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

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学
  • 三十七颂
  • 菩提行
  • 修行
  • 佛子行
  • 宗喀巴
  • 藏传佛教
  • 密宗
  • 解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利38套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3025300
商品编码:1707188893

具体描述


发货地址:北京


                           




卷首语
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及翻译缘起
 

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译释凡例
序分A·归敬颂赞礼上师及本尊
序分B·作颂因由
正分1·道前基础(1)暇满义大
正分2·道前基础(2)背井离乡
正分3·道前基础(3)栖身静处
正分4·道前基础(4)心舍现世
正分5·道前基础(5)抛弃恶友
正分6·道前基础(6)亲近善士
正分7·入佛教门皈依三宝
正分8·共下士道弃恶向善
正分9·共中士道厌有求脱
正分10·上士道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①【传自金洲】
正分11·上士道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②【传自寂天】
正分12-17总论
正分12·不舍愿菩提心(1)不以八法之“失”故舍
正分13·不舍愿菩提心(2)不以八法之“苦”故舍
正分14·不舍愿菩提心(3)不以八法之“毁”故舍
正分15·不舍愿菩提心(4)不以八法之“讥”故舍
正分16·不舍愿菩提心(5)不以忘恩故舍
正分17·不舍愿菩提心(6)不以欺凌故舍
正分18·远五毒(1)不疑不怯所行——与乐代苦
正分19·远五毒(2)戒满离慢
正分20·远五毒(3)降伏嗔恚
正分21·远五毒(4)舍弃贪著
正分22-24总论
正分22·远五毒(5)禅定位对治愚痴A——修唯心定
正分23·远五毒(5)后得位对治愚痴B——于乐境修如幻行
正分24·远五毒(5)后得位对治愚痴B——于苦境修如幻行
正分25-30总论
正分25·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①——布施
正分26·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②——持戒
正分27·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③——安忍
正分28·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④——精进
正分29·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⑤——禅定
正分30·发行菩提心当修六度⑥——胜慧
正分31-35总论
正分31·佛子当力戒者(1)自断
正分32·佛子当力戒者(2)不道彼过
正分33·佛子当力戒者(3)不贪友家
正分34·佛子当力戒者(4)戒除恶口
正分35·佛子当力行者速灭烦恼
正分36·总括前文观心利生
正分37·结行回向所作善根
结分A-D总论
结分A·祈恕偈(1)
结分B·祈恕偈(2)
结分C·祈恕偈(3)
结分D·回向作此《佛子行颂》之善根
简注

修诵简轨
初·皈依发心及前行次第
四共前行
殊胜前行——慈心、悲心、菩提心修法
修心八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
般若心经遮魔修法
事师五十颂
释迦王十二行相赞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随遇皆乐歌——病等转为道用之方式
甘露滴——药师佛修诵简轨
观音净土祈愿文
普贤行愿品
净行品
佛教歌曲
附录一
附录二四不共前行
中·正行次第
后·结行回向次第
轮回中时
附录

智学法师,1991年大学期间,追随显密教法融合之先驱——清定法师披剃出家,从师学修。上师圆寂后,又师从宁玛、噶举大德闭关实修。后于北京、香港等地从事佛法教学研究及译著至今。






   



            






