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墨宝选粹: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杨汉卿 编
页数:77页 共920字
37*26cm 开本:1/8
字帖内字体大小 8*8cm
江苏美术出版社
注:此款是选粹系列,有几处同字未编写入书里,下面给大家一一列出
第四页 焉与出之间 为 焉与月出之间
关于这套字帖的装帧设计,我个人感到非常满意。很多时候,学习者会被一些设计过于花哨或者装订质量低劣的字帖所困扰。然而,这套书的设计风格是极其内敛和典雅的。封面设计没有多余的装饰,仅仅是适度的留白和清晰的字体,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行距、字距的处理,既保证了阅读和临摹的舒适性,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帖文原有的气韵。特别是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铺展开来的学习者来说,它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使反复使用也不会出现散页或松动的情况,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字帖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一本好的字帖,除了内容要好之外,载体本身的品质也同样重要,它必须经得起日复一日的揣摩和使用,而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完全符合我对高品质文房用品的期待。
评分这套《赵孟頫行书 前后赤壁赋+归去来辞》的毛笔字帖,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那份扑面而来的古韵深深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非常棒,细腻而富有韧性,即便是初学者,使用吸墨性适中的毛笔进行摹写,也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游走的畅快淋漓。赵体行书的精髓,在于其“秀逸圆润”又不失遒劲洒脱的特点,而这本字帖无疑是对此进行了完美的呈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想要深入领会赵孟頫“下真迹必先有”的用笔理念的同道中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好的范本。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结构布局的细致处理,每一个字的欹侧、疏密,都蕴含着古人的匠心独运,绝非简单的笔画堆砌。我尝试着临摹了其中几段《赤壁赋》的局部,即便只是管中窥豹,也能体会到行书在展现文人情怀上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无声对话,引导着观者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对于想要提升个人书法修养,避免浮躁习书之风的爱好者,我强烈推荐从这套字帖入手,它能帮你打下一个极其扎实的基础。
评分这《历代墨宝选粹》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宝库的大门。它的选目角度非常独到,并非仅仅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爆款”碑帖,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但可能被大众忽视的墨迹精品。这种编排的用心,体现出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趣味。它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不同于主流风格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举个例子,其中收录的一篇晚唐时期的手札,其用笔的率真与情感的直接流露,与前面那些工整肃穆的楷书、行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多元与包容性。这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远胜于只盯着一家一派死磕。每翻阅一页,都像是在与一位新的古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片段,都通过这些墨迹被鲜活地保存了下来。对于想要形成自己独特书风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兼容并包的素材库是至关重要的滋养。
评分总而言之,从赵孟頫的精妙行书到历代墨宝的宏大视野,这几本书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套极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书法学习体系。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可以模仿的样本,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如何学习”的思维框架。学习书法,不能止步于表面模仿,而要深入到古人书写时的心境、时代对他们笔墨的影响。这套字帖通过其清晰的版本、丰富的选材和严谨的编排,成功地搭建起了从技法训练到审美提升的桥梁。对于那些渴望在书法之道上有所精进,而非仅仅停留在“写好看的字”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几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本身。它是一笔值得的长期投资,能够伴随学习者走过从初窥门径到深入堂奥的漫长而愉悦的道路。
评分当我翻开这《历代名家碑帖经典超清原帖》部分时,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哪里是简单的字帖,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书法史精品展。高清的影印技术,使得即便是那些久经风霜的碑帖细节,也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笔触痕迹。这种“超清原帖”的呈现方式,对于研究书法史和鉴赏古代笔法至关重要。它摒弃了现代印刷体那种过度美化的倾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性情”与“力量”。我对比了其他一些模糊不清的字帖,立刻就能察觉到,很多微妙的提按顿挫、转折处的微妙变化,在这套字帖中被如实记录了下来。这种尊重原作的精神,是任何粗制滥造的字帖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让你去“写”,更是引导你去“看”,去分析历代大家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体的学识与时代的审美熔铸于方寸之间的。这对于我们现代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能避免走很多弯路,真正做到“取法乎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