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檢測實訓教程 環境監測技術書籍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 質量管理體係 環境科學實驗

環境檢測實訓教程 環境監測技術書籍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 質量管理體係 環境科學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玉波,劉麗敏主編鄒學軍,王泓副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環境檢測
  • 環境監測
  • 環境科學
  • 實驗教程
  • 質量控製
  • 質量管理
  • 環境工程
  • 實訓
  • 技術書籍
  • 環境科學實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蟲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6528
商品編碼:23996734094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頁數:235
字數:376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環境檢測實訓教程
定價 58.00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7年09月
開本 16開
作者 崔玉波,劉麗敏 主編 鄒學軍,王泓 副主編
裝幀 平裝-膠訂
頁數 235
字數 376
ISBN編碼 9787122296528
重量 378


內容介紹
本書內容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室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實驗室質量管理體係,以及環境檢測實訓的基礎知識、環境檢測基礎實訓項目(含水和廢水監測實訓、空氣與廢氣監測實訓、噪聲與其他監測實訓)和綜閤實訓項目等內容。本書既可作為環境檢測行業從業人員、工程檢測中心和檢測公司等機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環境檢測職業資格和崗位資格培訓人員的學習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建築工程與公共衛生等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關聯推薦
隨著“中國質量發展綱要”的印發以及“中國製造2025”的提齣,中國的檢驗檢測機構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這將激發分析檢測技術人纔需求。這種變化使分析檢測技術人纔需求量將會增加,分析檢測技術人纔的質量也將會提高。本教材是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綜閤實踐教程,符閤應用型人纔培養目標和第三方環境檢測崗位的任職要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畢業後快速適應工作崗位提供有力保障。本書可作為各類院校環境類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用於中、高ji環境檢測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 
目錄


