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继锋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九一八事变
  • 全面抗战
  • 抗战史
  • 史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56806775
商品编码:22222226438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精 彩 页: di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九一八”事变,而“九一八”的首谋是日军的石原莞尔中佐。众所周知,关东军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尖兵,而关东军作战主任石原莞尔和关东军***参谋坂垣征四郎两位校级军官便是策划“九一八”事变的中心人物。但在战争结束后的东京审判中,坂垣作为战犯受到处罚,石原却免于法庭起诉,只是作为证人被传讯出庭作证。这个喜欢收藏拿破仑塑像的小个子军官深通战略,他预测出,将会发生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大规模战争,起因便是东方精神价值和西方物质价值的冲突。本来,他把美国看成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和决战的对象,但随着苏联的兴起,他认为苏联是近在眼前的***大威胁,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已远不是苏军的对手。占领中国东北是他战略计划中的***步。
     石原有着不同于其他显得循规蹈矩的日本军官的思维。当他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人甚至这样评价他:“石原的头脑是陆大创建以来***为出类拔萃的。”后来他曾经到柏林学习,研究欧洲的军事史,对克劳塞维茨等西方军事理论的了解,不亚于其他日本军官熟悉日本近代名将东乡平八郎或者大山岩的著作。他的住所收藏着许多拿破仑的塑像,他崇拜这位法国征服者。他要在中国东北实现这一征服梦想。
    为此筹划、等待了整整3年。
     1928年10月,他来到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出任参谋,担任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佐的助手。这位河本大佐在四个月前制造皇姑屯爆炸案,谋杀了东北的统治者张作霖。石原到来以后,当年就和河本制定了《攻取奉天城计划》,提交关东军幕僚会议讨论。计划立足于以寡敌众,万一发生事变的时候要“闪电般的消灭奉天附近军队,推翻其政权”。半年以后,河本停职,顶替他的是坂垣征四郎大佐,他和石原是武汉的旧相识。他们成了“远东阴谋”的轴心。
     1929年7月,石原等组织了参谋“旅行”。当时声称目的是“研究对苏作战计划”。但他们的真正企图是为了准备武力对付中国的东北军,为此,甚至研究了哈尔滨与海拉尔等地的攻防问题。
     在开始旅行的7月4日,石原在长春发表了《对现代战争的考察》的演说。石原有他特别的理念。他认为,***次世界大战只是欧洲民族的***后决战,不能够称为世界大战。只有将要爆发的下次世界大战,才是真正的世界大战,也是人类***后的大战。它将是以飞机为武器的毁灭性战争。***后的战争将在代表东洋文明的日本与西洋文明的美国之间产生。就像一位日本研究者所说的,石原等人的思想是以“20世纪反革命的***激进***好斗的面目出现的日本式军事法西斯”。
     演说以后,他提议就东北的统治占领问题进行研究。事后,石原感慨地说:“长春的这一夜,是满洲事变前史的***页。”后来石原一心研究满洲占领地区的行政问题,并在1930年出书。关东军的参谋长三宅光治看到书以后说:“这玩意儿以后能用上就好啦。”他一页也没有看就签了字。石原的答复是:“你签字就行,两年以后准能用上。”P13-14
内容提要: 李继锋创作的《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讲述了: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州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那段历史。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其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始终不肯真心忏悔和反省,反而妄图篡改历史;其三是那段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牵扯了千万人民,掺杂了无数民族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

......

