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许知远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近代日本对西方的狂热与羡慕、自卑与嫉恨的矛盾心理,以及日本速成模式者背后的黑暗与艰难,提供深入理解日本的另一视角。
★《创造日本》对近代日本进行俯瞰式的综论,描写从1853年因黑船来袭而被迫开国的江户幕府开始,日本如何通过“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改革,让自己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明;如何从民主自由的大正时期,走向军国主义横行的昭和年代;最后又如何度过充满饥馑、屈辱的盟军占领岁月,转变为创造经济奇迹的奥运主办国。
★《创造日本》不止于描述近代日本的富强,而是聚焦于高速转变背后黑暗的复杂性;内部威权传统与自由文化的交战,在藩阀与财阀利益算计下牺牲的政治改革,对西方的自卑情结与嫉恨心理带来自我膨胀的亚洲自豪感,维护“国体”的狂热所引发的侵略战争及对公民自由的践踏,以及战后盟军占领遗留下来的日美纠葛。
★《纽约书评》《经济学人》《柯克斯评论》《商业周刊》等媒体大力推荐。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书评》主编、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残忍的剧场》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尖思想家”。
倪韬,1985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现从事新闻工作,任英文报纸Shanghai Daily评论员。
这本书深具说服力地捕捉日本抛弃传统、进入现代世界的一百年间种种兴奋、胜利与失败的片段。布鲁玛一如既往地打破传统的思维,提供迷人独到的见解,探索日本采用宪政的艰难经验、官僚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现在与过去的紧密联结。--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 1600~2000》作者
在他极具个人特色极具穿透力的书写中,布鲁玛深入研究现代日本为何在思想和美学上拥有活力,但却无法发展出更开放、更民主、更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谢尔顿·加龙,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优美而富有启发性,《创造日本》对现代日本多样面貌的综论令人感到深刻且具冲击性。--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作者
布鲁玛将这个世纪的现代日本史巧妙地凝缩到不到两百页的篇幅中,向我们证明了浓缩即精华。--《商业周刊》
一次简明而有穿透力的检视。--《纽约书评》
布鲁玛卓越的新书详细讲述了日本与西方世界接触的进程……不可不读。——《经济学人》
这本书精妙地解释了日本混合的国家体制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柯克斯评论》
导读 作为方法的日本(许知远)
序言:东京奥运会 001
第一章 黑船来袭
第二章 文明开化
第三章 色情的、猎奇的、无意义的
第四章 啊,我们的满洲
第五章 与西方开战
第六章 东京布基伍基
第七章 1955年之散记
跋 战后时期的终结
专有名词词汇表
引用文献
索引
我个人一直对近代史,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辉煌又经历过跌宕的国家和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日本,这个岛国,总能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图景。它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被西方列强逼迫开国的落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亚洲的霸主,然后又在二战中尝尽失败的苦果,最后却又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其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似乎正是一次深入探索这段历史迷雾的绝佳机会。1853年,佩里将军的黑船敲开了日本的大门,也敲开了日本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从明治维新时期的“脱亚入欧”,到军国主义的狂飙突进,再到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复苏,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也塑造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伊恩·布鲁玛,作为一位在东方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视角定然会与那些仅从政治经济角度解读日本历史的著作有所不同。我猜测他会更关注文化、思想、社会心理等层面的演变,去挖掘那些塑造日本“独特性”的深层基因。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不仅是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其重新回归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这本书将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串联起来,必然会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在一起,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日本。
评分我对伊恩·布鲁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笔下的亚洲历史总能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而《创造日本:1853—1964》这样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的著作,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1853年,黑船来航,标志着日本被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更深刻地影响了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这场改革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设想的轨道前进。日本近代史中,军事扩张和对外战争的阴影从未完全消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才让日本的国运发生巨变。战后,日本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更是成为日本战后新生和崛起的标志。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日本近代史上这种剧烈的反差和转折?他是否能够揭示出,在表面上的现代化进程背后,日本社会是否存在着某种深层的文化或心理机制,使得它能够承受巨大的挫折,又能在废墟之上重新创造辉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精神和历史轨迹的绝佳机会。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史书,不仅仅是记录事实的流水账,更应该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深思。伊恩·布鲁玛的《创造日本:1853—1964》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书名中的“创造”二字,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张力,暗示着一个民族如何在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重塑自我,锻造新生。1853年的黑船事件,无疑是日本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日本长久以来闭关锁国的沉寂。紧随其后的明治维新,是日本主动拥抱变化,学习西方,以国家整体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伟大尝试。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将日本推向了世界强国的行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辉煌之后,便是战争的阴影,二战的惨败,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令人称奇的是,日本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在废墟之上,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奇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盛会,更是日本向世界展示其浴火重生、再度崛起的有力证明。我期待布鲁玛能够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呈现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浮沉,以及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深层文化和社会动因。我尤其想了解,日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形成一种既融合又独立的身份认同。
评分当我看到“理想国译丛”出版的《创造日本:1853—1964》时,我立刻被它所描绘的历史图景所吸引。1853年,黑船来航,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它意味着日本被迫结束长期的闭关锁国,开始直面西方世界的强大力量。随后而来的明治维新,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展现这场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它对日本民族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从明治维新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最终将日本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令人惊叹的是,日本并没有因此沉沦,战后,它以非凡的毅力,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正是这一时期的一个辉煌象征,标志着日本的复兴和回归。我非常期待作者伊恩·布鲁玛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日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塑造了自身的独特文化和民族性格?又是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使得日本能够经历如此巨大的起伏,却最终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这本书,必将为我提供一个理解日本近代历史的全新视角。
