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

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德芳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敦煌马圈湾汉简
  • 汉简书法
  • 简帛书法
  • 书法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文字学
  • 中国古代史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书画
ISBN:9787547915202
商品编码:25073743936
开本:12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
  • 作者:编者:张德芳//王立翔
  • 定价:58
  • 出版社:上海书画
  • ISBN号:978754791520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7-01
  • 印刷时间:2017-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5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正文


《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导读 本书是“简帛书法大系”系列中的第三卷,聚焦于敦煌马圈湾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书法。马圈湾汉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书法的面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书体演变、地域风格差异以及书吏阶层的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 敦煌马圈湾汉简的背景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马圈湾,作为敦煌地区一处重要的汉代屯垦戍边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简牍。这些简牍不仅承载了汉代边塞地区军政、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更因其包含丰富的书法实践,成为我们窥探汉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窗口。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随着文字的逐渐规范化,隶书逐渐成熟并成为主流书体,草书和楷书的萌芽也已显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布于边塞地区的敦煌汉简,其书法面貌既体现了中央的官方书风,也融入了地方书吏的个性化书写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二、 简牍书法的时代意义 与纸张的出现和普及不同,简牍作为汉代主要的书写载体,其独特的材质和书写方式,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形态。简牍通常由竹或木制成,书写时使用毛笔蘸墨。由于竹木的纤维特性,书写过程中笔画的提按、转折往往显得更为直接和有力。 马圈湾汉简的书法,正是这种物质条件与书写习惯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简牍的书法作品,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汉代书吏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又如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身的审美趣味。从笔法的起收、结构安排,到墨色的浓淡枯湿,都蕴含着丰富的书法信息。 三、 本书内容概述(重点不在于此,但为理解提供框架)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本书的编排和收录内容,以帮助读者建立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知。) 本书收录了马圈湾汉简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书,如法律文书、行政文書、名籍、书信等。通过对这些简牍的书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书旨在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 书体演变的面貌:通过对不同简牍的书写特点进行比对,观察隶书在汉代边塞地区的具体形态,以及草书、行书等书体的早期表现。 2. 地域书风的特征:分析马圈湾汉简书法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简牍书法的异同,探讨地域文化、书写环境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 书吏的书法实践:从书法的角度,推测书写者的身份、职业特点,以及当时的文化素养,还原边塞地区书吏阶层的生活图景。 4. 书法技法的研究:对简牍的书写工具、墨色运用、笔画处理、结构布局等进行细致的考察,总结汉代书法的基本技法。 四、 鉴赏与研究的价值 《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不仅是一部书法作品的汇集,更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欣赏汉代原汁原味书法艺术的宝贵机会。你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笔端的苍劲、朴拙与生动,体会书法在实用功能之外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对于书法史研究者来说,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深化对汉代书法发展脉络的理解,尤其是对边塞地区书法状况的认识。通过对马圈湾汉简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汉代书法从隶书向行草书过渡的清晰图景,以及不同地域书风的差异性。 此外,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对简牍文化的阐释,也为其他简帛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提示我们,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应充分重视文字的书写形态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为一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总之,《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是一部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汉代边塞的墨迹世界,感受简牍书法独特的历史韵味与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书法专家,对古代文字的辨识能力也十分有限。然而,当我翻阅《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时,我却被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所裹挟。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仿佛这些久远的笔墨,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中的珍品,而是曾经鲜活生命留下的印记。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堆黑白的图像,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汉代边塞生活的真实片段。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简牍上的字,都显得格外“随意”,但这种随意却不是潦草,而是一种在高效、实用的前提下,所展现出的自然书写状态。比如,某个字的书写,可能为了节省空间,就直接将笔画拉长;又或者,在连续书写多枚简牍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固定的书写习惯,形成了某种“连带”。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真实。它不像后世文人墨客的书法,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审美追求,马圈湾汉简的书法,更像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一种在特定社会功能下的文字书写。 