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中古思想史
  • 学术丛刊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经典著作
  • 百年来学人
  • 思想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7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88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为胡适编撰的中国思想史专论,上起秦始皇,下迄北宋时期,深入论述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

目录

第一章 齐学/1

一、思想混合的趋势/1

二、齐学的正统/5

三、阴阳家的支流/16

四、齐学与神仙家/17

五、齐学与黄老之学/19

第二章 杂家/26

一、杂家与道家/26

二、 《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28

三、《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34

第三章 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52

一、统一的中国/52

二、李斯/58

三、陆贾/63

四、叔孙通/72

第四章 道家/77

一、道家的来源与宗旨/77

二、七十年的道家政治/85

第五章 淮南王书/92

一、淮南王和他的著书/92

二、论“道”/97

三、无为与有为/105

四、政治思想/116

五、出世的思想/124

六、阴阳感应的宗教/136

第六章 统一帝国的宗教/143

一、统一以前的民族宗教/143

二、秦帝国的宗教/147

三、汉帝国初期的宗教/152

四、汉文帝与景帝/154

五、汉武帝的宗教/156

六、巫蛊之狱/166

第七章 儒家的有为主义/172

一、无为与有为/172

二、汉初儒生提出的社会政治问题/179

三、王制/189

四、董仲舒与司马迁――干涉论与放任论/194

五、儒生与汉家制度/200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淮南王书》序/209

附 中国中古思想小史/219

第一讲 中古时代/219

第二讲 齐学/220

第三讲 统一帝国之下的宗教/222

第四讲 道家/223

第五讲 儒教/227

第六讲 王充/232

第七讲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234

第八讲 佛教/237

第九讲 佛教的输入时期/240

第十讲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242

第十一讲 印度佛教变为中国禅学/245

第十二讲 禅学的最后期跋/251

前言/序言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思想演变历程的扛鼎之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思想名家及其学说,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剖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在政治、社会、经济、宗教、艺术等多元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发展脉络,力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深远的意义。 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关键阶段。在经历了秦汉大一统的辉煌之后,伴随着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中原文化与来自边疆和海外的文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激荡。这一时期的思想史,正是在此跌宕起伏的宏大背景下展开。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展开精细的论述: 一、 儒学的新变与挑战: 汉代以儒学为正统的地位在中古时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政治格局变迁、社会思潮涌动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革新。例如,对“三玄”(《老子》、《庄子》、《周易》)等玄学的兴起,以及士人阶层在玄学影响下所展现出的清谈之风,本书将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思想内涵及其对传统儒学观念的冲击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本书也会考察儒学在士族阶层、官僚体系以及民间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和演变,揭示其如何在新时代寻找新的生命力。 二、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古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本书将详述佛教如何从最初的适应期,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中国原有的哲学、宗教观念发生深刻的对话与融合。从早期译经的艰辛,到高僧大德的阐释,再到不同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在中国大地的兴盛,本书将逐一梳理其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力分析佛教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在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广泛渗透。 三、 道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 与佛教的传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在中古时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书将探讨魏晋玄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早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分析士人如何借由道家思想来寄托人生理想,排遣政治失意。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民间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其如何与政治权力、社会习俗相结合,并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产生影响。 四、 思想的交融与创新: 中国中古思想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激烈碰撞与相互启发。本书将着重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相互论辩、借鉴中发生的融合与创新。例如,佛学如何借鉴儒道语言来阐释教义,道学又如何吸收佛教的某些理念来丰富自身体系。