2005)。
与之类似,布罗迪(Brodie 1973,第六章)曾指出,虽然罗马帝国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如西塞罗(Cicero)]提出了反战思想(远远晚于古代希腊的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发展的歌颂征服战争的文化),但在西方历史上,它对真实的国家行为影响甚微(也可参见Mueller 1989,17~52;Lebow 2008)。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反战”思想其实是鼓吹世界帝国的理念[如罗马治世、教会治世和亨利四世的“大蓝图”(Grand Design)],它们都完全反映了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中的预防性战争。
更重要的是,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古代进攻性现实主义体系内的国家都践行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核心教义——“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在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00 年—前2575 年),埃及军队“定期入侵其邻国,让他们军心不稳,分散敌军的集合”,这样埃及便可免遭破坏(Wenke 2009,243)。与之类似,战国时期的中国各个大国为争夺霸权也一直进行着长期激烈的生存斗争(Hui 2005,第二章)。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都是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也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中。故而这个谜题也就解开了——为什么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学者会把“霍布斯世界”视为无政府的内在(自然)特性,而非人类祖先所创造的结果(Waltz 1979,66;Mearsheimer 2001,2;参见Wendt 1992)。如果霍布斯式无政府的形成远远早于荷马、孙子、修昔底德、商鞅和考底利耶所处的年代的话,那我们也无法指望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能走出历史的巨大阴影,并忽略这门学科的奠基者的洞见。难怪早期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基本都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从马基雅弗利的野心,到卡森(Cousin)和赫尔德(Herder)的“有机国家”,再到豪斯霍弗尔(Haushofer)的地缘政治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前,进攻性现实主义者支配了整个现实主义学(Schweller 1996,92~101)。
后再简单补充一点。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战争记忆已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讨论国际关系时都彻底社会化成了“幼稚的/粗糙的( 进攻性) 现实主义者”(Ross and Ward 1995;Robinson et al. 1995;Drezner 2008;Kertzer and McGraw 2012)。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进攻性)现实主义是自然而然的!

