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理想国译丛024:创造日本:1853—1964
定价:56.00元
作者: 伊恩·布鲁玛 著;倪韬 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220106613
字数:119000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许知远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近代日本对西方的狂热与羡慕、自卑与嫉恨的矛盾心理,以及日本速成模式者背后的黑暗与艰难,提供深入理解日本的另一视角。
★《创造日本》对近代日本进行俯瞰式的综论,描写从1853年因黑船来袭而被迫开国的江户幕府开始,日本如何通过“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改革,让自己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明;如何从民主自由的大正时期,走向军国主义横行的昭和年代;后又如何度过充满饥馑、屈辱的盟军占领岁月,转变为创造经济奇迹的奥运主办国。
★《创造日本》不止于描述近代日本的富强,而是聚焦于高速转变背后黑暗的复杂性;内部威权传统与自由文化的交战,在藩阀与财阀利益算计下牺牲的政治改革,对西方的自卑情结与嫉恨心理带来自我膨胀的亚洲自豪感,维护“国体”的狂热所引发的侵略战争及对公民自由的践踏,以及战后盟军占领遗留下来的日美纠葛。
★《纽约书评》《经济学人》《柯克斯评论》《商业周刊》等媒体大力。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书评》主编、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残忍的剧场》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尖思想家”。
倪韬,1985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现从事新闻工作,任英文报纸Shanghai Daily评论员。
这本书深具说服力地捕捉日本抛弃传统、进入现代世界的一百年间种种兴奋、胜利与失败的片段。布鲁玛一如既往地打破传统的思维,提供迷人独到的见解,探索日本采用宪政的艰难经验、官僚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现在与过去的紧密联结。--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 1600~2000》作者
在他极具个人特色极具穿透力的书写中,布鲁玛深入研究现代日本为何在思想和美学上拥有活力,但却无法发展出更开放、更民主、更化的政治秩序。--谢尔顿·加龙,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优美而富有启发性,《创造日本》对现代日本多样面貌的综论令人感到深刻且具冲击性。--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作者
布鲁玛将这个世纪的现代日本史巧妙地凝缩到不到两百页的篇幅中,向我们证明了浓缩即精华。--《商业周刊》
一次简明而有穿透力的检视。--《纽约书评》
布鲁玛卓越的新书详细讲述了日本与西方世界接触的进程……不可不读。——《经济学人》
这本书精妙地解释了日本混合的国家体制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柯克斯评论》
导读 作为方法的日本(许知远)
序言:东京奥运会 001
章 黑船来袭
第二章 文明开化
第三章 色情的、猎奇的、无意义的
第四章 啊,我们的满洲
第五章 与西方开战
第六章 东京布基伍基
第七章 1955年之散记
跋 战后时期的终结
专有名词词汇表
引用文献
索引
导读 作为方法的日本
一
“在黄子成书十年,久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也”,在为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撰写的后序中,梁启这样感慨。
这是1897年末,距离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不过两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意外地大败于日本,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并付出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这场战争终将中国从昏睡中叫醒,她不仅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还可能有亡国之危险。此前,不管1840年的中英之战争,还是英法联军在1860年烧了圆明园,或是1883—1885年的中法之战,都未给中国带来震撼。对于很多士大夫来说,它们都是来自远方蛮夷的挑战。但这次不同,日本常年被视作中国的附属国,即使它不从属于朝鲜、越南、缅甸这个序列,也相差不远,它被轻蔑地视作“倭国”。日本的胜利还撕去了神秘中国的后面纱—在她傲慢与辽阔背后,是无能与虚弱。
