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强 内容丰富 本书收录了30余篇跨越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一千余年的拉丁语著作选段,包含文、史、哲、法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基本覆盖了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拉丁语著作。
编排合理 每段拉丁文都给出了相应的英文译文,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原文的语法结构;每段选文中的重要词汇都会在文后列出,并给出相关解释,并与学生记忆。
中国特色 除了西方的拉丁语经典以外,本文集还包括与中国有关的文献和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拉丁语翻译。书后还附有作者多年来收集的一份将汉语成语翻译成拉丁语的学生优秀习作,充分反映了中国学生学习拉丁语的热情。
士生今日,不通欧洲任一国语言文字者,几不可以人类齿。而欧洲各国语学,皆导源拉丁。虽已通其一,固亦不可不补习拉丁,而先习拉丁然后及其他,则事半功倍,而学益有根底焉。 ——梁启超
……无奈孑民先生(蔡元培)执意要学,说拉丁文欧洲各国语文之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若果不通拉丁语文,那就无从了解。 ——马相伯
雷立柏(Leopold Leeb),古典语文学家。1967年生于奥地利,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4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进行翻译和研究,并开始教授西方古典语言(拉丁语、古希腊语、古希伯来语)。2004年2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开设西方古典语言与文学相关课程,先后受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邀请讲授拉丁语。2014年开始与后浪出版公司合作,在校外开设讲堂,满足社会人员的学习需求。雷立柏教授拥有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熟知中国学生学习西方古典语言的难点和重点,并富有针对性地编写与校译了多部教材与工具书,如《拉丁成语辞典》(2006)、《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2007)、《韦洛克拉丁语教程》(2009)、《柯林斯拉丁语-英语双向词典》(2013)、《拉丁语入门教程》(2014)、《古希腊语入门教程》(2014)。
《圣经·旧约》
《创世记》
《出埃及记》
《箴言篇》
《新约》
《马太福音》
《路加福音》
西塞罗
《论义务》
恺撒
《高卢战记》
维吉尔
《埃涅亚特》
贺拉斯(贺拉提乌斯)
《诗艺》
塞内卡
《信集》
佩佩图亚
《佩佩图亚受难记》
热罗尼摩
《信集》
奥古斯丁
《忏悔录》
伊西多尔
《格言集》
比德
《英格兰教会史》
保禄(保罗)
《隆巴德人的历史》
艾因哈德
《查理大帝传》
拉班努
《圣神,来》
诺特克尔
《查理大帝言行录》
赫尔曼
《大哉,救主之母》
《母后,万福》
额我略七世
《教宗的规定》
《诏书》
奥托
《弗利特莱希的功绩》
阿克波厄塔
《沸腾的心》
约翰一世
《英国大宪章》
托马斯·车拉诺
《审判之日》
波那文图拉
《母亲站在十字架边》
托马斯·阿奎那
《命题》/《定义》
《神学大全》
沃拉吉纳的雅各
《金传》
但丁
《帝制论》
彼特拉克
《家人的信》
托马斯·肯璧斯
《师主篇》
伊拉斯谟
《箴言》
柏郎嘉宾
《蒙古研究》
鲁布鲁克
《东方游记》
马可·波罗
《游记》
殷铎泽
《中庸》
附录一拉丁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附录二拉丁语语法和翻译练习
出版后记
阅读拉丁语经典是了解西方文明的前提条件。“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明,我们未必能透彻了解西方的现代文明;没有透彻了解西方的整个文明形态,也不会通透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处境及其未来命运”(刘小枫语)。实际上,现代汉语在很多方面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拉丁语的影响,比如现代汉语的“母语”和“母校”两个词分别来自古代晚期的lingua materna(英语的mother tongue)和中世纪的alma mater(“养育了我的母亲”,指“母校”),而世界上第—个反省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之间的差异的人就是伟大的拉丁语作家Augustinus(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因此,学习拉丁语进而阅读拉丁语经典成为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迫切任务。然而学习好拉丁语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追求。因为拉丁语是一片大海,其词汇包罗万象,其语法精确细致,其文献书籍堆积如山,举不胜举,其思想博大深邃。拉丁语是西方文化的大门,而学习拉丁语语法是进入这座大门的第—步。
本《拉丁语入门教程》分为两册:语法与文献。第—册的语法部分是根据瑞士人Alois Schildknecht SMB(石类思)20世纪40年代初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编写的Schola Latina Grammatica(《拉丁文法》,1942年在山东兖州圣保禄印书馆出版)而写的。石类思当时是瑞士天主教传教修会“白冷会”的会长,而他的书在很大的程度上采用德国人Georg Weig SVD(维昌禄)的名著Rudimenta linguae Latinae Grammatica(《拉丁文初学话规》,1915年在山东兖州出版)。维昌禄(1883—1941年)是一名拉丁语专家,他1908年到山东,从1910年到1925年在山东兖州的天主教修道院任拉丁语教师和院长,先后编写《拉丁文初学话规》(1915年)、《拉丁文初学课本》(1915年)和《拉丁辞林》(1936年)。因此可以说,这部拉丁语语法教程在中国已有100年的历史。维昌禄和石类思的《拉丁文法》非常系统和全面,我尽可能保留了原来的例句和对语法形式的解释,但改变了原著的部分语法术语,比如将原著的“加格”改为“属格”,将“副格”改为“夺格”等等。原著的作者Schildknecht在序中说,如果学生每周有8节拉丁语课,这部语法教材可以使用六年之久,第—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字母、基本的形式和单词,第二年级要学习更多单词和比较复杂的语法形式等等。由此可见前辈们对拉丁语的教学何等重视!
