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法研究第1、2輯》
齣版社: 中醫古籍齣版社; 第1版 (1997年11月1日)
叢書名: 二普園叢書
平裝: 401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800136252
條形碼: 9787800136252
商品尺寸: 21.6 x 15.2 x 4.4 cm
商品重量: 358 g
《藥師經法研究(第3、4輯)》
齣版社: 中醫古籍齣版社; 第1版 (1998年8月1日)
平裝: 246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013766X, 9787800137662
條形碼: 9787800137662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1 cm
商品重量: 222 g
《藥師經法研究第1、2輯》
凝集瞭作者曆年修學藥師經法之心得,全書共分四輯,分彆為七佛藥師經釋義、講記、隨筆和雜鈔。《藥師經法研究:<藥師琉璃光7佛本願功德經>釋義與講記(第1、2輯)》由第一、二輯閤編成冊。第一輯七佛藥師經釋義,是對經文的注釋、翻譯。第二輯七佛藥師經講記,是作者吳立民先生於1992、1993年兩次應淨慧法師之邀,在柏林禪寺藥師法會上講藥師經的記錄。
《藥師經法研究(第3、4輯)》
凝集瞭作者曆年修學藥師經法之心得,全書共分四輯,分彆為七佛藥師經釋義、講記、隨筆和雜鈔。《藥師經法研究(第3、4輯)》由第一、二輯閤編成冊。第一輯七佛藥師經釋義,是對經文的注釋、翻譯。第二輯七佛藥師經講記,是作者吳立民先生(法名信如)於1992、1993年兩次應淨慧法師之邀,在柏林禪寺藥師法會上講藥師經的記錄。吳立民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學修養,詳盡生動,由顯而密地講解瞭藥師經法的微妙深義、法門的方便利益和修持方法,著重講述瞭藥師法關於飲食(色法)、呼吸(息法)、睡眠(心法)人生三大生活要素的基本認識和修法,並介紹瞭佛傢的生死觀。闡明瞭“藥師經是藥師法的說明,藥師法是藥師定的作用,藥師定的本質是人體的色法、息法、心法”。全書嚮人們揭示齣:“藥師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圓通顯密,教人即身認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
《藥師經法研究第1、2輯》
第一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講藥師經特質
釋經題
釋義捲上
釋義捲下
第二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
第一講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二講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附 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藥師經法講座”上的講話
藥師經咒語注音(藏、英、漢)
吳信如著述書目
《藥師經法研究(第3、4輯)》
第三輯 七佛藥師經法隨筆(上)
七佛藥師經讀法
七佛藥師經約科
序分
一、通序彆序
二、十三上首錶
三、十三上首判釋
四、八大菩薩
五、無盡意菩薩
六、文殊請問
七、藥師物語
八、四大、五行、色息心法之配攝
九、“此”之說明
十、七佛藥師遠近去此
十一、七佛藥師大定
十二、七佛藥師試報日月五星
十三、淨穢一、無、雙
正宗分
一、七佛名號
二、七佛國土
三、七佛大願
四、七佛大法
五、七佛善巧方便
六、七化大法修持
七、一切修持隻是持名
流通分
一、執金剛說滿足咒
二、佛說此經七名
七佛藥師經法隨筆(下)
一、藥師經大要
二、春滿十萬
三、福慧雙融
四、去“此”用數
五、七佛用數
六、天地生成數
七、七數陰陽
八、數象
九、藥師句義研究
十、藥師雙喜圖
十一、藥師圓融圖
十二、藥師法曼茶羅
十三、七佛藥師曼茶羅
十四、藥師十二大將本地神
十五、十二藥叉曼茶羅(一)
十六、十二藥叉曼茶羅(二)
十七、十二藥叉曼茶羅(三)
十八、藥師十二神將
十九、三十六禽
二十、天文學上之十二宮
二十一、地球公轉受日成時
二十二、藥師十二神將攝經脈榮衛一覽
二十三、五髒六腑陰陽
二十四、藥師法之先天易
二十五、先天易之子午流注
二十六、藥師定
二十七、藥師如來藥壺
二十八、一身七佛
二十九、相火精義
三十、內外氣息修法
三十一、氣化探原
三十二、藥師殿楹聯
第四輯 七佛藥師經法雜鈔
藥師法本匯集(略)
吳信如著述目錄
這部著作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齣一種超越瞭簡單教義宣講的廣闊視野。它不僅僅是在解釋“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它如何影響後世”。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展現齣一種跨學科的綜閤能力,將宗教學、哲學乃至文化史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對核心經典的解讀中。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角度,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枯燥的教義分析變得生動而富有張力。它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細緻地剖開瞭經文背後的結構和思想肌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對於希望從更宏觀層麵理解佛教思想發展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它引導讀者跳齣單一視角的局限,去欣賞佛法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與適應性。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深度對話,而非單嚮的信息灌輸。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沉靜、內斂又極具洞察力的文字風格,讓人感到非常親切和信服。他似乎深諳東方哲學的錶達精髓,用詞遣句既精準又不失韻味,很多段落反復誦讀,都能品齣新的滋味來。尤其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或對日常現象的譬喻,將高深的佛理巧妙地拉到瞭我們觸手可及的層麵,打破瞭“佛學高不可攀”的固有印象。這種對話式的寫作,使得知識的吸收不再是被動的記憶,而是一種主動的思考和體驗。我常常在讀完一個小節後,會放下書本,陷入沉思,這種啓發性的閱讀體驗,正是衡量一本優秀學問著作的重要標準之一。它給予的思考空間,遠遠大於書本上印著的文字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論述脈絡給我一種非常紮實和嚴謹的感覺,作者的學術功底深厚可見一斑。他似乎對佛經文本的考據和曆史流變有著深入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在闡釋經文的義理時,並非停留在錶麵的解讀,而是深入到瞭文本生成的曆史背景和多重語境之中。我發現書中引用瞭大量罕見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的引入極大地豐富瞭論證的層次感和說服力。作為一個對佛學有一定瞭解的普通讀者,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平衡“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努力。他沒有為瞭炫耀學識而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在關鍵節點清晰地梳理齣脈絡,讓讀者能夠跟隨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復雜的概念。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對於係統學習某一宗派或經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它提供瞭一個堅固的知識框架。
評分這本書對於係統梳理特定思想體係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像那些麵嚮大眾普及的入門讀物那樣,隻做概念的簡略介紹,而是提供瞭一個非常細緻的、可以反復鑽研的“知識礦藏”。在我看來,衡量一本學術性著作的優劣,關鍵在於它能否成為後續研究的堅實基礎。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對於關鍵概念的定義、不同流派觀點的梳理,都做到瞭條分縷析,邏輯鏈條清晰到幾乎不需要額外的筆記輔助。對於那些真正想在某一領域深耕的學人而言,這樣的著作就是他們探尋更深層次真理時所必須倚仗的階梯。它所構建的知識體係是如此完整且自洽,讓人在其中能夠找到明確的方嚮感,避免在浩瀚的佛學文獻中迷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典藏本。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早年的版本,文字的細節也保留得相當到位,閱讀體驗極佳。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考量,行距和字號都非常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對於我們這些喜歡收藏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參考資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擺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翻閱時,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和實物載體的雙重尊重,這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那種指尖觸碰到紙張的真實感,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替代的。希望未來還能有更多類似的優秀佛學著作以如此精良的品質齣版發行,讓傳統文化的精粹得以更長久地流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