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

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學
  • 三十七頌
  • 菩提行
  • 修行
  • 佛子行
  • 宗喀巴
  • 藏傳佛教
  • 密宗
  • 解脫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利38套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西藏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3025300
商品編碼:1707188893

具體描述


發貨地址:北京


                           




捲首語
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及翻譯緣起
 

佛子行三十七頌
《佛子行三十七頌》譯釋凡例
序分A·歸敬頌贊禮上師及本尊
序分B·作頌因由
正分1·道前基礎(1)暇滿義大
正分2·道前基礎(2)背井離鄉
正分3·道前基礎(3)棲身靜處
正分4·道前基礎(4)心捨現世
正分5·道前基礎(5)拋棄惡友
正分6·道前基礎(6)親近善士
正分7·入佛教門皈依三寶
正分8·共下士道棄惡嚮善
正分9·共中士道厭有求脫
正分10·上士道入大乘門——發願菩提心①【傳自金洲】
正分11·上士道入大乘門——發願菩提心②【傳自寂天】
正分12-17總論
正分12·不捨願菩提心(1)不以八法之“失”故捨
正分13·不捨願菩提心(2)不以八法之“苦”故捨
正分14·不捨願菩提心(3)不以八法之“毀”故捨
正分15·不捨願菩提心(4)不以八法之“譏”故捨
正分16·不捨願菩提心(5)不以忘恩故捨
正分17·不捨願菩提心(6)不以欺淩故捨
正分18·遠五毒(1)不疑不怯所行——與樂代苦
正分19·遠五毒(2)戒滿離慢
正分20·遠五毒(3)降伏嗔恚
正分21·遠五毒(4)捨棄貪著
正分22-24總論
正分22·遠五毒(5)禪定位對治愚癡A——修唯心定
正分23·遠五毒(5)後得位對治愚癡B——於樂境修如幻行
正分24·遠五毒(5)後得位對治愚癡B——於苦境修如幻行
正分25-30總論
正分25·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①——布施
正分26·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②——持戒
正分27·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③——安忍
正分28·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④——精進
正分29·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⑤——禪定
正分30·發行菩提心當修六度⑥——勝慧
正分31-35總論
正分31·佛子當力戒者(1)自斷
正分32·佛子當力戒者(2)不道彼過
正分33·佛子當力戒者(3)不貪友傢
正分34·佛子當力戒者(4)戒除惡口
正分35·佛子當力行者速滅煩惱
正分36·總括前文觀心利生
正分37·結行迴嚮所作善根
結分A-D總論
結分A·祈恕偈(1)
結分B·祈恕偈(2)
結分C·祈恕偈(3)
結分D·迴嚮作此《佛子行頌》之善根
簡注

修誦簡軌
初·皈依發心及前行次第
四共前行
殊勝前行——慈心、悲心、菩提心修法
修心八頌
佛子行三十七頌
般若心經遮魔修法
事師五十頌
釋迦王十二行相贊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隨遇皆樂歌——病等轉為道用之方式
甘露滴——藥師佛修誦簡軌
觀音淨土祈願文
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佛教歌麯
附錄一
附錄二四不共前行
中·正行次第
後·結行迴嚮次第
輪迴中時
附錄

智學法師,1991年大學期間,追隨顯密教法融閤之先驅——清定法師披剃齣傢,從師學修。上師圓寂後,又師從寜瑪、噶舉大德閉關實修。後於北京、香港等地從事佛法教學研究及譯著至今。






   



            






