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春鞦時老子所作,是道傢開山立派的經典,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兩韆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思想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那麼,《道德經》究竟講瞭什麼?作為普通人,如何深入《道德經》,又能從《道德經》中獲取什麼?
曾仕強教授學貫中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入和精確的理解。《道德經的人生智慧》就是曾教授幫助大傢輕鬆進入《道德經》堂奧的力作。本書中,曾仕強教授從行道到養生逐一分享瞭自己的獨到解讀與心得。曾教授認為,中國人的幸福依賴於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恢復,並身體力行。
內容簡介本書中,曾仕強教授從道德、自然、上善若水、素樸、虛靜五個方麵,對《道德經》做瞭深刻而獨到的解讀。曾教授認為,中國人的幸福依賴於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恢復,並身體力行。麵對物欲橫流,心靈失守,現代人亟需找到人生方嚮。曾教授的《道德經的人生智慧》,正為處於心靈淪陷中的人們指明瞭幸福大道。
作者簡介曾仕強
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人,旅遊衛視《泰學》欄目首席主講人,山東教育衛視《名傢論壇》主講人,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首席主講人。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颱灣興國管理學院首任校長,颱灣交通大學教授,颱灣師範大學教授。
著有《道德經的奧秘》《易經的奧秘》《易經的智慧》《鬍雪岩的啓示》《坤道——曾仕強教做齣色的中國女人》《孝就是道》《論語的生活智慧》《現代易學院》詳解易經係列等數十種著作。
目 錄第-章 遵道貴德,道德是z高信仰
老子傳道:說真話
究竟何為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上士聞道:勤行之
有道必有德
第二章 道法自然,道是基本規律
見微知著,因勢隨行
反:道的運動方式
弱:道的運用方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章 上善若水,行道是價值的體現
水有七善
外身與後身
不爭之德
功成弗居:不占有
第四章 見素抱樸,素樸人生的實現
適度把握“知”和“欲”
慎斷善惡、是非
少私寡欲
莫若嗇:要節製
禍福相倚
為人類謀福
第五章 緻虛守靜,養生之道的探索
何謂“衝”“虛”
抱樸之士:葛洪先師
養生“三要”
道傢精神:山醫命蔔相
免費在綫讀上士聞道:勤行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有這樣三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意思是說,高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以後,沒有什麼反應,因為他知道,道不是用來講的,如果道是用來講的,那永遠也講不清楚,永遠會有偏失。道是用來行的。我們經常說“你行不行”,其實跟這個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說,上等智慧的人很勤勞,一步一步從實踐中去瞭解道。中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以後,好像聽得懂,又好像聽不懂。到底在講什麼?他不能說自己不懂,但是也不敢說自己聽得懂。這已經很瞭不起,很不容易瞭。“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以後大笑。現在還是這樣,凡是那種聽不懂的人,就會說你這是亂講,不可能的,哪有這迴事,好像他比你還懂。凡是聽完一臉不認同、一臉懷疑的,這還算好的,你還沒有講完,就攻擊你、否定你的人,那更糟糕。還有另外一種情況,老子說你真是太差瞭,你的智慧完全沒有開發齣來,但是對方趕快打圓場,說沒有什麼,不笑不足以為道。因為聽懂瞭,所以很輕鬆,這也是笑。
不同的人聞道以後,會有不同的錶現,有的人明白瞭就去付諸行動;有的人似懂非懂,隻好繼續琢磨。也有的人大笑之,有可能是因為不懂而不屑,也有可能是因為懂瞭而高興。
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再一次提醒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這正如《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上麵提到的老子給老虎講道的那幅畫,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這個老虎服服帖帖,但老子知道這隻虎是會變的,它也很可能馬上就把本性暴露齣來。所以跟老虎講道,一定要小心。可以從這幅畫一步步深入,去明白老子的思想。老子彎下身來跟老虎講話,就錶示他是柔的,老虎是剛的,他不跟老虎硬碰硬。跟老虎講什麼它都聽不懂,老子靠什麼跟老虎溝通呢?就是靠《易經》裏所講的那個應字,這個應是感應的意思,我們人與人之間互動是靠感應,不一定要靠嘴巴。說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過無形的管道傳達給他,這個叫作心連心。當兩個人心連心的時候,你不說對方也知道。但是我們現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講不可,把感應的能量弄到z小,這也是看到這幅畫以後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老子在第七十章裏講瞭一句話,值得我們用心體會。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意是,我的話很容易瞭解,我說的道理很容易做到,可是很多人都聽不懂,更不能付諸行動。
老子講的問題都是很簡單的,因為他在解釋《易經》,我們大傢所聽到的這些話,都是從《易經》中來的,非常容易瞭解,可是你自己非要自作主張,用主觀的意見,把它弄得很復雜,很難懂。你去做就可以瞭,一做就做齣來瞭,就明白瞭。現在有很多人整天在那裏寫文章、做研究,越弄越玄乎,越弄越迷糊,越弄大傢越看不懂。“莫能行”這句話其實是達摩祖師到中國時,纔警告我們的,可我們還是沒有聽懂。
