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麵嚮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是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同時也是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它的齣版標誌著憲法學教材在世紀之交初步完成瞭更新換代。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法學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供其他專業選用和社會讀者閱讀。
緒論
第一編 憲法基本理論
第一章 憲法的概念
第一節 憲法釋義
第二節 憲法的本質
第三節 憲法的分類
第二章 憲法的曆史發展
第一節 憲法的産生和發展
第二節 舊中國憲法的産生和演變
第三節 新中國憲法的産生和發展
第三章 憲法的製定
第一節 憲法製定權
第二節 憲法製定機關
第三節 憲法製定程序
第四章 憲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憲法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 人民主權原則
第三節 基本人權原則
第四節 權力製約原則
第五節 法治原則
第五章 憲法淵源、憲法形式與憲法結構
第一節 憲法淵源與憲法形式
第二節 成文憲法的結構
第六章 憲法規範
第一節 憲法規範概述
第二節 憲法規範的要素、種類與憲法規則的邏輯結構
第三節 憲法規範效力與憲法規範變動
第七章 憲法關係
第一節 憲法關係概述
第二節 憲法關係的主體
第三節 憲法關係的內容
第四節 憲法關係的客體
第八章 憲法的價值與作用
第一節 憲法的價值
第二節 憲法的作用
第九章 憲法觀念與憲法文化
第一節 憲法觀念
第二節 憲法文化
第十章 憲法與憲政
第一節 憲政概說
第二節 憲法與憲政的關係
第三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
第二編 憲法基本製度
第十一章 國傢性質
第一節 國傢性質概說
第二節 國傢政權的階級歸屬
第三節 國傢的基本經濟製度
第四節 國傢的基本文化製度
第十二章 國傢形式(上)
第一節 政權組織形式概說
第二節 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第三節 基層群眾性自治製度
第十三章 國傢形式(下)
第一節 國傢結構形式概說
第二節 我國是單一製的國傢結構形式
第三節 民族區域自治
第四節 特彆行政區
第五節 國旗、國徽、國歌和首都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上)
第一節 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概說
第二節 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第十五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下)
第一節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第二節 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
第三節 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及其行使原則
第十六章 選舉製度
第一節 選舉製度概說
第二節 選舉製度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選舉的民主程序
第四節 對代錶的監督和罷免
第十七章 國傢機構
第一節 國傢機構概說
第二節 代議機關
第三節 國傢元首
第四節 行政機關
第五節 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
第六節 我國的軍事領導機關
第十八章 政黨製度
第一節 政黨與政黨製度概述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製度
第三編 憲法實施
第十九章 憲法實施及其保障
第一節 憲法實施概述
第二節 憲法實施的條件及過程
第三節 憲法實施保障
第四節 憲法實施評價
第二十章 憲法解釋
第一節 憲法解釋概說
第二節 憲法解釋的機關
第三節 憲法解釋的原則、方法及程序
第二十一章 憲法修改
第一節 憲法修改概說
第二節 憲法修改的限製
第三節 憲法修改的方式
第四節 憲法修改的程序
第二十二章 違憲審查製度
第一節 違憲審查製度概述
第二節 違憲審查的主要模式
第三節 違憲責任
第四節 建立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製度
第二十三章 憲法秩序
第一節 憲法秩序概述
第二節 憲法秩序實現的因素分析
法律法規縮略語對照錶
參考文獻
第四版後記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學習”過程。 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會直接灌輸知識的教科書,但實際閱讀下來,它更像是一個“引導者”,一種“啓發者”。我期待的是清晰的邏輯綫索,明確的理論框架,以及能夠幫助我迅速掌握憲法學基本原理和製度的“捷徑”。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更側重於提供大量的材料和案例,讓你在海量的條文中、在繁復的法條解釋中,自己去尋找那些關鍵的脈絡。這有點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沒有明確的指示牌,但你可以通過觀察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分岔路口,逐漸勾勒齣整個迷宮的地圖。剛開始讀的時候,確實感到有些吃力,信息量很大,而且很多細節都需要自己去梳理和連接。但我漸漸發現,這種“摸索”的過程,反而加深瞭我對憲法內容的理解。每一次的自我梳理,每一次的案例分析,都讓我對某個原則、某個製度的認識更加深刻。我需要反復閱讀、對比、思考,纔能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體係。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比直接接受理論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帶來的卻是更紮實的掌握,以及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構建知識。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我的書,不如說是一本“讓我學會如何學”的書。它讓我明白,憲法學的學習,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理解、分析和應用的過程。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本以為是一場關於理論的深度對話,結果卻更像是對一套“工具箱”的熟悉。 我當時最大的期待,是能夠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中國憲法學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紹,能夠接觸到那些前沿的學術觀點和理論爭鳴。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高屋建瓴的理論殿堂,去解析憲法背後的哲學基礎、價值取嚮,以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閤。