第1章 環境檢測實訓教程基礎 1

1.1環境檢測市場分析與實訓要求1

1.1.1環境檢測市場分析1

1.1.2環境檢測實訓的任務和要求3

1.2環境檢測實訓基礎知識4

1.2.1電子分析天平的使用與維護4

1.2.2常見玻璃儀器5

1.2.3實驗用水的製備與檢驗7

1.2.4試劑與試液9

1.3樣品采集與常用采樣儀器9

1.3.1水樣的采集與常用水樣采集器9

1.3.2空氣樣品采集與空氣采樣器13

1.3.3土壤樣品采集20

1.3.4噪聲測量與噪聲測量儀器23

1.4數據記錄與數據處理28

1.4.1數據記錄要求28

1.4.2數據的處理29

1.4.3檢測結果的錶示方法29

第2章 實驗室安全 31

2.1術語和定義31

2.2安全管理要求32

2.2.1組織結構和職責32

2.2.2安全管理體係33

2.3安全技術要求37

2.3.1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37

2.3.2人員38

2.3.3設施和環境39

2.4化學品危險及安全使用42

2.4.1化學品危險42

2.4.2氣體的危害與安全使用42

2.4.3易燃化學品43

2.4.4有毒化學品44

2.4.5腐蝕性物質44

2.4.6高反應活性化學品45

2.4.7不穩定化學品45

2.4.8特殊危險源45

第3章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 47

3.1基本概念47

3.2精密度48

3.3準確度48

3.4質量控製48

3.4.1實驗室內部質量控製48

3.4.2實驗室外部質量控製52

3.4.3數值修約52

3.5方法驗證內容53

3.5.1相關概念53

3.5.2驗證方法53

3.5.3精密度55

3.5.4準確度56

3.5.5無特性指標的驗證方法57

第4章 質量管理體係 59

4.1概念和標準59

4.2曆史沿革59

4.3質量體係認定60

4.3.1質量體係要素60

4.3.2認定類型61

4.4檢驗檢測機構認證及認可評審要求64

4.4.1檢驗檢測組織機構64

4.4.2實驗室人員要求65

4.4.3關鍵人員崗位職責65

4.4.4實驗室前期準備工作66

4.4.5質量管理體係文件要求68

4.4.6評審前質量體係運行要求69

4.4.7遞交申請書(文審)69

4.4.8現場審核70

4.4.9後續評審70

4.5質量管理原則71

第5章 基礎實訓項目 72

5.1水樣色度的測定(稀釋倍數法)72

5.1.1實驗目的72

5.1.2實驗原理72

5.1.3實驗儀器72

5.1.4實驗步驟72

5.1.5注意事項72

5.2水樣色度的測定(鉑鈷標準比色法)73

5.2.1實驗目的73

5.2.2實驗原理73

5.2.3實驗儀器、試劑73

5.2.4實驗步驟73

5.2.5實驗計算73

5.2.6注意事項73

5.3水中懸浮物的測定74

5.3.1實驗目的74

5.3.2實驗原理74

5.3.3實驗儀器、試劑74

5.3.4實驗步驟74

5.3.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75

5.3.6實驗計算75

5.3.7實驗分析與討論75

5.3.8注意事項75

5.4水中溶解氧的測定(碘量法)76

5.4.1實驗目的76

5.4.2實驗原理76

5.4.3實驗儀器、試劑76

5.4.4實驗步驟77

5.4.5實驗計算77

5.4.6注意事項78

5.5水中六價鉻的測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78

5.5.1實驗目的78

5.5.2實驗原理78

5.5.3實驗儀器、試劑78

5.5.4實驗步驟79

5.5.5實驗計算79

5.5.6注意事項79

5.6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鉀法)80

5.6.1實驗目的80

5.6.2實驗原理80

5.6.3實驗儀器、試劑80

5.6.4測定步驟81

5.6.5實驗計算81

5.6.6注意事項81

5.7生化需氧量的測定(稀釋接種法)82

5.7.1實驗目的82

5.7.2實驗原理82

5.7.3實驗儀器、試劑82

5.7.4實驗步驟82

5.7.5實驗計算83

5.7.6注意事項83

5.8水樣中揮發酚的測定(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84

5.8.1實驗目的和要求84

5.8.2實驗原理84

5.8.3實驗儀器、試劑84

5.8.4實驗步驟85

5.8.5注意事項86

5.9水中氨氮的測定(納氏試劑比色法)86

5.9.1實驗目的86

5.9.2實驗原理86

5.9.3實驗儀器、試劑86

5.9.4實驗步驟87

5.9.5實驗計算87

5.9.6實驗提示88

5.10亞硝酸鹽氮的測定[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88

5.10.1實驗目的88

5.10.2實驗原理88

5.10.3實驗儀器、試劑88

5.10.4實驗步驟89

5.10.5實驗計算89

5.10.6注意事項89

5.11總磷的測定(鉬酸銨分光光度法)89

5.11.1實驗目的89

5.11.2實驗原理89

5.11.3實驗儀器、試劑90

5.11.4實驗步驟90

5.11.5實驗計算91

5.11.6注意事項91

5.12水中常見陰離子的測定(離子色譜法)92

5.12.1實驗目的92

5.12.2實驗原理92

5.12.3實驗儀器、試劑92

5.12.4實驗步驟92

5.12.5實驗記錄92

5.12.6注意事項93

5.13水中礦物油的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93

5.13.1實驗目的93

5.13.2實驗原理93

5.13.3實驗儀器、試劑94

5.13.4實驗步驟94

5.13.5實驗計算94

5.13.6注意事項95

5.14水中鉛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95

5.14.1實驗目的95

5.14.2實驗原理95

5.14.3實驗儀器、試劑95

5.14.4實驗步驟95

5.14.5實驗計算96

5.15水中汞的測定(冷原子吸收法)96

5.15.1實驗目的96

5.15.2實驗原理96

5.15.3實驗儀器、試劑97

5.15.4實驗步驟97

5.15.5實驗計算97

5.15.6注意事項97

5.16水中總大腸菌群的測定(多管發酵法)98

5.16.1實驗目的98

5.16.2實驗原理98

5.16.3實驗儀器、試劑99

5.16.4實驗步驟99

5.16.5實驗記錄99

5.16.6注意事項100

5.17水的酸度和總堿度的測定100

5.17.1實驗目的100

5.17.2實驗原理100

5.17.3實驗儀器、試劑100

5.17.4實驗步驟101

5.17.5實驗計算101

5.17.6注意事項102

5.18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重量法)102

5.18.1實驗目的102

5.18.2實驗原理102

5.18.3實驗儀器、器材102

5.18.4實驗步驟102

5.18.5實驗計算103

5.18.6注意事項103

5.19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測定(甲醛吸收-鹽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103

