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前W古人,后无来者。 | 《宗镜录》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本卷内容包括《宗镜录》全书序言以及唯识论的部分内容。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 |
说实话,我买过很多所谓的“佛学入门”书籍,它们要么过于偏重历史叙事,对核心义理一带而过;要么就是纯粹的禅宗公案解读,缺乏系统性。而我正在研读的这套关于古代高僧著作的解读本(指我正在看的其他书),则在系统性和深入性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讲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读完一个章节,你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一块知识。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更像是在“对话”。作者在引述原文后,总会穿插一些自己的反思和提问,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思辨活动。我特别喜欢它对因果报应、轮回等概念的现代诠释,摒弃了迷信色彩,将其还原为一种深刻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规律,这让当代读者更容易接受和内化这些教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现代意识去阅读古代的智慧遗产。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中国哲学和宗教史的研究兴趣一直比较浓厚,但以往的教材往往过于学术化,充满了佶屈聱牙的术语,读起来十分枯燥。《宗镜录略讲》的这套书(我指的是我手头拿到的其他几本研究类书籍),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复杂的概念,但处理得非常高明。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对比不同宗派观点时,他会引用大量的原文作为支撑,确保了论述的可靠性;但紧接着,他会用现代的思维模式进行类比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涉佛学的人也能迅速跟上思路。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性相”辩证讨论的部分,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站队某一方,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根本认知上的契合点,这对于理解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读完后,我感觉对宋明理学中佛学思想的影响也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让我对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套《宗镜录略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佛教经典理解的一扇新窗户。我以前总觉得佛经晦涩难懂,尤其是像《宗镜录》这样的大部头,更是望而却步。但是这套书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坐在你对面,用最浅显的语言把那些深奥的哲理层层剥开,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第一册的引入部分,作者就巧妙地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宗镜录的核心思想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特别是关于心性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那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但读完这几章,我开始明白,原来佛法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处理情绪。文字流畅自然,逻辑性极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佛教的整体框架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佛法,但又苦于没有好入门书籍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绝对是宝藏级别的存在,强烈推荐!
评分最近一直在忙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项目,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手边正好有几本关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书籍(非提问中的书)。其中一本关于明清时期文人与宗教关系的研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士大夫在面对信仰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最终归宿。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摹极其到位,那种时代特有的焦虑感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跃然纸上。我特别欣赏它对“学问”与“修行”之间张力的探讨。在那个时代,读书人往往身兼儒家士子的身份,他们如何调和入世的济世情怀与出世的解脱追求?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复杂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寻求安顿的。这对我目前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视角,让我理解了传统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继承和变异。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资料,其中有几本专注于宋代文人园林哲思的书籍(非提问中的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些书的文字功底极佳,那种描述景物、营造意境的笔法,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它们不仅仅是在介绍园林的布局和花木,更深层次地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极致追求。作者的文笔典雅而不失灵动,读起来完全是一种熏陶。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借景”和“藏拙”的章节,这些看似简单的园林手法背后,蕴含着极其深邃的哲学意蕴——如何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宇宙观,如何通过不完美来彰显圆满。这些描述,与我正在研究的园林设计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欣赏,而是能深入到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核去体味古人的匠心独运。对于任何对传统美学有追求的人来说,这些书籍都是不可多得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