而且,这本书的编纂者,在整理和呈现这些简牍时,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文字辨识能力,还需要对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有深入的了解。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些释文旁边,还会附有对内容的大致解释,例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上报某事”之类的说明。这些补充信息,极大地增加了我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简牍的文化价值。它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紧密相连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观者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共鸣的。而《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我沉浸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时,我不仅仅是在欣赏书法本身,更是在与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话。马圈湾,一个遥远的边塞地名,一个曾经饱经风霜的军事据点,这些简牍,便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我仿佛看到了戍边的将士们,在漫漫黄沙中,为了完成一份军令、一份账簿、或者是一封家书,而一笔一画写下的文字。那种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书写,力求清晰准确的态度,本身就充满了力量。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我感受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没有采用过于华丽的设计,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简牍的原貌。每一张简牍的影印件,都力求真实,甚至连竹简表面的裂痕、虫蛀的痕迹,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这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文物的历史沧桑感。而在这些影印件的旁边,则是清晰的释文和必要的考证。这些释文和考证,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些古老的文字,了解了它们所承载的含义,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书写者当时的语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模糊不清、或是有争议的字词进行的详细辨析,这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也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避免误读。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非专业人士来说,《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体验。我一直以为,书法艺术是属于那些专业的书家,或是深谙此道的收藏家。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是与古人对话的桥梁。 我尤其被那些简牍上的字,所透露出的那种“未经雕琢”的美所吸引。它们不像后世的碑帖,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考量,往往带着一种“有意为之”的痕迹。马圈湾汉简的书法,更像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笔墨。你会看到,有些字的笔画,并不完全符合后世的规范,有些字形,也显得颇为古朴。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生动。 我特别留意到,在一些简牍上,同一个字,会有几种不同的写法。这让我看到了汉代书法发展的多样性,也让我看到了书写者个人的特色。也许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书写同一个字,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差异,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鲜活的、流动的。 而且,这本书的编者,在整理这些简牍时,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还需要对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我欣赏他们提供的详细释文和考证,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简牍的内容,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触摸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那些遗留下来的实物。而《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无疑就是这样一件极其珍贵的“实物”。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用手中的笔,在简陋的竹简上,刻画出他们当时的生活痕迹。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呈现方式上的“真实感”。它没有对简牍进行过多的后期处理,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那些竹简本身的纹理,甚至是经过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直接与这些历史遗物对话。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简牍上的字,都有一种非常朴实、直接的书写风格。它不像后世文人书法那样,追求笔法的变化和意境的表达,而是更侧重于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朴实中,我看到了汉代书法的独特魅力。那些方折的笔画,那些相对平直的结构,以及偶尔出现的“蟹爪”式点画,都让我看到了隶书演变的脉络,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趣味。 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笔画,比如某个字写得特别快,笔画就显得瘦劲有力;又或者,某个字写得格外认真,笔画就显得饱满圆润。这些细微的差别,让我觉得,这些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考和情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穿越千年时光,将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审美一同展现出来的珍贵遗物。最近,我偶然翻阅了《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虽然我并不是书法专业的学者,但其所呈现出的原始、质朴、充满生命力的笔意,着实令我心潮澎湃,仿佛能触摸到汉代边塞将士们挥洒汗水、运筹帷幄的时代气息。 首先,马圈湾汉简的书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刷体、甚至是一些名家碑帖,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艺术品,而是实用性与书写性高度统一的产物。那些粗糙的竹简,简陋的毛笔,以及可能是在紧张的战事间隙、甚至是匆忙书写的条件下完成的文字,却透露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些简牍上的字迹,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湿,都显得那么随性而又恰到好处。它不像后来的行书、草书那样追求连绵的笔势和奔放的意态,而是更加注重每一笔的力度、方向以及与竹简边缘的呼应。那些横画、竖画、点、撇、捺,仿佛都带着书写者指尖的力量,仿佛能感受到笔尖在竹简上摩擦发出的细微声音。而且,马圈湾汉简的书法,特别是其隶书的演变痕迹,让我看到了汉隶从早期朴拙到成熟阶段的过渡。