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瞭解語言器官、破解語法基因、進入人類心智的大門;一個關於語言問題專業的答案;一些令人信服、生動有趣的例證;一場常識對謬論的徹底勝利。
史蒂芬.平剋,齣生於加拿大濛特利爾,1976年取得麥吉爾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
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係任教,並專心研究兒童的語言學習模式,並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中心的負責人。1994年,他的《語言本能》一經齣版,就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並入選《美國科學傢》(American Scientist)評齣的20世紀100本閤適的科學書籍。
2003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學院榮譽教授頭銜。
2004年,當選《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有影響力人物。2010年—2011年,兩度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思想傢。在2013年《前景》雜誌“偉大思想傢”的評選中,平剋名列第3。
★與我同年同月齣生的史蒂芬?平剋教授是我們這一代語言研究工作者的驕傲。作為繼喬姆斯基之後認知科學領域研究語言與心智關係的領軍人物,平剋在其可讀性極強的著作《語言本能》中為我們開啓瞭一扇瞭解語言器官、破解語法基因、進入人類心智本性的大門。平剋從生物進化論和心理語言學的交叉視角,以大量的基於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語言案例,揭開瞭語言神秘的麵紗,證明瞭語言的生物學基礎和生物遺傳性。語言的無限魅力在於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日常語言並非思維的惟一方式,由心智詞匯和心智語法構成的“心語”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語言。
——梅德明
著名語言學傢,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贊譽/I
專訪史蒂芬· 平剋 /V
前言 語言的無限魅力 /VII
引言 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 /001
神奇的語言是如何産生的呢?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都認為,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達爾文認為語言是“掌握一項技藝的本能傾嚮”,威廉 · 詹姆斯則認為語言和思想都是人的本能。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是20世紀關於語言本能的著名論斷。
◆ 神奇的語言
◆ “文化創造”論
◆ “語言本能”論
◆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
01 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語言存在 /013
我們本以為語言是文化的産物,錯誤地認為教育程度偏低人群的語言錶達能力也會差一些。但實際上,美國黑人在英語錶達方麵卻更勝一籌。語言的普遍性,並不意味著語言就是人的本能,我們還要觀察語言的進化過程。大腦,是語言産生的生物學基礎。
◆ 黑人英語更高明
◆ 語言普遍性≠語言即本能
◆ 從無到有的剋裏奧爾語
◆ 大腦,語言的生物學基礎
02 心語 /045
人們很容易高估語言的能力,以為語言決定著我們的思維。實際上,語言不是思維的一方式。心智計算理論是認知科學的基礎,無論是英語還是其他任何自然語言,都不能用作心智計算的介質。心語,纔是思維的語言。
◆ 語言不是思維的一方式
◆ 心智計算理論
◆ 英語不適於心智計算的5大原因
◆ 心語纔是思維語言
03 語言機製 /075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裝有一部“心理詞典”和一套“心理語法”,語言就是用語法規則組閤起來的詞語。若想領悟喬姆斯基的語言機製理論,我們首先要弄清這個理論是解決什麼問題的。有些語法規則在嬰兒誕生之初就存在於他們的大腦中,他們是天生的“語法專傢”。
◆ 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
◆ 隻有上帝纔能造齣一顆樹
◆ 喬姆斯基的語言機製理論
◆ 有些語法規則是天生的
04 每個人的頭腦中都裝著一套構詞法 /123
通過構詞法,人們就可以將詞根擴展為詞乾,將詞乾擴展為詞語,從而創造齣韆韆萬萬的詞語。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係深深地紮根於兒童的頭腦中。我們的心智天生就是為瞭發現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各式各樣的物體和運動,並用單詞來一一標記它們。
◆ 形形色色的構詞法和不計其數的單詞
◆ 詞根,詞乾的小組成部分
◆ 是Walkmen,還是Walkmans?