这种思想的“化学反应”,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和理论形态,对后世中国思想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 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强调思想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本书将考察中古时期思想观念如何在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家族伦理、教育实践、艺术创作(如绘画、书法、园林艺术)、文学作品(如诗赋、散文)等具体领域中得到体现和实践。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读者将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古思想的活力与魅力。 六、 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在研究方法上,力求超越传统的文献考据,引入更广阔的史学视角。作者广泛借鉴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古思想世界。本书对于中古时期思想流派的划分、重要人物的评价、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都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 总而言之,《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是一部集学术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也为广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古时期精神世界的窗口。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维方式演变的史诗。特别是关于中古时期儒家思想在士族政治下的变迁,让我对“士”的身份和精神困境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对门阀制度下的家族传承、名士风流的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如何影响着思想的生成。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世说新语》中那些名士言行的解读,他们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深远的语言,展现了在权力与礼教的夹缝中,知识分子如何寻求精神自由和个人价值。这不仅仅是“清谈”,更是一种在特殊政治语境下的生存智慧和思想表达。书中对“家族”在中古思想传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那些显赫的家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他们不仅是政治上的巨头,更是思想上的引领者。他们的家学渊源,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强大力量,以及家族传承对于知识和思想的维系作用。这种对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描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像是在与一群穿越千年的智者进行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古时期“辨惑”的思想感到震撼。在那个思想活跃、流派纷呈的时代,如何区分真伪、辨别邪正,成为了思想家们重要的课题。作者详细梳理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惑”与“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当时佛教与道教、儒家思想之间的论辩,以及各种新学说的出现。例如,书中对唯识宗、中观学派等佛教宗派的介绍,以及他们如何用逻辑与辩证的方式来阐释佛法,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当时的儒家学者如何回应佛教的挑战,以及如何将儒家的思想进行创新与发展。这种思想的“辨惑”过程,不仅仅是学术的争鸣,更是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全新认识。特别是关于“心”与“物”关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是如何不同于西方哲学,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书中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心”在中国哲学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从早期佛教“心无所住”的理念,到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再到禅宗的“顿悟”,都体现了对“心”的极致关注。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些思想流派是如何围绕“心”展开辩论和发展的,让我对“妄心”、“真心”、“佛心”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王阳明“致良知”的解读,它将道德实践与内在的良知紧密结合,强调了每个人内心都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让我觉得,中国古代哲学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是关于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实践指南。这种将哲学与人生、与修养融为一体的独特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几个月了,每次翻开它,都能被书中博大精深的中国中古思想所吸引。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探讨。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玄”的内涵,不仅仅是道家的清谈,更是那个时代士人面对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一种精神出路和哲学思考。从王弼的“有无之辩”到向秀的“达生”,再到刘伶的“放浪形骸”,这些思想家们在乱世中寻求精神的独立与安宁,他们的思想既有对儒家礼教的疏离,也有对佛教因果轮回的借鉴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清谈”文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时文人雅士的描绘,他们在竹林之下,以酒为媒,以诗会友,将哲学思辨融入日常的谈笑风生中,这种将抽象的哲学与鲜活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方式,让我觉得古代的读书人是如此的浪漫与洒脱。书中关于“格义”的讨论也很有意思,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用中国本土的哲学概念来解释佛教义理,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创造性的过程。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格义”方式,展现了中国思想史的强大吸收与转化能力。读到这里,我常常会思考,我们当今时代,又在如何吸收和融合外来的思想与文化?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过去,更是在启发我们思考现在。