《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图书简介 这本书,凝聚了佛陀教法的精髓,以精炼而深邃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迈向觉悟的三十七个重要阶梯。它并非宏篇巨著,却字字珠玑,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迷失的道路。本书的编纂,旨在将那些难以触及的佛法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修行指南,让每一位有志于佛陀之道的行者,都能从中获得指引与启发。 一、 缘起与核心要义 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众生皆有追求幸福与安乐的愿望。然而,我们往往被无尽的烦恼和执着所束缚,身不由己地在痛苦的海洋中沉浮。佛陀的教法,正是为了化解这份苦难,指引我们走向究竟的解脱。然而,佛法的浩瀚精深,有时也让初学者望而却步。 《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诞生。它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深植于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根本教义,特别是“佛子行”的精髓。“佛子行”,顾名思义,是指佛陀的子女——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而“三十七颂”,则将这些行为准则,浓缩为三十七个清晰的步骤或要点。这些颂子,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联起从凡夫心到佛陀心的转变历程。 本书的“撮要集萃”,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对这些核心教义的深入梳理与提炼。它选取了那些最能代表菩萨道精神、最能指导实际修行的内容,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无限的智慧。本书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或名利,而是源于内心的转化与觉悟。它告诉我们,如何从狭隘的自我中心,转向广阔的慈悲利他;如何从短暂的现世利益,转向永恒的究竟解脱。 二、 结构与内容解析 本书的结构安排,严谨而富有层次。虽然以“三十七颂”为基础,但它并非简单地逐条罗列,而是将这些颂子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涵盖了菩萨行法的方方面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初发心与根基稳固: 任何一段旅程的开始,都需要坚实的根基。《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首先会引导读者认识到修行的重要性,以及发菩提心的必要性。这包括认识无常、苦、空,从而生起出离心,不再贪恋世间虚幻的乐事。同时,也会强调皈依三宝,作为进入佛门的基本承诺,稳固修行之基。 闻思修的实践: 佛法的修行,离不开闻、思、修的环节。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去“闻”——认真听闻佛法,辨别真伪,吸收正法;如何去“思”——深入思考佛法的义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见;以及如何去“修”——将闻思所得,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实践中。这其中会涉及观照自身,认识烦恼的来源,并学习对治烦恼的方法。 慈悲与智慧的并进: 菩萨行法,最为核心的便是慈悲与智慧的并行不悖。本书会详细阐述如何培养慈悲心,从爱护自己,到爱护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时,也会深入讲解智慧的重要性,认识诸法实相,破除我执、法执,证得空性。慈悲是菩萨道的动力,智慧是菩萨道的方向,两者缺一不可。 转染成净的法门: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障碍和违缘。本书会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法门,帮助我们转化这些负面因素。例如,如何将逆境视为修习忍辱和精进的助缘;如何通过安忍,化解嗔恨;如何通过精进,克服懈怠;如何通过禅定,收摄散乱的心;如何通过般若,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法门,都是将烦恼的“染”法,转化为清净解脱的“净”法。 利他与功德的积累: 菩萨的伟大,在于其无私的利他精神。本书会强调,真正的修行,并非仅仅关乎个人解脱,更重要的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包括如何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以积累无量的功德,并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通过度化众生,也同时成就自己的菩提道。 回向与普贤行愿: 修行的圆满,离不开回向。本书会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将所修集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祈愿一切众生都能早日成佛。特别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作为菩萨行愿的最高体现,本书也会对其精髓进行阐述,激励读者发大愿,行大行,最终圆满佛果。 三、 目标读者与价值体现 《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 初学者: 对于刚刚接触佛法,对修行感到迷茫的初学者,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实践蓝图。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知见,避免误入歧途。 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 对于已经有一定修行基础,但感到瓶颈或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的修行者,本书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更精深的指导。它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已有的修证,并在菩萨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对佛法义理感兴趣的读者: 即使没有明确的修行意图,仅仅是对佛陀教法的智慧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本书以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佛教关于人生、宇宙、解脱的深刻洞见。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与完整性: 它将繁杂的佛法义理,浓缩为三十七个清晰的修行要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菩萨行法体系。 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和指导,让读者能够知行合一。 精炼与深刻: 语言简练,但意蕴深厚,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智慧的闪光,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启发性与引导性: 它如同一位慈悲的导师,引导读者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指引一条通往究竟解脱的道路。 大乘精神的弘扬: 本书的核心在于弘扬大乘菩萨行,强调慈悲利他,与众生一同走向觉悟,体现了佛教最崇高的精神。 四、 结语 《佛子行三十七颂 菩提行法撮要集萃》是一本值得所有寻求智慧、渴望解脱的众生阅读的书籍。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用生命去实践的指南。愿本书的问世,能为更多人打开一扇通往觉悟的大门,让慈悲与智慧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众生的心田,最终共同抵达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我感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流畅感。它并非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分段,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适。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仿佛作者在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一步步深入到更核心的内容。那些复杂的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被层层剖析,即便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相对容易地抓住脉络。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正文的纯粹性,又不失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这种编排的智慧,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心境的深刻理解——既要给予知识的深度,也要兼顾阅读的友好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漫游,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它所引用的观点和案例,显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和广泛的考证。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不仅对核心思想有透彻的理解,更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明脉络中进行考察。这使得书中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洞察力。这种宏大的视野,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法门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背后的世界观是如何塑造和支撑这些实践的。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全新角度。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智慧的门,它鼓励读者去超越眼前的困惑,以更开阔的心胸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繁复的图文也能让人一览无余。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在是一种享受。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让人在接触实体的过程中,便已然进入一种平和的状态。特别是封面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内容的庄重与深远。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书脊的处理,不仅稳固,而且在书架上摆放时也很有格调。这本书放在手里,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珍藏。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绝对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能让人沉浸其中,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融合体。它既有传统经典文字的那种凝练和韵味,又没有显得过于晦涩难懂。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保持原意的准确性的前提下,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阐释。你会发现,一些看似深奥的教义,在经过这样的转译后,变得具体可感,甚至能与当下的生活产生某种共鸣。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的要求,也能让刚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感到亲切。其中一些段落的措辞,甚至带有一丝诗意的哲思,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汲取,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人在领悟文字表象之下更深层含义时,感到由衷的振奋。

评分

我必须赞叹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它绝不是零散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从宏观的理念构建,到具体的实践路径,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浑然一体。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通过对全书的研读,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完整的思想地图,每个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这种“大局观”的呈现,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和掌握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回答了“是什么”,更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