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懂音乐》出自奥斯卡配乐奖得主、伟大的作曲家艾伦·科普兰之手,由知名古典音乐评论家曹利群倾力翻译,曾在美国销售超过150万册。
为什么要学习听懂音乐?答案很简单:对音乐了解得越多,就能从聆听中获得越多的享受。让我们在《如何听懂音乐》里,跟随美国伟大的作曲家一起,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中,深入探寻乐曲的奥义。
知名作曲家威廉·舒曼评价《如何听懂音乐》:“翻开它,你才知道,聆听大师的教诲是多么荣幸。”附赠精美书签。特制书中**曲目精选集,扫码即可欣赏。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音符与音符彼此连接构 成旋律,旋律渐次流淌,表达着层次多变的情绪。音 乐所描述的事情比较抽象,所以“聆听”音乐并不等 同于“听懂”音乐。“听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
只有掌握足够的聆听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多的愉 悦。
如果你是初探音乐领域的爱好者,在这本书里, 从贝多芬和莫扎特开始,从喜爱的歌剧和乐剧开始, 从电影音乐和当代电子乐开始,扎实地入门吧。
如果你已对音乐有所体会,那就跟随美国伟大的 作曲家一起,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中, 深入探寻乐曲里的奥义。
听懂音乐,从这本艾伦·科普兰编著的《如何听 懂音乐(精)》开始。
艾伦·科普兰(1900-1990),1900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当代知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讲演者。他不仅是美国音乐**的重要人物,还是20世纪创新者中的先锋,曾获1967年奥斯卡配乐奖。
作者为一九五七年版本所做的注释
序
鸣谢
一 听前准备
二 怎么听音乐
三 音乐创作过程
四 音乐的四种要素
节奏
旋律
和声
音色
五 音乐的织体
六 音乐的结构
结构的区别
结构的原理
七 基本曲式——乐段
二段体
三段体
回旋曲
自由的乐段曲式
八 基本曲式——变奏
固定低音
帕萨卡利亚
恰空
主题与变奏
九 基本曲式——赋格曲式
大协奏曲
众赞歌前奏曲
经文歌和牧歌
十 基本曲式——奏鸣曲式
奏鸣曲
奏鸣曲快板或**乐章曲式
交响曲
十一 基本曲式——自由曲式
前奏曲
交响诗
十二 歌剧与乐剧
十三 当代音乐
十四 电影音乐
十五 从作曲家、演奏者到听众
附录一:典型的和声变奏
附录二:对位手法
附录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作品五十三号)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音乐的海洋里重新学会了游泳。之前我听音乐,更多的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好听就多听几遍,不好听就换一首,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碰到音乐的核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那扇门。它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一点点地拆解了音乐的构成。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一段旋律里藏着那么多故事,一个和弦的变化就能传递出如此复杂的情绪。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听”细节,那些以前被我忽略的鼓点、贝斯线、或者弦乐的细微颤动,现在都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背景音,而是音乐本身的一部分,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一直以来喜欢的那些歌曲,很多之前只是凭感觉觉得“好听”的段落,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它们为何如此打动我,是哪个乐器的独奏,是哪种节奏的变化,亦或是和声的巧妙编排,这些都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感觉以后再听任何一首歌曲,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精妙之处。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听懂音乐”这件事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我总觉得音乐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是心灵的共鸣,所谓的“听懂”是不是有点太理性了,会不会把音乐的美好都给分析没了?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并没有试图将音乐“科学化”,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欣赏”方式。书中很多关于音乐情绪表达的讨论,让我豁然开朗。我以前听悲伤的歌曲,只是觉得“哦,这首歌很悲伤”,但现在我能更具体地感受到,为什么它是悲伤的——可能是因为使用了小调,可能是因为某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也可能是因为某个乐器的音色恰好营造出了一种忧郁的氛围。这种“知道为什么”的感觉,并没有削弱我对音乐的感动,反而让我的感动更加深刻和有层次。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捕捉音乐中的“对话”,不同乐器之间的呼应,主旋律与伴奏的交织,都仿佛是音乐家们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沟通。这本书让我觉得,听音乐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探索。我开始期待着每一次的聆听,就像拆解一个精巧的谜题,总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听懂”音乐,不如说是在“认识”音乐。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音乐不敏感的人,喜欢的也无非是些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对于古典音乐或者一些比较“小众”的风格,总是望而却步,觉得太深奥,听不懂。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没有强迫我一下子去理解巴赫的赋格或者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而是从最基础的元素入手,比如节奏是如何构建,旋律是如何流动,和声又是如何产生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音乐并不是某种神秘的艺术,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分析和理解的。书中很多关于“乐句”和“乐段”的讲解,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音乐听起来会让人感觉“完整”或“有发展”,这不再是模糊的感受,而是有了清晰的结构图。我还对书中关于不同乐器音色的描绘印象深刻,以前只是模糊地知道钢琴、小提琴、吉他,但现在我能更具体地感受到它们各自独特的“声音性格”,以及它们在音乐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走进了音乐这座宏伟的建筑,让我不再是站在门外窥探,而是能够走进去,看到里面的每一个房间,理解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用意。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奇妙的“二次创作”的乐趣,尽管我并没有真正创作过音乐。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脑海中浮现出我一直以来熟悉的那些歌曲,然后对照书中讲解的各种音乐元素,去尝试“重塑”它们在我心中的样子。比如,我突然能理解为什么某首摇滚乐那么有力量,是因为它的鼓点非常密集,贝斯线非常沉重,再加上吉他失真音色的烘托。这种将抽象的听觉感受具象化、条理化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书中对于音乐节奏变化的描述,让我对很多歌曲中“卡点”的感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很多时候,音乐的魅力就藏在这些微妙的节奏变化之中,它能引导着听众的情绪起伏。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音乐风格,而是从非常普适的角度去讲解,这意味着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我喜欢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古典到爵士,从流行到电子。这种知识的普适性,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音乐的认知边界。现在,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副“音乐显微镜”,能够看到过去我从未留意到的那些音乐的细微之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音乐原来可以这样“玩”。我之前听音乐,通常就是开着,然后做着其他事情,或者跟着哼唱,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沉浸式”的音乐聆听。它引导我去关注音乐的“呼吸”,那种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就像是音乐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呼与吸,非常有生命力。书中对于不同音乐“色彩”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以前只能凭感觉说“这首歌听起来很明亮”或者“这首歌有点阴暗”,但现在我能更具体地理解,是什么样的乐器组合,什么样的和声色彩,能营造出这种感觉。比如,小号的音色往往会带来一种辉煌感,而单簧管则可能带有一种忧郁或神秘的色彩。这种对音乐“色彩”的辨识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听音乐的体验。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听懂音乐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成为音乐家,而是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拆招,如何去辨别招式,从而更好地欣赏高手过招,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我现在对音乐的热情,比以前高涨了许多,因为我感觉我终于能够“参与”到音乐的世界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