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1-01 |
| 作者:柏杨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5.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02012188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读柏杨著作的时候则“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鲁迅曾经有一个想法,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又极其能代表中国人性质的一种人物,做一部‘中国人史‘”,“鲁迅先生*后没写成,柏杨先生写的历史系列图书《中国人史纲》等历史系列,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想写的‘中国人史‘。”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整个民族性的自我反省。 雷颐认为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作了深刻、尖锐的解剖与批判,语言犀利尖刻,但后面却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为支持,稍后引进的他的《中国人史纲》证明了此点。此时台海两岸暌隔已久,经济、政治、社会制度迥异,文化氛围也非常不同,从日常生活到书面语言,甚至许多词汇已经不同,双方接触之初,均有"隔"的感觉,曾经造成不少误解、笑话。然而,读柏杨的书不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没有"隔"的感觉,反而都能感到他的尖锐深刻、痛快淋漓,感到他"说的就是我们"!因此,他的著作才能在大陆一纸风行,洛阳纸贵。这也说明,他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国民性的分析*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层次,确实深入到了两岸、甚至世界华人灵魂深入共同的"深层结构"。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表示,柏杨历史系列是一个洞察历史、洞察世事的智者对历史*深层的剖析。
本套书是柏杨史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从神话、传说到半信史时代,后者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响力来说,《中国人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三是《中国人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立场,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先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柏杨,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其创作大体可分为小说、杂文、历史三大类,总计百余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大陆,并引起广泛注意。**作品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等。
序 目录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钱理群1 序1 第1章历史舞台 一空中·马上 二河流·湖泊 三山 四沙漠·万里长城 五城市 六地理区域 七演员 第2章神话时代 一开天辟地 二五氏 �^东西方世界 第3章传说时代 一黄帝王朝 二姬轩辕 三伊祁放勋与姚重华 �^东西方世界 第4章半信史时代 一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二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三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四公元前十九世纪 五公元前十八世纪 六商王朝社会形态 七公元前十七世纪 八公元前十三世纪 九公元前十二世纪 一○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瓶颈危机 一二公元前十一世纪 一三公元前十世纪 第5章信史时代 一公元前九世纪 �^东西方世界 第6章公元前第八世纪 一周政府的东迁 二春秋时代 三周郑交战 四楚王国 五卫国新台丑闻 �^东西方世界 第7章公元前第七世纪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上) 二五霸 三齐国霸权的兴衰 四晋国长期霸权 五秦国短期霸权 六楚王国问鼎事件 �^东西方世界 第8章公元前第六世纪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中) 二楚王国霸权的隐忧 三鄢陵之役 四国际和平会议 五伍子胥鞭尸事件 六鲁国的“三桓”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9章公元前第五世纪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下) 二中国**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 三儒家 四道家·墨家·法家 五诸子百家 六战国时代 七晋国的分裂 �^东西方世界 第10章公元前第四世纪 一封国的消失与蜕变 二吴起与楚王国 三历史上*大的魔术——秦国变法 四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 五齐宋两国的侵略战争 六三位巨子 �^东西方世界 第11章公元前第三世纪 一东方各国互相缠斗 二崭新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三吕不韦·韩非 四六国覆灭 五辉煌的八十年代 六嬴政大帝 七焚书坑儒 八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西楚王国昙花一现 一○西汉王朝大统一 �^东西方世界 第12章公元前第二世纪 一匈奴汗国崛起沙漠 二道家思想的实践——黄老政治 三七国之乱 四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五对匈奴汗国的反击 六张骞通西域 七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八汉赋 �^东西方世界 第13章公元前**世纪 一汉匈两国的和与战 二司马迁·路温舒 三中国疆土的继续扩张 四匈奴汗国的分裂 五外戚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14章**世纪 一新王朝与新社会政策 二二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三东汉王朝建立 四匈奴汗国的再分裂 五班超再通西域 六羌战 �^东西方世界 第15章第二世纪 一西域的丧失 二羌战的扩大与惨烈 三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士大夫及门第的形成 五宦官制度 六中国**次宦官时代 七佛教·道教·黄巾 八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东西方世界 第16章第三世纪 一赤壁战役 二三国时代 三政制·九品·清谈 四晋王朝暂时的统一 五八王之乱(上) �^东西方世界 第17章第四世纪 一八王之乱(下) 二大分裂时代开始 三三国并立 四五国并立 五晋帝国局促一隅 六北中国的大混战 七前秦帝国的茁壮 八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九八国并立 一○九国并立 �^东西方世界 第18章第五世纪 一十一国并立 二短命王国相继灭亡 三五胡乱华十九国结束 四南北朝 五南宋帝国的暴君 六南齐帝国的暴君 七北魏帝国迁都与华夏化 八奇异的寄生集团 九佛、道二教的发展 �^东西方世界 第19章第六世纪 一南梁帝国的北伐 二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北魏帝国的分裂 四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北齐、北周倏兴倏灭 六大分裂时代终结 七突厥汗国崛起沙漠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在这一方面,给我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启发。在描绘明朝的历史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皇帝的个人功过上,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明朝集权政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他对内阁制度的形成、宦官权力的膨胀,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明朝的政治生态,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他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以及市民阶层壮大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所蕴含的巨大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化现象时,不拘泥于简单的“封建糟粕”的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明朝时期思想文化的活跃性,比如市民文学的兴盛、世俗化思潮的涌动,以及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明朝的认识不再是片面的,而是更加全面和立体,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一直是个门外汉,过去接触过的历史读物,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当我拿到《中国人史纲》(全两册)的时候,其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解读的认知。作者非常聪明地回避了那些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刻性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描绘汉代的历史时,他并没有简单地讲述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汉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中央集权的确立,到士族阶层的崛起,再到边疆的开发,每一个环节都解释得非常透彻,而且紧密联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大一统”概念的解读,他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分析了其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书中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对外交流的描述也极为生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非常具象的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平面化的概念。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而作者就是那位技艺高超的导演,他将每一个场景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你能够沉浸其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活力。