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挑戰我既有認知、引發我批判性思考的論述,是能夠讓我對憲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的分析。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更多地是關於“是什麼”和“怎麼做”的清晰梳理。這本書更像是一個詳盡的“操作手冊”,它把憲法學的各個分支、各項製度,以及相關的法律條文、司法解釋,都一一呈現齣來,並且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它像是在告訴你,“這是什麼”,然後“它是怎麼運作的”。這種方式,對於初學者或者需要快速建立知識框架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它提供瞭足夠多的“零件”和“組裝說明”,讓你能夠搭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模型。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理論探討的讀者來說,這種“工具箱”式的呈現,反而顯得有些“實用至上”,缺少瞭一些“為什麼”和“還能怎麼做”的探討空間。我渴望的是那種能夠點燃我學術興趣的火花,是能夠引導我進行獨立研究的啓示,但在這本書中,我更多的是感受到瞭“已知”的清晰闡述,而非“未知”的探索引路。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結構性”的認知。 我最初拿到這本書,期待的是能夠通過閱讀,深入理解中國憲法學的“靈魂”和“思想”。我希望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從宏觀的視角,梳理憲法發展的脈絡,如何解析那些影響深遠的憲法判例,如何探討憲法解釋的理論前沿。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甚至質疑現有框架的學術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思想的催化劑,讓我對憲法學産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學習一個“建築藍圖”。這本書非常清晰地展示瞭中國憲法學的“骨架”和“組成部分”。它按照邏輯順序,將憲法學的各個模塊,如國傢權力、公民權利、憲法監督等,一一呈現,並且對每個模塊下的具體內容進行瞭詳盡的介紹。這種結構性的呈現,對於我理解憲法學的整體框架非常有幫助。我能夠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製度,在整個憲法學體係中處於什麼位置,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就像是在教我認識一個復雜機器的各個零件,以及它們是如何組裝在一起的。這種方式,雖然不像我期待的那樣充滿思想的火花,但卻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建立瞭一個清晰、穩固的知識框架。它讓我對憲法學不再感到“模糊”,而是有瞭“清晰的輪廓”。這種“結構性”的認知,雖然不直接帶來思想的啓發,卻為我日後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對於這部教材的期待與現實的碰撞,簡直是一場跌宕起伏的體驗。 拿到《憲法學(第四版)》的時候,我懷揣著對前沿學術思想和嚴謹邏輯的無限憧憬,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理解中國憲法體係的鑰匙。書的封麵設計倒是頗為沉穩,字體也清晰,給人一種厚重感,似乎預示著裏麵蘊含著深厚的理論功底。我翻開第一頁,期待著能夠立刻被作者精妙的論述所摺服,被那些關於國傢權力、公民權利、憲法解釋等核心概念的深刻剖析所吸引。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疏離感。書中的章節安排似乎遵循著某種既定的教學模式,內容編排上雖有條理,但總覺得少瞭些許靈動和啓發性。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引導我獨立思考、挑戰固有認知的論證,是能夠將抽象的憲法原則與鮮活的社會現實巧妙結閤的案例分析,是能夠激發我對憲法精神進行更深層次探究的思考題。但現實是,很多地方的闡述顯得過於平鋪直敘,缺乏足夠深入的理論辨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引導,讀起來像是對既有知識點的復述,而非一次充滿挑戰性的學術探索。這種感受,如同走進一座宏偉的圖書館,卻發現大部分的書籍都隻是陳列著目錄,而缺乏那些真正能夠觸動人心、啓迪智慧的內容。我渴望的,是那種能夠讓我掩捲沉思、久久不能平靜的閱讀體驗,是能夠在我心中種下疑問、激發探索欲的火種,而在這本書中,我似乎隻看到瞭平靜的湖麵,卻未能激起一絲漣漪。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經曆,與其說是一次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次“重新審視”的過程。 我最初接觸這部作品,是齣於對權威和專業的信任。我期望它能夠以一種係統、完整的方式,為我呈現中國憲法學的全貌。我期待的,是能夠從中窺見作者的學術洞見,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憲法精神和製度的深刻理解,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一些能夠指導我未來學習和研究的“金鑰匙”。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經過反復推敲、邏輯嚴密的論證,是能夠將抽象的憲法理論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緊密聯係起來的精妙闡釋。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樸實”和“紮實”。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於復雜的理論構建,而是用一種非常直接、清晰的方式,將憲法學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則和重要製度一一展現。這種風格,反而讓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原本對憲法學的一些固有認知。我發現,在一些看似簡單清晰的條文和解釋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淵源和社會邏輯。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更客觀、更全麵地看待憲法學。它讓我明白,很多復雜的理論,最終都需要迴歸到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上來。它也讓我認識到,學習憲法,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概念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對這些概念所代錶的權力關係、利益平衡和社會秩序的理解。它沒有給我“驚艷”的感覺,但卻提供瞭一種“接地氣”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沉靜、更踏實的態度去麵對憲法學的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