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理享家”图书(套装共4册)互联网金融九堂课+经济的限度+回荡的钟摆+中国做对了什么

财新“理享家”图书(套装共4册)互联网金融九堂课+经济的限度+回荡的钟摆+中国做对了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平 许小年 周其仁 汪丁丁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金融
  • 经济学
  • 金融
  • 中国经济
  • 投资理财
  • 经济思想史
  • 宏观经济
  • 财新
  • 理享家
  • 书籍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2017081203415
商品编码:2177956326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财新全新经济类书系——“理享家”图书第一辑:许小年《回荡的钟摆》、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汪丁丁《经济的限度》、谢平《互联网金融九堂课》重磅上市,与众多大牌经济学家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一向以敢为敢言著称和独立精神著称,时隔六年重磅新作,深度解析“中国模式”与经济改革未来之路,读之让人豁然开朗。 
3.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大政府、强干预,许小年教授认为这是误解,这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经济改革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市场化才是中国经济改革前期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因,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重回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内容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时隔六年重磅新作,强势指明中国经济改革未来方向。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在思考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现实有个清醒的认识。 
要想经济复苏,必须先化解凯恩斯模式所积累的种种风险,这个过程在时间上可能不会太短。在清理了债务、过剩产能和银行坏账后,需要回归改革开放前半段的中国模式,也就是亚当 斯密模式。国际上一些人以为中国模式就是大政府、强干预,这是误解,他们不清楚中国经济改革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也没有搞懂斯密模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搬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硬套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上。 
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了解改革的历史,深入分析过去成功的原因和当前困难的根源,找到解决的方案。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重回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作者简介

许小年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咨询师;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北京高华证券研究部主管、副董事长;嘉实基金顾问。 

2004起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自由与市场经济》等。

目录

第一辑 | 中国:形势与对策


两个中国模式 002

告别旧模式,探索新道路 014

反弹如南柯一梦 034

经济如何走出今日之困境 044

应对漫长的经济冬天 052

怕疼治不了病 061

人民币还会贬值吗 069

看到希望 081


第二辑 | 改革:政策与实践


成功的改革和失败的改革 086

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 114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22

