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篆书咏怀诗》作于民国庚午年,时年五十三岁,正是书法成熟时期的佳作。是册书法用笔规整匀净,温润劲健,笔酣墨浓,提按、转折圆润浑厚的效果似铸刻般。结体严整,强调虚实对比,整饬之中融入金文的穿插,运用伸缩挪让、大小穿插的表现手法,使章法疏密有致而虚实相生,守规矩的同时能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ji致。
王福庵(一八八〇—一九六〇),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署锄石农、微几、屈瓠、印佣、石奴、罗刹江民,斋名麋砚斋、春住楼。因性格内敛,寡言少语,故七十以后自号持默老人。近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其父王同柏精究金石,王氏幼承家学,在文字训诂、诗文方面都有深入的研习。十余岁就以书法、篆刻闻名杭城。二十五岁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于西湖孤山创设“西泠印社”。著有《说文部首检异》《石鼓文集联》《武林丛话》等,自刻印集有《罗刹江民印稿》《麋砚斋印存》,又辑各家刻印为《福庵藏印》十六卷,所篆《说文部首》《麋砚斋说文作篆通假》,为行家肯定,成为学习篆书的必备范本。
王福庵以篆刻闻名于世,尤精于细朱文多字印,罕有能与之匹敌者。其印初学浙派,深得西泠诸家之神韵。又融入吴让之、赵之谦婉丽流美的长处,中年以后精研周、秦、两汉古印,严谨宽和,端庄朴厚的印风被后人推举为“浙派”新军领袖之一,韩登安、顿立夫、吴朴堂、江成之等皆深受影响。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赞:“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zui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王氏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不苟,比秦篆少了些金石趣味,然能以文人气韵取胜。楷书从柳公权入手,参以篆隶笔意,自成一格。隶书取法《曹全碑》《礼器碑》一路整饬的汉碑,方中有圆,秀润典雅。
这本集子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韵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入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开本适中,无论是手捧阅读还是陈列书架,都显得沉稳大气。纸张的质感也挑选得极佳,略带粗粝的纹理,与传统拓本的触感惊人地相似,这对于研究和欣赏书法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内页的影印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极其纤细的笔触和飞白,都得以清晰再现,丝毫没有模糊或失真。我特别留意了墨色的层次感,浓淡干湿的变化,通过这本册子能被细腻地捕捉,这在许多粗制滥造的影印本中是难以企及的。装帧的细节处,比如扉页的设计,以及钤印的排布,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看得出编辑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匠心和专业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珍藏。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这本选集,我发现它的资料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在许多古籍善本已经散佚或难以流通的今天,能够将这些“稀见”的法书汇编成册,无疑为后来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节省了海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篇作品的清晰度和信息量,都使得考据工作得以扎实进行。譬如,对于作品的款识、题跋的细节处理,都能看得出是经过细致比对的,这保证了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片段。这套书的出版,更像是为后世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书法博物馆”,它不只是供人欣赏的,更是一个供人“研究”和“比对”的可靠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书风变迁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翻阅这部作品时,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其收录作品的广度与深度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聚焦于某个特定朝代或流派的法帖,这里的选材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它似乎有意构建了一条清晰的书法脉络图,上起康熙朝,下至民国初年,跨越了三百年间那些风格迥异却又各有千秋的大师们。尤其是那些被主流书法史略微边缘化,但艺术成就极高的“稀见”名家,他们的作品能在此处一窥全貌,对于拓宽我们对清代至民初书法生态的认知,起到了极大的补充作用。这种“集粹”的价值就在于,它打破了单一视角的限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观察窗口,让读者能够从中梳理出不同地域、不同师承下的风格流变与相互影响,收获远超预期的艺术滋养。
评分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碑学转帖的书法爱好者,对这类强调“转帖”的影印本尤其关注。很多时候,字帖的价值高低,关键在于对原帖神韵的还原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似乎采用了一种高精度的珂罗版或类似技术进行复制,使得那些笔画间的精微处理,比如行笔中的提按顿挫,转折处的内擫外拓,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例如,在观察几位篆书大家描摹古彝器的线条时,那种厚重而不失灵动的质感,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刻刀在青铜器上留下的韵律。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足够清晰、还原度高的范本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篆书的“骨力”所在,而不是被模糊的墨迹误导,从而更好地在自己的创作中把握古法之精髓。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安静而深刻的沉浸感。我很少看到有哪本字帖在版式设计上能做到如此的“呼吸感”。大片的留白,精准的题字位置,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拥挤的碑帖内容,被巧妙地分离和组织起来,让读者的视觉焦点能够稳定地停留在单个作品之上,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这种设计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使得长时间的临摹和揣摩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而且,这种疏朗的布局,恰恰也烘托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含蓄与内敛之美,仿佛每一笔之间都蕴含着无尽的空白之意,让人在观摩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这对于追求书道意境的修炼者来说,是莫大的裨益。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