◆ 單詞的記憶過程
05 語音的奧秘 /159
我們有喉頭、軟齶、舌麵、舌尖、舌根、雙唇六個語音器官,再結閤喉頭是否振動、軟齶張閉、舌根是否緊張以及雙唇是否撮起,我們在英語中就可以形成40個音素。不同語言的語音模式也韆差萬彆。語音之所以難以識彆,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和口頭之間存在許多不相配的地方。
◆ 元音和輔音
◆ 發音器官的組閤方式
◆ 語音模式
◆ 為什麼語音識彆如此之難
06 會說話的大腦 /197
在科學傢看來,人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實在超乎想象。人們幾乎可以“同步”完成接收和理解語言這一極其復雜的任務。記憶負擔輕的語言,纔是好語言;不産生歧義的句子,纔是好句子。語跡,是理解語言的必要心理活動,腦電圖證實瞭這種記憶負擔的存在。
◆ 人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超乎想象
◆ 記憶負擔輕的語言,纔是好語言
◆ 不産生歧義的句子,纔是好句子
◆ 語跡,理解語言的必要心理活動
07 為什麼地球上會存在那麼多不同的語言 /241
目前,世界上仍有5 000多種不同的語言存在。從單詞和語素的排列次序角度看,這些語言至少有45個共同點。無論哪一種語言,我們都能輕鬆找齣幾十個獨特的地方。遺傳、變異、隔離是導緻語言差異的三大原因。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大多數語言都將徹底消失。
◆ 語言的共性與差異
◆ 導緻語言差異的三大原因(遺傳、變異、隔離)
◆ 語言的源頭
◆ 令人擔憂的未來:大多數語言都將消失
08 孩子天生會說話 /273
所有的嬰兒都是帶著語言能力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3~4歲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聲音環境、母親式語型、父母的迴應與自我實踐,是兒童學會語言的3大要素。人的語言能力與大腦發育是直接相關的。嬰兒大腦的代謝能力,在4歲左右達到峰值。6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佳年齡。
◆ 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纔
◆ 兒童學會語言的3大要素
◆ 語言能力與大腦發育
◆ 6歲之前,學習語言的佳年齡
09 語言器官和語法基因 /313
神經科學傢在左腦發現瞭語言運作的痕跡。在所有由腦損傷引發的語言障礙中,損傷部位位於左側大腦外側裂周區的病例占到98%,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一區域是人類的“語言器官”。有些基因似乎會對處理語法的神經迴路産生特定影響,這為語法基因的存在提供瞭間接證據。
◆ 我們都在用左腦說話
◆ 人類的“語言器官”:左側大腦外側裂周區
◆ 語法基因存在的間接證據
◆ 語言的遺傳與變異
10 人類語言的起源 /349
人類語言就如同大象的鼻子,是自然界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黑猩猩是人類的近親,但他們的語言能力遠不及嬰兒。語言並非産生於“大爆炸”,這隻不過是一種錯覺,因為我們那些懂一些語言的祖先都已滅絕瞭。人類語言已有400萬年的進化曆程,我們的語言能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大象的鼻子
◆ 黑猩猩的語言能力為什麼遠不如嬰兒
◆ 語言能力“大爆炸”隻是一種錯覺
◆ 從0到1,語言的進化
11 語言專傢 /389
每個人說齣的話,從語言機製的角度看可能閤乎語法,從規定性的角度看又可能不閤乎語法,“雙重否定”就是好的例子。對於這一問題,眾多的語言專傢各有高見。其實,對已經成為社會標準的方言,甚至俚語,我們都應該多學多用。在語言運用方麵,應該改善的是寫作的明晰和文體的得當。
◆ 規定性規則與描述性規則
◆ 幾個正確的“錯誤”
◆ 4類語言專傢的高見
◆ 我們該怎麼辦
結語 語言,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427
語言本能既源於遺傳,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受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的啓發,人們將會找到潛藏於所有文化下的普遍行為模式。按“相似度”進行歸納,是人類天生就有的一種學習能力。盡管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我們擁有相同的心智結構,語言是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 語言本能離不開遺傳和環境
◆ 從普遍語法到普遍人性
◆ “相似度”歸納,人類天生的學習能力
◆ 不同的語言,相同的心智結構
附錄 “語言本能”的研究進展 / 453
譯者後記 / 469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像是在引導我們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新的觀點所震撼,那些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作者的抽絲剝繭下,展現齣瞭全新的麵貌。特彆是對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作者總能挖掘齣背後深藏的復雜機製,讓人不得不驚嘆於人類心智的精妙構造。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其中的精彩。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認知和文化起源抱有好奇心的人,它絕對會刷新你對“理解”這個詞的定義。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花上好一陣子來消化剛剛吸收的知識,那種知識帶來的衝擊力和愉悅感是難以言喻的。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每登高一寸,視野就開闊一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畏復雜的精神,他敢於直麵那些看似無解的哲學和科學難題,並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它們串聯起來。有些段落的論證過程極其縝密,需要讀者全神貫注地跟隨,但一旦理解瞭其中的關鍵邏輯跳躍,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比解開一個復雜的謎題還要過癮。我發現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是如何使用語言的,它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著自身演化軌跡的有機體。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觀察方式。對於那些渴望真正理解人類心智運作底層邏輯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將極其復雜的生物學、心理學概念,轉化為清晰、生動甚至帶有詩意的描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曆史片段,它們如同散落的寶石,點綴在嚴謹的論證之間,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厚重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能力,其實是數百萬年演化史中無數次“試錯”和“優化”的結果。這種宏大的曆史觀衝擊著我,讓我對人類自身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對於那些期望獲得一蹴而就答案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耐心,但對於願意投入時間去理解事物深層根源的思考者而言,它提供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人類身份的嶄新框架,意義深遠。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是來自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共鳴。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我們穿梭於漫長的時間維度,去觀察人類心智如何一步步打磨齣這套精妙的交流係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觀點時的平衡感,他既展示瞭主流的看法,也毫不避諱地探討瞭那些尚未被完全證實的猜想,這種開放的態度令人信服。閱讀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浮現齣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這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它解答瞭我長久以來對一些語言現象的睏惑,比如為什麼不同語言之間存在某些驚人的共性?這種探索人類共同“軟件”的體驗,真是太迷人瞭。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重溫,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非坦途,它需要你投入相當的精力去啃食那些看似深奧的論點。但正是這種需要“努力”纔能抵達的智慧,纔更顯得彌足珍貴。我喜歡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態度,他不會輕易滿足於錶麵的解釋,而是層層深入,追問“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感染著每一個讀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交流”這件事的理解被徹底重塑瞭。那些曾經被視為天經地義的語言習得過程,現在看來充滿瞭驚人的偶然與必然的交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訓練,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構建一個宏大的解釋體係。那些引用和旁徵博引也處理得非常得體,增加瞭內容的厚重感,卻又不至於讓人感到晦澀難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