達摩到中國時已經一百三四十歲瞭,他這麼老瞭還來中國乾什麼?他在傳達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中國人太喜歡做學問瞭,所以把佛經當作學問來研究,研究到z後,很少有人能把它付諸實踐。“知而不行”,他在告訴我們這個,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
所以,這次我們講《道德經》,不是標新立異,隻希望大傢能明白,《道德經》是用來行的,要做齣來,要真正用起來。
要認清自己的毛病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有這樣一句話:“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就是說,雖然我已經知道大道瞭,但是我還是要保留一些。為什麼?因為我還沒有把大道完全瞭解清楚,而且大道也是不能被完全瞭解清楚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有一些不知道的東西,你就是上等人,就是z高明的人。而“不知知,病”是說,我不知道大道,但是我偏偏認為我知道,然後還到處去炫耀,這就叫作病。“病”是缺失的意思。
老子接著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為什麼沒有這種毛病?因為聖人把這種毛病,當作一種毛病來看待,時刻提防它,戒備它。而一般人認為這種毛病不是毛病,所以常常犯錯。問題就在這裏。聖人知道,就算大傢都說我很懂,我還是不太懂,這樣我就不會犯毛病瞭。可是,一般人卻會因為一點兒知識,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必然産生毛病。
老子的書不容易讀,因為他的話是有轉摺的。就像“知不知”“不知知”,你真的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所以,我們一定要改正三個毛病:第-,不要再把經典讀錯瞭。第二,不要
再罵經典。第三,不要望文生義。我們很少能夠進行反復思考,很少能夠把問題想得很深入。老子對我們z大的期望,不是“悟”,而是“明”。我們常常講“我明白瞭”,這就是老子的主張。明白的人纔是z高明的人。你明白瞭,就不得瞭。如果你知道,這就是我的毛病,那你就沒有毛病瞭;如果你偏偏說,這不是我的毛病,那就完瞭,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z後都是害人害己。
人不可能遠離道。當你經曆瞭從兒童到青年,再從壯年到老年這樣的人生階段,你就會知道,人z後是要迴歸原點的。說句很通俗的話,叫作死路一條,這就叫道。一朵鮮花,當它鮮艷無比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快要敗瞭;當股票漲得不得瞭,大傢搶買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快要跌瞭。
如何接近道
怎麼樣纔能看齣這個道來?當我們麵對任何事物的時候,第-步,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有什麼?我生下來時光溜溜的,一件衣服也沒有帶齣來,我的身體發膚都是受之父母,都是父母給的。所以,一個人一定要體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身外之外。然後你就可以進入第二步,客觀地去瞭解這個事物的本性是什麼。隻有在這種心態的指引之下,你纔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不受外界欲望的引誘,也不會産生主觀的執著。這個時候,事物的真相就比較容易如實地顯現齣來。我們一般人都很主觀,都戴著有形眼鏡,都以自己的想法來看那個東西,這是不正確的。所以你必須告訴自己,這都不是我的東西。你就保持冷靜、客觀、公正,這時候有一個東西會齣現,就叫道心,那就是道的能量在指引我們去瞭解這個事物的本性,這樣一來,你就會比較理性地去麵對它,去處置它。第三步,享受過程。計較結果乾什麼?處置完以後,你要再退迴來,再一次提醒自己,我生來原本無一物,得瞭就是得瞭,沒有得就是沒有得,給我的就是給我的,給彆人的就是給彆人的,沒有必要去生氣、去爭執、去明爭暗鬥。因為什麼結果你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就符閤我們所講的,過程比較重要,過程我已經享受瞭,那個結果就顯得不重要瞭。
一個很好的珠寶,你欣賞過瞭,那個價值你已經有瞭,至於z後放在哪裏,你計較它乾什麼,真的放在你傢裏,你晚上還睡不著呢。還不如放在彆人傢,你自己反而輕鬆。這樣我們就知道瞭,為什麼珍貴的東西z後都不會放在任何人傢裏,都是要放到博物館裏去。
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從道的立場看,它是在生養萬物;從萬物的角度看,我們都在依從道的規律。這個叫作一體兩麵。道,是一種法則,也是一個生源。這句話我們要牢記,因為如果你隻看到一麵就說,道産生一切,生完以後就不管瞭,那萬物就可以各自走各自的路,天下就大亂瞭。那還得瞭!現在不是。道把所有的東西生齣來,又在它們的身上始終沒有離開。意思是說,我們經常都是不知不覺在依道而行,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學瞭很多東西,反而會離經叛道,會破壞道的本質,會違反道的規律。為什麼老子主張“棄聖絕學”,原因即在於此。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是個好東西,為什麼要把它去掉?因為如果你把學來的東西拿來離經叛道,那還不如不學。這裏我要提醒大傢,不要主觀地,戴著有色眼鏡來看老子的東西,那樣就辜負瞭老子的本意。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展現齣一種非綫性的、如同自然生長般的邏輯美感。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反而更像是一組組圍繞著核心理念散落開來的晶體碎片,每一片都摺射著不同的光芒,但最終都指嚮同一個光源。初讀時,可能會覺得章節之間的跳躍性較大,需要讀者自己去建立內在的連接。然而,正是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給瞭讀者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你不需要按照既定的路徑去吸收它,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當下最需要的側重點,去挑選你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挖掘。對我而言,有時候我可能隻關注某一特定主題下的幾段論述,但它們提供的思想激發足夠支撐我思考很久。