5.19.1實驗目的103

5.19.2實驗原理103

5.19.3實驗儀器、試劑104

5.19.4實驗步驟104

5.19.5實驗計算104

5.19.6注意事項105

5.20空氣中氮氧化物的測定(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05

5.20.1實驗目的105

5.20.2實驗原理105

5.20.3實驗儀器、試劑105

5.20.4實驗步驟105

5.20.5實驗計算106

5.20.6實驗提示106

5.21煙氣黑度的測定(林格曼圖法)106

5.21.1實驗目的106

5.21.2實驗原理107

5.21.3實驗器材107

5.21.4實驗步驟107

5.21.5實驗計算107

5.22空氣中甲醛的測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108

5.22.1實驗目的108

5.22.2實驗原理108

5.22.3實驗儀器、試劑108

5.22.4實驗步驟109

5.22.5實驗計算109

5.22.6注意事項109

5.23苯、甲苯、二甲苯的測定(氣相色譜法)110

5.23.1實驗目的110

5.23.2實驗原理110

5.23.3實驗儀器、試劑110

5.23.4實驗步驟110

5.23.5實驗結果與分析110

5.23.6注意事項111

5.24大氣中一氧化碳的測定(非色散紅外吸收法)111

5.24.1實驗目的和要求111

5.24.2實驗原理111

5.24.3實驗儀器、試劑111

5.24.4實驗步驟111

5.24.5實驗計算112

5.24.6注意事項112

5.25環境噪聲與交通噪聲監測112

5.25.1實驗目的112

5.25.2實驗原理112

5.25.3實驗儀器112

5.25.4實驗步驟112

5.25.5實驗計算113

5.25.6實驗提示113

5.26土壤中鎘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4

5.26.1實驗目的114

5.26.2實驗原理114

5.26.3實驗儀器、試劑114

5.26.4實驗步驟114

5.26.5計算公式114

5.26.6注意事項115

5.27煤中全硫的測定115

5.27.1實驗目的115

5.27.2實驗原理115

5.27.3實驗儀器、試劑115

5.27.4實驗步驟115

5.27.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16

5.27.6實驗數據處理116

5.27.7實驗分析與討論117

5.28水中砷的測定117

5.28.1實驗目的117

5.28.2實驗原理117

5.28.3實驗儀器、試劑117

5.28.4測定步驟118

5.28.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19

5.28.6實驗數據處理119

5.28.7實驗分析與討論119

5.28.8注意事項119

5.29水中總大腸菌群的測定(多管發酵法)120

5.29.1實驗目的120

5.29.2實驗原理120

5.29.3實驗儀器、試劑120

5.29.4實驗步驟120

5.29.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24

5.29.6實驗數據處理125

5.29.7實驗分析與討論125

5.29.8注意事項125

5.30生活飲用水中pH的測定——玻璃電極法126

5.30.1實驗目的126

5.30.2實驗原理126

5.30.3實驗儀器、試劑126

5.30.4實驗步驟127

5.30.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27

5.30.6實驗數據處理127

5.30.7實驗分析與討論127

5.30.8注意事項127

5.31土壤中水分的測定128

5.31.1實驗目的128

5.31.2實驗原理128

5.31.3實驗儀器、試劑128

5.31.4實驗步驟128

5.31.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29

5.31.6實驗數據處理129

5.31.7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129

5.31.8注意事項130

5.32海洋沉積物中銅的測定130

5.32.1實驗目的130

5.32.2實驗原理130

5.32.3實驗儀器、試劑130

5.32.4實驗樣品130

5.32.5實驗步驟131

5.32.6維護保養132

5.32.7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33

5.32.8實驗分析與討論133

5.32.9注意事項133

5.33固體廢物中鉛的測定133

5.33.1實驗目的133

5.33.2實驗原理133

5.33.3實驗試劑134

5.33.4實驗儀器134

5.33.5樣品保存134

5.33.6前處理過程134

5.33.7實驗步驟134

5.33.8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35

5.33.9實驗數據處理135

5.33.10乾擾135

5.33.11實驗分析與討論135

5.34浮遊生物生態調查135

5.34.1實驗目的135

5.34.2實驗原理136

5.34.3實驗儀器、試劑136

5.34.4實驗步驟136

5.34.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38

5.34.6數據處理138

5.34.7注意事項141

5.35大型底棲生物生態調查141

5.35.1實驗目的141

5.35.2實驗原理141

5.35.3實驗儀器、試劑141

5.35.4實驗步驟141

5.35.5實驗數據記錄142

5.35.6實驗數據處理142

5.35.7實驗分析與討論142

5.35.8注意事項145

5.36環境空氣中苯係物的測定145

5.36.1實驗目的145

5.36.2實驗原理145

5.36.3實驗儀器、試劑145

5.36.4實驗步驟145

5.36.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46

5.36.6結果計算及錶示147

5.36.7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147

5.36.8注意事項147

5.37海水中砷的測定147

5.37.1實驗目的147

5.37.2實驗原理147

5.37.3實驗儀器、試劑148

5.37.4實驗步驟148

5.37.5實驗原始數據記錄149

5.37.6實驗數據處理149

5.37.7實驗分析與討論150

5.37.8注意事項150

第6章 綜閤實訓項目 151

6.1汙泥脫水性能強化訓練項目151

6.1.1實驗目的151

6.1.2實驗原理151

6.1.3實驗設備與試劑153

6.1.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54

6.1.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54

6.1.6注意事項154

6.1.7思考題156

6.2SBR法有機質降解動力學參數檢測訓練項目156

6.2.1實驗目的156

6.2.2實驗原理156

6.2.3實驗設備及檢測指標157

6.2.4實驗步驟157

6.2.5實驗數據及結果整理158

6.2.6思考題158

6.3汙水強化除磷訓練項目158

6.3.1實驗目的158

6.3.2實驗原理159

6.3.3實驗設備與試劑160

6.3.4實驗指導160

6.3.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61

6.3.6思考題161

6.4石油汙染海水淨化訓練項目161

6.4.1實驗目的161

6.4.2實驗原理161

6.4.3實驗設備與試劑162

6.4.4實驗指導162

6.4.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63

6.4.6思考題164

6.5汙水汙泥生物毒性檢測訓練項目164

6.5.1實驗目的164

6.5.2實驗原理164

6.5.3實驗設備與試劑164

6.5.4實驗指導165

6.5.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65

6.5.6思考題165

6.6汙水酸化預處理強化除磷訓練項目165

6.6.1實驗目的165

6.6.2實驗原理166

6.6.3實驗設備與材料166

6.6.4實驗指導167

6.6.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68

6.6.6思考題169

6.7紫外光降解苯酚廢水169

6.7.1實驗目的169

6.7.2實驗原理169

6.7.3實驗設備與試劑170

6.7.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70

6.7.5實驗報告記載與數據處理170

6.7.6思考題171

6.8恒壓膜過濾活性汙泥性能檢測訓練項目171

6.8.1實驗目的171

6.8.2實驗原理171

6.8.3實驗設備與試劑173

6.8.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73

6.8.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74

6.8.6思考題175

6.9絮凝法處理垃圾滲濾液訓練項目175

6.9.1實驗目的175

6.9.2實驗原理176

6.9.3實驗設備與試劑176

6.9.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76

6.9.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整理177

6.9.6思考題178

6.10食品加工行業剩餘汙泥粗蛋白質檢測訓練項目178

6.10.1實驗目的178

6.10.2實驗原理179

6.10.3實驗儀器與試劑179

6.10.4實驗指導179

6.10.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80

6.10.6思考題181

6.11低溫等離子體淨化室內懸浮顆粒物訓練項目181

6.11.1實驗目的181

6.11.2實驗原理181

6.11.3實驗儀器182

6.11.4實驗指導182

6.11.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83

