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历史系列(套装共4册)(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

极简历史系列(套装共4册)(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中国史
  • 科学史
  • 海洋史
  • 科普
  • 文化
  • 知识
  • 套装
  • 极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515
商品编码:18376989432
丛书名: 极简历史系列(套装共4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金秋特惠促销
中信集团旗下,正版销售,49包邮
33.00
81.00
25.90
25.30
30.50
29.20
29.50
21.9
59.84


 

书名:极简历史系列(套装共4册)

定价:160.00元

作者:[美]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美]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美]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英]菲利普·德·索萨(Philip de Souza)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1

页码:107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0515


 

 

(1)极简阅读——互联网世代的知识断舍离。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极简阅读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知识的全新态度和理念。

《极简历史系列》就是希望帮助读者,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洞见。该系列每本书200-300页的篇幅,安心坐下来,一天时间内就能读完;却能帮助我们便捷高效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框架,极大地开拓思维眼界。


(2)重要的主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从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到海洋文明史,《极简历史系列》关注真正至关重要的主题,理清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脉络,让我们从全新视角认识世界和自身,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3)权威的作者——大师联手确保知识品质。

《极简历史系列》的作者都是来自各领域的大师学者。大家小书,厚积薄发,确保内容简洁精悍,而不失知识品质。


(4)热销的经典——不可错过的现象级阅读潮流。

《极简历史系列》的第一本书《极简人类史》推出后持续热销,上市后短短3个月销售突破10万册,跃居京东网、当当网和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并长期占据开卷数据学术文化版块TOP50。

《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等《极简历史系列》后续图书的上市,将掀起“极简阅读”的现象级热潮。


 

 

《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是著名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大历史”的开创者;比尔?盖茨斥资5000万美元,与他一起打造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公众的免费网络课程——“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


《哈佛极简中国史》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是汉学巨擘、东亚史权威,早年师从费正清、赖世和、史华慈、杨联陞等大家,现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极简科学史》作者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则是美国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拥有多个博士学位的传奇女性,也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权威。


《极简海洋文明史》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德?索萨(Philip de Souza),他长期致力于海洋史和全球史研究,同时是英国航海考古协会会员和皇家历史学会会员。


 

 

《极简人类史》所获赞誉推荐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视野宏大的人类简史,它在短小精悍的篇幅内,清晰地勾勒出现代智人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史的恢弘背景下,反思人类过去的生存法则,追问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这本书为我们认清人类世界,提供了一种超凡的视野,书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引领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我喜欢学习新事物,那是一种奇妙的旅程。但你还不知道我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全景的,也正是那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大历史”正是一门这样的课程,它把所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它使用时间线、系统的理解方式与历史视角,把所有相关的事物汇集在一个大框架之下。这正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门绝无仅有的课程,我鼓励你们不妨一试。

——“微软之父” 比尔?盖茨


恺撒一句名言,总结了征战高卢的10年峥嵘往事:我来、我见、我征服!现在,大卫?克里斯蒂安用同样卓绝的见识,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勾勒出人类25万年的发展进程。他比恺撒更能高谈阔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集体学习能力如何促进技能的提升,并且促进人口、财富、实力的增长。要想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认清自己,《极简人类史》就是一个快速、便捷、令人服膺的途径!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 威廉?麦克尼尔


《极简科学史》所获赞誉推荐


一部引入入胜的科学简史。

——《书单》(Booklist)


文字流畅,赞扬了人类好奇心所带来的势不可挡的力量。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极简科学史》是一部趣味性极强且独一无二的综述性著作。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一个简明、信息丰富的读本,让读者可以通过塑造了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家的视角来理解科学。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极简科学史》精湛描绘了自最早的哲学家以来,那些帮助拓展了人类知识边疆的伟大心灵……对大众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讲述科学知识进步历程的指南。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实现这些创新的科学家,这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保罗?萨瑟兰(Paul Sutherland,BBC《仰望夜空》杂志)


《极简科学史》让读者们聆听到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科学家的声音……叙述精练。鲍尔的这部科学指南,为我们揭示了每部经典科学著作的深层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还原了其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中所处的背景。

——艾伦?赫什菲尔德(Alan Hershfeld,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物理学教授)


《极简海洋文明史》所获赞誉推荐


海洋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极简海洋文明史》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独立报》(Independent)


《极简海洋文明史》堪称一部完美而且鼓舞人心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全球史入门导读……索萨提出的结论清晰、精辟,值得称赞!