这一册中的词汇表是一部小小的拉汉词典,包括488个常用的单词及其复合词,这些单词是阅读拉丁语经典的基础,所以如果在文献中出现这些基本的单词,则不特别标出。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基本单词并慢慢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你的词汇量越大,所读的文献就会给你带来越大的喜乐。
本教材第二册提供了一些来自拉丁语经典的阅读资料。拉丁语的经典非常多(参见拙著《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一、卷二、卷三),这就意味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相当困难。除了“文史哲”以外,我还关注两个领域,即法学和宗教学(基督宗教文献)。因为拉丁语不仅是文学、历史学、哲学、语法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语言,它尤其是法学和神学的共同“母语”。因此,本集收录法学文献较多,如《英国大宪章》、但丁的《帝制论》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死刑”的讨论。来自《圣经》的文献也偏重法律资料,如《摩西十诫》等。除了西方的拉丁语经典以外,本文集还包括与中国有关的文献(如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拉丁语翻译(即殷铎泽于1667年翻译的《中庸》)。
从文献的难度来看,初学者应该先看简单的文献,比如《圣经》、伊西多尔的《格言集》、保禄的《隆巴德人的历史》、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柏朗嘉宾的《蒙古研究》、马可·波罗的《游记》和托马斯·肯璧斯的《师主篇》,这些著作的句法比较简单易懂。托马斯·阿奎那的句子也不难分析,且逻辑性很强。一般来说,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都比较难懂,句子很长,句法结构复杂。中世纪的学者不太强调修辞学,更重视内容,所以应该先看中世纪文献。难度大的是古代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有人说唱拉丁语歌曲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好方式,因此本教材也提供一些传统的拉丁语歌词(参见拉班努、赫尔曼和波那文图拉的文献)。
本书一切拉丁语文献都有英语的翻译作为对照,这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因为英语比较容易模仿拉丁语的句法结构(比如关系从句)。学生可以随时参考英语译文,同时应该将拉丁语的文献一句句地分析并译成汉语。拉丁文献的英语译文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翻译的,但部分诗歌和《圣经》的文献采纳已有的英语翻译,《英国大宪章》的英语翻译来自《不列颠百科全书》。学好拉丁语的办法是阅读和分析大量的拉丁语文献。另外,由于包含了大量没有统一译名的地名和人名,在文献部分标出的括号中的汉语译名仅供参考。
请注意:第—册的语法部分用斜体字母标出两个音节以上的拉丁单词的重音,而词汇表和第二册不标出重音。
祝阅读愉快!
Ut lectio sit omnibus iucunda!
雷立柏(Leopold Leeb)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6月24日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入门读物。它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脉络,使得我们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梳理,让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记忆,而是真正构建起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或理论争议时,作者的态度非常客观且富有洞察力,不会强行灌输单一观点,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和判断。这种兼顾深度与思辨性的写作,是真正的高质量学术普及读物所应具备的素质,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是那种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啃读的佳作。纸张的质感很好,墨水也很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处理的用心之处,比如每一章的过渡都很自然,不是那种生硬的章节切换。而且,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理论构建到实际的应用探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在扎实地向前迈进。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简约而不失深度,让人一看到就想翻开来探索里面的世界。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很多教材只注重内容,却忽略了阅读体验,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看得出出版方的诚意。
评分作为一名自学者,我深知选择一套好的入门教材是多么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是超乎预期的。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领域的新手,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核心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实例,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让我在自学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不再是那种面对一堆文字资料不知所措的状态。它更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在耳边细语,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有很多声称是“入门”的书籍,结果读完后发现自己只是记住了零散的定义,对整体的理解依然模糊不清。然而,这本教材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或可感知的逻辑流程。作者在每一部分结束后都会设置一些高质量的总结和反思性的提问,这些设计有效地迫使读者停下来,消化吸收刚刚学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往前赶进度。这种强调内化和反思的学习机制,是真正帮助我将“知道”转化为“做到”的关键所在,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成就感和知识迁移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注重实用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经过精心打磨的“工具箱”。书中的内容组织并非完全按照传统教材的线性顺序,而是巧妙地结合了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发现,当我在学习某一章节时,前面对其他章节概念的铺垫就已经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作用,形成了一种互为印证、相互强化的学习闭环。这种非线性的知识组织方式,非常契合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习惯,同时又确保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确保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大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