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天忘记了,这位风趣横溢的好友。
——郑振峰
★从佛经中邃智明辨笔墨中显示散文的美光。
——沈从文
★许地山在那一个时候,还不脱一种孩稚的顽皮气,后来才知道这一种天真的性格,他就一直保持着不曾改过。
——郁达夫
★他的喜爱研究学问而又不忍放弃文艺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倾向着浪漫主义。
——老舍
《落花生》是《绝版好书》的系列之一,书中收录了许地山的经典文章。如《空山灵雨》《山响》《落花生》等等脍炙人口的文章。是中学生和喜好文学的人必备的经典读物。《落花生》有很好的可读性,结构较新颖,本书续《飞鸟集》《夜莺与玫瑰》《再别康桥》《朱自清经典常谈》等之后的绝版好书之一。由于丹和葛红兵分别作序。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出生于一个台湾爱国人士家庭中。在中国现代文坛中,许地山的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作的小说和散文也成为被传颂的经典。1921年,他和文学大师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在北平创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创立《小说月报》。1922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纵观许地山的一生,个人笔触朴实、感人;个人品格正派、坚韧,正如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022 信仰的哀伤
020 爱的痛苦
019 “小俄罗斯”的兵
017 蜜蜂和农人
015 愚妇人
014 山 响
012 愿
011 香
009 三 迁
007 笑
006 蛇
005 蝉
004 心有事
003 《空山灵雨》弁言
059 美的牢狱
056 银翎的使命
052 七宝池上的乡思
049 荼 蘼
046 花香雾气中的梦
044 春的林野
041 万物之母
039 鬼 赞
037 暾将出兮东方
034 债
032 爱就是刑罚
030 难解决的问题
029 梨 花
028 海
026 你为什么不来
024 暗 途
091 爱流汐涨
088 别 话
086 落花生
085 面 具
083 公理战胜
082 生
079 乡曲的狂言
077 我 想
074 处女的恐怖
072 疲倦的母亲
070 头 发
068 桥 边
065 再 会
063 光的死
061 补破衣的老妇人
危巢坠简
136 危巢坠简
132 无法投递之邮件「续」
128 忆卢沟桥
125 先农坛
121 上景山
116 海角的孤星
113 海世间
097 无法投递之邮件
一缕书香
196 《落华生舌》弁言
166 旅印家书
163 牛津的书虫
157 我的童年
《空山灵雨》弁言
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
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在睡不着时,将心中似忆似想的事,随感随记;在睡着时,偶得趾离过爱,我到回忆之乡,过那游离的日子,更不得不随醒随记。积时累日,成此小册。以其杂沓纷纭,毫无线索,故名《空山灵雨》。
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落华生
(原刊1922年4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4号)
心有事
(开卷的歌声)
心有事,无计问天。
心事郁在胸中,教我怎能安眠?
我独对着空山,眉更不展;
我魂飘荡,犹如出岫残烟。
想起前事,我泪就如珠脱串。
独有空山为我下雨涟涟。
我泪珠如急雨,急雨犹如水晶箭;
箭折,珠沉,融作山溪泉。
做人总有多少哀和怨:
积怨成泪,泪又成川!
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沉没赤县:
累得那只抱恨的精卫拼命去填。
呀,精卫!你这样做,虽经万劫也不能遂愿。
不如咒海成冰,使他像铁一样坚。
那时节,我要和你相依恋,
各人才对立着,沉默无言。
(原刊1922年4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4号)
蝉
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脱下来,正滴在蝉翼上。蝉嘶了一声,又从树的露根摔到地上了。
雨珠,你和他开玩笑么?你看,蚂蚁来了!野鸟也快要看见他了!
(原刊1922年4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4号)
蛇
在高可触天的桄榔树下。我坐在一条石凳上,动也不动一下。穿彩衣的蛇也蟠在树根上,动也不动一下。多会让我看见他,我就害怕得很,飞也似地离开那里,蛇也和飞箭一样,射入蔓草中了。
我回来,告诉妻子说:“今儿险些不能再见你的面!”
“什么原故?”
“我在树林见了一条毒蛇:一看见他,我就速速跑回来;蛇也逃走了。……到的是我怕他,还是他怕我?”
