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 ||
| 作者: | 青木 | 开本: | |
| YJ: | 24.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 书号: | 978751131227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29.唐朝
唐朝是SJGR的中国Z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本是关陇士族,在隋末农民起义中顺势在山西晋阳(今太原)起兵,Z终夺了隋朝江山。唐建国后,基本继承了强盛的隋朝遗产(疆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制度等),成为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强盛王朝,因此有史学家将唐朝看做是隋的继续。唐朝因为承继隋朝的不错的外部环境以及均田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良好的制度,加上唐朝前面的几代皇帝都比较能干,尤其在唐太宗、女皇武则天、唐玄宗(前期)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唐王朝达到J盛。经济方面,先是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在唐玄宗时期又出现“开元盛世”,D时唐朝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唐都城长安是D时SJ上Z大、Z繁华的都市。军事方面,唐朝先后攻灭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国、高句丽、百济等政权,以前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也一度成为唐王朝的势力范围。唐朝疆域Z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唐朝的政治制度也可谓后世典范,其承继了隋朝的宰相制,对皇帝和宰相的职权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划分,使得皇帝和政府的职权更加规范。唐又发展完善隋朝的科举选士制,使得天下有才能之人大量进入唐廷。尤其令后世所仰视的是,因其包容开放的气度,唐朝在文化上也达到了中国历SS的Z高峰,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1;CY=CY峰,并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文学巨擘。
至唐玄宗晚年,因其骄奢淫逸,疏于朝政,重用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朝政日腐,藩镇节度使权力日隆,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又重用胡人将领,Z终导致公元755年爆发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8年之后,“安史之乱”虽被平叛,唐朝自此衰落。之后的唐廷再也无法有效控制趁乱而起的地方藩镇势力,唐王朝在帝国的余晖里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Z后被割据势力朱温所灭。
30.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乱世,时间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始,至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止。五代十国总体上与前面的南北朝乱世有些相似,也大体上呈现出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五代指的是在中国北方次D更迭的五个短命王朝,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大致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山西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其中,五代政权因地处战争频仍的中原地区,都比较短命。Z长的后梁也只有17年,其次后唐14年,后晋11年,后汉仅4年,后周9年。相对于“五代”,“十国”的政权除了北汉在今山西附近外,其他的都在南方,受中原战端影响不大,政局比较稳定,立国时间也都比较长。其中存在Z久的吴越国传了5帝,共72年;Z短的前蜀也有34年。公元960年,因后周新皇帝年幼,无力掌管天下,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立宋。宋建国后花了将近20年时间逐个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再次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D时北方战乱频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北方战争使得大量的北方人士南下避祸,带来了XJ技术与文化,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31.宋朝
在中国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Z富的是宋朝,但Z弱的也是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自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立国算起,至1127年“靖康之难”止;南宋则承接北宋始于1127年,止于1279年。宋王朝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KQ的。J财政收入而言,不仅前面的历代,即便其后的元、明两代都远远低于宋代,清代也只是到晚期时才超过了宋代。并且,由于宋代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只有30%依靠农业收入,剩下的70%则来自工商业税收。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朝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扩大、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文化的繁荣。