——《水手之镜》(The Mariner's Mirror)


 

 

《极简人类史》致中国读者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关于人类的极简历史。今天的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发生的事件可以影响整个世界,而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如澳大利亚、俄罗斯或巴西)的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国历史,也应该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对大家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极简人类史》的中文版,能够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奇特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当我们审视整个人类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很有趣也很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学会了运用各种方式掌控环境,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多样资源与能源。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之所以可以积累信息,是因为人类语言的特殊力量,让每个个体都可以与他人交流思想,并且从成千上万的其他个体身上,学习知识和经验。通过分享新信息,早期人类学会了在世界各地迥异的环境中生活。从人类的诞生地东非,到中东地区,到亚欧交界区域,再到亚洲、澳大利亚,最后抵达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人类的足迹逐渐遍布全球。随后,大约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利用农业改造自然。农业使我们掌握了生物圈中流动着的各种能量,人类不断地改造环境,种植和养殖更多对人类有用的农作物和动物。随后,在刚刚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3 亿年以来,在化石燃料中不断积聚的巨大能量。化石燃料的发现为今天的高科技世界奠定了基础。


今天,人类主宰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改造了人类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成员过上了健康、富裕的生活。但是有了能力,责任也随之而来。整个生物圈未来千百年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抉择,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掌握了足以改变全球的强大能力。我们正在改变全球气候系统,我们正在改变海洋的化学构成,我们正在耗尽地下水资源,我们占用了地球绝大多数的土地和资源,使其他物种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如今,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超过了过去6500 万年的任何时期。


我们只有从各自的国家、民族历史中退后一步,将整个人类历史当成整体来审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即将面临的挑战。而为了更好地认清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退后,将人类史置于更宏大的地球史甚至宇宙史中来观察。《极简人类史》就是将人类史作为宇宙史的一个章节来描述。用这种方式观察人类史是新兴学科“ 大历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历史利用现代科学证据和学术成就,解读宇宙如何从“ 大爆炸”中诞生,越来越复杂的事物如何在宇宙中产生——从恒星到新的化学元素,再到行星,最终形成生命并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改造的全球社会。今天的全球社会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事物之一,而这种复杂度不断提升的历程,讲述的正是人类的故事。


《极简人类史》向诸位呈现了这样一部“大历史”。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向中文读者提供一种令人振奋的、审视人类历史的新方式,一种将人类历史视为更宏观宇宙史一部分的新视角。

希望诸位“悦读”我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

大卫?克里斯蒂安,2016 年1 月


《哈佛极简中国史》前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后来与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没或取代了。诚然,中国文明也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在发展变化,尽管融合了外来的影响,但从未被完全淹没。公元7 世纪到8 世纪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及越南,确定了今日之“东亚”的范围,中国的诗歌、文学和艺术在这一地区依然具有影响力。如今,中国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国,经济增长迅猛。要理解当今世界,必须理解中国,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

本书最早是《世界文明的遗产》(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书中“中国”数章的扩充。再版时对这些章节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原先用罗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称和术语改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增补。