6.11.6思考題183

6.12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綜閤訓練項目183

6.12.1實驗目的183

6.12.2實驗原理183

6.12.3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84

6.12.4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86

6.12.5思考題188

6.13芬頓試劑氧化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強化綜閤訓練項目190

6.13.1實驗目的190

6.13.2實驗原理190

6.13.3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91

6.13.4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92

6.13.5思考題194

6.14不同功能群多樣性種子萌發對環境脅迫的響應訓練項目194

6.14.1實驗目的194

6.14.2實驗原理194

6.14.3實驗設備與試劑195

6.14.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95

6.14.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95

6.14.6注意事項196

6.14.7思考題196

6.15重金屬在土壤上的競爭吸附訓練項目196

6.15.1實驗目的196

6.15.2實驗原理197

6.15.3吸附等溫綫擬閤197

6.15.4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198

6.15.5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198

6.15.6思考題200

6.16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微生物活性評價綜閤訓練項目201

6.16.1實驗目的201

6.16.2實驗原理201

6.16.3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201

6.16.4實驗報告記載及數據處理203

6.16.5思考題206

6.17有機廢水固定化微生物處理技術訓練項目207

6.17.1實驗目的207

6.17.2實驗條件208

6.17.3實驗步驟208

6.17.4實驗結果的應用與討論213

6.17.5注意事項213

6.18抗生素對活性汙泥性能的影響訓練項目213

6.18.1實驗目的213

6.18.2實驗條件214

6.18.3實驗步驟214

6.18.4實驗結果216

6.18.5實驗結果的應用與討論217

附錄一 環境質量標準 218

附錄二 汙染物排放標準名錄 232

參考文獻 235




《綠色守護者:環境監測與質量控製實務精要》 前言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空氣、水體、土壤的汙染問題,以及日益凸顯的生態失衡,已成為全球共同麵臨的嚴峻挑戰。保障生態環境的健康,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上升到國傢戰略的高度。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係統、科學、精準的環境監測,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嚴謹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體係。 本書《綠色守護者:環境監測與質量控製實務精要》旨在為環境科學領域的從業人員、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師生,以及所有關注環境保護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實用的環境監測技術與質量管理知識體係。我們力求擺脫理論的空泛,聚焦實踐的落地,將復雜的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操作指南,將抽象的概念融入具體的案例分析。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方法,而是強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導讀者掌握環境監測的本質,理解質量控製的核心,從而能夠獨立、高效地開展各項環境監測工作,並確保監測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靠性。 本書的編寫,凝聚瞭我們對環境科學的深刻理解和對一綫實踐的長期觀察。我們深知,每一次的環境監測,都承載著重要的決策依據,都關係到環境治理的成效,甚至影響著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始終將“質量”二字置於首位,從樣品的采集、保存,到儀器的選擇、校準,再到數據的分析、報告的生成,每一個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不容絲毫懈怠。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我們首先從環境監測的基礎理論入手,闡述瞭環境監測的意義、原則、流程以及在環境保護中的關鍵作用。隨後,我們深入探討瞭各類環境介質(大氣、水體、土壤、噪聲、輻射等)的監測技術,詳細介紹瞭相關的采樣方法、分析儀器、檢測原理和操作規程。在掌握瞭基礎監測技術之後,本書著重強調瞭貫穿於整個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QA/QC)體係的重要性。我們詳細講解瞭QA/QC的基本概念、質量目標、質量計劃的製定,以及在監測過程中如何進行質量控製(QC),包括儀器性能的檢查與校準、標準物質的應用、平行樣和加標迴收樣的測定、實驗室內部比對和外部能力驗證等。同時,我們也深入闡述瞭質量保證(QA)的理念和實踐,如何通過管理體係的建設,確保整個監測活動從人員資質、設備維護、方法驗證到數據審核的全麵質量。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強調“實操性”和“係統性”。我們不僅介紹瞭各種監測技術和質量控製方法,更注重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通過豐富的實例和圖錶,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掌握具體的操作技巧。同時,我們也將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體係緊密結閤,強調建立科學、規範的質量管理體係是保障監測數據可靠性的根本。從方法學到管理學,從技術細節到宏觀策略,本書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我們相信,《綠色守護者:環境監測與質量控製實務精要》將成為您在環境監測和質量管理領域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和實踐指南。願本書能為培養更多優秀的“綠色守護者”貢獻力量,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傢園。 第一章 環境監測概述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是瞭解環境質量狀況、評估環境汙染及其危害、製定和實施環境保護政策的重要依據。本章將係統介紹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重要性、發展曆程、監測對象、監測內容、監測流程及基本原則。 1.1 環境監測的定義與重要性 環境監測是指對環境要素(如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的物理、化學、生物的特性進行測定和評價的過程。它不僅是科學認識環境、揭示環境問題本質的手段,更是政府決策、企業管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關鍵信息來源。其重要性體現在: 掌握環境質量現狀: 為評價環境質量是否符閤標準提供依據。 揭示環境汙染規律: 識彆汙染源、汙染途徑和汙染效應,為汙染防治提供科學基礎。 評估環境風險: 預測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健康和生態風險。 為環境規劃與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製定閤理的環保政策、産業布局、環境規劃。 評價環保措施的有效性: 評估減排、治理等措施的效果,及時調整策略。 保障公眾健康與生態安全: 為公眾提供環境信息,提高環保意識。 1.2 環境監測的基本原則 目的性原則: 監測活動應圍繞明確的環境保護目標展開,有所側重,避免盲目性。 代錶性原則: 監測點位、采樣時間、樣品選擇等應能真實反映監測對象的整體狀況。 係統性原則: 監測應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係統布設,形成連續的監測網絡,揭示環境變化的趨勢。 科學性原則: 監測方法、儀器設備、分析技術應先進、可靠,符閤科學原理。 經濟性原則: 在保證監測質量的前提下,應選擇成本效益最優的監測方案。 預警性原則: 監測應具備預報和預警能力,及時發現和防範潛在的環境風險。 1.3 環境監測的主要流程 環境監測通常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監測計劃製定: 明確監測目的、對象、內容、指標、點位、頻次、方法、設備、人員、質量控製措施及預算。 現場采樣: 按照監測計劃,在選定的監測點位,采用科學的方法采集代錶性樣品。 樣品保存與預處理: 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妥善保存,防止其性質發生改變,並根據分析方法進行必要的預處理。 實驗室分析: 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成熟的分析方法,對樣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測定目標汙染物濃度。 數據處理與分析: 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計算、統計分析,並與相關標準進行比對。 結果解釋與評價: 結閤監測目的、環境背景、汙染源等信息,對監測結果進行科學解釋和環境質量評價。 報告編製: 編寫詳細的環境監測報告,包括監測過程、數據、圖錶、評價結論和建議。 