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寫給21世紀中國人的中國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國?麵對這個問題,我們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輕,也不需要急於擺脫他者眼光的自負,而是可以帶著建基於悠遠曆史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體認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
於是,我們更需要中國史學傢探求曆史的真實,親切自然地呈現史學成果,來滿足大眾對曆史知識的渴求。中國史領域新一代領軍學者懷著敬意與溫情,重建中國曆史進程,呈現瞭這套中國通史讀本。我們這些21世紀的中國人,正需要這樣一套紮實親切、兼收並蓄的通史,來瞭解自己身上承載的傢國曆史。
【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的中國史,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的誠意力作】
“新編中國史”是少有的當代中國學者聯閤撰寫的中國通史,王子今、王小甫、遊彪、張帆等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傾力襄助。在他們看來,重新創建整個中國史敘述的結構框架,寫齣一套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的中國史,是整整一代學人的責任。融會吸收國內外已有的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為止中國史研究的新進展,嚮社會大眾提供關於中國史的和正確的知識是“新編中國史”首先追求的目標。
【傳統中國史學學風與現代世界眼光相結閤】
“新編中國史”各捲著者均為中國史領域的領軍學者。這一批中國曆史學人見證瞭中國社會的封閉與開放,他們的學術訓練紮根於中國傳統史學,又吸收瞭歐美史學的問題意識。傳統史學的史料工夫,使他們的研究細密紮實,文字沉靜內斂,句句以史為據;歐洲史學的學風、方法和論點,則讓他們不拘泥於特定史觀,具備世界眼光。二者結閤,為我們呈現齣一套嚴謹紮實而有新思創見的中國通史。
【用學界共識構建框架,融入學人觀點以啓發新知】
作為麵嚮大眾的通史著作,“新編中國史”建基於學界通識,凸顯學術整體走嚮,嘗試為讀者提供認識中國的基本框架。同時,各捲著者亦在書中融入相對獨立的學術觀點和前沿視角,以期與讀者一同讀史知新。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從國際視角看待隋唐五代,強調隋唐帝國與外部世界的融通,反觀混血王朝的誕生與崛起。
【展現中國曆史的宏大與精微,呈現中華文明的全景畫捲】
朝代更迭,政治興衰,這是曆史的大走嚮;日用常行、思想情感,這是曆史的動人細節。“新編中國史”各捲作者既留意中國傳統王朝社會的周流演變,通過各個朝代的政治發展把握宏大的曆史脈絡,又不忘關注衣食住行、民間禮俗、精神氣象等曆史的細微之處,展現齣一幅中國曆史鮮活的全景圖。
【一套麵嚮社會大眾、雅俗共賞、人人愛讀的通史著述】
“新編中國史”意在為大眾提供、有據的曆史知識,因而行文嚴謹卻不刻闆,文字曉暢,娓娓道來。叢書還特彆設計瞭“人物小傳”“曆史術語解說”等欄目,對於一般讀者也有輔助之功。無論是希望建立曆史認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曆史的年壯者,還是願意溫故知新的年長者,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兩岸閤作,曆時10年,精心打造21世紀中國史新典範】
“新編中國史”由颱灣三民書局組稿,從成稿刊行,到修訂編校,直至中信齣版社大陸版問世,曆時10年有餘,凝結兩岸學人、齣版人心血,代錶兩岸文化交流成果。兩岸麵嚮未來,共同書寫曆史,竭力打造屬於21世紀中國人的國史新典範。
【設計精美,製作考究,典藏之選】
“新編中國史”全套以精裝呈現,裝幀設計精美考究,各捲封麵中融入瞭不同時代的精神氣象,體現傳統中國的美學底蘊,相當適閤個人和傢庭典藏。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為“新編中國史”中的一捲。隋唐的大一統之治,孕育於魏晉南北朝的亂局。隋唐帝國除舊染,啓新機,引萬國來朝,彆創世局。就連唐亡後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也為後來帝國重新整閤埋下瞭伏筆。這段我國古代史上少見的大一統時期,以其光明、自由、開放、發達聞名於世。
隋結束瞭南北朝的戰亂割據局麵,整閤瞭分裂的中國;唐承隋製,開拓進取,以聞名於世的兩個治世將統一王朝發展瞭三百餘年。隋唐製度文明因繼承和創新而臻於成熟,逐漸擺脫前代政治的窠臼,更以科舉製開後世之先,走嚮務實的官僚士大夫政治。開明、開放的隋唐時代盡顯盛世氣象:商業繁榮,迎來送往;技術勃興,留下眾多令後人驚嘆的成就;社會多元,各族,風氣自由開明;文化昌盛,塞外文化注入瞭新鮮血液,中外文化交流將中華文明帶嚮世界。璀璨的世界帝國就此開啓。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展現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以及時人生活的真實圖景,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展開“隋唐”這幅古老的捲軸,呈現齣氣勢磅礴、異彩紛呈的全景圖。
自 序
章 隋?統一國傢的再建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第三章 唐初國傢權力的強化
第四章 武則天革唐為周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第六章 安史之亂及其社會影響
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與五代十國
第八章 隋唐時代的經濟發展
第九章 隋唐時代的文化成就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
第十一章 隋唐時代的中外關係與文化交流
附 錄
大事年錶
帝係錶
注 釋
參考書目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於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史本科畢業,1989年獲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學位,199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特聘。主要方嚮為隋唐史、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與周邊關係史。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邊塞內外——王小甫學術文存》,編著有《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資治通鑒>選注》。目前從事中國中古政治文化研究。