本书力图为中国历史进程建立一个编年框架并进行概述,在关注统治王朝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关注。有大学讲师希望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并指定(相关)专著、文献、小说和电影。本书文字简明,或许对他们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力求简明,笔者许多不乏自信的推断,可能仅在其简明的语境下正确,充分严格的论证则需要更多篇幅。笔者为重新讲述历史,择选一些关键的史实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要素。读者通过阅读书末延伸阅读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到本书所述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为对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变化或稳定都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过社会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相连,为生存工作,并受到规则的保护和制约。这类关系的总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历史学家至多能了解过往历史的一二。在中国,尽管近代之前的文献记载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绝大多数人仍湮没无名,不着痕迹。通过现存文献来书写中国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数碎片已经遗失的拼图。

以过去的眼光去观察某段历史总是非常困难。我们今天的假设总是难免臆断。即使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也仅能瞥见少量信息,比如说,中世纪汉堡一位商人的生活情况。而南宋时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中文的注音体系。直到大约二十年前,大多数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都使用威妥玛拼音体系,即将中文名字和术语罗马字母化。现在,多数学者和所有报纸都使用汉语拼音体系,即在中国通用的体系。我本人始终使用汉语拼音,因此,“毛泽东”我写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总体上说,汉语拼音对使用英语的人并不难。“道”用汉语拼音写作“Dao”,而不是“Tao ”,它在汉语中的发音也是这样。但由于汉语拼音体系是20 世纪50年代发明的,受到了俄语的影响,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语不同,应当留意。

1. 旧式的“hs”(比如在“夏”朝中)现在写作“x”(因此朝代名写作“Xia”)。

2. 旧式送气音“ch”(比如在“清”朝中)现在写作“q”(因此朝代名写作“Qing”)。

3. 旧式的“ ts”(比如在“ 蔡元培”中,现代思想家)现在罗马字母化写作“c”(所以写作Cai Yuanpei)。

与韩国和日本一样,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所以刚才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元培先生”。为了标明向汉语拼音体系的转化,我有时在拼音后面的括号中加上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比如“ Jiang Jieshi”(Chiang Kaishek,蒋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广州)。延伸阅读书目中的部分书名则使用了旧式的威妥玛拼音体系。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来表示朝代名。这类情况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许多出色的研究;对借用的很多智慧成果,像往常一样多数都没有在书中明确致谢。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几位,他们给予了我特别的和个人的帮助:我最早的中国史老师——史华慈、赖世和、杨联陞和费正清;我的同事们,同他们学习令我受益匪浅——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诺、欧立德、梅谷、柯伟林、孔飞力、德怀特?珀金斯、普鸣、傅高义和叶山。此外,以下评阅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亨利?安特凯维奇,沃什本大学的杜永涛和巴特勒大学的韩孝荣。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旭子?克雷格,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和编辑建议。所有的谬误之处都归于我本人。




《极简科学史》序言  怎样使用本书


一切知识,一旦人类忘记了它出现的条件、回答的问题以及起到的作用,都会丧失其科学特性。

——本杰明?法伦丁(Benjamin Farrington),

《希腊科学对我们的意义》(Greek Science: Its Meaning for Us)


本书严格来说不是一部科学史。

至今,已经有许多人写下了大量的(篇幅冗长的)科学史,此类书可谓汗牛充栋:希腊科学研究、文艺复兴科学史、启蒙运动科学史、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史、现代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宗教以及科学与“人”等等。

它们固然都有其价值,但是,一味关注细节似乎导致了科学本质的丧失。对大多数“人”——也就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科学教育的普通公民——而言,他们仍旧不清楚科学有什么用,或者说,科学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新闻报道、交互图片和采访录音获得科学知识的。它们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模糊且不完整的科学事实,但是,21世纪正在进行的科学之战告诉我们,这些科学事实是不够的。对干细胞、全球变暖的研究以及给小学生提供进化论方面的教育产生影响的决定都是由投票人(或者是他们各自的代表)做出的。而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生物学家为何认为干细胞很重要,不理解环境科学家是怎样得知地球正在变暖的,不理解宇宙“大爆炸”究竟是什么(它既不“大”,也不是一场“爆炸”。参见本书第27章)。