到南宋时期,人口过百万以上的城市J有四五个。正因为经济的繁荣与安定,宋代基本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在历代都是很少见的。但是,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却是屡战屡败。D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鉴于唐代亡于武人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能打仗的武将兵权悉数收回,然后交由不懂打仗的文人。以至于宋代多“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北宋北方,西有党项人所建的西夏王朝,东有契丹人所建的辽国,两国均是军事实力强劲的强邻。宋朝在军事上的积弱导致辽国经常南下侵宋,宋与之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Z后只好每年向辽供奉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买和平。后来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又虎视北宋。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掳走钦、徽二宗和其他皇室人员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漏网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南下后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建立南宋。南宋与金国隔江对峙,打仗仍是败多胜少。后来蒙古人崛起,南宋与之联合灭了金国,但随后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32.元朝
元朝政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也是中国1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时间上一般认为其起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元,止于1368年明朝建立。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之后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继承人的带领下横扫欧亚大陆,占有了D时SJ上3/4的土地。与此同时,蒙古人先是联宋灭金,结束了金国在北方120年的统治,之后又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蒙古人除了元帝国外,还另建有以成吉思汗子孙为王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利四大汗国。这四大汗国在名义上要服从元朝皇帝,但实际上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并在元朝灭亡之前或灭或分裂。J元帝国来说,其疆域超过了汉唐,只有后来的清朝能与之相比。其西北达新疆东部,北至西伯利亚,东抵大海(包括台湾),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西藏、云南、今缅甸东部,领土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元朝人口盛时达5830万。元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带来了稳定的边疆和安定的生活,生产得以快速发展,加上元朝本身的外向性,商贸也得以J大繁荣。另外,由于元代基本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子文人无门路入仕,纷纷走向民间创作文艺,以元曲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也得以繁荣。总体而言,元朝短暂的97年算得上是强盛而繁荣富足的。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划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蒙古、色目(中亚、西域等地的民族)、汉人(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等)、南人(南宋遗民)。因此,元代汉人虽然生活富足,但精神上却是压抑的,对元朝廷始终敌视,这可以说是元朝短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元末政治的腐败导致经济的衰败,汉人起而反抗。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但已经不成气候,30年后因内讧灭亡。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11帝97年。P12-13
D一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1.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国”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国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国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国
15.女真
16.蒙古帝国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国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国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国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ZL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27.招魂
28.驱鬼和辟邪
29.占梦术
30.祈吉与禳恶
31.“受命之符”的帝王梦
32.中华养生术
33.气功
34.房中术与养生