章
隋?統一國傢的再建
開皇九年(589)隋平陳,結束瞭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麵。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隋統一的格局和規製為唐朝所繼承,從而開創瞭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局麵。
節 隋朝的建立
一、楊隋代周及其曆史文化評價
581 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這一行動得到瞭漢人官僚的支持。楊堅本是周宣帝天元大皇後楊麗華的父親,580 年宣帝死,漢族官僚劉昉、鄭譯等即矯詔以楊堅輔政。楊堅執掌政權以後,相繼討平瞭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人的反叛,盡誅宇文氏宗室諸王,翦滅宇文氏勢力,僅九個月多,便攘奪瞭北周皇位。楊堅在北周為隋國公,於是定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1—604)。
關於楊堅以隋代周,不同於魏晉南北朝時代那些短命王朝的更替,有必要放到經過長期的政治分裂、族群和文化整閤,中華民族、中國社會發展到瞭一個新階段這樣一個大的曆史背景下來觀察。
南北朝後期,盡管全國尚未實現政治統一,但各地對統一文化的認同感卻日趨增強。例如,北朝自魏孝文帝改製以後,中原文化發達,雖然後來東、西魏分裂,但文化之正統仍在山東,遙與江左南朝並為衣冠禮樂之所萃。西魏權臣宇文泰則采取彆一係統之漢文化,以籠絡其部下之漢人,而這種漢化又有異於高氏治下洛陽鄴都及蕭氏治下建康江陵承襲之漢魏晉係統。宇文泰“此新途徑即就其割據之土依附古昔,稱為漢化發源之地(魏孝文之遷都洛陽,意亦如此,唯不及宇文泰之徹底,故仍不忘南侵也),不復以山東江左為漢化之中心”,史傢稱之為“ 關中本位政策”。所以,所謂“關中本位政策”,實際是一種自樹正統的形鮮卑、實漢化政策。
宇文泰以這種政策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族群以及其他鬍漢土著,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集團,不但物質上處於同一利害關係,精神上亦必具同齣一源之信仰,受同一文化之熏習,此即所謂“關隴集團”。北周、隋、唐三代皇室均齣此同一集團。
唐高祖李淵與隋煬帝楊廣為姨錶兄弟,其妻與周宣帝宇文贇為姑錶兄妹,而周宣帝又是隋煬帝的親姐夫。因此可以說,周、隋、唐三朝的改朝換代,其實隻是政權在同一集團的不同傢族間易手換位。
隋唐兩朝繼承宇文氏之遺業,仍舊實行“關中本位政策”,即繼續在南北朝族群與文化整閤的曆史進程上嚮前推進。因此隋唐文化實際上繼承瞭“南北朝正統”,是一種統一混閤的文化。如史傢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彆創空前之世局。”隋唐時代中華文明之所以超邁往古而繁榮昌盛,就因為它並不僅僅繼承瞭此前數百年的中原文化遺産,而且還是與周邊眾多族群、多種文化整閤的結果,甚至還吸納攝取瞭許多外來文明的成果。
隋文帝楊堅著籍弘農楊氏,協助他修治國政的謀臣主要有蘇威、高熲。蘇威係齣武功蘇氏,為關隴漢人世傢;高熲自言渤海蓨人,為入關的山東武人。他們都屬於“關隴集團”內與北鎮武將閤作的漢人豪族。隋文帝掌握政權以後,頒布過兩道重要的政令:
(1)取消西魏、北周功臣所賜的鮮卑姓氏。
(2)廢除北周“六官”製度,復行魏晉官製。
道政令頒布於楊堅討平尉遲迥等人叛亂、翦滅宇文氏諸王以後的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十二月癸亥,已是楊堅受禪稱帝的前夕;第二道政令則頒布於隋文帝即位的當天。這說明,北周後期,關隴漢人期望打破北鎮武將集團的壟斷,爭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暴崩,權力齣現真空,漢人豪族便發揮力量,共同擁戴與漢人關係密切的外戚楊堅,建立以關隴漢人豪族為本位的隋朝新政權。新政權以繼承漢人傳統政治、文化自居,力求打破以武將為主體的北周政治體製,於是進行瞭一係列改革,而隋朝政權就在這個基礎上嚮大一統進展。
二、隋初政治經濟措施
中國文物典章至隋有一大變,這是不爭之事實。不過,“李唐傳世將三百年,而楊隋享國為日至短,兩朝之典章製度傳授因襲幾無不同,故可視為一體,並舉閤論”;加之有關資料也以唐代為完備,故具體製度內容到唐代再詳細講,這裏先交代一些變化情況。
(一)製定律令
史傢以為:“隋唐之製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因素,不齣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所謂(北)魏、(北)齊之源者,凡江左承襲漢、魏、西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自東晉至南齊其間所發展變遷,而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模仿采用,傳至北齊成一大結集者是也。其在舊史往往以‘漢魏’製度目之,實則其流變所及,不止限於漢魏,而東晉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內。舊史又或以‘山東’目之者,則以山東之地指北齊言,凡北齊承襲元魏所采用東晉南朝前半期之文物製度皆屬於此範圍也。又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製定之典章製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派。所謂梁、陳之源者,凡梁代繼承創作陳氏因襲無改之製度,迄為楊隋統一中國吸收采用,而傳之於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後半期內其文物製度之變遷發展乃王肅等輸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孫未能采用,而北齊之一大結集中遂無此因素者也。舊史所稱之‘梁製’實可兼該陳製,蓋陳之繼梁,其典章製度多因仍不改,其事舊史言之詳矣。所謂(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創作有異於山東及江左之舊製,或陰為六鎮鮮卑之野俗,或遠承魏、(西)晉之遺風,若就地域言之,乃關隴區內保存之舊時漢族文化,以適應鮮卑六鎮勢力之環境,而産生之混閤品。所有舊史中關隴之新創設及依托周官諸製度皆屬此類。”這是隋唐製度繼承前代的大緻情況。
《隋書?刑法誌》略雲:“高祖既受周禪,開皇元年,乃詔尚書左僕射、勃海公高熲……更定新律,奏上之,多采後齊之製而頗有損益。三年,又敕蘇威、牛弘更定新律,自是刑綱簡要,疏而不失。”開皇三年(583)修改頒布的新律就叫《開皇律》,與此同時還製定瞭《開皇令》。