鉴于此,本书与那些科学史略有不同。本书追溯了伟大科学著述的发展,这些文章和书籍几乎都直接影响或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轨迹。本书针对的是那些对科学有兴趣、有悟性的外行人。在本书中,科学只是一种单纯的人类追求:它不是通往真理的绝对可靠的指引,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极其私人化,有时会出错,常常会把人引入歧途,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正确的。

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这些科学“著述”的,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和柏拉图(Plato)的古代科学著作到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和沃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的现代科学著作。本书为读者理解这些著作提供了所需的相关历史、传记以及专业知识,并在各章节最后为读者提供了推荐阅读的图书版本。早期的著述不必全文阅读,本书的网站为读者进行了摘录;网站链接可在书中找到。(网站上也提供了许多电子书资源,这些都是20世纪前的书,其中许多已经很难找到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份清单囊括了所有的重要科学著述,读者也可能会对我的选择感到不满意。的确,许多值得一读的科学著作并没有出现在我的书单上。(如果你搜索“伟大科学著作”的书单,你会找到几百本书。)这是因为我择取的书不仅要突出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还要揭示我们思考科学的方式。这份书单旨在让人理解科学,不求详尽无遗。

第一部分“发端”讲述了科学的起源。第二部分“方法的诞生”阐述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何,又是怎样诞生的。本书的余下部分介绍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主要科学著作: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宇宙科学。这一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地质学将指引我们关注现代生物学所研究的那段时期,而对那段时期的研究又会引发我们对整个宇宙的全新思考。

在第三到第五部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经典”书目择取方面出现了)一个转变: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经典”书目列出的大多是那些将新理论或新发现公之于众的作品,而不再是那些首次引起科学界对之产生关注的期刊文章和会议报告。因此,要了解地质灾变论,你最好去读沃尔特?阿尔瓦雷茨1997年创作的《雷克斯和末日火山口》(T. rex and the Crater of Doom),而不是阿尔瓦雷茨和其他三位作者于1980 年一同撰写的文章《外来之灾——白垩纪和第三纪灭绝》(“Extraterrestrial Cause 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要了解宇宙大爆炸,你就要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的畅销书《宇宙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而非这本书创作之前就发表的(大量的)有关宇宙辐射的科学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研究日益专业化。科学家们得到了学术上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他们(偶尔)还会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细致研究而获得经济奖励,不必非要试图勾勒出整个科学世界。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支持或反对囿于一个科学小团体之内,他们日益深闭固拒——说的行话令外人难以理解。同样都是生物学方面的“伟大作品”,《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和《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两本书与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的《心血运动论》(Demotu cordis)的“伟大”之处是不同的;哈维的书不仅能让他的同行了解他的发现,普通民众也能读懂,但是,学术界外的人是读不懂詹姆斯?沃森和理查德?道金斯的原创性论文的。[道金斯的专业论文《寄生虫、必要清单和机体悖论》(“Parasites, Desiderata Lists and the Paradox of the Organism”)的读者就很少。]但是,他们必须使这些作品大众化:通过综合、简化和解释来普及他们的作品。

尽管如此,《双螺旋》、《自私的基因》和《心血运动论》三本书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为我们思考自然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大家不必把我所谈到的文献全部读完,而是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著作开始。如果大家对生物学或宇宙论最感兴趣,那么不必一定要读完本书第一、第二部分的所有推荐书目才去读本书第四和第五部分的推荐书目。

但至少要阅读相关章节中对这些书及其观点的介绍。这是因为,即使是今天,柏拉图唯心主义仍旧在影响着那些试图解决生物起源问题的科学家;19世纪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的地质学理论仍旧影响着我们对人类进化的理解;量子理论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科学方法仍旧难分高低。

要理解科学,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的过去。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问,不仅要问“我们发现了什么”,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理解为何我们要重视或无视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哪些承诺是可以通过科学来兑现的,哪些又应该小心谨慎,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对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理解科学。