戏剧性的是,在短暂的敌意之后,日本成为羡慕与模仿的对象。1887年写就的《日本国志》长期无人问津,此刻突然受到欢迎,几个书局重印了它,甚至光绪皇帝也成了它的读者。人们相信这本书蕴含了日本富强之秘密。另一位维新者康有为干脆劝光绪追随明治天皇,像后者再造日本一样再造中国。当日本卸任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维新者向他寻求变革中国之建议,一些人甚至期待他担任客卿,直接指导。
百日维新失败了,日本模式吸引力却并未减弱。1898—1911年间,至少有两万五千名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被形容成“历史上次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移民潮”。未来中国的们—从军事家蔡锷、蒋介石到文学人物鲁迅、陈独秀—都是其中一员。流亡中的梁启,将横滨变做他的知识生产中心,他在这里编辑的报刊被偷运回国内,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人的思维。在国内,清政府参照日本改革了警察与监狱系统,维新派官员甚至准备推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
在这高昂的热忱背后,中国人又对日本有多少了解?令梁启备感叹服的《日本国志》真的能给予中国变法以参照吗?驻北京的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不无讥笑地说,倘若根据《日本国志》来理解日本,就像是以明史记载来理解中国的时局。敏锐的观察者如黄遵宪,也很难洞悉日本的变化速度有多快。而以国师自居的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向光绪描述的明治维新是出于自己的臆想,还得出这样的荒唐逻辑—倘若日本用三十年可以变法成功,以中国这样大得多的规模,三年就可以了。
对于一个世纪前的中国维新者来说,日本令人着迷,既因它突然获得富强的能力,也因为它可能导向某种速成之路。在20世纪初的东京,到处是为中国学生所设的速成学校,从语言、法律到军事、政治,这些青年人想用几个月,多几年来掌握。他们以同文同种的眼光来看待日本,倘若日本能迅速掌握西方的秘诀,他们也同样能迅速掌握日本的秘诀。
当deng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时,很少有人记得黄遵宪与康有为的插曲了。在中国的史叙事中,他们是可以被忽略的改良人物。但家deng小平发出了相似的感慨,他在参观新干线时感慨:“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这也是令人心酸的感慨,deng小平与20世纪初的维新者一样,他们在东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日本再一次成为速成教材。就像明治日本被视作富强之表率一样,战后日本则被看作一个纯粹的经济故事。这个日本故事没有持续多久,就因股市与地产的崩溃而结束。中国经济的崛起似乎che底终结了日本作为榜样的时代。21世纪到来了,东京的商场、旅店与公园里挤满了来自中国的游客,《读卖新闻》、NHK上充斥着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报道。中国媒体不断重复着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论调。日本变成了某种反面教材,评论家们提醒中国不要重复它的经济泡沫与萎靡不振。但中国游客很快就发现,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他们还是想在银座买下一个马桶盖,去逛京都的寺庙,感慨日本乡村之整洁、人民之礼貌,追着村上春树的小说与日剧《深夜食堂》。一些时候,21世纪富有的中国游客的感受竟与一个世纪前的留学生不无相似,“日本政治之善,学校之备,风俗之美,人心之一”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我们对日本的理解欠缺且滞后。中国知识分子们谈论此刻日本时仍常引用《菊与刀》与《日本论》,前者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的著作,后者则来自民国时的戴季陶。日本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它要么是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敌人,要么是一个值得模仿的邻国。至于日本到底是什么?我们仍缺乏兴趣。
二