《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圖書簡介 這本書,凝聚瞭佛陀教法的精髓,以精煉而深邃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邁嚮覺悟的三十七個重要階梯。它並非宏篇巨著,卻字字珠璣,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無數眾生在生死輪迴中迷失的道路。本書的編纂,旨在將那些難以觸及的佛法理論,轉化為具體可行的修行指南,讓每一位有誌於佛陀之道的行者,都能從中獲得指引與啓發。 一、 緣起與核心要義 在紛繁復雜的世間,眾生皆有追求幸福與安樂的願望。然而,我們往往被無盡的煩惱和執著所束縛,身不由己地在痛苦的海洋中沉浮。佛陀的教法,正是為瞭化解這份苦難,指引我們走嚮究竟的解脫。然而,佛法的浩瀚精深,有時也讓初學者望而卻步。 《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而誕生。它並非憑空臆造,而是深植於大乘佛教菩薩行的根本教義,特彆是“佛子行”的精髓。“佛子行”,顧名思義,是指佛陀的子女——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而“三十七頌”,則將這些行為準則,濃縮為三十七個清晰的步驟或要點。這些頌子,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聯起從凡夫心到佛陀心的轉變曆程。 本書的“撮要集萃”,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對這些核心教義的深入梳理與提煉。它選取瞭那些最能代錶菩薩道精神、最能指導實際修行的內容,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現齣無限的智慧。本書的核心要義,在於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或名利,而是源於內心的轉化與覺悟。它告訴我們,如何從狹隘的自我中心,轉嚮廣闊的慈悲利他;如何從短暫的現世利益,轉嚮永恒的究竟解脫。 二、 結構與內容解析 本書的結構安排,嚴謹而富有層次。雖然以“三十七頌”為基礎,但它並非簡單地逐條羅列,而是將這些頌子融匯貫通,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容涵蓋瞭菩薩行法的方方麵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初發心與根基穩固: 任何一段旅程的開始,都需要堅實的根基。《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首先會引導讀者認識到修行的重要性,以及發菩提心的必要性。這包括認識無常、苦、空,從而生起齣離心,不再貪戀世間虛幻的樂事。同時,也會強調皈依三寶,作為進入佛門的基本承諾,穩固修行之基。 聞思修的實踐: 佛法的修行,離不開聞、思、修的環節。本書將引導讀者如何去“聞”——認真聽聞佛法,辨彆真僞,吸收正法;如何去“思”——深入思考佛法的義理,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見;以及如何去“修”——將聞思所得,落實到具體的修行實踐中。這其中會涉及觀照自身,認識煩惱的來源,並學習對治煩惱的方法。 慈悲與智慧的並進: 菩薩行法,最為核心的便是慈悲與智慧的並行不悖。本書會詳細闡述如何培養慈悲心,從愛護自己,到愛護一切眾生,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時,也會深入講解智慧的重要性,認識諸法實相,破除我執、法執,證得空性。慈悲是菩薩道的動力,智慧是菩薩道的方嚮,兩者缺一不可。 轉染成淨的法門: 在修行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障礙和違緣。本書會提供一係列實用的法門,幫助我們轉化這些負麵因素。例如,如何將逆境視為修習忍辱和精進的助緣;如何通過安忍,化解嗔恨;如何通過精進,剋服懈怠;如何通過禪定,收攝散亂的心;如何通過般若,洞察事物的本質。這些法門,都是將煩惱的“染”法,轉化為清淨解脫的“淨”法。 利他與功德的積纍: 菩薩的偉大,在於其無私的利他精神。本書會強調,真正的修行,並非僅僅關乎個人解脫,更重要的是利益一切眾生。這包括如何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以積纍無量的功德,並將這些功德迴嚮給一切有情。通過度化眾生,也同時成就自己的菩提道。 迴嚮與普賢行願: 修行的圓滿,離不開迴嚮。本書會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將所修集的功德,迴嚮給法界眾生,祈願一切眾生都能早日成佛。特彆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作為菩薩行願的最高體現,本書也會對其精髓進行闡述,激勵讀者發大願,行大行,最終圓滿佛果。 三、 目標讀者與價值體現 《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的讀者群體非常廣泛。 初學者: 對於剛剛接觸佛法,對修行感到迷茫的初學者,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和實踐藍圖。它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知見,避免誤入歧途。 有一定基礎的修行者: 對於已經有一定修行基礎,但感到瓶頸或需要進一步深化理解的修行者,本書能提供新的視角和更精深的指導。它可以幫助他們鞏固已有的修證,並在菩薩行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對佛法義理感興趣的讀者: 即使沒有明確的修行意圖,僅僅是對佛陀教法的智慧和哲學感興趣的讀者,也能從本書中獲得深刻的啓迪。本書以精煉的語言,展現瞭佛教關於人生、宇宙、解脫的深刻洞見。 本書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係統性與完整性: 它將繁雜的佛法義理,濃縮為三十七個清晰的修行要點,構成瞭一個完整的菩薩行法體係。 實踐性與可操作性: 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具體的修行方法和指導,讓讀者能夠知行閤一。 精煉與深刻: 語言簡練,但意蘊深厚,字字句句都蘊含著智慧的閃光,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 啓發性與引導性: 它如同一位慈悲的導師,引導讀者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指引一條通往究竟解脫的道路。 大乘精神的弘揚: 本書的核心在於弘揚大乘菩薩行,強調慈悲利他,與眾生一同走嚮覺悟,體現瞭佛教最崇高的精神。 四、 結語 《佛子行三十七頌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是一本值得所有尋求智慧、渴望解脫的眾生閱讀的書籍。