请注意我的措辞:自始至终,我都在交替使用“理论”(theory)和“假设”(hypothesis)这两个词。21 世纪的科学家也许会指出“理论”要比“假设”更详尽,或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或有更可靠的数学计算的支持。但二者都表示同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能对证据自圆其说。既然我们不知道“假设”何时会成为“理论”,且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用这两个词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在此就不过分纠结于区分二者了。


《极简海洋文明史》序言  大海的挑战


奇异的东西虽然多,但没有一样能像人这样奇异:他们冒着狂暴的南风,横越过灰色的大海,劈开汹涌的波涛前进,不怕被吞没的危险。

人是主宰,他的天赋能够超越所有的指南针,将所有的想象掌控在手中—他奋力向前,无论身处灾难还是胜利之中……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这些诗句摘自公元前5 世纪中期雅典诗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它们彰显了海洋挑战中暗藏的益处和危险。它们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_创造和毁灭的能力这把双刃剑的一种隐喻。纵观世界历史,海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舞台,它一直是文明双向传播的渠道。

本书有选择地从航海的角度探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主题。作者不打算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理名称概述世界历史,而是力图显示航海在人类成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虽然水手和航海对人类文明演进做出的历史贡献是一个多样且迷人的主题,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人类的许多活动与航海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

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航海网络的发展,它把不同社会和文明连接起来,为商品的交换和分配、政治经济权力的展现、思想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渠道。从广义上说,这些网络既有经济特点,又有政治特点。经济网络本质上是贸易网络,它们使国家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获取、分配、转移和消费诸如食物、金属或木材等资源。政治网络是航海帝国或者联盟,其统治集团指挥别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事实上,这两种做法经常重叠。最成功的航海文明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最有效地利用经济网络和政治网络去达成其目的的文明。

因此,我们应该将那些充满活力、雄心勃勃、拥抱海洋挑战的航海国家和社会与那些更为被动,没能奋力掌握海洋并且容易受到海外统治的国家和社会进行区分。网络越广泛,利用网络控制其他社会就越困难,因为直接控制距离遥远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上是困难的。我们将会看到,技术的改进、资源的增加、更完善的社会和政治组织能使文明发展出更广泛的航海网络。但是许多世纪以来,最广泛的航海网络被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之内。

15 世纪末到16 世纪初是世界航海文明史上的分水岭。正是在这个时期,几个欧洲国家开始将它们的航海范围延伸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到达以前它们很少或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实力的地区。这次扩张最突出的象征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著名航行。全球海路的最终建立,使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政治网络得以形成。我们将选择一些主题来探讨航海扩张的诸多影响。

本书主要章节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概述航海技术的一些重大历史演变。聚焦于船只的演变,讨论港口及其设施的意义、航海方法的改进。本章特别注意军舰和商船的发展,后面的章节将论述利用这些船只的社会和文明的航海活动及其意义。第二章论述公元1500 年前世界主要地区的航海贸易网络的特点。第三章关注欧洲急剧扩张前后的政治网络和航海帝国。第四章的重点是讨论世界重要地区是如何与航海网络的发展进行互动的。第五章从人类饮食和疾病方面论述航海和文明史的一些重要趋势。第六章以前面各章为基础得出一些总体结论,概括航海与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后果。第六章之后的阅读书目将为进一步研究本书的主题提供一个有益的起点。

 


《极简历史系列》(套装全4册)总目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极简科学史: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2500年》

