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肩关节镜手术技术指南 |
| 作者: | (美)史蒂文·S.伯克哈特(Stephen S.Burkhart) 等 著;林剑浩 等 译 著 |
| 市场价: | 280元 |
| ISBN号: | 9787543336001 |
| 出版社: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随书附赠:光盘2张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页数:491 |
| 印刷时间:2016-06-01 | 印次:1 | 字数:800千字 |
| 内容简介 | |
| 在过去的几年间,肩关节镜外科技术飞速发展,基本的原理相同,但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发展速度都是呈几何级数飞跃的。本书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技术和技巧的更新,二是肩关节疑难病例的处置方式。书中介绍了*新的理论和技术并配有两张光盘,直观呈现书中的手术方法,是对书中手术图片的强化,方便外科医生对肩关节镜手术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 |
| 作者简介 | |
| 史蒂文·S.伯克哈特,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骨科主任。 林剑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科主任,现任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会副主编。 |
| 目录 | |
| 绪言 第1部分肩关节概要 引言 第1篇导论 第1章高级肩关节镜手术概要 第2篇肩袖及其相关问题 第2章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原则 第3章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理念 第4章全层肩袖撕裂 第5章部分厚度肩袖撕裂 第6章肩胛下肌肌腱撕裂 第7章大型和巨大肩袖撕裂 第8章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翻修术 第9章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中如何处理质量不佳的组织和骨质 第10章肱二头肌腱 第3篇肩关节不稳定及相关问题 第11章不稳定修复的原则 第12章无显著骨缺损的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修复 第13章伴有骨缺损的肩关节不稳定 第14章少见的肩关节不稳定类型 第15章SLAP损伤的处理原则 第16章SLAP损伤 第4篇各种相关问题 第17章肩胛上神经松解术 第18章肩锁关节 第19章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周围骨折 第20章术后康复 第21章肩关节僵硬 第22章盂肱关节炎 第5篇圆桌会议讨论纪要 第23章篝火聚会夜谈 第6篇新技术与新进展 第24章技巧和窍门 第25章未来发展 第2部分肩关节竞技演示 第26章肩袖损伤病例分析 第27章肩关节不稳定病例 第28章其他相关病例 第3部分简要历史回顾 第29章幽默——肩关节镜的教学手段 索引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精准的医学插图,立刻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一份严肃而专业的工具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光滑,感觉非常耐用,这意味着我未来在手术室里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挑剔,所有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步骤图都非常精细,即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核对和学习高难度技术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图表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入路和技巧之间的差异,让复杂的概念一下子变得可视化和易于理解。我花了相当时间去研究目录部分,发现它覆盖的范围极其全面,从基础的关节镜器械介绍到罕见并发症的处理,结构逻辑性非常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带着你入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精品”的意味,相信它能在我的书架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侧重于“手把手”操作演示的指南,但实际上,作者在每一项技术介绍之前,都对相关的生物力学原理、病理生理学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讲解肩袖修复的张力管理时,作者引用了多篇最新的生物力学研究数据来佐证其推荐的缝合方式,这种基于证据的医学(EBM)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石,我对此非常赞赏。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因为作者总能将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临床上可操作的步骤。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技术点,而是列举了不同的学派观点,并客观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极大地培养了读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照搬。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手术室内决策点”的讨论模块,很多时候,术中环境复杂多变,书本上提前预设好应对方案,能极大地提升手术的安全性。这不仅仅是教会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知识传递,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价值和未来的参考潜力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投入时间和金钱的。它不仅仅针对急性期的损伤处理,还花了相当篇幅讨论了长期稳定性、关节置换的前瞻性评估,甚至是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这使得它具有了超越一般“操作手册”的深度。我留意到作者引用了最新的影像学评估标准,并将之融入到了术前规划的流程中,这体现了作者对学科前沿的紧密追踪。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科室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去优化它。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成熟、沉稳,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采用哗众取宠的描述,一切都回归到以患者安全和最佳功能恢复为核心的临床目标上来。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帮助我在日益复杂的肩关节镜手术领域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和标准操作流程。这本书的价值,将在我未来无数次的手术台前得到印证。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努力提升微创技术的骨科医生,我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完全是站在一台正在进行的手术的角度来编写的。文字描述极其精炼,每一个动词都精确对应了手术器械的实际操作轨迹。我试着对照着书中的步骤,在模拟器上进行了一次“预演”,发现其描述的器械角度、工作间隙的掌握,都精准到了毫米级别。更棒的是,它还加入了大量的“陷阱”提示,比如“注意避开后上方的神经血管束”、“此处容易因牵拉过度导致二次损伤”等,这些都是只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作者能将其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着实令人感激。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空泛地描述“将缝线穿过组织”,而是细致到“使用XX型持针器,以接近水平的角度,保证穿过足印的深层纤维”。这种细节的把控,对于减少术中犹豫和提高效率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指南”,不如说是一份“术中操作速查手册”,放在手术室的角落里随时翻阅,都能立刻找到锚点。
评分坦白说,医学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配套资源的丰富程度上,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投入绝对是顶级的。赠送的两张光盘内容实在太给力了,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录制的几个手术片段,没想到里面包含了长达七小时、涵盖多种不同病理类型和修复难度的完整高清手术视频。视频的质量非常高,画面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完全达到了教学片的水准,关键是手术过程中的解说非常到位,操作者的思路清晰可见。我尤其受益于其中关于“重建困难病例”的实战录像,面对那些骨赘形成严重、关节囊挛缩明显的病例,视频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特殊的刨刀和剥离子进行有限的松解和空间建立,这是书本文字难以完全表达的动态过程。我甚至可以暂停、回放,逐帧观察器械在狭小关节腔内的进出方式和角度调整,这极大地弥补了我们日常学习中观察真实手术机会有限的短板。这套视听结合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对接,是现代医学教育的理想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