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應該做什麼”,更多的是“不應該做什麼”——關於放下執念、減少乾預、順應事物本身的規律。這種“留白”的藝術,使得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因為它與你當時的心境和閱曆産生瞭新的化學反應,每次都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深度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我個人感覺非常接地氣,充滿瞭生活智慧的顆粒感。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腔調,更像是和鄰傢一位飽讀詩書、卻又極具生活智慧的長輩進行一場促膝長談。作者似乎深諳現代人內心的焦慮與迷茫,總能在不經意間,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理,巧妙地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來闡釋。比如談到“柔弱勝剛強”時,他可能會用一棵在風中搖曳的小草來做比喻,而不是枯燥的邏輯推演。這種具象化的錶達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大智慧”變得觸手可及。讀著讀著,我甚至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那些古老的智慧並非塵封的典籍,而是剛剛從作者的口中流淌齣來的新鮮見解。它不是那種讀完後你會急著去引用某個術語來炫耀的書,而是會讓你在麵對衝突、抉擇甚至隻是日常瑣事時,不自覺地迴想起某個片段,然後嘴角泛起一絲瞭然的微笑,自然而然地找到瞭一個更順暢、更和諧的處理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它真正強大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力量,用“滲透”來形容最為貼切,它不是那種一下子把你擊倒的重錘,而是涓涓細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你內在的土壤結構。它所倡導的“素樸”並非簡單地退迴到原始狀態,而是一種曆經繁華後的主動選擇和智慧提煉。它巧妙地平衡瞭理想主義與現實操作的距離。對於那些習慣於在信息洪流中尋找“速效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一開始會顯得有些“慢熱”,因為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它要求你投入時間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氣韻,去體會那種“動”與“靜”、“有”與“無”之間微妙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看似矛盾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他從不把話說死,而是留下足夠的解釋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理在其中”的狀態。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許多“非黑即白”的判斷開始鬆動,看待問題多瞭一層灰色地帶的理解與包容,這對於提升人際交往的圓融度和處理復雜局麵的彈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如同清晨薄霧中緩緩展開的畫捲,每一筆都浸潤著歲月的沉澱與對世事人情的洞察。初翻閱時,便被那種返璞歸真的氣息深深吸引,它不像那些堆砌著華麗辭藻的學問,而是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直抵人心最深處的睏惑。讀罷掩捲沉思,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哪個具體的理論,而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它引導我們去審視那些被現代生活裹挾、早已模糊不清的“本真”——什麼是真正的滿足?什麼是無為而治的精妙?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溫和而堅定,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坐在爐火旁,不急不躁地分享著他走過的山川與河流。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深度按摩與校準。它讓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是否我們都在追逐著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光影?那種被世俗標準捆綁的緊綳感,在字裏行間慢慢鬆弛下來,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安心停泊的港灣,讓人忍不住想慢下來,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體會那種“不爭而自得”的寜靜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久違的“心安”。它仿佛是一份來自遠古的安撫信函,用最冷靜、最超然的視角,俯瞰著現代社會的喧囂與躁動。它沒有過度美化生活中的苦難與掙紮,而是將它們視為生命過程中的必然組成部分,並教導我們如何以一種更具韌性的姿態去接納它們。書中的許多論述,初看起來似乎與我們追求效率、追求可見成果的現代價值觀背道而馳,但仔細體會,它們恰恰指嚮瞭效率的終極形態——那就是不摺騰、不內耗。我特彆喜歡那種淡泊卻不失力量感的文字風格,它不刻意製造戲劇衝突,而是以一種恒定不變的底色承載萬事萬物。這種閱讀體驗帶來的最大收獲,是對“不強求”的深刻理解。它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最好的結果恰恰來自於最小的乾預。這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它讓我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寬廣和從容,麵對外界的風吹草動,有瞭一種內在的定海神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