《极简海洋文明史:航海与世界历史5000年》


《极简人类史》目录

赞誉推荐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推荐序

序言

第1章 前传:开端之前

第2 章 开端:采集狩猎时代

第3 章 加速:农耕时代

第4 章 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附录A 如何在课堂使用《极简人类史》

附录B 世界历史分期

附录C 参考文献


《哈佛极简中国史》目录

前言

第1章 早期中国

第2 章 中国最早的帝国及其后时期

第3 章 帝制时代的高峰

第4 章 帝制时代后期:明朝和清朝

第5 章 近代中国

注释

延伸阅读


《极简科学史》目录

致谢

序言 怎样使用本书

第一部分 发端

01 最早的科学文献

02 人类所不可及

03 变化

04 沙粒

05 真空

06 地心说

07 古代最后一位天文学家

第二部分 方法的诞生

08 新提议

09 论证

10 亚里士多德之死

11 仪器和工具

12 推论之规则

第三部分 阅读地球

13 地质学的起源

14 新科学的法则

15 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

16 无解的问题

17 伟大理论的复兴

18 大灾难归来

第四部分 阅读生命

19 生物学

20 自然选择

21 遗传性特征

22 综合论

23 生命的秘密

24 生物学与命运

第五部分 读懂宇宙(现实)

25 相对论

26 讨厌的量子跃迁

27 宇宙大爆炸的胜利

28 蝴蝶效应

注释

参考文献


《极简海洋文明史》目录

致谢

地图

序言

第1章 航海

第2章 贸易

第3章 帝国

第4章 宗教

第5章 食物和健康

第6章 结论

延伸阅读


《极简历史系列》由《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4本书组成,是《人民日报》、俞敏洪隆重推荐给大众读者,尤其是互联网一代青少年的“大家小书”。


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我们知识获取的方式。面对爱智求真、自由阳光的年轻人,权威学者用简洁优雅的语言,全面精悍地讲解了我们每个现代人真正值得关注的主题——人类、中国、科学、海洋文明……有趣、有料、涨姿势,这是一套掀起“极简阅读”现象级潮流的入门读物:


《极简人类史》满足我们对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观问题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神奇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们从全球史的视野,以大历史的眼光,突破传统中国历史叙事格局,重新认识中华文明5000年的兴衰荣辱。


《极简科学史》让我们了解人类2500年的科学探索历程,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在21世纪为什么会主宰我们的未来。


《极简海洋文明史》让我们认识到航海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而航海如何在1492年之后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奠定“西方主宰世界”的权力格局。