评分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中国中古时期思想的“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考察。书中关于南方士族思想与北方胡族文化融合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传播与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特色与互动。我尤其关注了作者对江南地区清谈文化与北方民族的军事、政治思想之间的碰撞。例如,书中对南朝士族文人的描绘,他们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艺术、哲学上却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种“以文化对抗武力”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北方民族的思想是如何受到汉文化影响,例如,鲜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保留其自身特色,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思想体系中。这种思想的“南北互动”,以及“本土化”与“外来化”的交织,展现了中国思想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读到这里,我常常会思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一种更广阔的精神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中古时期哲学概念的演变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尤其是在关于“道”与“理”的论述部分,作者追溯了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到程朱理学中的“理”,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思想演变过程。书中对“道”的多种解释,既有自然之道,也有政治之道,更有生命之道,让我看到了“道”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的多重维度。再到宋明理学中“理”的概念,它成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成为了个体道德修养的依据。作者详细分析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气化”思想,以及二程、朱熹的理学体系,让我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理”时,并没有将其抽象化,而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社会伦理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理想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理”是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种将抽象哲学概念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写法,让枯燥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中古时期思想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过程的论述感到震撼。从早期佛经的翻译,到后来的本土宗派的创立,例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兴盛,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智慧与艰辛。作者详细梳理了各宗派的教义渊源,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读到慧能禅师“南能北秀”的故事,以及“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宗思想,我深深体会到佛教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外来宗教,而是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中对各宗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法藏对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阐释,以及智顗对《法华经》的解读,都让我对佛教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对中国古代思想中“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深刻理解。书中对早期道家思想的梳理,从《道德经》的“道”到《庄子》的“逍遥”,都充满了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向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庄子》“庖丁解牛”的比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艺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作者通过对“道法自然”这一理念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老子对“无为而治”的推崇,到庄子对“顺其自然”的强调,都体现了对超越人为的、遵循内在规律的追求。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摆脱外在束缚、回归内心宁静的渴望。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它对中国中古时期“形而上学”的探讨,特别是对“有”与“无”的辩证思考。作者在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王弼对《老子》“无”的解读,到范缜对“神不灭论”的批判,都展现了当时士人对宇宙本体的深刻追问。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有”、“无”关系的多重解释,既有“有生于无”,也有“无以为有”,这种辩证思维,让“有”与“无”不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书中对佛教“空”的观念与道家“无”的观念进行比较,让我看到了不同哲学流派在追问本体时的异同。这种对“有”与“无”这样最根本哲学问题的反复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思辨,更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书,总能发现新的惊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古时期“才与德”的讨论情有独钟。在那个以门阀士族为中心的时代,个人的才华与品德,如何被评价、被运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才”与“德”的不同看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我注意到书中对“举秀才,荐孝廉”等选官制度的分析,以及对当时名士风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权力与制度的框架下,个人如何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例如,书中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解读,就展现了他对当时虚伪的官场文化的不满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此外,作者对“德”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更包含了对气节、风度、乃至“不羁”的欣赏,这使得我对中古时期士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才”与“德”的辩证考察,不仅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书没话说了,推荐购买。

评分

东西可以就是物流太慢快递师傅还可以

评分

书不错,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

评分

为了点积分,凑凑字数,晒晒成果:现今基本凑齐了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40种缺1、《新编诸子集成续编》12种、《十三经清人注疏》16种、《理学丛书》24种、《道教典籍选刊》17种、《易学典籍选刊》11种、《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16种、《学术笔记丛刊》29种、《中国历史文集丛刊》11种缺1、《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18种缺1、《学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6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8种还差3册、《古体小说丛刊》11种缺1册!上海古籍的《十三经汉唐注疏》6种、《中华要籍集释丛书》13种、《清代学术名著丛刊》10种缺1,《清代学者文集丛刊》4种缺1,及2个出版社的一些名著译注、小说类的等,中华书局的26史也年轻时早就在书店买齐了,部头大点的还有【通志二十略】【通典】【文献通考】【经义考新校】【绎史】【国榷】【两汉纪】【明通鉴】【南明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十七史详节】【清史列传】【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世本八种】【纲鉴易知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稗类钞】【太平广记】【廿二史劄记校证】【文史通义校注】【十七史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等,很辛苦、很费钱的。希望再多有活动!

评分

现在书的价格虚高,后出和再版的,每版都涨价!也多不如前!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在有优惠活动时买(有钱人除外),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应在5折以下。在京东购书很划算,书为正版,质量也好,京东的配送是国内超一流的,没的说。

评分

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618活动期间凑齐了珠海出版社的古龙全集(绘图珍藏本)66册和广州出版社金庸(新修版)的12套和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的温瑞安(全新修订版)的11部(全部在37-45折间),版本质量都不错,古典小说,还得中华书局和上古的,赶活动慢慢集吧,呵呵,很不错的!

评分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现在可能很少见了。现在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向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疑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向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在岗

评分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很感兴趣的话题,图书质量还行,价格相对较高,内容看后再评价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