《開皇律》中有“戶婚律”,其中對立戶、婚姻等問題做瞭規定,這些規定直接關係到均田令的實施。《開皇令》中有關於中央機構“三省六部製”的規定,具體情況可以從唐代製度及唐人和後世學者的論述、考據中推知梗概。隋朝對魏晉省製的重要改革主要有以下兩點:
(1)中書、門下二省由宮中近臣轉變為朝官。
(2)三省長官“參掌朝政”成為定製。
隋避楊忠諱,稱中書省為內史省,中書令為內史令。《唐六典》捲九“中書令”條:“(隋)文帝廢三公府寮,令中書令與侍中知政事,遂為宰相之職。”《通典》捲二一《職官典》三“宰相”條:“隋有內史、納言,是為真宰相。”這意味著宰相由一人獨任改為多人閤議製,這是隋朝的創舉。因此可以認為,隋文帝改定三省製之後,“秦漢以來的個人開府宰相製的殘餘(就被)徹底蕩除”瞭。
三省六部之外,還有九寺三監。寺、監的名稱和職能許多都是從前代繼承下來的,如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鴻臚、司農、太府等。那麼尚書六部和寺、監是什麼關係呢,其職權差異在哪裏呢?一般認為:“尚書六部二十四司上承君相之製命,製為政令,頒下於寺、監,促其執行,而為之節製;寺、監則上承尚書六部之政令,親事執行,復以成果申於六部。故六部為上級機構,掌政務(即政令);寺、監為下級機關,掌事務。……尚書六部既為政務機關,掌政令,故官員不必多,而地位權勢特隆;九寺諸監為事務機關,故地位權勢不甚隆,而組織常龐雜。”
(二)改革地方官製
開皇三年(583)十一月,楊尚希、蘇威等請廢郡,文帝乃下詔正式將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兩級製行政機構,將州府與軍府閤一,由刺史統領,廢罷境內五百餘郡,改變瞭地方“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況;大業三年(607),又改為郡、縣兩級。
地方行政機構的簡化,節省瞭國傢的開支,加強瞭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製。但中國地域遼闊,地方行政僅設兩級,未免鞭長莫及,這是後來盛唐時代使職差遣大肆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曆史上多次齣現地方行政兩級與三級的反復。盡管三級製放權,有利於地方發展,但大臣權重,往往於中央集權不利,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隋朝削弱地方官吏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另一個措施是在《開皇令》中規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並每年由吏部考核殿16。此後又規定:州、縣佐官三年一換,不得重復任用。有隋一代,吏部選用地方官全都用外地人。由此結束瞭世族豪強壟斷地方政權的局麵。
大傢知道,自漢代以來,地方官有闢召屬吏的權力,因而結成地方勢力,形成世族、豪門。至曹魏行“九品中正”,更增強瞭這種趨勢。然而,北齊後主時“帑藏空竭,乃賜諸佞幸賣官,或得郡兩三,或得縣六七,各分州郡,下逮鄉官亦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敕用郡功曹”。這本來是北齊時的一件敗政,隋朝因襲之並加以普遍化,將一切官吏任命之權歸於省司(吏部)以加強中央集權,堪稱善於揚棄。史傢評價此事“悉廢漢以來州郡闢署僚佐之製,改歸吏部銓授,乃中國政治史上中央集權之一大變革也”也就是說,在秦統一將地方政府變成中央的派齣機構之後,隋朝又使地方吏員全都變成瞭中央的派齣人員,故後來中國人習慣把任職當差統統說成是吃“皇糧”。
(三)創立並實行科舉製
除瞭上述任官製度之外,隋朝在選舉製即人纔選拔製度方麵進行瞭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這就是實行科舉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選任實行的是九品中正製,其本意也是為瞭給戰亂中的人纔任用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可是,隨著士族勢力的發展,這一製度逐漸被世傢大族所把持,對官吏的任用實際上是隻看門第,不論纔學,使九品中正製淪為鞏固門閥政治的工具,形成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麵。
開皇三年(583),隋朝廢除瞭九品中正製,先改為薦舉,後來代之以由中央直接考選人纔的科舉製。一般認為,科舉製始於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項製度從大業元年(605)詔復國學開進士科起,到1905 年清朝光緒皇帝發錶上諭“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延續瞭一韆三百年。文職官吏實行考試選拔的任期製,這是隋唐統治者在政治製度上的一大創新。這種辦法是開一個科目考試,因此又叫“開科取士”,即“科舉”。與此前選舉製度(察舉製、九品中正製)相比,科舉製有兩個特點:
(1)選人不限傢世,庶族寒人可以投牒自舉,通過考試進入仕途,不需要預先經過地方世族豪門的推薦和評定。
(2)由中央政府考選人纔,地方官吏隻能奉行中央命令,負責考選而無闢用之權。白丁能否釋褐任官,以考試閤格與否為準。
科舉製度不僅使官員的選拔有瞭一個確定的標準(考試成績),使參政機會更加公正,還開拓瞭社會人纔資源,擴展瞭人纔流動空間,使政治更為透明、公開。這在當時對於強化國傢和廣開纔路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改革府兵製
府兵製産生於西魏大統(535—551)年間,廢於唐天寶(742—756)年間,前後經曆凡二百多年,其間變易增損之處不少。然而後代研究曆史的人往往忽略時代前後的變化,隻依據該製度後期即唐代的材料,推說其前期即隋以前的史實,這樣以孤立、靜止的觀念去解說一項前後有很大不同的製度,不利於認識理解這一中古史上的重要問題,反而容易增加誤會。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20 一般認為,隋代府兵製度變革有兩個特點:
(1)比北周武帝以府兵為侍官番上宿衛更進一步君主直轄化,即禁衛軍化。
(2)比北周武帝募百姓(即漢人)為兵更進一步擴大徵調,即實行兵農閤一。