在翻阅伊恩·布鲁玛的《创造日本》时,让我深感兴趣的是近代日本的矛盾性。它对西方的妒羡交织之情,它内部威权传统与自由文化的交战,这两股不同的力量,驱动了日本迅速崛起,也将它引向灾难。
这是一本紧凑却雄心勃勃的著作。在不到200页的容量里,作者对近代日本进行俯瞰式的描述。他以1853年的黑船来袭作为现代日本的开端,传统的日本秩序开始瓦解,西方既是屈辱又是力量的来源。1964年东京奥运会则是全书结尾,作为主办国的日本特意设立了一项无差别组的柔道比赛,但当自己的传奇选手神勇昭夫意外地输给荷兰选手后,他们接受了失败,将掌声给予了胜利者。
“过分自信、狂热心理、深深的自卑感以及时而执念于民族地位的想法—所有这些因素对日本现代史都产生过影响,但相较于其他品质,有一种zui令人受用:那就是虽败犹荣时的那份优雅”,布鲁玛写道,他相信这标志着现代日本转型之完成,它对世人展现了一种更成熟的姿态。
倘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着迷于日本所代表的富强秘密,伊恩·布鲁玛则钟情于日本历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以及在这样一个国家建立现代政治制度、自由文化之艰难。
很少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来描述近代日本故事。他在亚洲、欧洲与美洲都有着广泛游历,敏感于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出生于荷兰这一背景或许还增加了这种理解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荷兰是日本窥望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兰学也是想获得新知的日本学者的wei一选择。他也属于在20世纪80年代成熟起来的文化批评家,确信个人自由与普世主义,常以怀疑的姿态看待各种“文化特殊论”。
在这本小书中,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读到他们熟悉的命题。同样面对西方之冲击,为何日本成功,中国却失败了?在作者看来,日本文化之边缘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是中国式自我中心的庞然大物,日本思想家可以轻易把目光从中国转向西方,展开一场新的学习。日本也从不是集权的社会,并存的天皇与幕府给予维新者更大的回旋空间。
但更重要的段落却留给了中国知识分子无暇顾及或刻意忽略的东西—富强背后蕴含的黑暗。明治维新在军事、工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日本从未进行完整的现代政治改革。日本尽管制定了宪法,“但立国基础不仰赖政治权利,取决于对天皇制度的宗教崇拜以及通过国家神道灌输的日本起源论”。
这个政治制度也要为日后之失败负责。天皇是名义上的负责人,却不参加具体之决策,也不需为此承担责任。正是这种缺乏明确的问责制将日本拖入了二战,就像一位官员的回忆:“海军打心底里认为与美国开战必败无疑,只是不愿公开表态。陆军未必真想打仗,又极力反对从中国撤军。外相坚定地认为,不答应从中国撤军,与中国的交涉断无希望成功。”没人真心支持战争,同样没人愿意公开表态反对,一套自上而下都不负责的气氛zui终将日本拖入灾难。
一种对应的自由文化从未建立起来,对西方之焦灼感与威权文化的影响,都让它步履维艰。从一开始,“文明开化”运动也蕴含着两面性,它追求现代的自由、平等理念,又着迷于对外扩张,整个国家被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支配着。作为明治时代zui重要的思想家,福泽谕吉以倡导西方文明著称,竭力推动日本获得平等地位,当听到战胜中国的消息时,他兴奋地跳起来。即使在更为开放的大正年代,日本社会也始终伴随着个人主义带来的紧张感,投入天皇的“圣战”反而让人感到放松。
伊恩·布鲁玛明显地善于处理一个更开放、自由的日本,其中一些细节尤其妙趣横生。“日本人竭力模仿欧洲人的一颦一笑,男宾们抽着哈瓦那雪茄,玩惠斯特牌;其他人则小口小口品着宴会桌上堆积如山的松露、果酱和冰淇淋雪葩”,他这样描述明治人物对西方之仿效。他对于大正时代的银座则写道:“小伙子留着长发,戴着‘劳埃德’式眼镜,穿着喇叭裤和花衬衫,扎着松松垮垮的领带。他们和梳着蘑菇头的姑娘徜徉在栽有垂柳的大街上。血气方刚的青年聚在‘牛奶铺’里讨论德国哲学或俄国小说,因此得名‘马克思少男少女’。”
在近代日本,这表面对西方的羡慕与追随,总是让位于嫉恨与对抗。直到美国人的到来,似乎才打破了这种循环。日本终于呈现出东京奥运会的成熟一幕。但日本真的变成了一个正常国家吗?在战后的经济复苏中,昔日的财阀与政治家族很快又占据了主宰。在21世纪开始的东京,不止一个日本人向布鲁玛抱怨,他希望再有黑船来袭,他们觉得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打破日本之封闭。在这令人悲哀的抱怨背后,也让人不禁想象,倘若麦克·阿瑟将军当年大胆地废除了天皇制,日本将会以何种面目出现?