《秩序的潮汐:人类文明的动态格局与未来展望》 导论:历史的回响,未来的低语 人类社会,从早期部落的零星聚落,到如今错综复杂的全球体系,其演进历程宛如一场宏大而持续的潮汐。每一次潮起,都标志着新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和互动模式的涌现;每一次潮落,则伴随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生。本书《秩序的潮汐:人类文明的动态格局与未来展望》并非简单地编年记述历史事件,而是力图揭示驱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演变的深层力量,探寻文明发展中的规律性脉动,并以此为鉴,展望人类未来可能走向的道路。我们将穿越数千年的时空,从早期人类社会形态的萌芽,到复杂国家与帝国的兴衰,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勾勒出一幅关于“秩序”如何生成、演变、冲突与重塑的壮丽画卷。 第一篇:秩序的黎明——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1000年) 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之初,人类社会以其相对简单的结构,孕育着未来复杂秩序的种子。本篇将聚焦于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从游牧转向定居,从小型群体走向更大规模社群的演变过程。 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定居:生产力的飞跃与社会分工的萌芽 我们考察农业革命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土地的私有化、剩余产品的产生,直接催生了新的社会关系。定居生活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里”等身份认同问题。这些早期的人类群体,尽管规模不大,却已经出现了基于血缘、地缘和共同信仰的初步组织形式。 氏族、部落与早期酋邦:权力结构的雏形 本篇将深入分析氏族制度的运作模式,以及其在维系早期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竞争,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政治协调需求。在此基础上,一些地区出现了酋邦社会——一种介于部落与早期国家之间的过渡性组织,其权力集中程度和等级分化已初露端倪。我们将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还原这些早期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策略。 早期文明的出现:城市、文字与国家机器的曙光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早期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的出现不仅仅是人口的集聚,更是专业化社会分工、行政管理和复杂宗教仪式的载体。文字的诞生,为记录、传承和统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早期国家的雏形,以其相对集中的军事力量、税收体系和法律规范,开始在更大范围内确立和维护“秩序”。本篇将探讨这些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宗教、神权、军事力量等手段,巩固其统治,并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第二篇:帝国时代的荣光与阴影(约公元前1000年 - 公元1500年) 随着国家机器的成熟,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大型帝国为主要政治形态的时代。这些帝国在辽阔的疆域内,尝试建立起统一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体系,塑造了跨越地域的文明互动。 从城邦到帝国:扩张、征服与整合的逻辑 本篇将分析城邦国家(如古希腊城邦、意大利城邦)如何通过军事实力、经济优势或政治联盟,逐渐扩张其影响力,甚至演变成区域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汉帝国、蒙古帝国等,它们在征服过程中,既带来了暴力与破坏,也促进了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和商业的发展。 帝国的治理艺术:行政、法律与意识形态的构建 大型帝国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治理广袤而多元的领土。本篇将深入研究帝国的行政体制,包括官僚体系的建立、税收征管的策略、地方治理的模式。法律体系的统一和解释,是维护帝国秩序的关键。同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还是政治宣传,都在构建帝国认同、维系统治合法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 帝国时代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接触。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路线等,成为了物质、技术、思想和宗教传播的通道。本篇将重点分析这些跨文化交流如何丰富了各文明的内涵,催生了新的思想火花,也带来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帝国既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熔炉。 帝国衰落的周期: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 所有伟大的帝国都面临着衰落的命运。本篇将探讨帝国衰落的常见原因,包括统治集团的腐败、经济的停滞、内部的政治分裂、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理解帝国的兴衰周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任何秩序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历史演进的必然性。 第三篇:现代世界的黎明——民族国家与全球体系的兴起(公元1500年 - 20世纪初) 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孕育了现代世界的基石。人类社会组织的形式,从松散的帝国藩属,转向了更加清晰、独立且具有竞争性的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概念与形成:主权、边界与认同 本篇将追溯民族国家概念的起源,探讨其与君主制、宗教战争以及启蒙思想的复杂关系。主权原则的确立,意味着国家对领土拥有最高权威,不再受制于超国家实体。国界的划定,为民族国家的独立性提供了物理保障。而民族认同的塑造,通过语言、文化、历史叙事等方式,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民族”。 殖民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 欧洲国家的崛起,伴随着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本篇将分析殖民主义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新的等级秩序,并为现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资源掠夺、奴隶贸易、新市场的开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技术进步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科学革命带来了理性思维和实验精神,为技术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工业革命,则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生产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阶级结构。蒸汽机、电力、工厂制度的出现,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也为国家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质支撑。 启蒙思想与政治革命:民主、自由与共和的理想 启蒙思想家对人权、自由、平等和政府合法性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政治革命的浪潮。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后续的各类民族解放运动,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以人民为主体、以宪法为基础的现代政治秩序。本篇将考察这些革命如何挑战旧秩序,并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篇: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未来展望(20世纪至今及未来)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空前的经济全球化。新的技术浪潮,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 世界大战与冷战:全球秩序的剧烈动荡与重塑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促使国际社会开始探索新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国际合作模式。联合国的成立,是这种努力的体现。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极格局,但同时也带来了代理人战争和核威慑的阴影。 经济全球化:互联互通与风险共存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跨国公司、自由贸易协定、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本篇将分析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繁荣、技术扩散,以及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扩大、金融风险、环境挑战等问题。 新兴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再平衡 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新兴大国的崛起,挑战着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和权力结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面临重塑的压力。本篇将探讨这些变化对全球秩序稳定性和未来走向的影响。 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劳动力的替代,到信息传播的革命,再到对人类自身定义的反思,技术进步正成为驱动社会演变的关键力量。本篇将展望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伦理、政治和社会挑战。 未来的低语:气候变化、资源危机与人类的共同命运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流行病威胁等跨国界挑战,人类的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书将探讨在这些共同挑战面前,人类社会是否能够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形成更有效的全球合作机制。我们也将思考,在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性危机交织的未来,人类文明的“秩序”将走向何方,是走向更加紧密的合作,还是进一步的分裂与冲突? 结论:潮汐的启示,未来的抉择 《秩序的潮汐》并非意图提供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类社会组织演变规律的深入探究,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审视未来的思想框架。我们所见的每一个“秩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潮汐的暂时形态,它们既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埋藏着未来的隐患。理解秩序的生成与演变,意味着认识到变迁的必然性,以及在变迁中寻找新的平衡与可能。最终,未来的秩序,掌握在每一个当下的人类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从史前时期人类的迁徙、聚集,到后来农业文明的兴起,再到第一个城市的出现,这其中隐藏着多少关于权力、秩序和冲突的故事?我一直觉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家”、“主权”、“外交”这些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这本书以公元前8000年作为起点,这个时间点非常吸引人,它让我们有机会去追溯国际政治最本源的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分散的个体走向集体的,又是如何从简单的合作走向复杂的社会分工和权力结构。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时代,不同人群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是基于血缘、地缘,还是基于共同的信仰?这些早期的社会组织,又是如何应对外部的挑战,以及内部的矛盾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特别宏大,仿佛要带我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探寻国际政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好奇,而国际政治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体现,其历史脉络更是扑朔迷离。从史前时代的人类部落冲突,到后来国家、帝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如今错综复杂的全球政治格局,这其中一定蕴藏着无数 fascinating 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比如农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重塑,大型城邦的出现如何催生了早期政治形态,以及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战争如何影响了彼此的政治演进。当然,更吸引我的是书名中提到的“未来”,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期待的。在当前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未来的国际政治会走向何方?是合作共赢,还是冲突加剧?是新的霸权崛起,还是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巩固?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这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让我眼前一亮,它的野心之大、视野之广,立刻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世界运作方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当今世界政治的复杂性,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近现代的历史。这本书从公元前8000年这个非常古老的时代开始,这让我联想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比如农业革命、定居生活、以及早期社会组织的形成。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类是如何从分散的狩猎采集生活走向更复杂的社会形态?是如何形成最初的“政治”关系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时,部落、氏族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早期权力斗争和联盟关系?我期待作者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人类社会组织演变的宏伟画卷,尤其是在早期文明时代,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基础性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散发出一种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这个标题,瞬间就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宏大叙事的渴望。我一直认为,理解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纵深感。这本书提出的时间起点——公元前8000年,这差不多就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定居、发展农业的时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样一个遥远的起点开始,描绘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群体,如何逐步形成更复杂的社会组织,比如部落、城邦、王国,乃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权力的分配、资源的争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这些都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要素。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早期政治形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基础。

评分

拿到这本《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时,我内心是既激动又有些许忐忑的。激动是因为,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地缘政治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它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将我们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带到我们生活的当下,甚至展望未来。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今天的世界,就必须回溯它的根源。这本书的“从公元前8000年”这个时间跨度,让我觉得它一定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到文明的基石,比如早期人类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氏族、部落、城邦这些社会形态又是如何演变的,以及是什么样的驱动力促使了它们不断壮大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国家”的概念。我尤其好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它们的政治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又为何走向衰落。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一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规律,或者是一些独特的演化路径,这让我非常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