信息發布與應用: 將監測結果和評價信息嚮社會公開,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 1.4 環境監測的技術體係 環境監測技術涵蓋瞭多個學科領域,主要包括: 采樣技術: 用於采集有代錶性的環境樣品,包括大氣采樣、水樣采集、土壤采樣、噪聲采樣等。 分析技術: 用於測定樣品中目標物質的含量,如光譜分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發射光譜法等)、色譜分析(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質譜分析、電化學分析、生物分析等。 儀器設備: 各種用於采樣、測量、分析的環境監測儀器,如采樣器、采樣泵、流量計、pH計、電導儀、分光光度計、色譜儀、質譜儀、噪聲計、輻射測量儀等。 數據處理與信息係統: 用於收集、存儲、管理、分析和展示監測數據,如地理信息係統(GIS)、環境統計軟件等。 第二章 大氣環境監測 大氣環境監測是評估空氣質量、控製大氣汙染、保障人體健康和生態係統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章將重點介紹大氣汙染物的種類、大氣監測的意義、監測方法、采樣技術、儀器設備以及質量控製要點。 2.1 大氣汙染物的種類與來源 大氣汙染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 顆粒物(PM): 包括PM10、PM2.5等,來源廣泛,如工業排放、交通、揚塵、生物質燃燒等。 氣體汙染物: 硫氧化物(SOx): 主要為二氧化硫(SO2),來源於含硫燃料的燃燒,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氮氧化物(NOx): 主要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來源於化石燃料的高溫燃燒,是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的成因之一。 一氧化碳(CO): 來自不完全燃燒,對人體有毒性。 揮發性有機物(VOCs): 種類繁多,來源復雜,是臭氧和PM2.5形成的重要前體物。 臭氧(O3): 主要為地麵臭氧,是光化學反應的産物,對人體和植物有危害。 重金屬: 如鉛(Pb)、汞(Hg)、鎘(Cd)等,主要來源於工業排放。 其他: 如氨(NH3)、氯化氫(HCl)等。 2.2 大氣監測的意義與目標 評價區域空氣質量: 瞭解城市、區域乃至全國的空氣質量狀況。 識彆和控製汙染源: 確定主要汙染源及其排放特徵,為製定減排措施提供依據。 評估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揭示汙染物的健康效應和生態效應。 為大氣環境管理和政策製定提供數據支持: 製定和調整空氣質量標準、排放標準、汙染防治對策。 監測酸雨、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汙染現象。 2.3 大氣采樣技術 大氣采樣是獲取有效樣品的前提。常用的采樣方法包括: 固定采樣: 在固定點位,使用采樣器采集一段時間(如24小時)的大氣樣品。 移動采樣: 在車輛、船舶等移動平颱上進行采樣,獲取不同區域或不同高度的大氣信息。 連續監測: 使用自動化監測儀器,對大氣汙染物進行實時、連續的監測。 常用的采樣設備有: 顆粒物采樣器: 包括濾膜采樣器(用於采集PM10、PM2.5)、撞擊式采樣器等。 氣體采樣器: 包括吸收管采樣器(利用吸收液吸收氣體)、吸附管采樣器(利用吸附劑吸附氣體)、采樣袋(采集特定體積氣體)等。 自動監測儀: 如SO2自動監測儀、NOx自動監測儀、CO自動監測儀、O3自動監測儀、PM2.5自動監測儀等,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實時測量。 2.4 大氣分析方法與儀器 顆粒物分析: 稱重法: 直接稱量濾膜上收集的顆粒物質量,計算濃度。 X射綫熒光法(XRF): 用於測定顆粒物中的重金屬元素。 氣體汙染物分析: 化學分析法: 如費歇爾滴定法測定SO2,Griess-Saltzman法測定NO2,紅外吸收法測定CO等。 儀器分析法: 紫外熒光法: 測定SO2。 化學發光法: 測定NOx。 非分散紅外法(NDIR): 測定CO。 紫外吸收法: 測定O3。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測定VOCs。 激光雷達: 用於遙感監測大氣汙染物(如PM、O3)。 2.5 大氣監測的質量控製 采樣過程控製: 確保采樣器的清潔、流量的準確、采樣時間的到位、樣品的密閉保存。 儀器校準與維護: 定期對監測儀器進行校準,確保其準確性和穩定性。 標準物質的應用: 使用標準氣體或標準溶液進行儀器校準和方法驗證。 平行樣和空白樣測定: 評估分析過程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檢測潛在的汙染。 數據審核與質量評估: 對監測數據進行全麵審核,確保數據的可靠性。 第三章 水環境監測 水是生命之源,水環境質量直接關係到居民飲用水安全、水生生態係統的健康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章將詳細介紹水環境監測的重要意義、監測指標、采樣方法、常用分析儀器和技術,以及水質監測的質量控製要點。 3.1 水環境監測的意義與目標 評價地錶水和地下水的水質狀況: 評估其是否符閤飲用水源、灌溉、養殖、工業用水等不同用途的標準。 識彆和控製水體汙染: 查明汙染源、汙染途徑和汙染物種類,為水汙染治理提供依據。 評估水生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 監測生物指標,評價水體對生物的毒性效應。 保障飲用水安全: 對飲用水源地進行重點監測,確保供水安全。 服務於水資源管理和規劃: 為水資源閤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評估和預警水體汙染事故。 3.2 水質監測的主要指標 水質監測指標眾多,根據監測目的和水體類型,可分為: 物理指標: 溫度: 影響水中溶解氧和生物活性。 pH值: 反映水體的酸堿度,影響汙染物形態和生物生存。 電導率: 反映水中溶解性鹽的總量。 濁度: 反映水中懸浮物的含量,影響水體的透明度。 色度: 反映水中溶解性有色物質的含量。 溶解氧(DO): 水生生物生存必需,是評價水體自淨能力的重要指標。 化學指標: 化學需氧量(COD): 衡量水中可氧化有機物的總量,是評價水體有機汙染程度的重要指標。 生化需氧量(BOD): 衡量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含量,反映水體受有機物汙染後的耗氧量。 氨氮(NH3-N): 來源於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 總氮(TN)、總磷(TP): 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過量會引起水體藻類瘋長,造成“水華”。 重金屬: 如鉛(Pb)、汞(Hg)、鎘(Cd)、砷(As)、鉻(Cr)等,具有毒性,對人體和生態係統有嚴重危害。 揮發性有機物(VOCs): 來源於工業排放和生活汙水,對人體健康有潛在風險。 農藥、有機汙染物: 如多氯聯苯(PCBs)、有機磷農藥等,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纍積性。 陰陽離子: 如氯化物、硫酸鹽、鈉離子、鉀離子等,影響水的硬度和鹹度。 生物指標: 大腸杆菌、總大腸菌群: 衡量水體受糞便汙染的程度,是判斷飲用水衛生狀況的重要指標。 藻類、浮遊生物、底棲生物: 評價水體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和受汙染程度。 3.3 水樣采集與保存 水樣采集是水環境監測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采樣點位選擇: 應根據監測目的,選擇代錶性強、易於操作的點位。如飲用水源地、河流下遊、入海口、排汙口附近等。 采樣方法: 地錶水: 通常采用采樣器(如采水器、萬能采樣器)在水體錶層、中層、底層進行分層采樣,或混閤采樣。 地下水: 采用潛水泵、虹吸管或專用采樣器進行采集。 飲用水: 按照規範程序,從水龍頭處采集,可能需要先放水一段時間。 樣品容器: 應根據分析指標選擇閤適的容器,如玻璃瓶、聚乙烯瓶,並確保清潔、乾燥。 樣品保存: 冷藏: 大多數水樣需要冷藏(0-4°C)以減緩微生物活動和化學反應。 避光: 某些物質(如某些有機物)對光敏感,需要避光保存。 加穩定劑: 對某些易變的指標(如氨氮),可能需要加入穩定劑。 采樣時間: 盡量縮短從采樣到分析的時間,特彆是對易變的指標。 3.4 水質分析方法與儀器 現場測量: pH計、電導儀、溶解氧測定儀、濁度計: 可在現場直接測量,避免樣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變化。 實驗室分析: 分光光度法: 廣泛用於測定COD、氨氮、總磷、總氮、多種金屬離子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電感耦閤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ICP-OES)/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用於測定水樣中的多種重金屬元素,靈敏度和準確度高。 氣相色譜法(GC)/液相色譜法(LC): 用於測定有機汙染物,如農藥、VOCs、PAHs等。 離子色譜法(IC): 用於測定水中的陰陽離子。 微生物檢測: 如膜過濾法、培養法測定大腸杆菌等。 3.5 水質監測的質量控製 采樣過程質量控製: 確保采樣器的潔淨、采樣器的準確性、樣品的代錶性、樣品的規範性保存,並做好采樣記錄。 儀器校準與維護: 定期校準與維護現場測量儀器和實驗室分析儀器。 標準物質應用: 使用經過認證的標準溶液對儀器進行校準,並用於分析方法的驗證。 平行樣和空白樣測定: 評估分析過程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檢測實驗室的交叉汙染。 加標迴收率測定: 驗證分析方法對目標物質的迴收能力,評估樣品基質的影響。 方法檢齣限(MDL)和定量限(LOQ)的確定: 確保分析方法能夠滿足監測要求。 數據審核與報告: 嚴格審核分析數據,確保結果的準確性,並按照規範格式編寫監測報告。 第四章 土壤環境監測 土壤是農業生産的基礎,是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狀況直接影響農産品安全、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本章將介紹土壤環境監測的重要性、監測指標、采樣方法、分析技術及質量控製要點。 4.1 土壤環境監測的意義與目標 評價土壤質量與健康狀況: 評估土壤是否受到汙染,是否適宜耕種或居住。 識彆和控製土壤汙染源: 查明汙染物的種類、分布和來源,為土壤修復和治理提供依據。 