评分“理想国译丛”的出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的保证,而《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更是将我的目光牢牢吸引。1853年,黑船叩关,日本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从锁国到开放,从封建走向现代化,日本在短短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伊恩·布鲁玛作为作者,我期待他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日本从幕府末期到20世纪中期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深刻。明治维新,这场日本版的“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如何让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迅速融入近代世界体系?又在其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此有详尽的阐述。而随之而来的,是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惨痛的失败。战后的日本,在废墟之上,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腾飞,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日本的重新崛起。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作者将如何解读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其国民性格、文化传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日本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特性?在经历战败的重创后,又是怎样的内在力量促使其实现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这本书,无疑是对日本近代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评分拿到《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理想国译丛”的身份,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的深度和译文的质量都有一定的保障。而书名本身,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富有吸引力的主题:一个民族如何在短短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历如此巨大的蜕变。1853年,黑船的到来,就像一声惊雷,将沉睡的日本从封建的梦境中惊醒,迫使其正视西方世界的强大。紧随而来的明治维新,则是一场日本主动学习、模仿、改造西方的伟大实践,其目标是富国强兵,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本书无疑会详细描绘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革。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波折。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日本为何会从积极学习西方转向对外扩张,直至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战败的耻辱,对日本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为日本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战后,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更是其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象征。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的?它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又是如何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探索一个民族的自我认知和文化演变。
评分这套“理想国译丛”一直是我非常期待的书系,它的选书眼光总是独到,译文质量也令人信赖。拿到这本《创造日本:1853—1964》时,我 immediately就被封面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东方韵味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译者序就能感受到作者伊恩·布鲁玛在梳理日本近代化进程时所花费的心力。1853年黑船来航,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这百余年间,日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锁国的封建社会,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再经历二战的战败,最终又以经济奇迹般复兴,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样宏大的叙事,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清晰的脉络,又如何能捕捉到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命运轨迹,让我充满好奇。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超越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日本独特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日本本土传统的碰撞融合,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今日日本的模样。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当代日本乃至东亚格局的一把钥匙,我很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拿到《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日本近代史的碎片化的印象:明治维新时的西装革履,军国主义时期的铁蹄铮铮,以及战后经济腾飞时的霓虹闪烁。然而,这些零散的画面,总是缺乏一条清晰的线索来将其串联,也无法让我真正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了如此剧烈的转型。伊恩·布鲁玛的这本书,似乎就是为填补我心中这一空白而来的。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率领的“黑船”舰队,以一种近乎武力威胁的方式,打破了日本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状态。这不仅仅是一个外部的强行闯入,更是对日本内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日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技术,试图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然而,现代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满了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挑战,最终导致了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的歧途,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尝到了战败的苦果。但即便如此,日本的民族韧性却在此刻显现出来。战后,日本从一片废墟中崛起,凭借着勤奋和创新,实现了经济上的“奇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日本战后重建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其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标志。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百年间,描绘出日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今日日本的面貌。
评分我最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日本近代历史的书籍,《创造日本:1853—1964》恰好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期待,是因为它所覆盖的时间跨度非常重要,1853年至今,正是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蜕变成现代强国,又经历战败、重建直至再次崛起的关键时期。伊恩·布鲁玛作为作者,他的学术背景和视角,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流于表面。1853年的黑船来航,是日本被动打开国门的历史节点,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则是一场日本主动进行的、以学习西方为导向的全面改革。这本书无疑会详细讲述这场改革的背景、过程、成就以及遗留的问题。然后,历史的轨迹必然会走向军国主义的兴衰,以及二战带来的深重灾难。我特别好奇的是,在战败的巨大冲击下,日本社会是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重建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基因,促使日本能够从废墟中迅速站起,并在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作为日本战后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展现日本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变革时,是如何不断地“创造”自身,塑造今日之日本。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它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理想国译丛”一直是我信赖的书单,它所带来的书籍总是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1853年的黑船来航,至今仍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长久以来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也拉开了日本迈向现代化的序幕。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则象征着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上浴火重生,重新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这之间的一百多年,日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剧变,从亚洲的被侵略者到发动战争的帝国,再到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如此跌宕起伏的历史,如何才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中被清晰地呈现,又如何才能勾勒出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作者伊恩·布鲁玛,作为一位对日本和东亚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我期待他能在这段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穿梭于宏观的国家政策和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描绘出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精神图景。我想知道,在西方的冲击之下,日本是如何保留、又如何改变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在追求国家强盛的过程中,个体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日本在战败后能够迅速恢复,甚至创造出经济上的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一个民族自我塑造过程的深入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