评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大多数都是以朝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梳理,虽然内容翔实,但总感觉少了点“人”的味道,就像在看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色彩斑斓,但却缺乏鲜活的生命力。然而,《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却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关注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他笔下的先秦时期,不再是模糊的“诸侯争霸”,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不同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诸子百家争鸣的论述,作者没有将这些思想家简单地归类,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为何会提出那样的学说,他们的学说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他甚至尝试去“复原”那些思想家争论的场景,用对话和辩论的方式,展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学术殿堂。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叙述方式,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由无数鲜活个体构成的生动故事,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抱负,都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叙事风格,对于我这样追求阅读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满足。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中国人史纲》(全两册)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作者能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一条清晰而有逻辑的脉络。很多时候,历史书籍读下来,感觉像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很难串联起整个国家的演进历程。但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处理魏晋南北朝这段看似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并没有被表面的混乱所迷惑,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暗流涌动的文化融合和制度演变。他对“门阀士族”的分析,我觉得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历史的糟粕,而是深入探究了士族阶层在政治、文化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制度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他对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论述,都非常精彩。他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中国社会依然在孕育着新的生命力,为后来的统一王朝打下了基础。这种宏观视野和对细节的把握,让我对这段复杂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佩服作者的功力。
评分《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史纲”这两个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宏大叙事的框架感,大概率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解读,适合做学术研究,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有点门槛太高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勾勒出了早期中国人生活的图景。我仿佛能看到黄河岸边,那些原始部落的先民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一点点地摸索着生存的智慧,如何从茹毛饮血走向部落联盟。那种对历史的“情景再现”,不是生硬的复述,而是充满了作者的思考和想象,让你能够真正地“进入”那个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一些关于祭祀、氏族生活、早期神话的描写,虽然是基于史料的推测,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有严谨的学术依据,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又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比如部落间的冲突、生存的艰难,但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将其融入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让人理解那是那个时代的选择。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棒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我对历史书籍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历史是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人心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而《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对中国思想史的梳理,可谓是鞭辟入里。作者并没有将各种思想流派简单地并列,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历史的走向。我对作者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解读,尤为赞赏。他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解释,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治理的理念。书中对于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对思想文化的精辟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评分阅读《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描绘清朝的历史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刻板印象上,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清朝初期对外贸易的繁荣,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成就。他通过对海陆丝绸之路的兴衰、中外文化交流的变迁,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天下观”的论述,他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朝上国”的观念如何形成,以及这种观念在与西方文明接触后所经历的冲击和转变。书中对于清朝在西方殖民主义压力下的挣扎与应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所展现出的韧性,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用一种非常客观和审慎的笔触,展现了中国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它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历史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共同演进的,这种宏大的视角,对我非常有启发。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迷人的时代,充满了开放、自信和活力。但许多关于唐朝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政治军事,要么流于对盛世景色的描绘,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而《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描绘唐朝的辉煌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万国来朝”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唐朝之所以能成为盛世的内在原因。他对政治制度的革新,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完善,以及这些制度如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中央集权的巩固,都分析得非常到位。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唐朝文化的高度重视,他详细描写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在唐朝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些文化艺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体现。他对长安城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更是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市井生活、商业贸易、文化交流都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包容。这种对文化层面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对唐朝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中国人史纲》(全两册)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描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演变,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智慧。他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土地制度的分析,他从土地兼并到赋税制度,层层剥茧,揭示了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以及这种影响又如何反馈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动荡。书中对于民间信仰、传统习俗的描绘也极为生动,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体验着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故事,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评分在我看来,理解宋朝,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萌芽的关键。《中国人史纲》(全两册)在这方面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过去我对宋朝的印象,总是停留在“积贫积弱”的标签上,觉得是一个不断被北方民族欺凌的王朝。然而,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展现了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也依然令人惊叹。他对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都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科技革命”的论述,他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在宋朝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的挑战,但他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其政治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困境。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宋朝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积贫积弱”并非宋朝的全部,它同样是一个孕育着现代文明萌芽的伟大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