城镇化或城镇神化 131

房价、土地供应与公平博弈 140

金融改革的路径 146

医疗行业中的市场与政府 153


第三辑 | 企业:转型与创新


互联网是转型利器而非神器 160

互联网金融:提高效率而非改变规律 169

经济下行中的企业创新 175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182


第四辑 | 学理:常识与洞见


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00

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 207

凯恩斯经济学及其批判 214

奥地利学派的当代意义 229

宽广的尺度,狭窄的视野 244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260

资本主义:颂扬与怨恨中的飞跃 269

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276


附录


中国需要推进观念现代化 310

“刀锋”许小年 317


查看全部↓

《风起云涌的数字时代:洞察未来经济图景的十部巨著》(精选套装,共十册) 精选导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织的今天,理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把握科技变革的脉络、洞悉社会结构与人类行为的演化,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是每个时代弄潮儿的必备素养。本套精选图书汇集了过去数十年间,那些对经济学、金融史、技术哲学以及社会思潮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作品。它们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深刻的洞察、严谨的分析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追问。从古典理论的坚实地基,到前沿技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本套装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穿透迷雾,清晰地看到经济与社会的未来航向。 第一部:理论基石与范式革命 (2 册) 1.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代价:重读亚当·斯密与现代市场失灵》 本书并非简单复述《国富论》,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古典自由主义的内核与边界。作者深入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尤其是环境与数据污染)在现代经济体中如何系统性地侵蚀市场效率。书中详尽对比了斯密时代的“自然秩序”构建与当代全球化供应链中的权力集中现象。 核心内容聚焦: 聚焦于市场机制在处理“公共物品”和“系统性风险”时的内在局限。书中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当前平台经济垄断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在信息极度发达的背景下,传统价格信号传导机制的失真问题。特别引入了行为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概念,论证了在复杂系统中,监管的必要性并非是对自由的干预,而是维护市场长期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全书语言精炼,论证逻辑缜密,适合对经济学基础理论有一定理解的读者。 2. 《危机与周期:金融史的重复性教训与宏观调控的悖论》 这是一部关于金融周期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摒弃了对单一事件的叙事,转而采用长周期分析法,追溯了自荷兰郁金香狂热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历代金融泡沫的结构性相似性。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揭示了债务积累、信贷扩张与情绪驱动的资产定价泡沫之间的动态循环关系。 核心内容聚焦: 重点分析了“繁荣-萧条”周期中,央行与政府的干预行为如何加剧或延长了危机。书中详细阐述了明斯基时刻的机制,并对现代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副作用进行了审慎评估。读者将从中领悟到,每一次金融创新,无论初衷如何,最终都可能在特定环境下,转化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本书对理解货币政策的艺术与科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科技洪流与社会重构 (3 册) 3. 《算法统治时代:数据权力、偏见固化与数字伦理的重建》 本书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推荐系统如何重塑社会决策结构。它不再将技术视为中立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权力分析的显微镜下。作者严谨地分析了算法决策中的“黑箱问题”及其对社会公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聚焦: 书中细致剖析了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结果反馈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不可避免地嵌入并放大既有的社会偏见(如种族、性别、阶层)。更进一步,本书提出了构建“可解释性AI”和“负责任的数据治理”的框架,探讨了在效率至上的数字驱动下,如何维护公民的自主权与隐私边界。这是一部对技术乐观主义进行必要反思的力作。 4. 《物质基础的迁移: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地缘政治的再平衡》 在全球化加速逆转的当下,本书提供了一套关于现代生产网络地理分布与风险管理的深刻见解。作者深入实地考察了全球主要制造业集群的演变,揭示了“效率最大化”逻辑下隐藏的“韧性最小化”风险。 核心内容聚焦: 聚焦于半导体、关键矿物和生物技术等战略物资的供应链条。书中不仅有对“去风险化”(De-risking)概念的经济学解读,还对供应链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趋势背后的政治动机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读者将理解,为何地缘政治冲突不再仅仅是外交辞令,而是直接影响到日常商品的成本与可得性。 5. 《知识经济的炼金术:无形资产、创新生态与“登月计划”的重启》 本书将焦点投向了创新的本质与价值的创造。它探讨了从工业时代以机器和劳动力衡量价值,到知识经济时代以专利、算法和品牌溢价衡量价值的深刻转变。 核心内容聚焦: 深入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溢出效应”与“知识产权壁垒”之间的张力。书中通过对比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与欧洲的严谨研发体系,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孵化颠覆性技术所需的制度环境。特别关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公共资助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衰退与复兴问题,强调了国家战略在“从0到1”的突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部:社会思潮与未来治理 (3 册) 6. 《消费主义的陷阱:需求的制造与幸福感的错位》 本书是一部关于当代西方与东方社会消费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批评,深入到心理学与社会学层面,探究“拥有”如何取代“存在”成为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 核心内容聚焦: 详细解析了广告、社交媒体和信贷扩张如何共同作用,持续性地抬高个体的“最低可接受生活标准”,从而制造出永不满足的欲望。书中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社会对“富裕”的定义,并探讨了“去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在不同阶层间的实践难度与可能性。 7. 《人类的未来疆界:生物技术、长寿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新挑战》 技术对生命本身的干预能力日益增强,本书探讨了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等前沿科技对现有社会结构(如养老金体系、代际公平)带来的颠覆性冲击。 核心内容聚焦: 探讨了如果人类预期寿命大幅延长,社会将如何重新分配资源与工作岗位。书中对“长寿鸿沟”——即高端生物技术可能加剧健康不平等——的担忧进行了深入论述,并呼吁建立跨越国界的生物伦理治理框架,确保科技进步的成果能够普惠大众,而非仅仅服务于少数精英。 8. 《信任的折价:数字身份、声誉系统与社会资本的数字化重塑》 在社会交往日益依赖线上平台和去中心化技术的背景下,传统的信任机制正在被重塑。本书旨在揭示数字身份系统对人际关系、金融交易乃至政治参与的影响。 核心内容聚焦: 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构建“无需中介的信任”中的潜能与局限。书中重点剖析了信用评分系统和社交媒体声誉评分机制如何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工具,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对个人自由构成的潜在威胁。本书对理解Web3.0的社会含义,提供了必要的批判性视角。 第四部:宏观视野与历史纵深 (2 册) 9. 《地理的宿命: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的生存博弈》 本书将气候变化置于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的交叉点进行考察。它不再将气候问题视为单纯的环境议题,而是视为对未来数百年经济增长潜力、资源分配和人口迁徙的决定性力量。 核心内容聚焦: 详细评估了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产出、基础设施投资和保险市场的连锁反应。书中引入了“气候适应性资本”的概念,论证了投资于气候韧性建设的必要性,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选择与成本收益分析。 10. 《帝国兴衰的经济学规律:权力转移与长期债务的遗产》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作者借鉴了长期债务周期理论,分析了全球霸权更迭背后的深层经济驱动力,特别是货币发行权与贸易失衡在帝国权力衰落中的作用。 核心内容聚焦: 通过对过去数个世纪主要经济体的兴衰进行对比,提炼出关于财政纪律、技术领先地位和内部社会凝聚力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影响。它提醒读者,理解当前的经济挑战,必须将其置于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时间轴上去衡量与定位。 结语: 本套装十册内容相互印证,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到宏观的全球体系,从古典的经济学思辨到前沿的科技伦理挑战,共同构筑了一幅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知识导航图。阅读此系列,即是对自身认知边界的一次系统性拓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最惊喜的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主题各异,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经济视野。例如,《互联网金融九堂课》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颠覆传统金融,《经济的限度》则让我思考经济发展的边界,《回荡的钟摆》将目光投向历史的周期,《中国做对了什么》则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成功案例。这种组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一开始,我以为它们只是孤立的单本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们在不经意间,都在触及“可持续性”、“风险”、“创新”和“适应性”等核心议题。这套书就像一个完整的拼图,每一块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幅关于现代经济的宏伟画卷。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经济现象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能够用更批判、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中国做对了什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解答,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追问。我一直好奇,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一切?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秘籍”,而是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梳理,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解释。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而是更加注重从宏观层面,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做的关键决策和采取的策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制度创新”的部分,它让我理解了,并非所有的发展模式都适用于中国,而是中国在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书中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讨论,也让我觉得,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无数的奋斗者和决策者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不再从单一的视角去评判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是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去理解其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