作者简介: 李继锋,1962年生,江苏高邮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江苏行政学院教授。专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等。 编著有《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图片中国百年史》、《百年中国:1899-1949》、《1934:沉寂之年》、《1935:危机再现》、《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抗战十五年》、《袁振英传》等。撰有《分合之际:二十年代初省宪运动背景之研究》、《民国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独立评论:自由主义者的热忱与远虑》、《地方军事强人与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广西行政变革之研究》、《地方自治与***统一:孙中山均权主义之研究》等论文。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开本: 4
作者: 李继锋 页数:
定价: 58 出版时间: 2015-06-01
ISBN号: 9787556806775 印刷时间: 2015-06-01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目录: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本年大势
“九一八”之夜
石原们的野心
江桥的抵抗
北平、天津的骚乱
东北之殇
狂热的岛国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本年大势
东北沦陷
鼎盛期的东北义勇军
di十九路军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伪满洲国的出现
国际联盟的介入
1933城下之盟
本年大势
山海关的尴尬
热河的耻辱
长城鏖战
日本退出国联
困境中的东北义勇军
飞行热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本年大势
溥仪:从“执政”到“皇帝”
新生活运动
叶木花之死和藏本英明失踪案
中东铁路的买卖
1935谷底
本年大势
华北的危局
“一二·九”运动
进退维谷的国民党
1936殊途同归
本年大势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救国会“七君子”
华北:演习中的对抗
绥远的捷报
西安事变
1937到了***后关头
本年大势
卢沟桥的见证
平津沦陷
国防联席会议与抗战决策
上海:四个月的恶战
八路军东进和平型关大捷
山西:日军的泥沼
南京的陷落
1938以空间换时间
本年大势
堡垒般的山西
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作战
以水代兵的花园口决堤
保卫大武汉
晋察冀:***个敌后根据地
1939积小胜为大胜
本年大势
胶着的正面战场
鲜为人知的冬季攻势
共产党武装的迅速成长
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1940窒息时刻
本年大势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张自忠的殉国与宜昌失守
大轰炸下的重庆
1941内与外
本年大势
皖南事变与国共关系的冷冻
长沙:正面战场的焦点
敌后军民的困苦
租界:不再是避难所
1942结盟后的远征
本年大势
三战长沙:盟军的***亮点
远征军入缅与蓝姆伽训练
敌后根据地:***艰苦的岁月
1943光与影
本年大势
敌后根据地的复苏
湘西的常德会战
后方工业的困顿
1944两条生死线
本年大势
大陆交通线与日军的“一号作战”
驻印军反攻缅北
滇西之战与中印公路的开通
敌后军民由守转攻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本年大势
苏联出兵东北
受降的荣光:从芷江到南京
战犯审判、日俘日侨遣返与战争赔偿
后记
参考书目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著作,它是一幅由无数鲜活生命、悲壮牺牲、不屈抗争编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是一曲献给中华民族不灭意志与伟大精神的赞歌。本书以史料为基石,以时间为脉络,全面、深入、系统地展现了从“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响起,到日本宣布投降的胜利凯旋,这段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 历史的长河,从未如此清晰地回响。 本书将读者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重现那些令人扼腕的悲痛瞬间,以及那些催人奋进的英雄壮举。它不仅记录了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局,更深刻揭示了战争背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人民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非凡智慧。 我们所铭记的,是每一寸失地上的呐喊,是每一场战役中的决绝。 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人民如何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建立并巩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读者将了解到,这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从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到敌后方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地下斗争,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华北的平原沃野;从江南的烟雨迷蒙,到西南的崇山峻岭。 本书以地域为经,以事件为纬,勾勒出抗日战争的广阔图景。读者将跟随文字的脚步,亲历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重大战役,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感受战场上的惊心动魄,理解指挥员们的战略决策,以及普通士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不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本书 meticulously 描绘了在这场伟大的抗战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有身先士卒的将领,如赵一曼、杨靖宇、张自忠等,他们的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有默默奉献的普通战士,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阵地,用生命筑起钢铁长城;更有无数在后方支援的民众,他们省吃俭用,踊跃捐款捐物,用行动支持着前线将士。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力求真实而鲜活,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历史的镜子,映照着深刻的教训与不朽的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才能胜利。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爆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无比坚韧的意志,这种精神至今仍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屈辱,重新站起来的;它让我们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先烈;它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以及守护和平的责任。 这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阅读的书。 它将带领你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那份来之不易的胜利。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与胜利的永恒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演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在武器装备、战术运用、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对比和演进。例如,日军凭借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先进的战术,是如何在战争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的?而中国军队,又是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及对地形的充分利用,来弥补装备上的劣势?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诸如“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战术,以及它们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我也很想了解,在战争的进程中,中国军队是否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作战体系中?此外,空中力量、海军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否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现?我相信,通过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深入剖析,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争取胜利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

我一直相信,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必然蕴藏着无数动人的个体故事。《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这本书,从其厚重的篇幅和全面的记录来看,无疑能够满足我对这种个体视角的需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穿插大量的口述历史、亲历者回忆录,甚至是当时的家书、日记等一手资料。我渴望了解在那些著名的战役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比如,在台儿庄大捷中,是否有普通的士兵,是如何在生死关头,凭借一腔热血,完成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在敌后根据地,是否有普通的妇女,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部队缝制军衣、送去粮食?我又好奇,在沦陷区,有哪些知识分子、平民百姓,是如何在黑暗中保持清醒,默默地进行抗日救亡的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散落在民间的抗战记忆汇聚起来,让那些为民族独立付出过血泪的普通人,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中央。我相信,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构成了抗日战争最真实、最感人的底色,也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奉献,铸就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评分