這樣的製度與西魏初創府兵時“ 自相督率,不編戶貫”的兵農分離之製已經根本不同瞭。如史傢所說:“府兵製之前期為鮮卑兵製,為大體兵農分離製,為部酋分屬製,為特殊製;其後期為華夏兵製,為大體兵農閤一製,為君主直轄製,為比較平民製。其前後兩期分劃之界限,則在隋代。周文帝(宇文泰)、蘇綽則府兵製創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其變革之人,唐玄宗、張說其廢止之人,而唐之高祖、太宗在此製度創建、變革、廢止之三階段中,恐俱無特殊地位者也。”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跳脫齣傳統史書框架、用更加生動鮮活的筆觸來解讀曆史的著作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它沒有像許多教科書那樣,從某個固定的“正確”視角齣發,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加立體、多元的方式來呈現隋唐五代的曆史圖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世界帝國”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並非簡單地將唐朝視為一個地理上的龐大疆域,而是著重強調瞭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包括其政治製度、文化思想、科技藝術對周邊國傢乃至更遠地區的輻射和吸引力。書中對當時中外交流的描寫,從遣唐使的到訪,到各國商人的往來,再到宗教文化的傳播,都展現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自信的中國形象。我之前對這個時期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錶麵的曆史事件,比如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些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影響,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於“開明開放”精神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更體現在對內政治革新、社會發展的追求。書中對科舉製度的演變、對人纔選拔機製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為瞭追求更高效、更公平的治理而付齣的努力。盡管曆史的進程總是充滿麯摺,但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發現,這本書在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上,也非常講究,它不僅僅依賴於官方史書,還藉鑒瞭大量的考古發現、碑刻銘文、民間傳說等,這些多元化的視角,使得曆史的呈現更加飽滿和可信。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書中所述與現在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對比,思考曆史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們當下可以從那個時代汲取哪些養分。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隋唐五代這段時期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拜讀瞭《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一書。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史詩般的 grandeur,讓人對那個充滿變革與輝煌的時代充滿瞭無限遐想。“世界帝國”四個字,預示著這本書將帶我們審視一個在世界格局中舉足輕重的中國;而“開明開放”則點明瞭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這與我以往對某些保守王朝的認知形成瞭鮮明對比,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欲望。中信齣版社齣品的這本書,從其精美的裝幀到清晰的排版,都透露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讀者的尊重。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磅礴的氣勢和生動的筆觸所吸引。他並非僅僅敘述曆史事件的發生順序,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勾勒齣那個時代波瀾壯闊的畫捲。書中對於“世界帝國”的闡釋,超越瞭單純的疆域概念,更強調瞭其在文化、經濟、政治上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唐朝與周邊國傢,乃至更遙遠地區的交流互動描寫印象深刻。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往來,佛教、景教等宗教的傳入與傳播,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藉鑒與融閤,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化的中國。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使得那個時代的中國成為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同時,“開明開放”的精神,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這不僅僅體現在對外政策上,更體現在內部的政治改革、文化繁榮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作者通過對科舉製度的詳細剖析,對不同階層人們生活的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瞭那個時代在製度探索和人性關懷方麵的進步。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揭示一個時代之所以能夠輝煌的內在邏輯。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開放與包容往往是文明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這本書的興趣,首先源於其極具吸引力的書名。中信齣版社齣品的書籍,往往在內容深度和可讀性上都有較高的保障,這進一步增加瞭我的期待。當我翻開這本書,作者便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隋唐五代的曆史畫捲。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史學框架,而是以“世界帝國”為切入點,將那個時代的中國置於全球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唐朝作為“世界帝國”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化的中國。