回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倘若中国知识分子能在寻求富强之道时,也能意识到日本模式所蕴含的黑暗力量,近代中国之路或许也会变得不同。这一点对于正在获得富强的中国,尤其富有启发。
第二章 文明开化(选摘)
一
据传,2月11日是日本神话里首位天皇建立皇权的日子,日本特意选在1889年的这纪念其“名正言顺”地跻身强国之林。一个焕然一新、与封建时代che底决裂的日本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部宪法,落实“文明开化”这一明治时期的主要口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口号,略晚些流传开来,这个口号便是“富国强兵”。不过这还是后话。说到天皇,他像神赐礼物一样将宪法施予臣民。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而举行的仪式隆重而盛大,十分符合明治日本那种奇特的文化矛盾心理。
一大早,明治天皇(外国人多以其名“睦仁”称呼)便穿上古制朝服,遁入东京皇宫的神社内室中,向列祖列宗禀告了新宪法的事。他解释道,这份文件符合“文明进步”的精神,旋即话锋一转,劝诸位先皇不要担心,说新宪法定会维系皇权的世代传承。还不光是维系,明治维新—抑或是明治维新的政治宣传—的意义就在于,它“复辟”了远古形态的日本皇权。
明治天皇的臣民此时还对皇恩浩荡的陛下赐给他们的新宪法的内容浑然不知,但就算是参加了随后举办的庆典的人,也一样被蒙在鼓里。庆典于当天晚些时候进行,天皇身边有一位德国顾问,专门负责就宫廷礼仪的“移风易俗”出主意。庆典便采纳他的方案,取欧式风格。正如当时某幅浮世绘所示,天皇的觐见室为仿维多利亚风格,欧式和日式图案随处可见,譬如金色的流苏、红色的软绒、精致的镀金烛台,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已换上一套欧式元帅服的天皇端坐在金灿灿的普鲁士风格的御座上,身后是徽章,脚下铺着长长的红地毯。皇后紧挨夫君而坐,身穿一件极不相称的粉色晚礼服。她一般不抛头露面,此次登场,再度证明日本已接受文明开化的新风尚。天皇手下的大臣和留着连鬓胡子的士绅或身穿双排纽礼服,或一身戎装,腰板挺得笔直,显得不太自然。在画家笔下,他们被安上了一双与实际不相符的大长腿。天皇一侧是他的外交团队,以赞许的目光看着眼前这,好似观摩学校话剧社表演的家长。随侍人员中还有伊藤博文,他是日本枢密院议长,也是新宪法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伊藤崇拜俾斯麦,举手投足间有几分神似“铁血宰相”,包括后者手持雪茄的仪态。(二战后担任首相的吉田茂也会以此方式表达对丘吉尔的敬意。)
有件事给这一喜庆场合蒙上了污点:改革派文部大臣森有礼遇刺身亡。他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笃信不疑,以至于提倡日本人和欧洲人通婚,“是为提高日本国力之上策”。排外势力长期以来就对森有礼的西化做派恨之入骨。制宪日当天,一位来自长州的原藩士刺死了森有礼,原因是他在参拜伊势神宫这一神道教圣地时表现得不够恭敬。尽管森有礼会因为喜欢说教被载入史册,但杀害他的年轻人一样青史留名,理由是他的爱国精神“至真至诚”。
继1868年政府许诺出台宪法以来,日本人总算有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十年来,举国上下的人都对新宪法的性质和可能的内容议论纷纷。民权和自然权利活动家发表倡议,撰写草案。同坂本龙马一样,植木枝盛也是来自土佐的原藩士,他写了一首歌,鼓吹主权在民,其中几句歌词激情澎湃:
让我们为宪法而奋斗!
为尽早实现民选议会而奋斗!
前进!前进!吾国的人民,
让我们推动自由和民权!
然而,实际颁布的宪法却言辞模糊,且完全将国家主权置于天皇手中。恰如日本名仕穿戴的礼服和高帽,以及东京市中心建起的某些现代红砖楼,宪法披着光鲜亮丽的西式外衣。立宪者借鉴了普鲁士宪法,为的就是让西方世界刮目相看:瞧瞧,日本如今也是现代化民族国家,那些赋予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日特权—譬如治外法权—的不平等条约总算可以寿终正寝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向某个外国京畿看齐,这一旧戏码如今再度上演,只是情况有变:巴黎、伦敦、柏林和华盛顿取代了中华帝国历朝古都的地位。
……
...........
