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第3版)》是一本写给青少年和哲学爱好者的哲学启蒙书,从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逐一展示一些哲学家的思想。阅读此书,你不必有哲学预备知识,只需跟着作者章启群的语言,抱着一颗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的心,感受思之快乐。 章启群 著 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美学、哲学解释学以及秦汉魏晋思想和哲学。著有《新编西方美学史》《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星空与帝国——秦汉思想与占星学》等。我的妻子是个历史迷,她对这种时间轴上的交叉点特别感兴趣。她拿到这本书后,简直爱不释手,恨不得把所有节假日背下来。这本书最让我太太称赞的一点是,它不拘泥于主流的、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而是挖掘了很多非常小众的、地方性的或者特定行业内的“今日里程碑”。比如,某个偏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首次被官方记录的日子,或者某项基础物理学理论被首次提出的时间点。这些信息太有趣了!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于“历史”和“时间”的理解边界,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无数思想的汇集。我们甚至开始玩一个小游戏,每天对照书上的信息,去搜索一下这个特定日子的冷门故事,从而丰富我们的睡前谈资。这本书的编辑显然下了大功夫进行跨学科的资料搜集,其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让“今天”这个略显平庸的词汇,充满了未知的探索潜力,简直是家庭知识探索的绝佳道具。
评分我通常是个非常依赖电子设备的人,手机日历、智能助手,几乎所有时间管理都依赖科技。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怀旧和对“离线信息”的渴望。我发现,当我把手机屏幕关掉,拿起这本书时,我的专注度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本书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手写感的衬线体,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有分量感。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浮躁的心绪沉淀下来。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介绍日期时,往往会引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片段或格言,这些引文不仅优美,而且往往与当天的“时间能量”形成一种奇妙的共鸣。比如,某个秋日的午后,书上恰好引用了一句关于“萧瑟中蕴含生机”的诗句,那种感觉,简直是身临其境的文学体验。它教会我,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也应该慢下来,用一种更有人文情怀的方式去感知时间的流逝,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待办事项的切割工具。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慢工出细活”。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怀疑,这种专门讲“今天是什么”的书,能有什么深度?我以为顶多就是个日历的豪华升级版。结果呢,完全是打脸。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哲学简直可以拿去当代艺术展了。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大量运用了留白和极简的图形元素,配合上不同日期采用的字体变化,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节奏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叙事。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语言中“今天”的表达方式的收录,虽然篇幅不多,但点到为止,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信息组织和审美取向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教条感。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在你迷失于日常的喧嚣时,轻轻推你一把,让你注意到时间流动中的那些细微美学。对于我这种重度设计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它的功能性本身,它是一件桌面上的艺术品,每次不经意瞥见,都能让我的思绪暂时从工作文件中抽离出来,回到一个更平静、更有序的认知空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周末救星!我平常工作日忙得像个陀螺,根本没时间去关注日期这种“小事”,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周五了。最近换了新工作,事情尤其多,常常在周日晚上才猛然惊觉:“糟了,明天是周几来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没想到它完全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日期参考书”的期待。它的装帧设计非常精致,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不像那种廉价的日程本。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很舒服,墨水洇染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完全不会让阅读产生疲劳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时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告诉你“今天是星期二”,而是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将当天的节气、历史上的某个重要瞬间或者一个冷门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其中。比如有一次我查到那天是某个古代哲学家诞辰,立马激起了我去深挖一下这位老先生思想的好奇心,完全是意外的知识增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今天”这个概念,不再是匆匆忙忙赶路的一个点,而是一个承载了无数历史信息和未来可能性的丰富载体。它成功地将日常的琐碎,提升到了一种近乎冥想的仪式感。
评分我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经常需要为不同主题寻找灵感切入点,时间概念的切换对我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适合我这种职业的需求。它不是线性的,而是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组织信息,你可以随时从“节日”跳跃到“天文现象”,再跳转到“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联想能力。我发现,很多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通过书里随机组合的“今天”信息,竟然能碰撞出新的写作火花。比如,某天同时标记了一个古代科学家的生日和一个现代环保运动的标志性事件,这立刻给了我一篇探讨“创新与传统的永恒张力”的选题方向。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供人“查找”的书,而是一本供人“激发”的书。它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水库,只要你愿意打开,总能在其中发现一些新鲜的、可以延伸出去的知识脉络。它的价值在于,它把“今天”这个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时间单位,重新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潜能的创意孵化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