历史的洪流,智慧的缩影:一部宏伟的文明画卷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我们将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探索古老东方智慧的脉络,揭示科学进步的奥秘,并潜入浩瀚海洋的深邃。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次对我们自身所处世界的理解。 从远古的星辰到文明的曙光:人类的足迹 故事的开端,是在那片寂寥的宇宙中。我们回溯到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萌芽,以及那些模糊了时间界限的远古时代。我们将见证,那些最初的人类是如何从自然中摸索生存之道,如何学会使用火,如何创造工具,如何组成最初的社会群体。从非洲的某个角落,到遍布全球的迁徙,人类的足迹如何一步步踏遍大地,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存智慧与适应能力? 我们将深入了解,农业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定居,从采集到耕种。这不仅仅是食物来源的改变,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乃至对时间的认知产生的深刻变革。村落的出现,城市的雏形,以及早期文明的兴起,都将在这个篇章中徐徐展开。金字塔的宏伟,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吠陀,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生的? 我们还将探讨,语言的出现与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它是思想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更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石。文字的发明,更是将人类的记忆从一代代口耳相传中解放出来,得以记录、传承和积累。法律的产生,宗教的形成,哲学的萌芽,这些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又是如何与物质生活的进步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文明的面貌? 东方智慧的沉淀: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 目光转向东方,我们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那些奠定文明基石的时代,留下了怎样的精神印记?我们将解读那些古老的甲骨文,聆听钟鼎之声,感受先民的敬畏与智慧。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我们将走进孔子的杏坛,聆听老子的道法自然,感受墨子的兼爱非攻,思考法家的治国之道。这些思想流派,不仅仅是古代的哲学理论,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以及政治制度的强大力量,其影响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 秦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将在长城之下,感受帝国的气魄;在兵马俑前,惊叹工匠的技艺;在丝绸之路的起点,想象商旅的驼铃。汉代的儒学独尊,对后世的文化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 隋唐的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我们将沉浸于长安城的繁华,感受万国来朝的气象。唐诗的璀璨,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这些文学艺术的巅峰,是中华民族浪漫情怀与深邃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将审视宋代的科技与经济的繁荣,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 明清的演变,则展现了中华文明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挣扎与坚守。我们将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中,感受皇权的威严;在江南的水乡,体会文人雅士的生活;在闭关锁国与对外交流的夹缝中,思考历史的走向。这部史书,将带领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与传承,以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科学的火焰,点亮未知的世界 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到对宇宙万物的理性探索,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又一次飞跃。我们将追溯科学的萌芽,那些古代文明中对天文、数学、医学的早期观察与总结。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为科学研究奠定了理性基础。 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划时代的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重塑了人类的世界观。我们将回顾科学革命的浪潮,那些勇敢的科学家们如何挑战权威,如何用实验和逻辑去揭示自然的奥秘。 从炼金术的神秘,到化学的严谨;从对生命本源的好奇,到基因工程的突破;从对电的探索,到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像是点亮了前路的一盏明灯,驱散了愚昧与黑暗,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们将看到,科学的进步如何推动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 同时,我们也将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思考科学伦理的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科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实验,更是人类不断求索、勇于挑战的伟大精神的体现。 深邃的蓝色星球:海洋的无尽魅力 在广袤的陆地上留下深刻印记后,人类的目光也投向了那片神秘的蓝色领域——海洋。我们将探索海洋的起源,生命的摇篮,以及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生态系统。从远古海洋生命的演化,到珊瑚礁的斑斓,到深海的幽暗,海洋充满了生命的多样性与奇迹。 我们将回顾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丽史诗。那些勇敢的航海家,如何驾驭着简陋的船只,跨越惊涛骇浪,探索未知的海域,绘制出世界的地图。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这些伟大的航海壮举,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海洋不仅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海洋的贸易,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港口的兴起,城市的繁荣,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我们将了解,渔业、航运、海洋资源开发,这些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何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在海洋的广阔视野中,反思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这些严峻的挑战,正呼唤着我们对这颗蓝色星球的深切关怀。我们将看到,海洋的健康,与人类的未来紧密相连。 这部著作,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入的剖析,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智慧的火花,在文明的演进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在科学的探索中感受人类的伟大,在海洋的深邃中体会生命的壮丽。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是一面镜,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史的“极简”版本,让我耳目一新。以往读中国史,总觉得内容浩瀚,头绪繁杂,容易迷失在各种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中。《哈佛极简中国史》则不同,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数千年文明演变的宏大框架。作者没有回避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选取最能代表各个时期核心特征的事件、思想和制度,构建了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秦汉大一统,再到唐宋的繁荣,以及明清的转型,每一个阶段的介绍都直击要害,让我能够快速把握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演变的深入浅出阐释,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些“为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作者的视角也非常开阔,他能够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展现出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世界性。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站在高处俯瞰,视野开阔,脉络清晰,再也不会被枝节末节所困扰,而是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评分