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用生命去實踐的指南。願本書的問世,能為更多人打開一扇通往覺悟的大門,讓慈悲與智慧的光芒,照亮每一個眾生的心田,最終共同抵達彼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仿佛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講究,觸感溫潤,油墨的印刷清晰細膩,即便是繁復的圖文也能讓人一覽無餘。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看到一本如此用心製作的書籍,實在是一種享受。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讓人在接觸實體的過程中,便已然進入一種平和的狀態。特彆是封麵那種留白的藝術處理,恰到好處地烘托齣瞭內容的莊重與深遠。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打磨,比如書脊的處理,不僅穩固,而且在書架上擺放時也很有格調。這本書放在手裏,就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珍藏。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質形態絕對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能讓人沉浸其中,暫時忘卻外界的喧囂。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融閤體。它既有傳統經典文字的那種凝練和韻味,又沒有顯得過於晦澀難懂。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保持原意的準確性的前提下,用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闡釋。你會發現,一些看似深奧的教義,在經過這樣的轉譯後,變得具體可感,甚至能與當下的生活産生某種共鳴。這種“雅俗共賞”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能滿足資深研究者的要求,也能讓剛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感到親切。其中一些段落的措辭,甚至帶有一絲詩意的哲思,讀來朗朗上口,令人迴味無窮。這使得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知識汲取,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滋養,讓人在領悟文字錶象之下更深層含義時,感到由衷的振奮。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排版布局,我感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流暢感。它並非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巧妙地運用瞭留白和分段,使得閱讀的節奏感非常舒適。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而然,仿佛作者在引導著讀者的思緒,一步步深入到更核心的內容。那些復雜的概念,通過清晰的邏輯結構被層層剖析,即便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能相對容易地抓住脈絡。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和注釋上的處理方式,既保持瞭正文的純粹性,又不失為深入研究提供瞭可靠的參考。這種編排的智慧,體現瞭編者對讀者心境的深刻理解——既要給予知識的深度,也要兼顧閱讀的友好度。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漫遊,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享受到瞭閱讀本身的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視野。它所引用的觀點和案例,顯然是經過瞭長期的沉澱和廣泛的考證。在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作者不僅對核心思想有透徹的理解,更能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明脈絡中進行考察。這使得書中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洞察力。這種宏大的視野,讓讀者在學習具體法門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背後的世界觀是如何塑造和支撐這些實踐的。它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方法論”,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全新角度。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智慧的門,它鼓勵讀者去超越眼前的睏惑,以更開闊的心胸去麵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評分

我必須贊嘆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係統性和嚴謹性。它絕不是零散知識點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係的呈現。從宏觀的理念構建,到具體的實踐路徑,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層層遞進,渾然一體。這種結構上的完整性,極大地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穩固的認知框架。通過對全書的研讀,我清晰地看到瞭作者試圖構建的那個完整的思想地圖,每個知識點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這種“大局觀”的呈現,對於想要係統性學習和掌握某一領域知識體係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迴答瞭“是什麼”,更清晰地闡述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做”,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和實踐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