这本《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那段屈辱与抗争历史的绝佳视角。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著作,能够以一种宏大叙事却又不失细节的方式,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呈现在眼前。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满足了我这个愿望。首先,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几乎囊括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这种完整性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掩盖的细节,比如在淞沪会战中,那些普通士兵是如何在装备落后、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凭借着血肉之躯死守阵地的;又比如在敌后根据地,那些妇女、儿童和老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抗日根据地输送物资、传递情报,默默地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贡献力量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战役的胜败得失,更能描绘出在这场战争背后,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命运沉浮,他们如何承受苦难,如何坚守信念,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读历史,我最看重的是人物的鲜活性,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在战火中闪耀的人性光辉,看到民族精神是如何在这种极端困境中被激发和升华的。我相信,只有深入到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才能真正理解那场战争的深刻意义,才能体会到“抗日战争”这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

我对于战争的经济因素和后勤保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揭示这场战争背后,经济和后勤的巨大挑战与应对策略。在长期的战争中,中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面对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日本,如何维持军队的运转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国民政府在战争期间,是如何组织和动员全国的经济资源?例如,如何发展和巩固后方工业,如何保障前线部队的弹药、粮食、医疗用品的供应?又比如,在沦陷区,民众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维持生产,支持抗日?我特别想了解,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争中,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的?通货膨胀、物资短缺等问题,对社会和战争进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相信,深入分析战争的经济维度,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为了抗击侵略,付出了何等巨大的经济代价,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创造力。

评分

我一直对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好奇,《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战争画卷。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城市和乡村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例如,沦陷区的百姓,是如何在日军的统治下艰难生存的?他们是否面临着强迫劳动、物资搜刮、文化摧残等种种迫害?而那些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难民,他们的逃亡之路又是怎样的艰难险阻?在后方,人们又是如何克服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依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我更希望能够看到,在战争的阴影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是如何变化的。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亲情,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又会展现出怎样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个体命运,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在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和生命顽强的力量。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战争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影响颇感兴趣的读者,在翻阅《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时,更多的关注点会落在战争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以及这场战争在中国的文化和集体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我非常好奇,在日军侵略的铁蹄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城市的沦陷,农村的动荡,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这些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冲击?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战争期间,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是如何应对这些剧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更进一步,这场残酷的战争,又在中国的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催生了怎样的作品?这些作品又是如何记录、反思和纪念这场战争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冰冷的战事记录,更能感受到战争背后,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感受到民族精神在苦难中淬炼的过程。我相信,理解战争的社会根源及其深远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觉醒。

评分

我一直对战争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布局充满好奇,而《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在我看来,正是满足了这一渴求。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出其磅礴的气势,它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阶段的战斗,而是试图以一种全局的视角,梳理出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时,中国如何从最初的节节败退,一步步走向战略相持,最终取得胜利?在这其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协同作用又是如何发挥的?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国民党政府在坚持抗战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地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深入分析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是如何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如何在敌人的“扫荡”中不断壮大,成为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的重要力量。我相信,理解这两条战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贡献,是理解整场战争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抗日战争战略图景,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赢得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述不应仅仅停留在宏大的事件和统计数据上,《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出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分歧。例如,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博弈,是如何影响抗战的进程的?地方军阀的力量,又是如何在中国抗战的大局中扮演角色的?此外,我也好奇,在沦陷区,是否存在着一些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汉奸群体,他们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行为又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呈现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力量的交织和碰撞。只有理解了这些内部的复杂性,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重重困难和挑战中,最终团结一心,赢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评分

我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升华有着持续的关注,而《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深刻地阐述这场战争如何锻造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但也正是这种苦难,激发了民族内在的潜力和凝聚力。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抵抗外侮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哪些典型的民族精神?比如,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团结;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毅力;以及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民族担当。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些抽象的精神,是如何在具体的战役、具体的个体身上得到体现的。比如,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守阵地的士兵,那些在敌后默默抗争的民众,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我相信,理解这场战争如何塑造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认识抗日战争的深层意义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始终认为,任何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其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在这方面,必定能提供给我丰富的解读。我期待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在争取国际援助方面是如何运作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又是怎样的?这些国家提供的援助,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对中国抗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本书能够关注到,在二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如何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中国的牵制作用,是如何为欧洲战场的盟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反之,同盟国的军事行动,又是否对中国战场上的日军造成了压力?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如何展现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为争取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艰苦努力,以及中国如何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