《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钩子,一下子就勾住了我对日本近代史的全部想象。1853年,那艘黑船,仿佛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也点燃了日本变革的导火索。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之后,日本是如何在剧烈的动荡中,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描绘幕末时期的日本社会,那些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政治派别,那些怀揣着救国理想的志士们?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解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革命。例如,书中会如何展现日本是如何引进和消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它又如何在中国和韩国等邻国同样面临西方冲击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同样对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盛况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代表着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恢复。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成因?它在教育、科研、产业结构等方面,又是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理解日本是如何在百年之内,完成如此巨大的转变,并且成为一个在世界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举足轻重的国家。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深感着迷,尤其是1853年到1964年这段时间,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巨变史。《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直接触及了我最想探究的核心问题:日本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1853年,黑船来航,这标志着日本被迫卷入全球化进程,也开启了其痛苦而辉煌的现代化之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内部是如何应对外部压力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明治维新时期,那些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较量,以及他们是如何最终推动了国家向现代化的转型?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如何解析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是如何保持和重塑自身民族文化的,这种“和魂洋才”的理念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我看来,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和国家重生的重要象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成因?它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教育体系等方面,又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是如何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大的自我塑造,并且成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
评分我对《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那个时代日本惊人转变的强烈好奇。1853年,马修·佩里率领的“黑船”舰队,如同敲响了德川幕府衰败的丧钟,也为日本打开了通往近代世界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是如何在内外压力下,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导致日本幕府衰败的内部因素,例如社会矛盾、经济危机,还是仅仅归咎于外部的军事压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明治维新的具体进程,它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例如,它将如何展现废藩置县、设立新式学校、发展工业的努力?以及,在“文明开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是如何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引发了怎样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些变革的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我看来,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集中体现,是它重新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标志。这本书是否会详细分析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动力和策略?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重建的?特别是,日本是如何在战败的阴影下,重新凝聚民族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力量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提供宏观的历史叙事,更能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案例,展现那个时代日本人民的奋斗与挣扎,以及他们为“创造日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评分我对《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充满了极大的期待,因为这个时间跨度太吸引人了。1853年,那一声炮响,不仅惊醒了日本,也叩开了世界的大门,从此,日本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希望的时代:一个古老的帝国,如何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威胁下,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出路?这本书无疑会为我揭示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它的优势与劣势,为何会如此脆弱地暴露在西方文明面前?而当改革的浪潮涌来时,又是由哪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转型?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推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政策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艰难抉择。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这场全方位的学习和改革中,日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精华的同时,努力保留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冲突和思想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矛盾,以及日本是如何化解或应对它们的。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则象征着日本的彻底重生,完成了从战败的废墟中崛起的奇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经验,它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重建和发展的?从一个被视为“二等公民”的国家,到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玩家,这个转变过程背后有哪些深刻的因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个详实的历史叙事,更在于它能否让我理解,日本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一百多年里,经历如此巨大的变迁,并塑造出今天的面貌。
评分《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的序曲,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热情。1853年,黑船来航,那无疑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也意味着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洪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之前,日本社会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当西方文明的冲击波袭来时,日本社会内部是如何应对的?是全民的觉醒,还是精英的决策?我想了解,那些推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人物,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它究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我更希望能看到,在这场剧烈的变革中,日本社会是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如何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这种“和魂洋才”的理念,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我又对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日本战后崛起的重要标志。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日本经济腾飞的深层原因?它在战后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日本是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冲击下,能够迅速恢复并实现惊人的发展。它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国民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所覆盖的111年,是日本历史上最跌宕起伏、最富戏剧性的时期,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也更能洞察它走向未来的脉络。
