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粤语(广州话)常用600词随身记
定价: 12.00元
出版社名称: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3月
开本: 32开
ISBN编号: 9787218096858
内容简介
你搵我乜嘢事? 去边度饮茶好啊? 喫饭未啊? 是但啦! ……
随身听,跟着说,即记即用!
《粤语(广州话)常用600词随身记》是方言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编写的“粤语语言文化学习与传播丛书”之一。每天只需10分钟,通过普通话、地道粤语一对一对照翻译,实用例句,好快上手。随书附赠常用主题分类词表:颜色、时间季节、体育运动、广州地标、特色美食、赞美的话。
目录
学前必记
背单词方法
1天单词(一)
1天单词(二)
2天单词(一)
2天单词(二);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记单词,练造句
3天单词(一)
3天单词(二)
4天单词(一)
4天单词(二)
记单词,练造句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4天单词(一);
4天单词(二)
5天单词(一)
5天单词(二);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6天单词(一);
6天单词(二);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7天单词(一);
7天单词(二)
......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18天单词(一)
18天单词(二);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19天单词(一)
19天单词(二);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20天单词(一)
组词造句
对照答案,巩固单词
附录
颜色
时间季节
体育运动
广州地标
特色美食
赞美的话
作者简介 范俊军,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暨南学报》副主编,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五岭地区汉语土话,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濒危语言)资源及利用技术。在GN较早引介国外生态语言学理论,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五岭汉语方言和瑶语生态评估及双语接触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五岭中部瑶语岛调查及瑶语与汉语双方言接触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增城畲族语言生态评估与保护对策》;发表过《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译文《D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对濒危语言问题也多有关注,发表了《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语言人权问题》,编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近年关注语言资源的利用问题,发表论文《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再论》,出版《语言调查语料记录与立档规范》等。说实话,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号称“快速入门”的粤语书,结果很多都是徒有其表,要么是拼音注音和普通话的生硬对应,要么就是语法解释晦涩难懂,学完一章感觉脑子更乱了。但《粤语(广州话)600常用词随身记》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仿佛是请了一位住在广州土生土长的老友在手把手教你。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同音异义词的处理方式,在广州话里,很多词发音一样,但意思却天差地别,这本书巧妙地通过上下文和情景来区分,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混乱。举个例子,书里对“打”这个字在不同情境下的多重含义解析得非常透彻,从“打波”(打球)到“打冷震”(发抖),每一个用法都配上了精准的粤拼和解释。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著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学习者的体贴。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铁上拿出来翻阅,那种小巧便携的尺寸,让我在碎片时间里也能高效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一本厚重的工具书束缚住。这种“随身记”的设计理念,真正做到了将学习融入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出品一向让人放心。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记忆词汇的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我发现它在知识点的组织结构上遵循了一种非常符合记忆规律的逻辑。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是将词汇进行了主题性的归类,比如“餐饮类”、“交通出行类”、“情感表达类”等等。这种模块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记忆的负担,让学习过程变得像在搭建一个知识的拼图,每完成一个模块,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在一些容易混淆的词汇旁边,作者还会贴心地加上小小的对比注释,这种主动的预警机制,有效地防止了初学者走入误区,让我的学习路径更加平坦顺畅。我周末常常会带着它去茶楼“实战演习”,那种学了马上就能用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学习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粤语发音有执着追求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教材在音韵学上的严谨性。市面上很多教材为了简化,干脆用普通话拼音来标注粤语发音,那简直是南辕北辙,完全毁了粤语的声调美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采用了科学的粤语拼音系统,并且对每一个音节的声调走向都有明确的标记。更妙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声调变化的提示,比如在连读时声调可能会产生的细微变化,这些是教科书里通常不会涉及,但却是日常交流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个人体会很深的是,掌握了这些微妙的声调变化后,我的听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听得懂字面意思,但感觉怪怪的”。而且,作者在词汇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对现代生活场景的关注,比如收录了一些关于网络用语或现代消费场景下的词汇,这让学到的内容不会显得过于老旧,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真正能够应用到当下的交流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浓郁岭南风情的插图,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活力的广州街头。我一直对粤语有着莫名的情愫,总觉得它不只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整体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没有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拥挤感。作者在选词上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不像市面上一些教材堆砌大量生僻词,这本书更注重“常用”二字,对于像我这样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力求精准,而且配上了地道的例句,这对于理解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语气词或者拟声词时的那种细致入微,这些往往是标准书面语里难以捕捉的“灵魂”。记得有一次学到“掂过碌蔗”,光看字面意思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书里的解释和例句让我瞬间领悟了那种“非常顺手、没问题”的俚语精髓。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实用性和文化承载性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岭南文化的温度。
评分真正让我觉得这套书“有用”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本书深谙此道,在介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时,总会附带一段简短却精炼的文化背景介绍。比如学习到一些关于“饮茶文化”相关的词汇时,书里会稍微提及早茶、午市的点心叫法差异,虽然篇幅很短,但足以让人对广州的饮食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学单词,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文化考察。我发现,当我理解了背后的文化逻辑,那些词汇的发音和用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大脑接受了,不再需要死记硬背。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人性化,它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从“知道”到“会用”中间的鸿沟,通过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场景模拟,搭建起了一座实用性的桥梁。总的来说,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广州话生活指南”,让我对粤语的学习充满了持续的热情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