它不僅僅是疆域的遼闊,更在於其強大的文化、經濟、政治輻射力,以及對世界文明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絲綢之路的繁榮,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閤,都在書中得到瞭生動而細緻的展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開明開放”精神的解讀,它不僅僅體現在對外政策上的包容,更體現在內部的政治改革、文化創新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作者通過對科舉製度的演變、對不同民族政策的探討、對文化藝術的繁榮的描寫,展現瞭一個自信、多元、充滿活力的時代。他善於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翔實的細節,將曆史人物的命運、社會生活的變遷,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瞭長安城的霓虹,聽到瞭不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激情與創造力。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開放與包容是文明繁榮的重要基石,而這種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這本書名時,腦海中就浮現齣那個氣勢磅礴、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中信齣版社的名字,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品質和內容有瞭初步的信心。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沒有僅僅將隋唐五代史視為一個局部的曆史事件,而是將其放置在“世界帝國”的宏觀框架下進行審視,這讓我對那個時代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當時中國如何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描繪得細緻入微,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高度開放、自信、充滿活力的中國。而“開明開放”的精神,更是貫穿於全書的始終,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改革創新,體現在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接納,體現在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描繪,從長安城的繁華景象,到邊塞將士的豪情壯誌,從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曆史的溫度。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他善於引用生動的史料和具體的例子,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變得清晰易懂。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國傢和文明的崛起,離不開開放的心態和包容的精神。
評分我一直以來對中國曆史上那些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時期特彆著迷,而隋唐五代無疑是其中最令人神往的時代之一。《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這本書,僅僅從書名來看,就足以勾起我的強烈好奇心。中信齣版社作為國內知名的齣版社,其齣品的書籍通常都具備相當的學術水準和可讀性,因此我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待。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確超越瞭許多同類題材的作品。作者沒有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將隋唐五代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帝國”的視角下進行審視。這讓我深刻理解瞭那個時代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再隻是一個封閉的東方文明,而是真正與世界各地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書中對絲綢之路的描寫,對不同文明、宗教、文化的融閤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多元而包容的中國。而“開明開放”的精神,更是作者著力展現的那個時代的靈魂。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創新,體現在對人纔的渴求和任用,體現在文化藝術的繁榮,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史料,將曆史事件和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目睹瞭那個時代的繁華景象,親耳聽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呼喊。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讓我反思,一個國傢如何纔能真正實現強大的同時,保持開放與包容,從而贏得世界的尊重。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這本書名時,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索欲望。中信齣版社的齣品,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和深度有瞭基本信心。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一個好的曆史讀物,不僅要忠實於史實,更要能夠帶領讀者走進那個時代,感受曆史的溫度。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將隋唐五代時期描繪成瞭一個真正的“世界帝國”,這不僅僅是指其疆域的遼闊,更重要的是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書中詳細闡述瞭當時中國如何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的文明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是商業上的互通有無,更是文化、科技、思想的相互激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不同文化在長安城共存的描寫,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這裏匯聚,共同創造著一個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社會。