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 監測土壤中重金屬、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防止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評估土壤汙染對生態係統的影響: 監測土壤汙染對植物生長、微生物活動等的影響。 為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提供支持。 4.2 土壤監測的主要指標 土壤汙染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 重金屬: 主要關注的重金屬: 鉛(Pb)、鎘(Cd)、汞(Hg)、砷(As)、鉻(Cr)、鎳(Ni)、銅(Cu)、鋅(Zn)等。 來源: 工業“三廢”排放、農藥化肥使用、汙水灌溉、垃圾填埋等。 危害: 具有生物纍積性,可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中毒、癌癥等多種疾病。 有機汙染物: 農藥: 如有機氯農藥(DDT、BHC)、有機磷農藥等,具有殘留性和毒性。 多環芳烴(PAHs): 來源於石油、煤焦油不完全燃燒,具有緻癌、緻畸、緻突變性。 多氯聯苯(PCBs): 曾廣泛用於電氣設備,具有持久性、生物纍積性。 石油烴: 來源於石油泄漏、煉油廠等。 非金屬汙染物: 氟化物: 來源於某些工業活動,過量可能影響植物生長。 氰化物: 來源於電鍍、采礦等行業,劇毒。 其他: pH值: 影響土壤中養分和汙染物的形態與遷移。 有機質: 影響土壤肥力和吸附能力。 氮、磷、鉀等常量元素: 影響土壤肥力。 4.3 土壤采樣方法 土壤采樣是獲得代錶性樣品的關鍵,需要精心設計。 采樣設計: 目的確定: 明確監測的目的(如區域普查、汙染源調查、農産品安全評價等)。 采樣網格布設: 根據監測範圍和精度要求,將研究區域劃分為大小不等的網格。 采樣點選擇: 在每個網格內或根據汙染源特點,選擇有代錶性的采樣點。 采樣深度: 錶層土壤: 通常采集0-20 cm的土壤。 深層土壤: 根據監測目的,可能需要采集0-50 cm、50-100 cm等不同深度的土壤。 采樣方法: 網格法: 在每個采樣點,按照一定的網格(如5x5米),采集多個子樣,混閤後組成一個錶層土壤樣品。 係統抽樣法: 按照預定的間隔(如等距)進行采樣。 分層采樣法: 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樣品。 特殊采樣: 如針對土壤調查,可能需要采用螺鏇鑽、土鏟等工具。 樣品量: 保證樣品量足夠進行所有必要的分析。 采樣過程控製: 采樣工具的清潔: 每次采樣前後,必須徹底清潔采樣工具,防止交叉汙染。 避免汙染: 避免將灰塵、雨水等引入樣品。 記錄: 詳細記錄采樣點位、時間、深度、環境狀況等信息。 4.4 土壤樣品預處理與分析 樣品風乾與過篩: 將采集的土壤樣品在室溫下風乾,去除植物根係、石塊等雜物,然後過篩(如2 mm或0.25 mm的篩網),得到均勻的樣品。 樣品粉碎: 對於需要進行精細分析的樣品,可能需要進行研磨。 提取: 根據分析指標,選擇閤適的溶劑(如酸、堿、有機溶劑)和方法(如加熱迴流、超聲波提取、加速溶劑提取 ASE)將土壤中的目標汙染物提取齣來。 分析方法與儀器: 重金屬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測定單一重金屬。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OES): 可同時測定多種重金屬。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靈敏度更高,可測定痕量重金屬。 有機汙染物分析: 氣相色譜法(GC): 常用於測定農藥、VOCs、PAHs等。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具有高選擇性和高靈敏度,是鑒定有機汙染物的重要方法。 液相色譜法(LC): 用於測定某些不易揮發的有機物。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 適用於更廣泛的有機物分析。 常量指標分析: 如pH值、有機質、常量元素等,通常采用常規化學分析方法。 4.5 土壤監測的質量控製 采樣過程質量控製: 確保采樣方案的科學性、采樣工具的清潔、采樣量的充足、樣品的代錶性。 樣品預處理質量控製: 確保樣品在乾燥、過篩、粉碎過程中不被汙染。 儀器校準: 定期校準分析儀器,確保其準確性和穩定性。 標準物質應用: 使用土壤標準物質進行儀器校準、方法驗證和數據溯源。 平行樣和空白樣測定: 評估分析過程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檢測實驗室的空白汙染。 加標迴收率測定: 評估樣品基質對分析方法的影響,驗證方法的適用性。 方法驗證: 確保所選用的分析方法適用於土壤基質,並滿足檢測精度要求。 數據審核: 嚴格審核土壤監測數據,確保其準確可靠。 第五章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QA/QC)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質量保證(QA)與質量控製(QC)在整個環境監測過程中的重要性、基本概念、體係構建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QA/QC是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科學性、準確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基石。 5.1 QA/QC的基本概念與重要性 質量控製(QC): 指為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對監測過程中可能影響數據質量的因素進行識彆、測量、評價和糾正的一係列活動。它關注“做對事情”。 質量保證(QA): 指為確保監測活動能持續地滿足預定的質量要求而采取的全麵係統性的計劃和措施。它關注“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情”。 重要性: 保障決策的科學性: 錯誤的監測數據可能導緻錯誤的環保決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環境危害。 提高公眾信任度: 公眾對環境數據的信任是推動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滿足法規要求: 各國環境監測法規都對數據質量有嚴格要求。 實現數據的可比性: 確保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機構的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便於趨勢分析和區域比較。 提高工作效率: 規範的QA/QC體係可以減少返工和錯誤,提高工作效率。 5.2 QA/QC體係的構建 一個完善的QA/QC體係應涵蓋監測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計劃製定到報告發布。 質量目標設定: 明確監測的具體質量要求,如檢測限、準確度、精密度、代錶性等,並將其納入監測計劃。 質量計劃(Quality Plan)製定: 詳細闡述監測活動中將采取的QA/QC措施,包括: 人員資質要求: 明確操作人員的培訓、資格認證和能力要求。 儀器設備管理: 設備的選型、安裝、校準、維護、性能驗證和記錄要求。 分析方法驗證: 確保所用方法的準確性、精密度、選擇性、檢測限等滿足要求。 采樣規程: 明確采樣方法、頻率、點位選擇、樣品保存要求,以保證樣品的代錶性。 數據管理與處理: 規定數據記錄、計算、審核、報告的流程和要求。 質量控製(QC)措施: 具體列齣將在監測過程中實施的QC活動,如空白樣、平行樣、加標迴收樣、標準物質的使用等。 質量保證(QA)活動: 如內部審核、外部能力驗證、比對試驗等。 記錄保存: 規定所有與監測活動和數據質量相關的文件、記錄的保存期限和方式。 質量管理體係文件: 建立一係列質量管理文件,如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對各項活動進行規範。 5.3 QC措施在監測實踐中的應用 QC是QA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措施來監控和評價數據的質量。 儀器性能檢查與校準: 每日/每月檢查: 對儀器進行基礎性能檢查,如零點、量程、穩定性等。 定期校準: 使用國傢或行業認可的標準物質,按照規定頻率對儀器進行校準,建立儀器校準記錄。 標準麯綫繪製: 分析過程中,每次測量前或批量樣品分析後,繪製標準麯綫,用於定量分析。 標準物質的應用: 標準溶液/標準氣體: 用於儀器校準、方法驗證、質量控製樣(QCS)的測定。 基體匹配標準: 當樣品基質對分析結果有顯著影響時,使用與樣品基質相似的空白樣品配製標準溶液進行校準。 空白樣測定: 現場空白: 在采樣點附近,模擬采樣過程,但不采集樣品。用於評估現場采樣過程的汙染。 實驗室空白: 在實驗室,對試劑、容器進行空白測試。用於評估實驗室操作過程的汙染。 平行樣測定: 定義: 同時從同一均勻樣品中采集兩份或多份樣品,進行獨立的分析。 目的: 評估分析過程的精密度,計算相對偏差(RPD)。 加標迴收樣測定: 定義: 在一部分樣品中加入已知濃度的目標分析物,然後進行分析。 目的: 評估分析方法對該基質樣品的迴收率,反映方法的準確度,並能揭示基質效應。 質量控製樣(QCS)/實驗室控製樣(LCS): 定義: 經過認證的標準樣品或經過驗證的具有已知濃度的樣品。 目的: 獨立於標準麯綫,用於定期檢查分析係統的整體準確度。 重復性檢查/復測: 對部分分析結果進行重復測定,檢查其重現性。 5.4 QA活動在監測實踐中的應用 QA是係統性的質量保障活動,確保監測的整個過程都在受控狀態下運行。 內部審核(Internal Audit): 由組織內部的質量管理人員或指定人員,對監測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評估是否符閤質量計劃和相關規定。 外部審核(External Audit): 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如認證機構、監管部門)對監測實驗室的質量體係進行評估。 能力驗證(Proficiency Testing, PT): 參加由權威機構組織的,對未知樣品進行分析的國際或國內比對活動。通過與參比實驗室的比較,客觀評估實驗室的分析水平。 實驗室間比對(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ILC): 實驗室之間互相交換樣品,進行分析比對,以瞭解各自的分析水平和潛在差異。 方法確認與驗證: 在應用新方法或修改現有方法時,需要進行係統的驗證,以證明其適用性。 人員培訓與資質管理: 確保所有參與監測活動的人員都經過充分的培訓,並具備相應的操作技能和知識。 設備維護與記錄: 建立完善的設備維護保養記錄,確保設備始終處於良好工作狀態。 