评分《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日本近代史最核心的疑问——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一百多年里,从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蜕变为一个强大的世界性大国的?1853年,黑船来航,那无疑是日本命运的转折点,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日本在被迫开放后,所经历的内部动荡与外部压力。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日本社会的分裂,例如佐幕派与尊王攘夷派的斗争,以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博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出推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例如那些为了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的志士,以及那些力排众议、推行改革的政治家。我同样关注,在这场全方位的学习和吸收过程中,日本是如何处理与西方文明的关系的?它是在全盘西化,还是在有选择地吸收,并融入自身文化?“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革?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我看来,是日本战后辉煌的缩影,是它彻底摆脱战争阴影、重返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解读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它在政治体制、教育体系、产业政策等方面,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和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理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一个多世纪里,完成如此惊人的自我塑造,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评分这套“译丛”系列我一直都很关注,尤其当看到《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出现在新书列表里的时候,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1853年,那黑船来航的冲击,仿佛是一声惊雷,彻底撕裂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那个我们熟悉的、带有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日本,开始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进行着翻天覆地的蜕变。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则标志着一个战后新生、经济腾飞的日本,正式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完成了从屈辱到辉煌的惊人跨越。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足以浓缩一个民族如何面对外部压力、如何进行自我革新、如何挣扎求存、又如何实现凤凰涅槃的壮阔史诗。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究竟是谁在“创造”日本?是那些力挽狂澜的政治家?是那些勇于革新的思想家?还是那些默默耕耘的普通民众?这本书的篇幅,相信一定能为我们揭示这段历史的深层逻辑和多元叙事。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近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比如西方文明的涌入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封建残余与民主思潮的较量,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军国主义的阴影。这些都是构成现代日本复杂性的关键要素,也是理解这个国家今日面貌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而且,1853-1964这个时间跨度,恰好囊括了日本从被迫开放到战后复兴的整个关键时期,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又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历史巨变的深刻解读,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又试图塑造历史的鲜活人物,以及他们所留下的深远影响。
评分我一直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抱有极大的好奇,那个时代,日本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仿佛一夜之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蜕变成了东亚的强权。而《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把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娓娓道来。1853年的佩里叩关,绝对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德川幕府的虚幻太平,也唤醒了沉睡的日本民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思潮的涌动,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殊死搏斗,是无数志士仁人怀揣着“富国强兵”的理想,投身于国家变革的洪流之中。我特别想了解,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中,究竟是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使得日本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书里会不会详细解析教育、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例如,它会如何描绘废藩置县、征兵制的确立、殖产兴业的政策,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日本是如何努力保留和重塑自身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文化形态和思想流派?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是现代日本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它象征着日本在经历了二战的战败和满目疮痍之后,终于浴火重生,重新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这本书会不会重点探讨战后日本是如何实现经济奇迹的?它又如何从一个战败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将日本塑造成今天的模样的,而其中蕴含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东亚的现代史,乃至全球的历史进程,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自从对日本历史产生兴趣以来,我总觉得1853年到1964年这段时间,是理解现代日本最关键的钥匙。《创造日本:1853—1964》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1853年,黑船的到来,无疑是那个时代日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开启了其走向现代化的痛苦而辉煌的道路。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日本人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外部压力时,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是全面的抵制,还是有选择的接纳?更深入地,我想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天皇、武士到平民,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是如何被卷入这场历史洪流的?我想看到那些推动时代进步的改革者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他们的行动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走向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文明开化”的深层内涵,它不仅仅是器物上的学习,更是制度、思想、文化上的全方位革新。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阵痛和矛盾。例如,在推行西方制度的同时,如何处理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如何处理因社会变革而产生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以及,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对外扩张的?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盛况,则标志着日本在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争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复兴。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解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它又是如何从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国家,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更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看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求索、创造历史的日本人民的身影,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日本。
评分我对《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的期待,首先来自于它所揭示的时间跨度。1853年,佩里叩关,这无疑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它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状态,也拉开了其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序幕。我非常渴望了解,在黑船来航之前,日本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的?而当西方文明的冲击到来时,日本内部又是如何应对的?是屈服,还是奋起反抗?这本书是否会深入解析明治维新运动的全过程,例如,它将如何展现那些改革者们,是如何打破旧有秩序,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的?我尤其关注“文明开化”的浪潮,它不仅仅是器物上的学习,更是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的深刻变革。书中是否会生动地描绘这些变革,例如,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西式服装和建筑的出现,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我看来,是日本战后复兴和崛起的最佳证明。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日本在二战后的艰难重建过程?它在经济发展上是如何实现“奇迹”的?在政治和国际关系上,日本又是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野,让我理解日本是如何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大的转型,并且成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