而“開明開放”的特質,更是那個時代最閃耀的標簽。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不斷革新,例如對科舉製度的完善,對人纔的廣泛吸納;也體現在文化思想上的兼容並蓄,對不同宗教、不同學術流派的寬容;更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對女性社會地位的相對提升,對藝術創作的鼓勵等等。作者在敘述時,並非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具體的例子,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變得清晰易懂。他對人物的刻畫也頗為傳神,讓我看到瞭許多曆史上風雲人物的真實一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比如當時的服飾、飲食、娛樂方式,這些細節雖然微小,卻能夠真實地反映齣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隋唐五代時期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與智慧的偉大時代。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接觸到瞭一本名為《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的書,雖然我不是曆史專傢,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重新審視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窗戶。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宏大的敘事感,“世界帝國”四個字,立刻勾勒齣一個在當時東方乃至全球都極具影響力的強大文明,“開明開放”則描繪瞭其內在的精神氣質,這與我腦海中固有的某些曆史印象形成瞭有趣的對照。中信齣版社的齣品,也讓我對書籍的品質有瞭一定的期待。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裝幀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扉頁上的插圖,雖然我當時還未能完全理解其含義,但已經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魅力。翻開書頁,躍入眼簾的並非枯燥的年代記述,而是作者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書中對於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生活的描繪,細緻入微,從都城長安的繁華景象,到邊塞將士的豪情壯誌,再到文人墨客的吟詩作對,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我眼前展開。我尤其對書中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商業貿易的描寫印象深刻。書中詳細介紹瞭絲綢之路上的繁榮景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融閤,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世界帝國”,並非僅僅是軍事上的徵服,更是一種文化和經濟上的輻射力。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使得那個時代的中國,成為瞭匯聚四方來客、兼容並蓄的萬國來朝之地,這在世界曆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人們生活的描繪,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真實麵貌,貴族的奢華,平民的辛勞,官僚的腐敗,以及各方勢力的角逐,這些都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復雜的社會肌理。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製度、什麼樣的思想,造就瞭這樣一個開放包容、欣欣嚮榮的時代?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最終導緻瞭這個偉大帝國的衰落與分裂?這本書,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的探求欲。
評分拿到《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這本書,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畫麵,是那個時期壯麗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盛況,是衣袂飄飄的仕女,是奔馳在大漠上的駝隊。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和想象空間,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中信齣版社作為一傢知名的齣版社,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和編排設計都有著很高的期待。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隋唐五代的曆史置於整個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來考察,這讓我擺脫瞭以往那種“以中原為中心”的狹隘視角,重新認識到瞭那個時代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書中對“世界帝國”的定義,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和疆域的擴張,更著重於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的輻射能力,以及其對周邊乃至更遠地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絲綢之路的描寫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橋梁。不同文明在這裏交匯融閤,創造瞭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而“開明開放”的精神,更是貫穿於全書的始終。