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著 者:[瑞典]喜仁龍(Osvald Sirén)
譯 者:鄧可 字 數:286韆
書 號:978-7-5502-9745-6 頁 數:344
齣 版: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印 張:21.5
尺 寸:172毫米×24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7年3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7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價:68.00元
正文用紙:75g書紙、90g雅質
目 錄
齣版前言 1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聰3
中文版序 侯仁之8
英文版自序 11
第一章
中國北方築牆城市概述
1
第二章
北京舊址上的早期城市
11
第三章
北京的內城城牆
27
第四章
北京內城城牆的內側壁
43
南城牆45 /東城牆53 /北城牆61 /西城牆68
第五章
北京內城城牆的外側壁
77
東城牆79 /北城牆82 /西城牆84 /南城牆86
第六章
外城的城牆
89
外城城牆的內側壁94 /外城城牆的外側壁98
第七章
內城的城門
105
引 言105 /西城牆上的城門108 /
東城牆上的城門127 /南城牆上的城門132 /
北城牆上的城門150
第八章
外城的城門
157
內容簡介
本書真實還原瞭20世紀20年代時遺存的北京城牆與城門。作者通過實地走訪考察,被這些宏偉古跡的壯美所摺服,也因其衰敗的現狀而嘆息。除瞭在描寫中投入藝術史傢的浪漫與情懷,喜仁龍還堅持嚴謹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國曆史文獻中對城牆城門的繁雜記載,勘測丈量每一段城牆、每一座城樓的尺寸,觀察記錄城牆、城門及周邊街市鄉野的現狀,實景拍攝城牆城門的照片,精細繪製城門各種角度的建築細節圖,使這本考察手記在文學性、科學性、曆史性等方麵達到瞭極高的水準。
著者簡介
喜仁龍(Osvald Sirén,1879—1966)
瑞典藝術史學傢。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傢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18年到日本講學,並於1920—1921年旅居中國,開始密切關注東方藝術與建築。1956年獲得第一屆查爾斯·朗·弗利爾奬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詞典·增補版》(1981)稱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中國繪畫研究的集大成者。
這本書,是我在書店偶然翻到的,卻一頭紮進去,就再也無法自拔。它講述的北京的城牆與城門,絕不是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曆史靈魂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用一種極其生動、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感情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那些曾經巍峨聳立的城垣,那些雄偉壯觀的城門。我讀到關於德勝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戰神門”的軍事意義,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明清時期將士齣徵、凱鏇的感人故事,讓我對這座城門的肅穆與榮耀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將曆史事件與具體建築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的鮮活生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城門防禦功能的解讀,作者詳細地介紹瞭各種防禦設施,如箭樓、甕城等的設置,以及它們在實際作戰中的作用,讓我對古代的軍事工程有瞭初步的認識。同時,書中也提到瞭城門在和平時期作為交通要道的繁忙景象,不同身份的人們在城門下穿梭,構成瞭一幅生動的市井畫捲。
評分拿到這本關於北京城牆與城門的書,我最初的期待是能瞭解一些基礎的知識,比如各個城門的名字和位置。但讀完之後,我被書中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深深震撼瞭。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北京的城牆和城門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從元朝的大都開始,一直講到明清兩代,再到近代,這本書脈絡清晰,邏輯嚴謹。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北京城池格局的演變,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在城市規劃上的側重點,以及為何會形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這種對城市“骨架”形成過程的梳理,讓我對北京的整體印象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原本以為城牆就是一道牆,城門就是一道門,但書中讓我看到瞭它們作為政治象徵、軍事要塞、交通樞紐以及文化載體的多重身份。作者還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使得論述更加嚴謹可信,同時又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與城門、城牆聯係的描寫,比如某場戰役中某座城門的得失,或者某次政治活動在城門前的發生,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它們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建築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地講解北京城牆與城門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北京城市曆史、社會變遷和文化演進的百科全書。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打磨,例如對每座城門建築風格的細緻描述,包括它的形製、結構、材料,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修繕和變遷。這些內容讓我對古建築的工藝和智慧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城門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描寫,比如它們作為集市的依托,或者在節日慶典中的角色,這些豐富的細節讓古老的城牆和城門重新煥發瞭生機,仿佛躍然紙上。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北京城牆在不同朝代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土城,到後來的磚石城,再到最終的拆除,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曆史的智慧和時代的印記。作者通過對這些變遷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城市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成長和演變的,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北京這座城市的“骨架”和“靈魂”。作者以一種非常深沉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呈現瞭一幅北京城牆與城門的宏大曆史畫捲。我讀到關於東直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木材門”的實際功能,還詳細介紹瞭它在明清時期作為京城木材、燃料等物資的主要進齣通道,以及與當時城市建設、市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種種細節,讓我對這座城門的實用性與重要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種將曆史事件與具體建築的功能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滿瞭物質基礎和生活氣息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城牆的拆毀與保留的討論,作者詳細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對城牆的處置方式,以及其背後的原因,讓我對城市發展和曆史遺跡的保護有瞭更深的思考。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城門在社會交往、文化交流方麵的作用,例如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及在節慶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曆史厚重感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覺得北京就是現代化的都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這本書打開瞭我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鋼筋水泥之下,那曾經輝煌的城垣與城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每一個城門時的細節,比如正陽門,它不僅僅是京城的門戶,更是那個時代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書中對城門建造的工藝、材質,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都做瞭深入淺齣的講解。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城門關閉時的巨響,感受到守城將士的英姿,甚至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北京城牆不同階段的演變,從元代的都城規劃,到明清的擴建,再到後來的拆除,每一個時期的變化都緊密聯係著中國的曆史進程,也反映瞭城市發展和時代變遷的必然性。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城市,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承載著無數曆史的痕跡,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建築,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與曆史對話,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非常引人深思。我特彆注意到書中有提到一些關於城牆在防禦功能之外的社會功能,比如節慶時的裝飾,或者作為社會活動的場所,這些細節的補充,讓北京的城牆不再隻是一個冰冷的建築,而是融入瞭當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充滿瞭人情味。
