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名称: 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英文对照附赠电子版) | 
| 书 刊 号:9787503782534 | 
| 图书作者:中国统计出版社 | 
| 出版日期:2017-09-01 | 
| 图书单位:每本 | 
| 图书价格:¥498 元 《中国统计年鉴2017》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多个重要历史年份和近年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中国统计年鉴2017》本年鉴正文内容分为27个篇章,即:1.综合;2.人口;3.国民经济核算;4.就业和工资;5.价格;6.人民生活;7.财政;8.资源和环境;9.能源;10.固定资产投资;11.对外经济贸易;12.农业;13.工业;14.建筑业; 15.批发和零售业; 16.运输、邮电和软件业;17.住宿、餐饮业和旅游; 18.金融业; 19.房地产;20.科学技术;21.教育;22.卫生和社会服务;23.文化和体育;2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5.城市、农村和区域发展;26.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7.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同时附录两个篇章: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中国统计年鉴2017》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统计年鉴2017》本年鉴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及特殊注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年鉴中有关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中国统计年鉴2017》本年鉴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 东部地区:有10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地区:有6个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区:有12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地区:有3个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 
这本《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英文对照 附电子版 精装正版)》,拿到手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部厚重的历史卷轴,尽管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每一个数据表,但光是那精装的质感和跨越语言的排版就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首先要提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中国过去一年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脉络的一份官方体检报告。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中英对照形式,这极大地拓宽了它的受众范围,对于国际学者、跨国企业分析师乃至对中国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海外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控,从书脊的装帧工艺上就能窥见一斑。我预感,深入其中,那些关于人口结构变迁、产业升级速度、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都会以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面貌呈现出来,没有冗余的解读,只有冰冷而有力的事实支撑。这种纯粹的数据呈现方式,恰恰是进行深度分析最需要的基石,让人对2017年这个关键年份的国家运行状态有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认知框架。电子版的附赠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贴心,使得在移动查阅和大数据处理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疑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一环。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年鉴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差点让我有些无从下手,这简直是一座需要攀登的数据高山啊!它的编排逻辑是如此的缜密和系统化,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到细分的工业产值、农业生产,再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的全景扫描,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独立模块,但它们又无缝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描绘出2017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复杂图景。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在国际比较数据上的处理,这种透明度是极其重要的,它让研究者能够迅速地将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对比,从而定位自身的优势与短板。相比于那些充满主观色彩的评论性报告,这种官方年鉴的价值在于它的“中立性”和“权威性”,它不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是直接把原材料摆在你面前,考验你解读和思辨的能力。我希望借此机会深入挖掘一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看看在不同省份之间,人均GDP的差距在2017年是否有新的变化趋势,这对于理解国家战略布局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厚重感,恰恰是其承载的丰富信息量的直观体现。
评分坦白讲,面对如此庞大的统计数据集合,我的第一反应是敬畏,这种敬畏源于对国家治理复杂性的直观感受。这部年鉴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数字,更在于它揭示了国家在特定时间节点上所关注的重点和发展的优先级。例如,某个领域数据的详细程度和更新频率,往往能反映出政府对该领域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决心。我设想,通过比对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体经济层面所带来的具体影响。这种纵向对比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石。精装的品质确保了它能够长久地保存,成为未来研究者可以信赖的参考物,这比那些时效性强但容易被遗忘的电子报告更有价值。而且,中英文对照的设计,也让我可以更容易地将中国的特定发展指标嵌入到国际经济学模型中进行模拟和预测,极大地便利了跨学科的研究。这本年鉴,就是一把理解中国复杂经济体运行逻辑的钥匙。
评分这本《中国统计年鉴2017》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专业,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为了突出内容的权威性和可读性,这一点深得我心。我着重看重的是它所包含的“第一手经验数据”,它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体检报告,覆盖了从基础设施投资到居民消费倾向的方方面面。对于任何一个想跳出媒体碎片化叙事,进行独立、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样的原始资料库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储备”。我计划将重点放在研究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传统产业转型的拉动作用上,这需要细致地对比工业增加值、研发投入强度以及专利授权数量等关键指标。电子版的配置更是现代研究者的刚需,它解决了纸质书在检索效率上的硬伤,使得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信息成为可能。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座,让所有的分析和论证都有据可依,其精装的耐用性和中英对照的普适性,使其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它是一部活的历史档案。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手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和它所收录数据的分量是相得益彰的。我一直认为,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史或者宏观经济政策的学者来说,像《中国统计年鉴》这样的原始资料是任何二次加工的报告都无法替代的“第一现场记录”。它记录的不是某个观点,而是那个时间点上所有可量化的现实。令我颇感惊喜的是,中英对照的设计,这远不止是简单的翻译工作,它更是一种国际化的数据叙事方式的构建。它意味着,我们在讨论中国发展成就或挑战时,能够使用全球通用的语言框架进行沟通,有效避免了因翻译偏差导致的误读。电子版配套的便捷性,也让我可以更灵活地在办公室和会议室之间切换,比如,我可以用电子版快速进行关键词搜索,定位到某个特定的行业就业数据,然后再翻阅纸质版来核对附注和方法说明,这种软硬结合的查阅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我对那些关于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的数据特别感兴趣,期待能看到2017年这方面的量化进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