这本书展现出的,是一种“全局观”的视角,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书中对于某个概念的解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之前或之后的内容紧密相连。作者巧妙地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让我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认知体系。比如,在讲述某个科学发现时,作者会追溯其思想渊源,分析其对后续理论的影响,甚至会提及它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延伸。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学科界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知识。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每一块碎片都看似独立,但当它们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就能展现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图景。这种全局观的养成,对于我理解复杂的世界非常有帮助。它让我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是能够抓住事物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规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的发展脉络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关于科学史的书籍,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极简科学史》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选取了科学史上那些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发现,并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牛顿力学的建立,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革命,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组,将不同时代的科学智慧巧妙地啮合在一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成就,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发现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颠覆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科学方法论演变的探讨,从经验观察到实验验证,再到数学模型的构建,清晰地展现了科学思维的进化过程。这种“极简”的背后,是作者对科学发展史深刻的理解和提炼。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神坛,而是人类不断探索、试错、修正的伟大征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清晰、更宏观的认识。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持续探索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信息提炼师”,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并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读过很多历史书,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大量的细节和背景信息所淹没,反而难以抓住重点。《极简历史系列》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场精密的“浓缩”,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科学理论、文化发展,都提炼成了易于理解、易于记忆的精华。这种“极简”并非粗糙的删减,而是一种智慧的取舍和组织的艺术。作者在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明了。我感觉自己就像喝了一杯经过精心酿造的“精华液”,虽然量不多,但营养和价值却极其丰富。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让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和理解。它证明了,真正的高手,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海洋这个神秘而广阔的世界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但真正系统了解它的书籍却不多。《极简海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惊艳的海洋读物之一。它以一种极其精炼但又不失深度的笔触,为我展现了海洋的方方面面。从海洋的起源和地质演变,到其中孕育的丰富生命形态,再到人类与海洋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都得到了生动而详实的描绘。书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介绍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列举各种海洋生物,而是着重阐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链条,让我看到了一个精密而和谐的生命网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海洋对地球气候、人类文明影响的论述,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海洋并非只是一个巨大的水体,而是地球生命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将我带入深邃的海底世界,感受那里的静谧与壮阔。它不只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首关于海洋的史诗,充满了敬畏、探索和对生命的热爱。读完之后,我对海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风光,而是对其内部的运作机制、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是它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作者在讲述历史、科学、海洋等内容时,并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常常会引申出对人类命运、文明发展、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例如,在探讨人类历史的进程时,作者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体命运。在阐述科学进步时,作者也会反思科技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负责任地运用科学的力量。这种人文关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悟”人类文明的进程,在“感受”生命的温度。这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多的思考。它提醒我,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的福祉,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这样平时被海量信息淹没,却又渴望系统性了解世界的人量身定做的。最先吸引我的是“极简”这个词,它承诺了一种提炼和精炼,而不是简单地删除信息。翻开《极简人类史》,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结合所打动。作者并没有为了“极简”而牺牲深度,反而用一种非常清晰、有逻辑的方式,将人类从遥远的起源,经历智人崛起、农业革命、文明曙光,到帝国兴衰、科技飞跃,再到当下全球化浪潮的复杂历程,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通过一个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重要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构建起一条清晰的时间轴。读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的功力,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又像是一位智慧的向导,指引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最值得驻足的风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类社会结构、思想演变以及技术革新之间相互影响的阐述,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的语言也非常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时不时还能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能在我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记,并在我日后接触到更多历史知识时,成为一个牢固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莫过于它所传递的“思考方式”和“提问能力”。它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像是智慧的启蒙者。作者在讲解某个概念或事件时,常常会引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影响和可能的未来。这种“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激发你去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益。例如,在探讨某个文明的兴衰时,作者不会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并抛出“如果当时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如何?”这样的问题,让我不由自主地去进行推演和思考。这种训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锻炼。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更深入地剖析问题,如何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如何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重要的是理解事实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思考方式,让我成为一个更独立、更具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它让我看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作者在解释一个概念时,会不自觉地引入其他学科的视角。比如,在讲到人类历史的演变时,会涉及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在谈论科学发展时,会穿插哲学、经济学甚至艺术史的元素。这种多学科的融合,让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的“专才”,而是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洞见。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触类旁通”的能力。它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相互关联的,知识也是相互渗透的,只有打破学科的壁垒,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引导我建立起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融通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真的可以说是“用心”二字。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内涵,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件艺术品。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很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显得游刃有余,行文流畅,逻辑严谨,毫不拖泥带水。即使是在讲述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精美插图和图表,它们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能直观地帮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比如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配上一幅描绘当时场景的画作,或者在解释某个科学原理时,用一张精巧的示意图,都会让我的理解事半功倍。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看”一个故事,在“体验”一段历史。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图文配合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播的严谨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