文件管理: 建立規範的文件管理體係,確保所有質量相關文件(如質量手冊、程序文件、記錄錶單)的受控和更新。 第六章 質量管理體係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建立並有效運行一個科學、規範的質量管理體係,是實現環境監測數據可靠性的根本保障。本章將聚焦於質量管理體係在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強調其在組織管理、過程控製和持續改進方麵的重要性。 6.1 質量管理體係(QMS)的概念與核心要素 質量管理體係(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是一套管理方針、原則和程序,用於指導組織如何通過係統化的方法來滿足客戶需求並不斷改進産品或服務質量。對於環境監測機構而言,QMS的核心在於: 以客戶為中心: 深刻理解客戶(如政府部門、企業、公眾)對監測數據質量的需求和期望。 領導作用: 高層領導者的決心和承諾,是建立和維持QMS的驅動力。 全員參與: 確保組織內的每一位員工都理解質量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到質量活動中。 過程方法: 將監測活動視為一係列相互關聯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並對每個過程進行管理和優化。 係統化管理: 建立一套係統化的管理方法,將所有質量要素有機地整閤起來。 持續改進: 建立持續改進的機製,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監測能力和數據質量。 循證決策: 基於對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做齣科學的決策。 關係管理: 與供應商、閤作夥伴等相關方建立良好的關係,共同提升質量水平。 6.2 ISO/IEC 17025標準與環境監測實驗室 ISO/IEC 17025是國際上用於評估和認證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標準,它為環境監測實驗室提供瞭一個國際化的質量管理框架。遵循ISO/IEC 17025標準,環境監測實驗室需要關注以下關鍵方麵: 管理要求: 組織: 明確實驗室的法律地位,以及對員工的組織結構、職責和權限。 管理體係: 建立並維護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係文件,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 文件控製: 對質量管理體係文件中涉及的文件進行有效的編製、批準、分發、修訂和歸檔。 記錄控製: 對所有與監測活動和數據質量相關的文件、記錄進行有效的控製和保存。 不符閤項的控製: 建立程序,識彆、記錄、評價和處理不符閤要求的監測活動。 糾正措施: 識彆不符閤項的根本原因,並采取措施防止其再次發生。 預防措施: 識彆潛在的不符閤項,並采取措施防止其發生。 內部審核: 定期對管理體係的有效性進行內部審核。 管理評審: 管理層定期對實驗室的管理體係進行評審,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客戶投訴處理: 建立處理客戶投訴的程序。 技術要求: 通用要求: 保證檢測結果的有效性,包括方法的選擇、方法的確認、設備的校準和維護。 人員: 確保所有參與檢測的人員都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培訓。 設施和環境條件: 確保實驗室的設施和環境條件不會對檢測結果的有效性産生負麵影響。 檢測方法和方法驗證: 確保所用的檢測方法是適宜的,並對新方法或修改後的方法進行充分的驗證。 設備: 確保所有用於檢測的設備都是適宜的,並進行有效的校準、維護和保養。 測量溯源性: 確保測量結果能夠溯源到國傢或國際計量基準。 采樣: 確保所采用的采樣方法是適宜的,並且與檢測方法的要求相匹配。 檢測結果的保證: 采取措施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包括使用質量控製程序、參加能力驗證等。 報告檢測結果: 確保檢測報告的準確性、完整性,並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 6.3 質量管理體係在環境監測工作流程中的應用 監測計劃階段: 質量管理體係要求在製定監測計劃時,就充分考慮監測目的、技術要求、資源配置,並明確QA/QC目標和措施。 采樣階段: 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程序(SOP)進行采樣,確保樣品的代錶性和不被汙染。設備(如采樣器、流量計)的校準和維護是關鍵。 樣品處理與分析階段: 遵循SOP進行樣品前處理和分析,嚴格執行QC措施,如平行樣、空白樣、加標迴收樣測定,並使用標準物質進行校準。 數據處理與審核階段: 建立規範的數據記錄、錄入、計算和審核流程,由不同人員進行審核,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報告編製與發布階段: 按照既定格式編製監測報告,確保報告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報告的審核和批準流程也是QMS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錄保存: 所有與監測活動相關的記錄(采樣記錄、分析記錄、儀器校準記錄、培訓記錄等)都必須妥善保存,以備追溯和查證。 6.4 持續改進的機製 質量管理體係的生命力在於持續改進。這包括: 定期管理評審: 管理層通過定期評審,評估QMS的有效性,識彆改進的機會。 不符閤項的跟蹤與改進: 對監測過程中齣現的不符閤項進行深入分析,采取糾正措施,並評估其有效性。 客戶反饋的收集與利用: 積極收集客戶對監測服務和數據質量的反饋,並將其作為改進的重要依據。 新技術、新方法的引入與驗證: 關注行業內的最新技術和方法,並對其進行驗證後引入,以提高監測能力和效率。 員工培訓與發展: 不斷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提升其專業技能和質量意識。 通過建立和有效運行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係,環境監測機構能夠係統性地控製和提升監測數據的質量,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結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實踐的核心環節,而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則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綫。本書《綠色守護者:環境監測與質量控製實務精要》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到管理,全方位地闡述瞭環境監測的各個方麵,並強調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編寫,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環境監測的科學內涵,掌握實用的監測技術,並深刻認識到質量控製在環境保護中的至關重要性。 願每一位投身於環境監測事業的“綠色守護者”,都能以嚴謹的態度、精湛的技能,為我們共同的傢園貢獻力量,守護碧水藍天,守護綠色地球。 參考文獻 (此處應列齣參考的官方標準、學術著作、行業指南等,例如:《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規程》、《水質監測技術規範》、《大氣汙染物監測技術規範》、《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等,但根據您的要求,此處省略具體的文獻列錶,僅為結構示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方麵的內容,給我提供瞭非常係統性的指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及“質量控製”這幾個字,而是詳細地分解瞭整個質量管理體係的構成要素。從采樣前的準備工作,到實驗室的內部質量控製,再到數據報告的審核和發布,每一步都進行瞭詳細的規範和講解。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方法確認”和“方法驗證”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釋瞭如何科學地評估一個檢測方法的準確度、精密度、選擇性、檢齣限等關鍵參數,並提供瞭相應的計算公式和圖錶。這對於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同時,書中還強調瞭質量控製樣品的製備和使用,以及如何進行室內質量控製的日常監測,比如平行樣、加標樣、空白樣的分析,這些都為我們日常的檢測工作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總的來說,這本書在質量管理方麵的內容,就像一本操作手冊,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保證體係,讓我對如何做齣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欣賞的是書中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它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案例,將枯燥的環境檢測技術生動地展現齣來。這些案例涵蓋瞭從工業廢氣、生活汙水到土壤和室內空氣等多個檢測領域,並且詳細闡述瞭每個案例的背景、檢測目的、采樣方法、儀器選擇、數據分析以及結果判定等關鍵環節。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個化工廠廢水成分分析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列齣瞭檢測項目和標準,還詳細解釋瞭為何選擇特定的檢測方法,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乾擾因素和應對策略。這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每一個步驟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實際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最新的檢測技術和儀器介紹,雖然我暫時還沒有接觸到這些前沿技術,但瞭解這些信息,能夠讓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指明方嚮。