35.风水
36.《葬书》和《宅经》
37.看风水的工具
38.观水、觅龙、选气、点穴、察砂
39.藏风与近水
40.占星法
41.四柱算命法
42.排八字
43.大运、小运和流年
44.星宿神煞
45.分析命理
46.古代的测字术
47.相面术
48.看手相
49.八卦六爻预测学
50.奇门遁甲
51.紫微斗数和铁板神数
52.袁天罡与李淳风
53.《渊海子平》
54.图谶和《推背图说》
D特的中医
55.中医
56.中医的起源
57.中医的理论基础
58.四诊八纲
59.辨证施治
60.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61.望闻问切
62.辨证与辨病
63.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64.扶正祛邪
65.中药与方剂
66.人体的经络网
67.穴位
68.针灸疗法
69.中医推拿术
70.药膳
71.中医十大流派
72.扁鹊
73.张仲景
74.华佗
75.孙思邈
76.金元四大家
77.李时珍
78.《黄帝八十一难经》
79.《伤寒杂病论》
80.《温病条辨》
D四篇 文学
古代文体
1.神话传说
2.诗
3.楚辞
4.乐府诗
5.南北朝民歌
6.古体诗
7.近体诗
8.词
9.曲
10.文
11.赋
12.骈文
13.古文
14.八股文
15.明代小品文
16.小说
17.变文
18.唐传奇
19.笔记小说
20.话本小说
21.章回小说
22.诗话与词话
23.评点
文学流派
24.建安风骨
25.玄言诗
26.田园诗
27.山水诗
28.宫体诗
29.边塞诗
30.新乐府运动
31.西昆体
32.江西诗派
33.永嘉四灵
34.台阁体
35.江左三大家
36.唐诗派
37.宋诗派
38.诗界革命
39.花间派
40.婉约派
41.豪放派
42.常州词派
43.公安派和竞陵派
44.桐城派
45.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
46.神魔小说
47.世情小说
48.才子佳人小说
49.公案小说
50.谴责小说
文论
51.诗言志
52.诗缘情
53.诗可以观
54.赋、比、兴
55.美刺
56.诗教
57.温柔敦厚
58.知人论世
59.文以载道
60.文质
61.文气
62.风骨
63.意境
64.选学
65.红学
杰出文学家
66.屈原
67.贾谊
68.司马相如
69.扬雄
70.曹操
71.曹植
72.阮籍
73.陶渊明
74.谢灵运
75.陈子昂
76.初唐四杰
77.孟浩然
78.王维
79.李白
80.王昌龄与岑参
81.杜甫
82.韩愈
83.自居易
84.刘禹锡
85.柳宗元
86.郊寒岛瘦
87.李贺
88.杜牧
89.李商隐
90.李煜
91.唐宋八大家
92.柳永
93.晏殊、晏几道
94.欧阳修
95.王安石
96.苏轼
97.周邦彦
98.李清照
99.陆游
100.辛弃疾
101.姜夔
102.元好问
103.元曲四大家
104.前后七子
105.徐渭
106.汤显祖
107.南洪北孔
108.李渔与《闲情偶寄》
109.蒲松龄
110.吴敬梓
111.曹雪芹
112.刘鹗
113.吴趼人
D五篇 史学
史书的体裁
1.正史
2.杂史
3.别史
4.野史
5.纪传体
6.编年体
7.纪事本末体
8.典志体
9.会要体
10.学案体
11.起居注
12.实录
13.方志
14.类书
15.丛书
史论
16.属辞比事
17.春秋笔法
18.董狐笔和太史简
19.成一家之言
20.六家二体
21.五志三科
22.彰善瘅恶
23.直书与曲笔
24.博采与善择
25.史才三长
26.史学三要
27.六经皆史
28.史法与史意
ZM史学家
29.董狐
30.司马迁
31.刘向
32.班固
33.刘知几
34.杜佑
35.司马光
36.马端临
37.顾炎武
38.赵翼
39.钱大昕
40.章学诚
41.崔述
学制和教育
42.学制
43.太学的变迁
44.国子监
45.官学
46.稷下学宫
47.鸿都门学
48.太学
49.学官
50.古代的博士
51.同文馆
52.通儒院
53.京师大学堂
54.学位
55.私学
56.孔门四科
57.六艺
58.孔门十哲
59.书院制度
60.四大书院
61.东林书院
62.私塾
63.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64.洋务学堂
65.留学生
66.孔子论学
67.有教无类
68.因材施教
69.不愤不启
70.学、思、习结合
71.广博专精
语亩文字
72.小学
73.仓颉造字
74.甲骨文
75.大篆
76.殷周金文
77.小篆
78.隶书、行书与楷书
79.文言
80.白话文
81.古代文字学
82.六书
83.训诂学
84.音韵学
85.双声与叠韵
86.四声
87.字母
88.直音法
89.反切法
90.韵部
91.《广韵》
92.等韵学
93.古韵
94.韵纽
95.《方言》
96.《说文解字》
97.《释名》
98.《广雅》
99.《切韵》
100.《康熙字典》
101.《经籍纂诂》
102.《马氏文通》
D六篇 文化艺术
乐舞
1.古琴
2.编钟
3.磬
4.箜篌
5.古筝
6.琵琶
7.笛子
8.箫
9.二胡
10.六代乐舞
11.雅乐
12.诗乐
13.楚声
14.燕乐
15.尽善尽美
16.乐与政通
17.声无哀乐
18.二十四况
19.五声和七音
20.三分损益法
21.十二平均律
22.工尺谱
23.李延年
24.赵飞燕
25.万宝常
26.李龟年
27.唐玄宗
28.杨贵妃
29.《乐律全书》
30.《高山流水》
31.《梅花三弄》
32.《阳关三叠》
33.《秦王破阵乐》
34.《霓裳羽衣曲》
35.《春江花月夜》
36.《汉宫秋月》
37.《渔樵问答》
38.《胡笳十八拍》
39.《广陵散》
40.《平沙落雁》
41.《十面埋伏》
戏曲
42.戏曲
43.诸宫调
44.南戏
45.杂剧
46.昆曲
47.京剧
48.四大徽班进京
49.同光十三绝
50.生旦净末丑
51.唱念做打
52.脸谱
53.梨园行
54.秦腔
55.川剧
56.豫剧
57.粤剧
58.古典十大悲剧
59.古典十大喜剧
绘画与雕塑
60.中国画
61.人物画
62.山水画
63.花鸟画
64.文人画
65.笔法
66.墨法
67.水墨写意
68.工笔
69.白描
70.十八描
71.用色
72.构图与透视
73.题款与印章
74.虎头三绝顾恺之
75.展子虔和《游春图》
76.阎立本兄弟
77.画圣吴道子
78.唐代仕女画
79.唐朝的青绿山水
80.荆关北派山水
81.江南画派
82.黄家富贵
83.徐熙野逸
84.米氏云山
85.书画皇帝
86.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87.马一角、夏半边
88.赵孟頫
89.元四家
90.浙派
91.吴门画派
92.唐寅
93.青藤白阳
94.南陈北崔
95.松江派
96.四僧
97.扬州八怪
98.赵之谦
99.吴昌硕
100.岭南画派
101.海上画派
102.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03.永乐宫壁画