一些简牍上的字,还保留着一些秦代隶书的方折笔意,但同时又开始显露出波磔的雏形,这种“古朴”与“ nascent”的结合,对于理解汉隶的发展脉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简帛文字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它们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信使,传递着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给了我一次非常难得的近距离接触这些“信使”的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历史的百科全书,让我得以一窥汉代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呈现方式上的“真实感”。它没有对简牍进行过多的后期处理,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那些竹简本身的纹理,甚至是经过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直接与这些历史遗物对话。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简牍上的字,都有一种非常朴实、直接的书写风格。它不像后世文人书法那样,追求笔法的变化和意境的表达,而是更侧重于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朴实中,我看到了汉代书法的独特魅力。那些方折的笔画,那些相对平直的结构,以及偶尔出现的“蟹爪”式点画,都让我看到了隶书演变的脉络,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趣味。 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笔画,比如某个字写得特别快,笔画就显得瘦劲有力;又或者,某个字写得格外认真,笔画就显得饱满圆润。这些细微的差别,让我觉得,这些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考和情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触摸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那些遗留下来的实物。而《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无疑就是这样一件极其珍贵的“实物”。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用手中的笔,在简陋的竹简上,刻画出他们当时的生活痕迹。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呈现方式上的“真实感”。它没有对简牍进行过多的后期处理,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那些竹简本身的纹理,甚至是经过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直接与这些历史遗物对话。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简牍上的字,都有一种非常朴实、直接的书写风格。它不像后世文人书法那样,追求笔法的变化和意境的表达,而是更侧重于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朴实中,我看到了汉代书法的独特魅力。那些方折的笔画,那些相对平直的结构,以及偶尔出现的“蟹爪”式点画,都让我看到了隶书演变的脉络,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趣味。 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笔画,比如某个字写得特别快,笔画就显得瘦劲有力;又或者,某个字写得格外认真,笔画就显得饱满圆润。这些细微的差别,让我觉得,这些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考和情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物件中。《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存在。它所呈现的,不是刻意雕琢的艺术品,而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边塞的普通人,在日常劳作、军务往来中所留下的真实笔迹。 让我感到着迷的是,这些简牍上的书法,并没有后世那种严谨的法度,也少有追求笔势的夸张。它更多的是一种流畅、自然的状态。你会看到,同样的字,在不同的简牍上,写法会略有差异,笔画的长短、粗细,也会因为书写者的心境和当时的客观条件而有所不同。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恰恰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没有被过度的修饰,没有被过分的提炼,因此,它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观察那些简牍上的笔画,尤其是那些点画,它们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则显得瘦硬有力。这些细微的差别,仿佛都能传递出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我想象着,也许是一个新兵,第一次接到书写命令,带着一丝紧张和诚惶诚恐,写下的字;又或者,是一个老兵,久经沙场,心境平和,但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这些想象,都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物件中。《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存在。它所呈现的,不是刻意雕琢的艺术品,而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边塞的普通人,在日常劳作、军务往来中所留下的真实笔迹。 让我感到着迷的是,这些简牍上的书法,并没有后世那种严谨的法度,也少有追求笔势的夸张。它更多的是一种流畅、自然的状态。你会看到,同样的字,在不同的简牍上,写法会略有差异,笔画的长短、粗细,也会因为书写者的心境和当时的客观条件而有所不同。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恰恰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没有被过度的修饰,没有被过分的提炼,因此,它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观察那些简牍上的笔画,尤其是那些点画,它们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则显得瘦硬有力。这些细微的差别,仿佛都能传递出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我想象着,也许是一个新兵,第一次接到书写命令,带着一丝紧张和诚惶诚恐,写下的字;又或者,是一个老兵,久经沙场,心境平和,但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这些想象,都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物件中。《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3)/简帛书法大系》这套书,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存在。它所呈现的,不是刻意雕琢的艺术品,而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边塞的普通人,在日常劳作、军务往来中所留下的真实笔迹。 让我感到着迷的是,这些简牍上的书法,并没有后世那种严谨的法度,也少有追求笔势的夸张。它更多的是一种流畅、自然的状态。你会看到,同样的字,在不同的简牍上,写法会略有差异,笔画的长短、粗细,也会因为书写者的心境和当时的客观条件而有所不同。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恰恰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没有被过度的修饰,没有被过分的提炼,因此,它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观察那些简牍上的笔画,尤其是那些点画,它们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则显得瘦硬有力。这些细微的差别,仿佛都能传递出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我想象着,也许是一个新兵,第一次接到书写命令,带着一丝紧张和诚惶诚恐,写下的字;又或者,是一个老兵,久经沙场,心境平和,但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这些想象,都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