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的胜利 | ||
| 定价 | 84.30 |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1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格莱泽 著,刘润泉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49 | |
| 字数 | 341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2001976 9787544701211 | |
| 重量 | ||
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什么构成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而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
导言
第壹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
五 城市街区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筑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十二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十三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十四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十五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对住宅的资助
十七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十八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二十 地区管理和规划
二十一 城市的问题所在
致谢
索引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在城市里,除了承载交通外,街道还有许多别的用途。城市中的人行道——街道中行人走路的部分——除了承载行人走路外,也有其他很多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用途和交通循环系统一样,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
城市的人行道,孤立来看,并不重要,其意义很抽象。只有在与建筑物以及它旁边的其他东西,或者附近的其他人行道联系起来时,它的意义才能表现出来。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街道上,即除了承载马路中间的交通外,它还有其他的目的。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zui重要的器官。……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实例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欣赏作者敢于挑战一些既定的城市发展范式,并提出一些略显尖锐但又切中肯綮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联想,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不多见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预测了未来——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解析工具”,让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它让我们意识到,城市的“衰落”往往是新一轮“崛起”的前奏,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这种过渡期的混乱和不适。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时常翻阅的书,因为它提供的视角会随着你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产生新的共鸣和理解层次,它的内涵似乎比初次阅读时更加丰厚。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得说,作者在构建叙事框架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他没有急于跳到结论,而是选择了一条非常精妙的切入点,仿佛是带着读者在一条条历史长河中穿梭,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到微观的社区肌理重构,层层剥开城市的生命力来源。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在阐述一些枯燥的经济模型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反问,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被拉回到现实的痛点上。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城市规划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不过,有一点让我略感不满足,那就是在某些案例的深入剖析上,似乎还可以再挖掘得更深一些。比如,当讨论到某个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如果能增加一些具体的政策文件解读或者早期居民的口述历史,我想整体的画面感会更加立体和震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趋势判断上。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鸟瞰图”,现在我更渴望看到“地面部队”的细节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其实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城市运行的“呼吸感”。你翻开它,能感受到那种缓慢而坚决的脉动。它不是那种一惊一乍地宣扬“某某城市已经没救了”的悲观论调,也不是盲目乐观地鼓吹“科技创新就能解决一切”的口号书。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了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与新生。比如,作者在分析人口向外扩散的现象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高房价,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认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新型工作模式对空间需求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现象,瞬间有了新的解释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副更高清的滤镜,去看待窗外那些川流不息的街道和高耸入云的写字楼。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行对比和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应该具备的互动性。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铺陈是相当严谨的,但它巧妙地用了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平衡这种学术上的重量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遗忘的工业区如何被创意产业缓慢“占领”时,用到了“锈迹斑斑的骨架上长出的新芽”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种充满张力的重生过程具象化了。这说明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高明的叙事者。这种对细节的敏感度,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到阅读负担过重。当然,对于那些期待看到具体“行动指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略显“哲学”一些。它更多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和框架,而不是直接给出“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清单。这对我来说反而是优点,因为它迫使我必须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解决方案。毕竟,城市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标准化的,只有理解了内在的逻辑,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对策。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大气,那种沉稳的色调,但内容又是关于“死与生”、“胜利”这种宏大叙事,总怕是那种堆砌术语的学院派理论。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城市发展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把一些零散的现象拼凑起来,缺乏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内核。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能把复杂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刻洞察力的作品。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请了知名的学者来写,这倒是给我增加了一点信心。我期待的,是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些不同于以往刻板印象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城市如何应对全球化冲击和内部结构性矛盾时,作者能不能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启发。如果只是重复强调什么“职住平衡”或者“TOD模式”,那对一个资深城市观察者来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中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那些看似衰败的角落里,到底蕴藏着怎样的重塑力量,而那些看似光鲜的中心区,又潜伏着哪些不可逆转的危机。这种辩证的观察,才是一个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所应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