評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北京。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建築的書,更是一扇讓我窺見北京前世今生的窗戶。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宏偉的城牆和城門重新展現在我的麵前。我讀到關於朝陽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日齣東方”的象徵意義,還詳細介紹瞭它在明清時期作為漕運糧船入京的要津,以及與當時商業繁榮、市民生活的緊密聯係,讓我對這座城門的活力與生機有瞭更深的感受。這種將曆史文化與市民生活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城牆與城市水係、街道布局之間關係的論述,作者詳細地介紹瞭城牆是如何影響城市的發展方嚮,以及水係如何在城牆內外發揮作用,讓我對城市規劃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城牆在城市防禦之外的生態功能,例如對城市風貌的影響,以及在環境保護方麵的作用。
評分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並沒有太多概念,以為它們隻是曆史遺跡,早已消失不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它們曾經的輝煌與重要。作者的敘述非常到位,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城門的名字和位置,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座城門背後的曆史文化淵源。我讀到關於安定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安寜之門”的象徵意義,還詳細介紹瞭它在古代作為皇帝齣城祭祀、巡視時的重要通道,以及與皇傢儀仗相關的種種細節,讓我對這座城門的尊貴與神聖有瞭更深的體會。這種對城門與皇權、禮儀之間關係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城牆與城門在古代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城牆材料、建造工藝的介紹,作者詳細地描述瞭不同時期城牆的夯土、磚石結構,以及修築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讓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勤付齣瞭深深的敬佩。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城牆作為城市邊界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城市管理方麵的作用。
評分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眼見證瞭北京城牆與城門的興衰變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種充滿情感的方式,將那些曾經巍峨聳立的城垣,那些雄偉壯觀的城門,一一呈現在我麵前。我讀到關於西直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金水門”的象徵意義,還詳細介紹瞭它在明清時期作為皇傢苑囿的西山水源引入京城的門戶,以及與當時皇傢園林、城市供水係統相關的種種細節,讓我對這座城門的皇傢氣息和重要地位有瞭更深的感受。這種將曆史事件與具體建築的文化象徵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滿瞭藝術價值和象徵意義的。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城牆與城市景觀、城市風貌的互動,作者詳細地分析瞭城牆是如何塑造城市的整體形象,以及它在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方麵的作用,讓我對城市規劃的藝術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城門在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方麵的作用,例如作為重要的信息傳遞節點,以及在維護城市治安方麵的功能。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曆史肌理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我對那些曾經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城牆與城門,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用一種探索者的視角,帶領我一起去發現和解讀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奧秘。我讀到關於阜成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它作為“米糧門”的實際功能,還詳細介紹瞭它在明清時期作為京城西部糧食物資的重要集散地,以及與當時農産品貿易、市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種種細節,讓我對這座城門的商業價值和重要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種將曆史事件與具體建築的經濟功能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實際意義和價值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城牆與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融閤,作者詳細地分析瞭城牆是如何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及它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方麵的作用,讓我對城市文化的獨特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城門在曆史變遷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例如作為重要的政治象徵,以及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見證作用。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這種親近感總是建立在現代的認知之上。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對北京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它深藏的厚重與輝煌。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詩意的方式,為我描繪瞭一幅北京城牆與城門的壯麗畫捲。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每一座重要城門的獨特描繪,不僅僅是建築本身的介紹,更包含瞭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文化內涵以及在不同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我讀到關於崇文門時,書中不僅僅講述瞭它的名字由來和建築特點,還詳細描述瞭它作為“食貨門”在明清時期作為京城糧食物資進齣口重地的地位,以及與當時市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種種細節。這種深入的挖掘,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城門的喧囂與繁華。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城牆與城門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承載著一個城市靈魂的符號。作者通過對曆史資料的挖掘和解讀,讓我看到瞭北京這座城市是如何從一個軍事要塞,逐漸演變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城牆與城門,正是這個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見證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