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不斷革新,體現在對人纔的渴求和任用,體現在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書中對唐朝對外開放政策的詳細闡述,以及其對當時社會産生的積極影響,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自信和活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作者並非直接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翔實的細節,將曆史人物的命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曆史的脈搏,體味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我非常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挖掘,比如當時人們的服飾、飲食、娛樂方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夠勾勒齣一個真實、鮮活的時代風貌。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宏大曆史敘事與細膩生活描繪相結閤的書籍情有獨鍾,而《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恰恰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著作。中信齣版社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瞭這本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而書名本身則勾勒齣瞭一個令我嚮往的時代圖景。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隋唐五代史的認知,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例如統一的王朝建立,以及隨後的分裂與動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將隋唐五代置於整個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世界帝國”的含義。它並非僅僅是地理上的擴張,更是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等全方位的輻射能力。書中對絲綢之路的描繪,讓我仿佛看到瞭萬國來朝的盛況,感受到瞭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碰撞的活力。而“開明開放”的精神,更是貫穿於全書的始終,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創新,體現在對人纔的尊重與任用,體現在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與吸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細緻描繪,從長安城的繁華景象,到邊塞將士的豪情壯誌,從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其中。作者在引用史料的時候,也非常講究,不僅有官方正史,還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碑刻銘文,以及一些零散的民間記載,這些多元化的視角,使得曆史的呈現更加立體和真實。我發現,書中對一些具體問題的探討,例如當時對外貿易的細節,不同宗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都做得非常深入,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文化生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曆史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對於一本曆史著作而言,《新思文庫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預示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敘事,一個在世界舞颱上閃耀的東方文明。中信齣版社的品牌效應,讓我對本書的品質有瞭初步的期待。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立刻被作者磅礴的氣勢和開闊的視野所摺服。他沒有將隋唐五代史局限於中國一隅,而是將其置於全球史的宏大框架之下,深刻闡釋瞭“世界帝國”的真正含義。書中對那個時期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行瞭詳盡的描繪,從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到海上貿易的興盛,再到文化、宗教、科技的傳播與交流,無不展現瞭一個高度開放、自信且極具吸引力的東方文明。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長安城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描寫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僧侶、學者匯聚於此,帶來瞭不同的語言、習俗、思想,共同構建瞭一個多元共融的文化圖景。而“開明開放”的精神,更是貫穿於全書的始終,它體現在政治製度的不斷革新,例如科舉製度的完善和對庶族地主的任用;體現在思想文化的自由繁榮,各種學說、宗教得以傳播;也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對女性地位的相對提高,對藝術創作的鼓勵。作者的敘述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他善於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和生動的人物故事,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繁華景象,聽到不同民族的歌聲,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勃勃生機。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對曆史智慧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國傢或文明之所以能夠走嚮輝煌,開放與包容是不可或缺的品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