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9辑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卫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编 著
图书标签:
  • 西域历史
  • 西域语言
  • 历史研究
  • 语言学
  • 集刊
  • 学术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 中亚历史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688
商品编码:19083343090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沈卫荣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编 定  价:16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页  数:518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545688 二木博史教授及其學術貢獻 烏雲畢力格(i)
二木博史研究業績表 財吉拉胡(1)
海都崛起與窩闊台系在中亞的進退 孫聞博(11)
愛新國指授歸順蒙古諸部遊牧地考述 薩出日拉圖(23)
兩件滿文題本與清代和中國民族史中的官印文化 賈寧(39)
清代喀喇沁三旗旗制的衰微——基於蘇木丁數的考察 珠颯(57)
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蒙古勒呼(73)
清初顧實汗與清廷關係 明 額爾敦巴特爾(103)
五世達賴喇嘛致蒙古部三封書信研究 魏建東(117)
清代昭烏達盟的形成及其會盟問題探析——以翁牛特右翼旗印務處檔案爲中心 玉海(129)
乾隆中葉清與巴達克山關係考(1760-1767) 馬子木(139)
準清爭奪西藏的餘韻:昭地立汗問題 烏蘭巴根(151)
18世紀前期清朝、準噶爾、西藏、拉達克關係管窺——以拉達克喇嘛噶津林沁爲中心 陳柱(169)
《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的史料價值特點略析 杜家驥(191)
被遺棄的歷史碎片:1772年大喇嘛羅卜藏堅贊奉乾隆皇帝之托忒文奏摺 葉爾達(203)
《塔爾巴哈台奏稿》與嘉慶時期新疆北部邊政研究 華立(213)
民國時期有關蒙地墾殖的兩種珍稀文獻 忒莫勒(229)
關於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卜舒庫滿漢合璧碑 張閌(237)
蒙古國通史著作中所記之 Ts.丹巴道爾吉 劉迪南(245)
從醫學人類學與醫學史交叉視角試論蒙古族的整骨療法 財吉拉胡(25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硏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於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硏究成果爲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收录了多篇探讨西域古代历史文化与语言的学术论文。本辑重点关注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边文明的交流互动,以及区域内民族语言的演变与发展。 其中,有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汉晋时期西域诸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研究者们通过梳理和分析出土文献、史书的记载,对楼兰、龟兹、于阗等重要政权的兴衰历程、统治方式、经济形态以及社会阶层划分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一篇论文详细考证了龟兹王国早期王室的构成及其与周边势力的关系,揭示了该王国在政治权力分配和地区影响力方面的重要特征。另一篇则从经济角度切入,分析了汉代屯田制度在西域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时期屯田模式的差异与演变。 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在本辑中占据了重要篇幅。多位学者聚焦于西域古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系统。其中,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是对新近出土的几份于阗语文献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不仅解读了部分未知词汇的含义,还试图重建其部分语音系统,为研究于阗语的内部演变和与印欧语系及汉藏语系语言的接触提供了新的证据。另一项研究则着眼于粟特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与影响,通过分析中原地区发现的粟特语碑铭和佛经翻译中的粟特语借词,探讨了粟特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活动及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此外,还有论文对不同时期西域地区各民族语言的接触与融合现象进行了考察,例如探讨了古突厥语与当地语言的相互影响,以及梵语、藏语等语言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在西域地区留下的语言痕迹。 宗教与文化交流是本辑的另一重要议题。多篇论文围绕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在西域的传播、发展及其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展开。一篇论文深入研究了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宗教图像与西域早期佛教艺术风格的联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佛教艺术的演变脉络,以及中原佛教艺术如何受到西域及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地区。另一项研究则关注摩尼教在西域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范围,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描绘了摩尼教在回鹘时期成为国教后,其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深刻烙印。还有论文探讨了基督教(景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通过对散布在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景教碑文和相关文献的解读,揭示了景教在西域的传播范围、组织形式以及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情况。 此外,本辑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西域考古新发现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一篇论文对近期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一批汉晋时期墓葬的随葬品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探究墓葬主人的社会身份、经济状况以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另一项研究则结合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对某个被遗忘的古城遗址进行重新审视,试图还原其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功能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用。 总而言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汇集了众多学者在西域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考古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为深入理解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文明的复杂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字着迷的人,总觉得那些刻在石头上、写在纸上的古老符号,蕴含着神秘的力量。这本集刊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我看到作者们如何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碑文,如何从只言片语的文献中挖掘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以及如何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变规律。这就像是在给失落的文明注入生命。

评分

在我看来,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不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集刊无疑达到了这个目标。它不仅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研究素材,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求真的态度。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西域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对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西域,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文明枢纽,其历史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集刊,通过对历史语言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精密的分析,构建出一个个令人信服的学术论证。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的西域。想象着那些曾经繁华的市集,来往穿梭的商旅,高僧大德们在寺庙中抄写经文,学者们在学府里争论不休。集刊中的研究,就是为我描绘这些画面提供的最可靠的依据。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某个古城遗址的语言学分析时,我仿佛能听到当时城墙上士兵的呼喊,看到集市上小贩的吆喝,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和尘土的味道。

评分

有时候,历史研究就像是在解谜,而语言学研究则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钥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就为我提供了许多这样珍贵的钥匙。我读到一些关于古代民族迁徙、政权更迭的论述,这些论述常常与语言的传播和变异紧密相连。通过对语言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历史的轮廓,理解不同文明是如何在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评分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封面设计古朴典雅,“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几个字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沧桑感。我一直对西域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曾经繁盛又逐渐湮没的古国和语言充满了好奇。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西域”这个词,是在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普及读物里,那些关于骆驼商队、绿洲城市、异域风情的描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更专业的书籍,也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和文化,远比故事书里描绘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语言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奇妙的桥梁。当我们研究一种古老的语言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符号和发音,更是在试图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的。这本集刊里的文章,就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点的渴望。我看到作者们是如何从零散的考古碎片中,一点点拼凑出一种失落文明的语言面貌,又是如何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交融的痕迹。

评分

最近入手了这本《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实在是让我爱不释手。我特别喜欢这种集刊的形式,它不像一本专著那样聚焦于某个单一的论点,而是汇集了多位学者对不同主题的研究成果,这就像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让我得以窥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的各个角落。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里面充满了考古发现、文献考证、语言学分析,还有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和理论。

评分

我个人对西域的佛教历史有一些关注,所以当我看到集刊中有几篇文章涉及佛教翻译和经典传播时,我的眼睛立刻亮了。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传入西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语言的翻译、教义的适应、本土文化的融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文章,通过对古梵文、吐火罗文、粟特文等文献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这一过程的许多细节,包括那些为佛法东传默默奉献的翻译家们,他们的智慧和艰辛,通过这些研究得以重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