妻子说:“若你不走,谁也不怕谁。在你眼中,他是毒蛇;在他眼中,你比他更毒呢。”
但我心里想着,要两方互相惧怕,才有和平。若有一方大胆一点,不是他伤了我,便是我伤了他。
(原刊1922年4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4号)
……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折磨人”的,但这种折磨却带着一种令人沉溺的魔性。我得承认,好几次我都想合上书,让自己的神经系统休息一下,因为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实在是太过庞大和复杂,充满了各种晦涩的符号和难以捉摸的隐喻。这更像是一部哲学论著披上了小说外衣,每一个段落都值得被反复咀嚼和推敲。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述环境时的用词,那种对细节的偏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笔下的场景仿佛被施了魔法,拥有了自身的呼吸和温度,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和墙壁的冰冷。然而,这种极致的精致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节奏拖沓。但我坚持了下来,原因在于那种对“意义”的探寻。这本书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提出挑战:你所感知的现实,是否真的是全部?那些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声音,它们是否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真实骨架的关键?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用它特有的、近乎冷峻的笔调,逼迫你去构建自己的答案,这种互动性,是当下很多文学作品所缺乏的。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如同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迷雾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光影交错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残忍,他没有直接告诉你真相,而是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用无数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搭建起一个宏大而又脆弱的叙事结构。我尤其欣赏他对时间线处理的娴熟技巧,时间仿佛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不断回旋、交织的藤蔓,过去、现在和那些尚未发生的可能性,都在同一个页边共存。读到某些转折点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散落在不同章节的线索重新拼凑起来,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令人欲罢不能。书中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摹,更是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感,那些隐藏在体面言辞下的焦虑、欲望和无法言说的秘密,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剥开,让我们直视人性中最幽暗也最真实的一面。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用你全部的感知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挖掘工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揭示出初次阅读时被忽略的微妙伏笔,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应有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记忆”这一主题的解构和重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回忆录写法,而是将记忆描绘成一种极不可靠的、随时可能被篡改和遗忘的流沙。书中的叙事者似乎也在不断地质疑自己所讲述的一切,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和张力。你永远无法完全信任眼前的文字,你必须像一个侦探一样,时刻留意那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去追溯一个更深层次的、可能被故意隐藏的真相。这种叙事手法极具颠覆性,它挑战了读者对故事可靠性的基本假设。此外,书中对社会背景的刻画也极其到位,那些虚构的、却又带着强烈时代烙印的社会规则和潜规则,为人物的困境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让悲剧的必然性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私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则针对特定社会形态的寓言,发人深省。
评分初读此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好像自己是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旁观者,看着一幕幕精心排练的悲喜剧在上演。作者似乎对情感的直接抒发持有一种克制的态度,他更倾向于通过环境的冷漠、人物对话的空洞,以及大量留白的细节来暗示人物的痛苦。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反而使得最终情感冲击力更为强大——当那些压抑的情绪终于在不经意间爆发时,其效果远超那些直白的宣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配角的塑造,很多配角看似边缘化,但他们的一两句台词或一个转身的动作,却能瞬间点亮整个场景,揭示出主角们所处困境的复杂性。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掌控力,知道何时该聚焦,何时该放开视角。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投入的阅读体验,它不迎合大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逻辑,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频率,它所展现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绝对值得你付出所有的心力去探索和回味。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学盛宴,简直可以用“华丽而又精准”来形容。作者的遣词造句,绝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他想要营造的特定氛围。我特别喜欢他对长句的运用,那些层层叠叠的从句和精妙的修饰语,就像是精雕细琢的巴洛克式建筑,结构复杂但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特别是那些描写人物内心独白的部分,常常是长达半页的意识流,捕捉到了人类思维跳跃、矛盾和自我欺骗的真实状态,这种对内心幽微之处的捕捉,精准到让人感到一丝不安。这本书的节奏控制也处理得极为高明,在平静叙事中突然插入的爆发性场景,如同平静湖面上突然投下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不过,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追求,也让一些情节的推进显得略微缓慢,它更侧重于“如何说”而非“说了什么”。对于我这种热爱文字本身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反复品味那些措辞巧妙的句子,仿佛在品鉴一瓶年份久远的佳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