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法帖为依托,以古代名家绝好诗篇为文本,邀请全国集字高手为目标读者量身打造,诗歌、主题、字范、幅式、提示五位一体,构成集字临创新天地。
朱谊宾,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专职书法教师,江南大学书画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主要出版物有《新编师范生——赵体》《朱谊宾楷书集》《中国古代碑帖集联——书谱》《中国古代碑帖集联——米芾行书》《集赵孟頫书三字经·楷书》《集米芾书好诗·行书》《大学书法(草书)》等20余种。
整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觉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写好诗”或者“如何临摹得像”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理解艺术、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作者的笔调里有一种克制住的激情,他似乎对所探讨的对象怀有极大的敬意,因此他的文字充满了敬畏感,但也正是这种克制,使得那些磅礴的情感得以更精准地传递。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慢、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瞬间,比如清晨窗外投下的光影,或者一杯茶水蒸腾而上的热气,都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潜在的“韵律”。这本册子真正做到的,是将一种高远的艺术追求,融入到对日常生活的体悟之中,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它像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不刺眼,但足够坚定,让人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更内在、更安定的参照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低调而沉稳的墨绿色封皮,触感上带着一丝粗粝的棉麻质感,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畅销书,而是真正有份量的经典。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米白色的纸张,微微带着暖意,使得印刷出来的文字和插图(如果有的线稿或摹本)显得格外清晰而不刺眼。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方朱红色的印章,虽然我并不认识那位篆刻者的名字,但它似乎无形中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古朴而庄重的基调。排版布局上,它显然是下了功夫的,留白的处理非常得当,没有将文字堆砌得密不透风,读起来有一种呼吸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翻阅时,发现内文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宋体中带着一种瘦金体的飘逸感,但又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让人在欣赏其艺术性的同时,又不至于在辨认字句上费神。整体而言,光是这本册子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成功地将读者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注重“慢”和“精”的审美领域。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手持阅读还是平置案头,都显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阅读体验的结合。
评分初读这书名——《集孙过庭书好诗》,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诗歌选本的鉴赏集,或许会是某种唐诗宋词的精选配以书法范例。然而,深入阅读后,我才意识到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一种“意境”和“气韵”的传递方式。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似乎通过一系列隐晦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探讨,来间接阐述艺术创作中的神韵所在。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散文体,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时而又如深潭幽谷般沉静内敛。书中多次引用了一些看似无关,实则暗含深意的古代典故,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将这些典故作为炫耀学问的砖块,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某种美学状态的描绘之中。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禅宗的视角来解构书法和诗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振,这种宏大而又细腻的思维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蕴含的深意,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位高人在山间漫步,随处都能悟出新的道理。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在于它如何处理“时间”这个维度。它不像历史书籍那样线性叙事,也不像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固守某一时间点。相反,它似乎构建了一个超越朝代的对话空间。比如,书中有一段对“笔意”的描述,它引用了早期魏晋的风骨,却又立刻转折到对唐代风貌的审视,最终落脚于对当下如何继承与创新的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内容充满了生命力,避免了传统古籍研究的沉闷和僵化。读到后面,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创作时那一瞬间的情感波动。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疲倦,即便某些章节探讨的是极为深奥的美学范畴,作者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引申,将读者温柔地拉入情境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瞬间永恒”的捕捉,那种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创作,如何能够承载住千年不朽的价值,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微妙而充满张力的,它强调的不是技法上的完美,而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真诚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乍一看有些松散,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它其实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推进的。每一章的主题似乎都在重复探讨一个核心概念,比如“气”、“韵”、“势”等等,但每一次的阐述都会比前一次更深入、更细致,同时引入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比较对象。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累赘,而更像是在不同光线下反复审视同一件珍宝,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侧面和光泽。书中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令人咋舌,它能从一笔的提按顿挫中,推导出一位书法家当时的心境,这种微观到宏观的观察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直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尤其是那些关于艺术与个人修养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它清晰地表明了外在形式的优美,必然建立在内在精神的充实之上。这种对内外合一的执着追求,是全书最坚实的基石,也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艺术鉴赏类读物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