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新全新经济类书系——“理享家”图书第一辑:许小年《回荡的钟摆》、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汪丁丁《经济的限度》、谢平《互联网金融九堂课》重磅上市,与众多大牌经济学家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一向以敢为敢言著称和独立精神著称,时隔六年重磅新作,深度解析“中国模式”与经济改革未来之路,读之让人豁然开朗。
3.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大政府、强干预,许小年教授认为这是误解,这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经济改革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市场化才是中国经济改革前期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因,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重回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时隔六年重磅新作,强势指明中国经济改革未来方向。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在思考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现实有个清醒的认识。
要想经济复苏,必须先化解凯恩斯模式所积累的种种风险,这个过程在时间上可能不会太短。在清理了债务、过剩产能和银行坏账后,需要回归改革开放前半段的中国模式,也就是亚当 斯密模式。国际上一些人以为中国模式就是大政府、强干预,这是误解,他们不清楚中国经济改革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也没有搞懂斯密模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搬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硬套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上。
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了解改革的历史,深入分析过去成功的原因和当前困难的根源,找到解决的方案。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重回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许小年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咨询师;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北京高华证券研究部主管、副董事长;嘉实基金顾问。
2004起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自由与市场经济》等。
第一辑 | 中国:形势与对策
两个中国模式 002
告别旧模式,探索新道路 014
反弹如南柯一梦 034
经济如何走出今日之困境 044
应对漫长的经济冬天 052
怕疼治不了病 061
人民币还会贬值吗 069
看到希望 081
第二辑 | 改革:政策与实践
成功的改革和失败的改革 086
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 114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22
城镇化或城镇神化 131
房价、土地供应与公平博弈 140
金融改革的路径 146
医疗行业中的市场与政府 153
第三辑 | 企业:转型与创新
互联网是转型利器而非神器 160
互联网金融:提高效率而非改变规律 169
经济下行中的企业创新 175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182
第四辑 | 学理:常识与洞见
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00
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 207
凯恩斯经济学及其批判 214
奥地利学派的当代意义 229
宽广的尺度,狭窄的视野 244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260
资本主义:颂扬与怨恨中的飞跃 269
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276
附录
中国需要推进观念现代化 310
“刀锋”许小年 317
拿到这套书,我最惊喜的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主题各异,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经济视野。例如,《互联网金融九堂课》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颠覆传统金融,《经济的限度》则让我思考经济发展的边界,《回荡的钟摆》将目光投向历史的周期,《中国做对了什么》则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成功案例。这种组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一开始,我以为它们只是孤立的单本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们在不经意间,都在触及“可持续性”、“风险”、“创新”和“适应性”等核心议题。这套书就像一个完整的拼图,每一块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幅关于现代经济的宏伟画卷。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经济现象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能够用更批判、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中国做对了什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解答,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追问。我一直好奇,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一切?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秘籍”,而是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梳理,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解释。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而是更加注重从宏观层面,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做的关键决策和采取的策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制度创新”的部分,它让我理解了,并非所有的发展模式都适用于中国,而是中国在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书中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讨论,也让我觉得,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无数的奋斗者和决策者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不再从单一的视角去评判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是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去理解其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经济的限度》这本书,简直像一场思想的盛宴,把经济学的本质和边界,以一种既宏大又深刻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关于金钱、市场、供需的冰冷公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资源稀缺性下的选择困境,以及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地球承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读到关于“增长的陷阱”时,我深感震撼,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经济增长,在某些时候,可能正是通往不可持续的深渊。书中对“外部性”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活动,其成本和收益并没有被完全计算在内,这导致了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的定义,不再盲目崇拜GDP的增长,而是开始关注经济发展是否真正带来了人类福祉的提升,以及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它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经济发展并非没有代价,我们必须正视其“限度”。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分量”,无论是纸质还是内容,都足够让人沉浸其中。打开《互联网金融九堂课》,我本来以为会是枯燥的技术讲解,结果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作者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科技概念,一点点地剥开,让我这个对金融不太懂的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从P2P的兴衰,到移动支付的普及,再到区块链的潜力和风险,每一堂课都像是在一次精密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互联网金融这头巨兽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经济格局。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监管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和挑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在快速发展中,监管如何才能跟上步伐,如何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它对我个人生活和未来经济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知识的书,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金融脉搏的深度感知。
评分《回荡的钟摆》这本书,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一种史诗般的叙事,讲述了经济周期和文明兴衰的内在联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像钟摆一样,在繁荣与衰退之间来回摆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债务”和“信用”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何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信用的扩张,而当信用破裂时,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国家的兴衰,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相似的错误,又在尝试着寻找新的出路。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文明的长期繁荣,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它的衰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经济周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跨越时代的长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