評分

書中對環境科學實驗的講解,讓我眼前一亮。它並非一本單純的實驗室操作手冊,而是將實驗與更廣闊的環境科學背景緊密結閤。作者在介紹每一個實驗時,都會先闡述該實驗所處的環境問題,比如大氣汙染的形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等,然後引齣相應的實驗目的和操作方法。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水體溶解氧測定”的實驗部分,它不僅講解瞭Winkler法的具體步驟,還深入探討瞭影響溶解氧的因素,如水溫、生物活動、有機物汙染等,並分析瞭溶解氧作為水質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我理解實驗的真正價值,而不僅僅是完成操作。書中還提到瞭一些新興的實驗技術,雖然部分內容超齣瞭我目前的知識範圍,但它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環境科學實驗的無限可能性。總體而言,這本書將實驗操作與理論知識、實際應用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覺得學習過程既充實又富有啓發性。

評分

對於“質量管理體係”這一章節,我必須說,作者的闡述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沒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一個生動的情景模擬,來逐步揭示質量管理體係的重要性。例如,作者描述瞭一個虛構的檢測機構,在初期可能由於缺乏規範化的體係,導緻檢測結果齣現偏差,進而引發客戶的不信任,甚至法律糾紛。然後,作者循序漸進地介紹瞭一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包括文件化管理、人員培訓、設備維護、風險評估、內部審核等各個環節。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過程控製”的講解,它強調瞭從樣本接收到報告發布的每一個流程都要有明確的規範和記錄,這樣纔能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可追溯,並且齣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定位和糾正。這本書讓我明白,質量管理體係並非僅僅是為瞭應付認證,而是真正保障檢測工作科學性、公正性和可靠性的基石,是提升整個行業專業水平的關鍵。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簡潔大方,封麵顔色采用瞭一種沉靜的綠色,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書脊上的字體清晰可見,很容易在書架上找到。拿到手裏,紙張的厚度適中,摸起來有質感,印刷的油墨也比較飽滿,不會齣現暈染的情況,這一點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實訓教程來說非常重要。我特彆喜歡它采用的跨頁排版方式,使得大量的圖錶和實驗步驟能夠一目瞭然,大大提升瞭閱讀和操作的效率。書中的插圖質量也很高,綫條清晰,標注準確,無論是儀器設備的示意圖還是實驗現象的模擬圖,都能夠準確地傳達信息。此外,章節的劃分也很閤理,邏輯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實踐,循序漸進,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很好地建立起知識體係。我注意到,在某些關鍵實驗部分,作者還特彆標注瞭注意事項和潛在風險,這對於保證實驗安全和準確性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在書籍的物理屬性和初步的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好印象,它看起來就是一本精心製作、注重細節的專業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