《经济的限度》这本书,简直像一场思想的盛宴,把经济学的本质和边界,以一种既宏大又深刻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关于金钱、市场、供需的冰冷公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资源稀缺性下的选择困境,以及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地球承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读到关于“增长的陷阱”时,我深感震撼,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经济增长,在某些时候,可能正是通往不可持续的深渊。书中对“外部性”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活动,其成本和收益并没有被完全计算在内,这导致了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的定义,不再盲目崇拜GDP的增长,而是开始关注经济发展是否真正带来了人类福祉的提升,以及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它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经济发展并非没有代价,我们必须正视其“限度”。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分量”,无论是纸质还是内容,都足够让人沉浸其中。打开《互联网金融九堂课》,我本来以为会是枯燥的技术讲解,结果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作者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科技概念,一点点地剥开,让我这个对金融不太懂的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从P2P的兴衰,到移动支付的普及,再到区块链的潜力和风险,每一堂课都像是在一次精密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互联网金融这头巨兽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经济格局。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监管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和挑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在快速发展中,监管如何才能跟上步伐,如何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它对我个人生活和未来经济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知识的书,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金融脉搏的深度感知。

评分

《回荡的钟摆》这本书,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一种史诗般的叙事,讲述了经济周期和文明兴衰的内在联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像钟摆一样,在繁荣与衰退之间来回摆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债务”和“信用”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何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信用的扩张,而当信用破裂时,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国家的兴衰,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相似的错误,又在尝试着寻找新的出路。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文明的长期繁荣,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它的衰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经济周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跨越时代的长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