104.中国三大石窟
105.大足石刻
106.秦始皇陵兵马俑
书法与篆刻
107.中国书法
108.书体
109.王羲之与《兰亭序》
110.颠张醉素
111.颜筋柳骨
112.孙过庭与《书谱》
113.宋四家
114.董其昌
115.石鼓文
116.汉魏碑刻
117.大盂鼎
118.礼器碑
119.史晨碑
120.张迁碑
121.《淳化阁帖》
122.《三希堂法帖》
123.“永字八法”
124.中国印章
125.篆刻
126.篆刻家文彭
127.徽派篆刻
128.浙派篆刻
129.文房四宝
中华建筑
130.中国古代建筑
131.六大古都
132.古城墙
133.万里长城
134.中国宫殿建筑
135.阿房宫
136.故宫
137.坛庙建筑
138.天坛
139.陵墓建筑
140.古塔
141.卢沟桥
142.赵州桥
143.石窟建筑艺术
144.皇家园林
145.避暑山庄
146.圆明园
147.颐和园
148.苏州园林
149.江南三大名楼
150.平遥古城
151.北京四合院
152.牌坊、阙、华表、影壁
153.戏楼
154.会馆
155.中国民居
156.李诫与《营造法式》
D七篇 民俗文化
节日
1.春节
2.人日
3.立春
4.元宵节
5.二月二
6.上巳节
7.社日
8.清明节
9.端午节
10.七夕
11.中元
12.中秋节
13.重阳节
14.冬至
15.腊八
16.小年
17.除夕
礼俗
18.做满月
19.抓周
20.长命锁
21.取名
22.百日礼
23.成年礼
24.三书六礼
25.说媒
26.相亲
27.过礼
28.择吉
29.迎娶
30.哭嫁
31.拜堂
32.喜宴
33.入洞房
34.回门
35.做寿
36.丧礼
37.挽歌和挽联
38.收继婚
39.跪拜礼
40.九拜
41.拱手
42.作揖
43.坐、跪和长跪
44.避席
45.投刺
46.古人的见面礼
47.座次的讲究
饮食文化
48.烧尾宴
49.满汉全席
50.宫廷御膳
51.中国菜系
52.宴饮之礼
53.待客之礼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D
112.榜眼、探花
113.进士
114.举人
115.秀才
116.门生
117.荫生
118.监生
119.贡生
120.帖经、帖括
121.试帖诗
122.连中三元
123.蟾宫折桂
124.科举四宴
125.科场的枪替
古代礼制
126.宗法
127.五礼
128.吉礼
129.斋戒
130.祭品
131.礼器
132.凶礼
133.丧礼
134.葬仪
135.陵寝
136.服丧
137.五服
138.避讳
139.谥号
140.军礼
141.宾礼
142.朝聘之礼
143.相见礼
144.嘉礼
145.冠礼
54.进食之礼
55.席间雅兴
56.流觞
57.酒令
58.传花
59.茶道
称谓文化
60.姓氏的来源
61.名和字
62.别号
63.行辈
64.称谓
65.谦称
66.尊称
67.名讳
68.地望
69.帝王赐姓
古人的娱乐
70.六博
71.投壶
72.围棋
73.射覆
74.中国象棋
75.百戏
76.角
77.骑射
78.蹴鞠
79.马球
80.豆叶戏
81.踏青
82.冰戏
83.看社戏
84.斗鸡
85.斗蛐蛐
86.赛龙舟
87.鸣虫
88.荡秋千
89.放风筝
90.消寒
D八篇 百工名物
三教九流
1.三教九流
2.民间九流排序
3.郎巾
4.风水先生
5.算命先生
6.厨师
7.私塾先生
8.药铺
9.优伶
10.婢女
11.童养媳
12.节妇烈女
13.娼妓
14.乞丐
15._流氓
16.剃头师傅
17.木匠
18.D铺
19.澡堂
20.三百六十行
名物国宝
21.鼎与簋
22.君子之德比于玉
23.玉琮王
24.红山文化玉龙
25.后母戊方鼎
26.四羊方尊
27.大型青铜立人像
28.何尊
29.宴乐攻战纹壶
30.侯马盟书
31.越王勾践剑
32.曾侯乙编钟
33.虎符
34.虎座凤架鼓
35.商鞅铜方升
36.马踏飞燕
37.金缕玉衣
38.长信宫灯
39.博山炉
40.击鼓说唱俑
41.宋针灸铜人
车马服饰
42.卤簿
43.出巡与行宫
44.金根车和温凉车
45.乘舆
46.黄屋左纛
47.“五辇”和“五辂”
48.轩车和公车
49.官员仪仗
50.官员出行
51.官轿
52.黄帝定服饰
53.冕旒和龙袍
54.十二章纹样
55.乌纱帽
56.1;CY=CY戴花翎
57.品位和服色
58.衣冠禽兽和补子
59.冠、巾、帽
60.衣和裳
61.裙与袍
62.旗袍
D九篇 国学经典
经部
1.《周易》
2.《尚书》
3.《诗经》
4.《周礼》
5.《仪礼》
6.《礼记》
7.《左传》
8.《公羊传》
9.《谷梁传》
10.《论语》
11.《孟子》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朋友推荐了《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我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古代教育的部分,了解了科举制度的演变,以及古代学堂的教学方式,这对我理解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很有帮助。我还看到了关于古代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的,但了解一些中医的“望闻问切”和“阴阳调和”的理论,还是很有趣的,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另外,这本书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古代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我研究的重点,但了解一些相关的常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还在浏览关于古代兵法的部分,虽然内容不多,但一些基本的战略思想,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国学知识框架,虽然不能让我成为专家,但足以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为我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把压在书架角落里好几年的《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拿出来翻了翻。说实话,以前买它纯粹是因为名字听起来够“全”,觉得应该能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人,瞬间“充电”成功。但打开之后,才发现,哦,原来国学这东西,不是一两天就能“全知道”的。