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中无所不精。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二十五开,每开六行。全文共计七百六十八字,首题“方圆庵记”四大字,末署四十一小字。《方圆庵记》米芾書於北宋元豊六年(1083)是专为当时天竺高僧辩才法师主持杭州龍井山方圆庵所作,墨迹已佚。董其昌临本,为董其昌浓墨少见之作,淋漓翰墨,随意所如,更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自成体势,一气呵成。书之雅逸扑人,熠熠夺目,堪称董书中神品,与米氏宋拓孤本正相应媲美,令人陶然入胜。《酒德颂》绢本,纵24。5厘米,横245。7厘米,此卷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多用中锋,笔画细劲,起伏变化较少,单字连笔较多。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 |
| 作者: | 王冬梅 主编著 |
| 市场价: | 25元 |
| ISBN号: | 9787514913583 |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8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页数:44 |
| 印刷时间:2016-01-01 | 印次:1 | 字数: |
| 目录 | |
|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董其昌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无目录 |
| 内容简介 | |
|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中无所不精。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草书千字文》,此作原为册页。舍细劲笔画,使粗细有致,富于变化,不徒有筋骨而有血肉;舍奔流急湍式的用笔,而显得缓急有致,雍容舒展。《小赤壁诗册页》,此作原为长卷,后便于阅读改为册页。书法流丽潇洒,率意而书,但以奇为正,神采飞动。董其昌曾自云:“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书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
| 作者简介 | |
| 王冬梅,女,1950年11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民族书画艺术培训学校教授。曾多次参加**老年书画大赛,作品入选《**书画博览》,《夕阳红艺术专刊》等各类图书杂志。 |
0123456789
初次翻开这部《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我最先被吸引的,莫过于那引人入胜的“小赤壁诗”。董其昌的书法,向来以其独特的文人气质著称,而在这几首小赤壁诗的草书作品中,这种气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笔触,既有北派的雄浑,又不失南派的秀逸,可以说是将两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每一笔都饱含着情感,仿佛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在面对壮丽山河时,情不自禁地抒发胸臆。诗中的景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无论是山峦的叠嶂,还是江水的奔腾,亦或是明月的光辉,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
评分《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董其昌在书法上的“通”与“变”。他能够从前人的经典中汲取养分,比如临习米芾,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米芾的笔意融入自己的风格之中。同时,他也能根据不同的诗歌内容,调整自己的笔法,使其与诗歌的情感相得益彰。这种既能“师古”又能“师心”的能力,正是他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重要原因。这本书,正是展现了这种“通”与“变”的魅力。
评分在《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里,我对“临米芾方圆庵记”部分尤为关注。米芾的书法,向来以其“刷”的美感著称,而董其昌的临帖,则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他并非一味地模仿,而是深入米芾的用笔之道,领悟其字形结构的精髓。在临习的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米芾的跌宕起伏,更从中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洒脱和俊逸。这种临帖,与其说是“临”,不如说是“化”,是将古人的技法与自己的风格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对话与融合,令人赞叹不已。
评分《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便是它所呈现的董其昌书法的多样性。我们都知道董其昌是以行楷和草书闻名,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不同风格的驾驭能力。无论是草书的奔放,还是行书的流畅,亦或是临帖的严谨,他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特别是他对于字形结构的把握,即使在最狂放的草书中,也能看出其严谨的内在逻辑,这一点,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拿到《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我最先是被其内容的丰富性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几种董其昌的书法作品,而是将他的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囊括其中。从狂放的草书千字文,到精妙的行草书卷,再到对前人技法的学习与借鉴,以及对古典诗歌的演绎,这些内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董其昌书法艺术画卷。这种系统性的呈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董其昌书法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初次接触《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雷同的笔法,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展现了董其昌书法中许多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在草书千字文中,他显得格外洒脱,笔墨酣畅淋漓,仿佛是在宣泄某种情绪。而到了行草书卷,则更加注重章法的变化和笔墨的韵味,显得更为成熟和老练。这种细微的差别,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评分当我翻阅《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中的“杜工部诗册”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董其昌。杜甫的诗,本身就充满了沉郁顿挫的感情,而董其昌用他擅长的书法与之结合,更是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笔触,在这部分作品中,显得更加沉稳厚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特别是“紫茄诗”和“荆溪招”这两首,更是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之令人不禁为之动容,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这本书,让我对董其昌的书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他的书法就是那种文人气的洒脱,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处理不同内容时,笔法的细微变化。比如,在临米芾的时候,他的笔法显得更加严谨,一丝不苟,而在写杜工部诗的时候,又充满了情感的抒发。这说明,董其昌的书法,并非程式化的,而是能够根据内容和自己的心境,进行调整和变化,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评分我尤其钟情于《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中的行草书卷。董其昌的行草,在我看来,是一种既有法度又不失性灵的完美结合。他笔下的线条,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功力和精妙的思考。你看那牵丝引带,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保持字与字之间的连贯,又不会显得拖泥带水,显得十分干净利落。字形的变化更是丰富多端,时而端庄厚重,时而飘逸灵动,但无论如何变化,整体的风格却始终统一,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行草,仿佛是他在与一位老友对话,每一笔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学养。
评分董其昌的草书千字文,那叫一个行云流水,仿佛是他在纸上跳了一支墨舞。我拿到这本《董其昌 草书千字文小赤壁诗+行草书卷+临米芾方圆庵记+杜工部诗册紫茄诗荆溪招 董其昌书法》时,最先吸引我的便是那卷草书千字文。不同于一些刻意雕琢的“狂草”,董其昌的草书,即便是极尽挥洒,也依旧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章法和骨力。你看那笔画的起承转合,时而如惊涛骇浪,波澜壮阔,时而又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在纸面上跳跃、奔跑。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更是妙不可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观之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挥毫泼墨时的那种精神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