这本书虽然厚实,但它的内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菜单,把中华文化的各种菜肴都罗列了一遍,从诗词歌赋到哲学思想,从历史典故到民俗风情,几乎无所不包。我最先翻到的是关于古代服饰的部分,那些繁复的规制、精美的纹饰,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审美。然后又看到了关于琴棋书画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对这项“风雅之事”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有那些关于节气、历法的解释,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古老的生活密码,让我对一年四季的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它没有深入到某个领域去“钻研”,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还在犹豫,是应该按照它的目录顺序一点点啃下去,还是挑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先读。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座宝藏,等待你去一点点挖掘。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这种“小白”的福音!平时看古装剧,听到那些文绉绉的对白,要么一头雾水,要么只能靠猜。有了《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感觉自己终于有了“翻译器”。我特别喜欢它讲解那些成语典故的部分,比如“胸有成竹”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代人会说“如履薄冰”。书里不仅解释了词语的含义,还追溯了它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就像在听一段段小历史。还有那些关于古代官职、爵位的介绍,之前总是傻傻分不清,现在至少知道了个大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讲到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由来,比如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完之后,再过这些节日,感觉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份敬意和理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每次翻开,都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而且不会感到枯燥。它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者,耐心地向你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了,感觉都是书生才会去研究的东西。《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这种看法。它并没有用很多艰深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很多国学知识“碎片化”地呈现出来。我最近在看关于“三纲五常”那部分,虽然之前听说过,但具体是啥意思,一直没搞明白。这本书解释得很清楚,而且还联系了一些历史上的例子,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另外,它还涉及了一些古代的礼仪规范,比如关于待客之道、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读完之后,我发现很多古代的智慧,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依然适用,只是我们可能因为节奏太快,或者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这些宝贵的传承。我还在研究关于“五行”和“阴阳”的部分,感觉这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用一种很朴素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虽然暂时还没有完全领悟,但觉得很有启发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大宝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总能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内容真的非常非常丰富。我一直对中国的诗词歌赋很感兴趣,所以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关于古代诗歌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历代著名诗人的生平,还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了赏析,比如唐诗宋词的风格特点,以及一些经典诗句的含义。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怀。我还特别喜欢它讲解关于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部分,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等,这些故事充满了想象力,也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除了这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还涵盖了哲学、历史、伦理、民俗等各个方面,像一本“万花筒”,你打开它,总能看到不同的精彩。我还没有看完,但每次翻阅,都会被它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瑰丽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你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你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